论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的艺术魅力_第1页
论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的艺术魅力_第2页
论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的艺术魅力_第3页
论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的艺术魅力_第4页
论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的艺术魅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音乐学院 2014 届 硕士学位论文论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的艺术魅力Analysis of the double bass solo "prairie song" artistic charm专 业:低音提琴研究方向:音乐学导师姓名:侯俊侠学生姓名:卢 晶中国音乐学院 2022年3月摘 要低音提琴是国外交响乐团弦乐组中音色最低的乐器,其发音之浑厚、音色之圆润,共鸣之强大,是其他低音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在交响乐队中,它是乐队音响效果的“中流砥柱”,之所以喻此,当归咎于其独有的极具个性化的音色魅力。低音提琴的独奏历史已有近三百年,传入中国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低音提琴在中国

2、的教学教材除了移植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的作品外,就是对中国传统的乐曲进行改编筛选,直到低音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张宝源先生为低音提琴创作了这首中国独奏曲草原之歌,中国低音提琴独奏演奏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笔者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在这国乐的最高学府中,耳濡目染的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诚然,在音乐领域里,民族的亦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这才是一个音乐人对音乐的真正理解与认知。所以笔者选用了草原之歌这首低音提琴中国作品,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其艺术效果、以及西乐中奏的独特韵味和魅力,并思索如何创造一个中西融合的特色技法,以帮助低音提琴学习者提升演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更好地进行音乐传承与交

3、流。关键词:低音提琴 草原之歌 艺术魅力 中西融合ii ABSTRACTDouble bass Symphony Orchestra string timbre in the group abroad a minimum of instruments, their pronunciation of the thick, rounded timbre, resonance of powerful, is not comparable to other bass. Symphony Orchestra, it is the band acoustic "pillar", was

4、 hailed when attributed to its unique. Double bass solo has been almost 300 years of history, China has less than 100 years old. Double bass in the textbook of Chinese teaching in addition to transplant Western instruments such as violin, cello works, is the adaptation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5、 selection, until Mr Zhang Baoyuan double bass virtuoso, composer for double bass created this first solo song of the grassland of China, history of Chinese double bass playing to a new level. The author studied at the China 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this music's highest academic institution, ex

6、posed to feel the charm of folk music. It is true that in the field of music, national is also a world,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this is a musical about real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 of music. So I chose this double bass of the song of the Prairie China works to research and analysis, explore it

7、s artistic effects, as well as Western music played in the unique flavor and charm, and to think about how to create a characteristic techniques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o help bass learners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playing, improving music accomplishment, better music heritage and

8、sharing.KEYWORDS:Double Bass Song of grassland Charm of arts Integration of both Western and Eastern Music 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第一章 低音提琴概述5第一节、低音提琴简介5第二节、低音提琴在新中国的发展7第二章 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的创作背景与艺术风格9第一节、草原之歌的创作背景9第二节、草原之歌的艺术风格11第三章 低音提琴演奏的“中国风格”思考13结 语14参考文献15致谢与声明16iii绪 论草原之歌是具有典型中国民族风格的低音提琴独奏乐曲,在低音提琴学习、比赛乃至国

9、际交流音乐会上都被广泛采用。笔者初中起便学习了此曲,如今修读研究生对该曲有了更深的感受,由此从该曲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技法以及意境和内涵上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给予低音提琴的学习者一定的帮助,能更好地把握曲子内涵,以达到提升演奏作品的能力,使中西音乐文化在此基础上得以更好地融合,这也是笔者撰写该文的目的所在。于此同时,笔者也引发了一些思考,通过比较学习,低音提琴怎样走好一条中西融合的独奏演奏之路?第一章 低音提琴的概述第一节 低音提琴简介一、低音提琴概述西洋四弦乐中有个体型最富态,发音最低的乐器叫Double-bass,音译过来即是低音提琴,也叫倍大提琴或者贝司。低音提琴身长约有180至

10、220cm,宽度约有50至60cm,琴底端有一尾柱,尾柱根据演奏者身高可升高或降低,其外形酷似今天的大提琴,提琴弓子约长68至70公分。倍大提琴音色庄严而低沉,如果用于独奏会略显沉闷,但加入乐队合奏中,则使整个乐队发出的音响厚实饱满而立体,因而成为交响乐队、管弦乐队、爵士乐队等各种乐队合奏的基础,亦是现代乐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 在欧洲音乐史上,低音提琴最早出现是在教堂,为唱诗班伴奏,后出现在宫廷乐团中。曾有很多著名的音乐家为低音提琴谱曲,为低音提琴写下精彩的篇章、乐段;如巴洛克时期英国作曲家亨德尔就为低音提琴写了a小调奏鸣曲,这也是笔者音乐会选用的曲目之一,这首奏鸣曲有四个乐章,乐曲每个乐

11、章性格各不相同,在两把低音提琴重奏下带给人一种威严、庄重的色彩感与神秘感,体现着宫廷音乐的特性。巴洛克时期另一大家巴赫创作的音乐涉及了这个时期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管弦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里有低音提琴的片段。古典主义时期在欧洲音乐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出现了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海顿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弦乐四重奏之父”,一生创作了八十多首弦乐四重奏,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是他1755年发表的第一部作品。提到莫扎特,他的第四十交响曲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里面大量使用了低音提琴。这首作品莫扎特创作于1788年,是他一生最伟大的创作之一,至今仍是很多交响乐团进行演

12、奏的保留曲目之一,作品里的主旋律亦被当代很多流行歌曲所借鉴吸收。贝多芬一生创作了九部交响曲,每一部都很精彩,我们最为熟悉的是第五交响曲(也叫命运交响曲)以及第九交响曲,这两首作品也是很多交响乐团经常演奏与招聘考试用到的曲目,低音提琴在里有很精彩的旋律片段。浪漫主义时期代表作曲家之一的舒伯特创作了一些世界闻名的艺术歌曲如鳟鱼等。西方音乐史上还有很多作曲家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法国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瓦格纳的歌剧中里都使用了非常精彩低音提琴Solo,还有一些作曲家如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门德尔松、普契尼等作曲家都非常重视低音提琴声部的使用。 二、低音提琴的独奏历史低音提琴约有近三百年的独奏历史

13、。由于音乐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加之低音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以及作曲家们的不懈努力,使得低音提琴由单纯的低音伴奏乐器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独奏乐器,与其他弓弦乐器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许多低音提琴演奏家集演奏和创作于一身,意大利低音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德拉戈耐蒂的G大调协奏曲、英国埃格尔斯的g小调奏鸣曲等作品被收录在中国音乐学院低音提琴考级教材里,成为低音提琴学习者进阶学习必拉的曲目之一。低音提琴传入中国只有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低音提琴的教材除了移植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的作品外,就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乐曲筛选、改编,这些改编的曲目包括了享誉世界的二胡名曲赛马、古琴曲阳关三叠等经典传统曲目,直到张宝源先生的

14、低音提琴中国独奏曲草原之歌的产生,低音提琴在中国的独奏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草原之歌第一次正式出版是在中国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侯俊侠教授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音乐学院低音提琴校外音乐考级全国通用教材侯俊侠,中国音乐学院低音提琴校外考级全国通用教材,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里,而之后由魏宝正教授主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低音提琴·考级教程(业余)魏宝正,低音提琴·考级教程(业余),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北京第1版也将该曲收纳其中。两个版本略有不同,魏宝正教授这一版为学习版,是为了方便学习者使用“低二度定弦”;而侯俊侠教授主编的版本为独奏版,则需要升高二

15、度定弦演奏,两者虽有定弦上的不同,但基本谱例是一样的。当前比较流行和使用最为广泛的则是侯老师主编教材的版本。第二节 低音提琴在新中国的发展一、低音提琴学科的设立音乐艺术,究其本身而言是不能够脱离历史的,是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前进、发展的,更是离不开它所处的历史环境的。低音提琴作为一件西方传入乐器,它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一样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发展更是迅速的。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宣布成立“中央音乐学院”,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位于天津,其教学体制中并无低音大提琴专业。但是,由于当时乐团需求量高,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大提琴专业的学生开始选择副修低音提琴。这一时期的低音提琴学习,除了由大提琴老师教授的基

16、础技巧和知识外,基本上都是学生通过自身研读习得陈子平,19451990:中国低音提琴的发展历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物质的财富和精神的财富得到极大的扩充,中西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而低音提琴也渐渐为国人所熟悉,提琴事业获得了更加稳健发展。1979年成立了“低音提琴研究组”,该组织经中国音乐家协会批准成立,这是一个针对北京地区文艺院校、文艺团体(包括部队文艺团体)的低音提琴专业教员、演奏员自愿组织起来的学术研究组织陈子平,19451990:中国低音提琴的发展历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986年该研究组改名为“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

17、员会低音提琴学会”,通常称之为“中国低音提琴学会”陈子平,19451990:中国低音提琴的发展历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低音提琴专业院校与提琴学会组织的建立也更大程度地推动加速了低音提琴在中国的发展。第二章 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的创作背景与艺术风格第一节、草原之歌的创作背景草原之歌(谱例1)这部作品,是一部具有典型“中国风格”的作品,作者是张宝源,张宝源老师本身就是从事低音提琴专业的,该作品是他的成名之作,在低音提琴教育界广为流传,也是中国低音提琴演奏者必修曲目之一。作品以内蒙古大草原为创作背景,吸取内蒙民歌小黄鹂鸟中的音乐素材(见谱例2)。(谱例1)(谱例2)草原之歌这部作

18、品,从其曲式结构来看为再现二部曲式,分为A部,B部,每部均由两个乐句组成,A部分(a、b)两句,B部又分为(c、a)两句,典型的“起、承、转、合”。在作品的调式运用方面则是中国的传统民族五声调式,乐曲的前三句 a、b、c 由G宫调式贯穿始终,等到再现时的a句,则是G宫调式的同宫系统调D徵调式,在增强作品表现力的同时,又给人以音乐渐渐飘远的感觉,留给听众无限遐想的空间,将大草原那种“一望无际”的感觉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二节、草原之歌的艺术风格浅析在草原之歌这部作品中,演奏者需要充分运用揉弦、滑音、拨奏、颤指等演奏技巧,尤其是滑音的运用,更是贯穿整部作品。谱例3这部作品中,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内蒙草原

19、”的广阔无垠以及对内蒙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乐段的开始,由一个典型蒙古族风格的五颗音组成的民族调式,这几颗音的出现即将“民族风格”展现于听众面前,再加以充分运用的滑音演奏技巧,仿佛瞬间就将听众带入了内蒙大草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清的湖水、成群的牛羊,带给人无限的意境。乐曲第三个音到第四个音的演奏(见谱例3),手指是要从第三个音慢慢滑向第四个音,滑动的过程中小臂、手腕要放松,手指在弦上不能按得太死,要使手腕始终保持灵活的状态,在上滑的过程中带动手指、小臂完成该滑音动作。滑音在整部作品的演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作品的实际演奏是否表现到位,在很大程度上

20、取决于对滑音的诠释。谱例4该作品中,对于弓法的掌握,也是极为重要的。整部作品,很多处运用到了连弓,赋予了乐曲极强的歌唱性,应如歌般地演奏。那么如何才能正确演奏?笔者认为首先是要了解内蒙民歌的基本特征。内蒙民歌最具代表性的即为“长调”和“短调”,长调节奏自由,篇幅较长,气息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起伏较大,多采用复合式节拍;短调节奏整齐、鲜明,曲调紧凑,带有鲜明的宣叙性特征。在谱例4中的连弓演奏要像姑娘的舞蹈般柔美,又要借鉴内蒙民歌歌唱时的特点,在运弓时弓速不宜过慢也不宜过快,应该平稳进行、控制好气息,在一呼一吸之间完成对音的诠释。众所周知,蒙古人民是非常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有了姑娘们的舞蹈怎

21、能少得了小伙子的摔跤竞技表演,在谱例5中这段旋律体现了小伙子摔跤刚劲的动作。在演奏弓法上使用了跳弓、顿弓、分弓等弓法,弓法的正确运用在表现音乐形象上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该乐句描写的是蒙古族姑娘、小伙子群舞的音乐画面。从弓法使用上既有跳弓、顿弓也有连弓等,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场那达慕盛会的情景。此外,作品的c句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华彩段落cadenza(华彩)部分,出现在主题再现之前,与乐曲其他段落风格明显不同,意在用低音提琴来模仿马头琴的音色,也是这部作品中,最为集中的模仿、表现马头琴的发音特点以及借鉴马头琴演奏技巧的地方,如双音的演奏(如谱例7所示)、滑音的特色等。在学习演奏的过程中,如何将风格与

22、技巧拿捏到位,是乐曲的难点所在,当然也是一个值得演奏者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低音提琴从学者应该、当然也是必须要学习民族拉弦乐器的演奏技法与技巧的,比如二胡、马头琴等。13第三章 低音提琴演奏的“中国风格”思考本文通过对低音提琴独奏曲草原之歌的探究,使笔者深刻地领悟到一点:音乐文化是相通的,音乐文化是无国界的。西洋提琴与民族拉弦乐器的技法是有区别的,但是在演奏技巧上是可以相互借鉴学习的,草原之歌这部作品吸收了中国蒙古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的演奏技巧,这是中与西的融合,是低音提琴演奏方面的“中国风格”转换,是西方文化“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当我们认同低音提琴的艺术价值并惊喜于其与中国民族音乐珠联璧合的艺术成就时,我们也已悟出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之于音乐艺术的非凡意义。显而易见,我们所追求的“民族化”“中国风格”,不止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吸收,还要对“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理念进行深思,将外来的优秀艺术形式、艺术载体与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更具韵味、更具“中国风格”、更“中国化”的音乐作品。作为低音提琴的演奏者,在演奏这类作品时则要注意回归乐曲原本的音乐特质及其音乐语言之原始状态,时刻服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