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 首都师范大学 张汉林在孔子思想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常会引用一个源自论语·乡党的经典故事,以阐明孔子“仁”的思想。这个故事的原文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马棚起火的情况下,孔子关心的是人,而非马;由此可见,孔子不仅主张“仁者爱人”,更是身体力行。这是教师教学的逻辑。但是,在今天,“问人不问马”是一个比较寻常的行为;如果哪个当权者在灾难发生时,敢于“问马不问人”,恐怕会受到不少的非议。在这种情形下,今天的学生真的能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出孔子的“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就要从孔府马厩中的人与马说起。一、孔府马厩中的“人”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仕
2、鲁期间,当时孔子50余岁,职位应该是大司寇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朝中还任过司空,不过为期很短。宋书·志第八·礼志五载:“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逸礼与古文尚书同发现于孔子住宅壁中,其真伪历来就有争议。故此,天子驾六还是驾四,在古代长期争论不休。不过,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便不证自明。这就意味着逸礼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那么,孔子该驾几匹马呢?孔子时任鲁国大司寇,其爵位有卿与大夫这两种不同的说法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22-23页。按照清宦
3、懋庸的说法,孔子的爵位为上大夫,按当时的待遇,他家的马棚,该有5辆车,20匹马。 转引自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即使按照“驾三”的算法,孔子家的马棚也有15匹马。15-20匹马,需要多少人来养牧呢?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三乘为皂,皂一趣马。”也就是说,4匹良马需要5个人(4个圉人和1个圉师)驯养;12匹良马需要16个人(12个圉人、3个圉师和1个趣马)驯养。又载:“驽马三良马之数,丽马一圉,八丽一师。”即,16匹驽马需要9个人(8个圉人和1个圉师)驯养。以上均是针对王室之马而言。孔子身为诸侯国的大司寇,其家中之马当然无
4、需这样精心照料。我们放宽些,假使1个圉人能照顾3匹马,孔子马棚中有15-20匹马,起码也得5-7养马人。这几个养马人,其身份地位如何呢?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皂和圉人都是养马的奴隶。皂为马厩而有员额者,因其衣皂色得名。圉人则身处社会最底层,因为在春秋时期的人们看来,皂是第五等级,圉人则在十等之外。无独有偶,国语·晋语四亦云:“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皂隶和官宰作为家务奴仆,排在庶人和
5、工商之下,居于社会最底层。由此推知,孔子家的养马人,其社会地位应该不高。二、孔府马厩中的马前文已言,孔府马厩中可能有十余匹马。这些马,对于春秋时期的人,尤其是对于孔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1.作为“生命之物”的马马,当然首先是活生生的一条命。在一些人看来,孔子作为圣人,理应仁爱万物,怎么能不问马呢?比如,韩愈就认为:“圣人岂仁于人,不仁于马。” 转引自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当代学者马志林也认为,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既然“孔子爱鱼而留有余地,爱鸟而不出其不意,更何况是作为驾车之用的马呢?” 马志林:<论语>二则辨绎,文学
6、界(理论版),2011年第1期,第170页。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可能是句读的问题。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除“乎”字下绝句,还有一种可能:“一读至不字绝句”。即:“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清武亿则主张这样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转引自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0-201页。第二种看法认为,“不”字应该理解成“后”。马志林主张“不”应理解为“后”,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后”应理解为“不”。 马志林:<论语>二则辨绎,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1期,第170页。无独有偶,台湾学者李敖也持这
7、种观点。 转引自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00页。上述两种看法虽然论证方法不同,但其结论是一致的,即:孔子先问人,后问马。但是,对于第一种看法,大部分学者认为没有训诂学上的依据。 如李肖孔子“问马”还是“不问马”(安徽文学2011年第4期)和王定康<论语>“伤人乎不问马”标点商兑(陇东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均认为这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规则。王定康还反问了一个有力的问题:“如果是既问人又问马,此乃人之常情,何足记述?”至于第二种看法,连作者都承认这“没有训诂上的先例可循” 马志林:<论语>二则辨绎,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1期,第170页。第三
8、种看法认为,孔子的确没有问马,但这并不等于孔子不爱马。朱熹就是持这种主张:“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 朱熹:论语集注,岳麓出版社,1987年,第175页。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孔子既爱人也爱马。之所以不问马,理由有二:一,无暇问;二,贵人贱畜。2.作为“财产之物”的马在春秋时期,马不仅是条鲜活的生命,也是重要的财产。论语·乡党载:“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此事当发生在孔子官至司寇之前。因为假如他官拜司寇,朝廷会为他配置车马,根本就无须朋友馈赠。当论语的记述者想要拿一个东西来比喻贵重物品时,他想到的是车马。对于朋友馈赠的东西,即使贵重如车马
9、,孔子也不去拜谢。那么,具体来讲,在孔子所在那个时期,马贵重到什么程度呢?史记·管晏列传载:“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晏子是孔子同时代人。这就意味着,在当时,用一匹马可以换一个奴仆。十余匹马,就相当于十余个奴仆。 当火灾发生时,仁义的孔子关心人,而不是作为贵重财产的马,这当然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3.作为“礼仪之物”的马在春秋时期,马还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论语·先进载:“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论语·先进载,当
10、听到颜渊病死的消息,孔子非常悲痛,连呼:“噫!天丧予!天丧予!”可是,当颜渊死后,其父请求孔子卖掉车马为其置办椁木时,孔子断然拒绝了。其理由是什么呢?“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孔子当过司寇,虽然已是退职官员,但孔子一直还是以大夫自居,并以此来要求自己。论语·宪问记载了同年发生的另一个故事。陈诚子弑齐简公。孔子认为这不合礼制,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鲁哀公让孔子告三桓。孔子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在三桓拒绝孔子的请求后,孔子再次说道:“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由此可见,孔子对自己前官员的身份是非常在意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最痛恨的就是礼坏乐崩。按照当
11、时的礼制,大夫外出,需驾车马,不可徒行。因此,车马在孔子看来,重要的不是财产上的意义,而是礼制上的意义。没有车马,就意味着丧失了大夫的身份;既是大夫,就不能没有车马,与礼坏乐崩同流合污。前文已引论语·乡党的记载:“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在财物(车马)和礼制(祭肉)面前,孔子重视的是后者。因此,孔子拒绝拍卖车马为颜渊买椁木,不是舍不得钱财,而是想固守礼制。既然马作为“礼仪之物”,对孔子那么重要;那么,为什么在马棚着火的情况下,孔子问人不问马呢?这是不是因为,在孔子看来,和马(礼)相比,人(仁)更重要呢?三、对孔子“问人不问马”的理解考证了孔子马厩中的人和马,我们再回过头来谈
12、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对于这个故事, 论语·乡党的记载非常简洁。“厩焚”,这是故事的背景。“子退朝,曰:伤人乎?”这是孔子对此事的反映。“不问马”是论语记述者的补充之言;虽然他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其实是在暗喻自己的态度。否则,他为什么不在“伤人乎”后嘎然而止,非得加上“不问马”这三个字不可呢?显然,他认为孔子“问人不问马”是一件不寻常的事。他想通过“不问马”与“问人”的对比,来反衬孔子的某种形象。因此,这个故事的关键不在于孔子是否“仁”,而在于,如何通过“问人”与“不问马”的比较,来反衬孔子对于“仁”的认识。人与马的比较,假使是“人与畜”的对比,这就属于“仁”的范围大小的问题,仁的
13、对象究竟是局限于“人”(哪怕是社会地位低下、在计算财产时与马等价的人),还是要惠及万物。人与马的比较,假使是“人与财”的对比,这就属于“仁”与“利”孰轻孰重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义重于利益。这在学术界是没有争议的。人与马的比较,假使是“仁与礼”的比较,这就属于“仁”与“礼”孰轻孰重的问题。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还是礼是核心,这恰恰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为我们理解仁与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例证?当然,以上不过是后人的分析而已。在故事记述者的眼中,马意味着什么?是畜?是财?是礼?后人不得而知。在孔子的眼中,马意味着什么?是畜?是财?是礼?后人同样不得而知。后人所能做到的,是
14、通过论语及其他文献,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对其联系进行合理的推测与想象。四、对历史教学的启示以上对故事的解读,除想探求该故事的意义外,更是由此想到了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如何分析历史文本。历史材料就是文本。在解释文本时,我们既要基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既要考虑文本作者的意图,又要超越文本作者的立场。拿论语·乡党关于马厩起火这个文本来说,作者在记载孔子所做事情之余,特意补记孔子没有做的事情,这显然就是要通过有与无的对此,告诉读者他对孔子言行的看法。这是解读该故事的关键所在。但是,作者是一个拥有独特经历的人,在他的价值观中,马意味着什么,我们是无法确知的,我们也不必确知。我们所要做的,是根据作者的提示,综合考察孔子的其他言行,并将其置于当时社会背景中,对这个故事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评判。第二,如何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课当然要讲故事,且要把故事讲好。其要义不在于情节如何曲折反复,细节如何生动感人,人物个性如何鲜明,而在于充分揭示故事的意义。故事的意义,取决于故事的背景与主题。同样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1850-10:2012/AMD1:2025 FR Amendment 1 -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nd systems for power utility automation - Part 10: Conformance testing
- 校园超市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2026届湖南省衡阳二十六中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 铸造造型试题及答案
- 街道特勤考试试题及答案
- 饥荒家园测试题及答案
- 校园安全知识培训课件专题
- 会议工作试题及答案
- 唐朝写诗考试题及答案
- 中工会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版《食品安全法》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保护器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学堂在线 高职实综合英语 章节测试答案
- 劳动教育主题活动课说课稿
- 八年级英语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2025年电商行业直播带货研究报告:直播电商产业链分析
- 企业工程管理办法
- 小学生美术国画课件
- 医疗反歧视培训
- 氢气安全培训课件
- 2022年高校教师资格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库(全真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