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地区的齐长城_第1页
泰山地区的齐长城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泰山地区的齐长城(根据泰山讲坛名家话泰山整理) 【演讲】在人类的文化中有一种文化叫墙文化,这种墙文化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的中国,可以说非常普遍,触目皆是。我们的家有院墙,我们的城有围墙,我们的国家有长墙,国家的长墙就是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但是大家要知道,在秦朝万里长城出现之前三百年左右,我们齐鲁大地已经有一道长城,这道长城就是齐长城。 齐长城西起济水,就是现在的黄河。向东沿着泰沂山脉以及胶南高地蜿蜒而行,最后在黄岛入海,全长大约有一千多华里。它沿途所经过的市地大约有八个,从西往东数一下,就是济南、莱芜、,还有潍坊、日照,最后是青岛,共八个地市。 那么齐长城是

2、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呢.我可以确切地告诉大家:公元前的555年,也就是春秋的后期。到了战国中期也就是齐宣王的时候,相当于公元前300年,才全线大功告成。从时间上说西段的长城比东段的长城要早,平地的夯土长城比山上的石砌长城要早,这是个时间概念。我们这道齐长城是齐国历史文化的丰碑,也是中国长城建筑史上的丰碑。山东的齐长城最初就修在我们泰山一带,所以泰山地区的齐长城应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段长城。 现在我就以两个题目来介绍一下齐长城:一个是“夯土长城”,一个是“石砌长城”。 我们先说夯土长城。从哪里说起呢.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有一个集合名词叫“五岳”,东岳泰山为五岳之尊;我们还应知道古代还有另外一个集合名词

3、叫“四渎”。岳是圣山,是历史文化的名山;那么渎就是圣河,就是历史文化的名川。“四渎”,一条是黄河,一条是济水,一条是淮河,一条是长江。最初的黄河,是在郑州往东北方向斜刺穿过了华北大平原,在天津一带入海的。至于济水,现在从地图上看不到了,为什么呢.因为济水早就消失了。传统的说法认为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而实际上济水是在河南荥阳,从黄河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津,或者是一条支流,然后往东流,流到我们鲁西南。河南境内的济水,也就是说是济水的上游,从东汉开始基本上被淹没了,断流了,所以济水比较稳定的源头就在我们鲁西湖区。现在我们大家往西走不远有一个东平湖,东平湖就是鲁西湖区的组成部分。济水从鲁西绕着泰

4、山的西侧和北侧,向东流入渤海,这就是济水的走向。 在济水与泰山山地之间有一道狭长的平坦的低地,是沟通齐国与中原的咽喉要道。所以我在多年以前就把这条要道命名为“济左走廊”或者“济左陆桥”。这条要道太重要了!在春秋前期,齐国政府就在这条要道上设立了很多重镇,其中有一个重镇大家想必是知道的,就是历下邑。历下是哪儿.,济南现在还有一个区叫历下区。还有一个重镇叫平阴邑,当然这个平阴不是现在济南市平阴县那个平阴。这个平阴在哪里呢.我告诉大家,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南边四里地有一个村庄叫做东张,东张就是春秋时期齐国的重镇平阴邑的故址所在。从平阴往南五里地就是陶山,听说过没有.陶山,现在是济南长清区与泰安肥城市的

5、界山,在春秋前期却是鲁国和齐国的分界山。所以平阴邑从它建立那天起,就是齐国边陲的一座重镇。但是平阴邑有个特点,它的西侧地势低洼,济水流到这里,宣泄不畅,就形成了一片湖泊。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把这片湖泊叫湄湖一个很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当时的湄湖很壮阔,方圆四十里。现在已经淤没了,成了一片洼地,当地人把这片洼地叫做孝里洼,到处都是水田、菏池、芦苇荡、养鱼池。如果你身临其境,就不难想象湄湖在古代那烟波浩渺的壮观景象 。 平阴邑临近湄湖,临近济水,难免有水患。为此,早在春秋前期,齐国人就在平阴邑的南侧和西侧修了一道拦水的防,防就是堤防,就是堤坝。 【提示】在泰山与古济水之间,有一条狭长地带

6、,成为沟通齐国与中原的咽喉要道。在这里,齐国设立了一个重镇平阴邑。为了防止水患,在平阴城的南侧和西侧,修建了一道叫作“防”的拦水堤坝,这就是齐长城的前身。 【演讲】堤防要有门洞以供行人南北往来,这个门洞就叫防门。防门太重要了!公元前555年,齐国和晋国就在这里打了一场大仗叫“防门之役”,或者叫“防门之战”,而齐长城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诞生的。 关于“防门之战”,我们可以通过春秋左氏传的记载复述一下。我们知道,齐国在春秋前期出了一位伟大的君主叫齐桓公,他首霸中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那个时候齐国是没有对手的。但是齐桓公死了以后不久,晋国蒸蒸日上,很快就跻身为霸主的地位,断断续续称霸中原一百多年。在这

7、一百多年里,齐国始终受晋国的气,也就是说晋国是齐国主要的敌人。齐国南边有一个国家叫鲁国,都城就在现在的曲阜。东南面还有一个国家叫莒国,都城就在现在的莒县。这两个国家比较小,为了对付齐国,都把晋国作为自己的后台。所以,春秋中后期,齐国面对的敌国不仅是鲁国和莒国,还有它们的后台晋国。 公元前555年的秋天,齐灵公亲自坐镇平阴城,派他的军队分数路攻打鲁国。鲁国就向晋国求救。晋平公带领晋国军队渡过了济水,来到了现在东平、汶上一带,和鲁国、莒国等国的军队组成联军,向北沿着济左走廊,向平阴城这个方向浩浩荡荡杀了过来。齐灵公发现晋国的军队来了,赶紧把在鲁国前线的各路兵马紧急召回,然后命令士兵“堑防门”。什么

8、是“堑防门”呢.就是在防门的外侧挖一道堑壕,将西侧的湄湖之水引过来做护城河。挖出的土翻在护城河以内,附在原来的那个水利工程的防上,这样就使原来的堤防变得既宽又高又厚又长,这样中国最早的一段夯土长城就出现了。 正因为齐国最早的夯土长城是在原有的水利工程的防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夯土长城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巨防,巨大的防。到战国以后,谈到齐长城,往往称作长城,或者长城巨防。也就是说巨防是长城的一个别名。 晋国联军一路向北到了平阴城南侧,发现原来低矮的堤坝,现在忽然间成了一座高高的城墙。攻打城墙是不容易的,他们就攻其一点。最薄弱的点在哪里呢.防门。晋军攻防门,齐国守军很顽强,死伤也很惨重,但是晋国的军队

9、就是攻不进去,始终不能够越雷池一步。在这种背景下,晋国人就开始搞攻心战术,兵不厌诈嘛。晋国有个大夫叫范宣子,他与巨防上的齐国大夫子家是朋友。范宣子对子家说:你是我的朋友,我不得不对你说,鲁国和莒国已经要求我们晋国同意他们各自出一千辆战车,从鲁国和莒国的方向去进攻齐国。你们齐国很可能要腹背受敌,国将不国了。作为你的朋友我告诉你,你该留一条后路了。范宣子搞军事讹诈,子家是个大老实人,竟信以为真了。他把这个话告诉了齐灵公,齐灵公害怕得不得了。晋国人不仅搞攻心战术,还搞疑兵计。他们本来没有那么多军队,却故作声势,在巨防以南那些山上、沼泽地里插了很多军旗,然后用马车拴着树枝在远方的原野上纵横驰骋,搞得尘

10、土飞扬,仿佛有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开来。齐灵公登上巫山,向南观望战场形势,发现敌人这么多,顿时六神无主,也顾不得回平阴城了,领着几个人就跑了。齐灵公临阵脱逃之后,当天晚上平阴城的守军,还有防门的守军,都趁着夜色悄然撤退。  第二天早晨,晋国联军兵不血刃进了防门,进了平阴城。然后一路往东追赶,一个月以后打到了临淄城下,然后往东打到潍水,往南打到沂水,第二年正月才收兵撤走。 防门之战,齐国失败的原因,我们可以说主要应该归咎齐灵公处置失宜,临阵脱逃,却不应该归咎于刚修建的夯土长城不够坚固。我们可以假设:假设晋国人不搞疑兵战术,假设晋国人不搞攻心战术,假设齐灵公不临阵脱逃,假设齐国的守军坚守阵地

11、,那么刚修建的这座既宽又高的巨防,是完全有可能挫败晋国人的进攻的,是不是啊.但是历史不能假设。 【提示】公元前555年的“防门之役”中,齐国为了抵挡以晋国为首的联军的进攻,在防门之外开挖壕沟,引入济水形成护城河,并把新挖出的泥土附在原来的堤防之上,这样就形成了我国最早的一段夯土长城。 【演讲】在泰山地区,从泰山西侧一直到现在的黄河过去的济水,这之间的夯土长城,除了刚才我说的济水岸边这一段夯土长城,另外还有好几段。从西往东,有峦峪河谷里面的夯土长城,有黄崖河谷地里面的夯土长城。还有两道更重要的,一道是南大沙河,水经注里面叫作“汉宾谷水”,那里有道夯土长城,现在遗迹尚在,很高,有两个人高;再一道夯

12、土长城就是我们从界首往北走,有一个长城铺,长城铺是个很大的村子,长城铺东、长城铺西也有夯土长城。长城铺所在的张夏谷地里面有条河,这条河很重要,现在叫北大沙河,古代叫作“中川水”,发源于泰山桃花峪,中川水边上就是夯土长城。 据我考证,泰山西侧各个河谷里面的夯土长城,它们的前身可能都是堤坝,堵水的堤坝,后来由于军事需要成为巨防。什么时候成为巨防呢.很可能就是公元前555年“防门之战”的同时,因为齐国要御敌于国门之外,只在平阴一带防御是不够的,必须往东借助原来的防,加固、加宽、加长。 由于时间的关系,关于夯土长城,我就介绍这些。但是最后可以补充一点儿,我们搞文学的人也许会感兴趣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

13、后,齐国灭亡了,长城也失去了它的军事防御的意义。但是我们现在看一看,泰山西侧的长清、肥城一带,那里的民众对夯土长城是怎么解释的. 1987年,我们考察齐长城,在泰山西侧,所到之处,老百姓都说当年秦始皇修了两道长城,一道是北方草原的,一道就是我们山东的。至于秦始皇为什么修建南北两道长城,老百姓的答案是:“北修长城挡大兵,南修长城挡大水。”当然喽,他们把齐长城归于秦始皇的名下是错误的,但是他们用防洪水来解释齐长城,解释夯土长城,足以证明在他们眼中,河边的这些堤坝啊,只有防堵洪水的作用。 另外,张夏谷地的万德一带有一个传说,说在秦朝的时候,万德是一个县城的所在,这个县叫金山县。金山县有一个老太太,他

14、家两个儿子都被官府捉到山上去修长城,一个儿子在东山坡修,一个儿子在西山坡修。三九寒冬,老太太东拼西借只做了一件棉衣,要送到工地上给儿子穿,但是走在十字路口上却犯了愁,到底送给大儿子穿呢还是送给小儿子穿呢.正在犹豫不定的时候,秦始皇巡查工地到了万德了,看见老太太就问:老太太你在这里干什么.老太太就照实说了。秦始皇故意试探老太太:哎呀,我看秦始皇啊不是个好人,是个昏君啊,是个暴君啊。老太太就说了:皇帝修长城堵洪水,是为了我们老百姓能过个安生日子,要我看秦始皇还真不孬呢。长清话,不孬就是不坏的意思。 秦始皇一听很高兴,回朝就下了一道圣旨,免除了金山县百姓的长城徭役。金山县的百姓欢天喜地,烧香上供,把

15、秦始皇捧作一个神明,结果惹怒了老天爷。老天爷就来了一场洪水,这场洪水多大啊,浪头高三丈,而且那水跑起来的声音,老百姓形容说像牛叫一样的。结果水过去以后,发现金山县城一片瓦砾,而南侧那个夯土长城就成了一片废墟了。 万德在古代的志书中怎么写啊.碗底。为什么叫碗底儿呢.它地势太低,三面都是山。万德一旁有一条大河,现在叫北大沙河,河床很浅,雨季经常闹水灾。万德镇南边十里地长城铺村左右有大规模的夯土长城。在老百姓看来,夯土长城就是为了约束洪水,不使洪水泛滥漫流。所以,从传说看泰山西侧的夯土长城,它们也与水利工程的堤防有些关系。(二) 【提示】泰山西侧的夯土长城,兴建于春秋后期,它们的前身可能都是水利工程

16、的防。夯土长城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长城的鼻祖。那么,泰山地区的石砌长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演讲】我下面要讲泰山地区的石砌长城。 清朝初年有一个大学者叫作顾炎武,他是江苏昆山人。顾炎武在山东考察时写了一部书叫山东考古录,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大约齐之边疆,青州之南则守之大岘,济南之南则守之泰山”。意思是说,齐国南部的边疆,在青州益都往南,防守的重点在大岘山。大岘山在沂山东侧,上面有山东第一关口的穆陵关,是临朐和沂水分界点。济南以南,齐国防守的重点在泰山。当然这个泰山不是指泰山本身,而是泰山北侧的分水岭。泰山北侧的分水岭大致就是泰安市和济南市的分界山,分水岭以南是泰安,分水岭以北是济南。这条

17、分水岭是整个泰山地区的脊梁骨。过去很多志书因为泰山分水岭上面有长城,所以也写作长城岭,它西到黄河,东到青石关,全长大概有三百里。 清朝著名散文作家、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叫作姚鼐,登泰山,留下了一篇不朽的作品,即登泰山记。姚鼐的登泰山记,开篇有这么一段话:“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从药乡林场所在的分水岭长城岭步行去日观峰,十五里,直线距离可能没有十五里。 这里大家要思考一个问题:泰山它不仅是我们山东省最高的山,也是整个华东地区最高的山。齐国修长城,为什么不在泰山顶上修呢.原因很简单,泰山是一个孤立的山体,不利于

18、进行全线防御。而泰山北侧长城岭就不一样了,长城岭东西三百里,连贯性很强,居高临下,便于防守。 我曾经把齐长城建在泰山分水岭上的意义归纳为三点:第一,可以充分利用分水岭这一天然屏障;第二,有利于防备敌人的偷袭和进攻。第一点很好解释,因为泰山分水岭既长又高,连贯性又很强,本身就是一道天然屏障。如果在上面再修一道长墙的话,就相当于在墙上再建一道墙,敌人很难逾越。第二点什么意思呢.泰山分水岭有一个特点,两侧所有河流基本都是南北走向,而且河流谷地都比较开阔。这些谷地自古至今都是泰山地区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齐国人在连接谷地和谷地的分水岭上修长城,视野很开阔,既便于防备敌人偷袭,也便于抵御敌人进攻。第三,可

19、以避免出现墙体被山洪冲垮的危险。为什么呢.泰山地区从气候上来说,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雨季的特点是降雨集中,山洪暴涨暴落。把长城建在分水岭顶部上,而分水岭又很少受到沟谷地堑的切割,所以再大的洪水也冲不到它。孙子兵法有这么一句话:“地形者,兵之助也”,地形是战争的凭借。我们现在看一看,齐国人修长城,专门把长城修在泰山地区的分水岭上是有科学依据的,这体现了齐国人的一种聪明才智。 【提示】泰山分水岭,西起黄河,东到博山。齐国人巧妙利用这一天然屏障,修建了石砌长城,这是古代齐国人智慧的结晶。 【演讲】我下面要介绍的问题,是从艾陵之战看泰山长城岭名关要塞的设防。 泰山以西的夯土长城,是在原有的水利工程的

20、防的基础上修建的。那么,泰山分水岭上的关口是什么时候修的.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说山顶上的石砌长城,我们先看看关口上面的夯土长城是什么时候修的。 泰山分水岭从西往东有很多关口。泰山以西有三个重要的关口,一个是从长清双泉进入肥城的刘口,再一个是从长清的马山进入肥城的大石关,再一个就是泰山西边不远的张夏谷地,张夏往南经万德、界首进入泰安,这是三条重要的通道,三个关口。 泰安与历城搭界的这道分水岭地势最高,连贯性最强,基本上很少有口子,大概有一两个关口也没有名气。从济南仲宫柳埠往南到泰安,经过盘山公路到达泰山东面的黄前水库,这是个口子。这个口子在修公路之前很难步行,很难走,这个口子连个名都没有。 泰山分

21、水岭上关口最多的那一段在莱芜和章丘搭界的地方。我列一下最重要的关口,你听听名字都很可怕,有天门关、北门关、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都是些重要的关口。这些关口上面的长城一般来说都是夯土的。我们现在见到的比方说锦阳关,上面是石砌长城,很壮观,那是后世重建的,是清朝建的,最初的都是夯土的。 【提示】在泰山的分水岭上,有许多天然的关口,成为交通的要冲。齐国人在此屯兵设卡,修建了夯土长城。那么这些夯土长城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 【演讲】这些夯土长城是什么时候建的.我们知道,春秋时期打仗的交通工具是战车,而不是骑兵。战车机动性能比较差,比如说沼泽地战车不好走,山地战车不好走,必须走平地。齐国人为了防御,只要

22、在泰山分水岭这些关口上设防,就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不是.因为战车过不来嘛。这些关口上面的夯土长城,据我个人的研究和推测,应该在春秋末年就出现了,有一个例证就是齐国和吴国的战争。 在春秋的中前期,称霸天下的是晋国。晋国称霸一百多年衰落之后,东南方长江下游有个吴国突然崛起。吴国崛起以后,鲁国一看吴国强大了就投靠吴国了,然后引领着吴国来打齐国。那个时候吴国的国王是阖闾,齐国的君主是齐景公。齐景公算是齐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君主吧,国家也比较强大,但是齐景公怕吴王怕得要命,为什么.因为吴国人打仗非常剽悍,非常勇猛。晏子春秋里面记了这么一个故事,说齐景公为了巴结吴王阖闾,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做嫔妃。在临

23、淄城外,景公老泪纵横,对女儿说:哎呀,今生今世恐怕再也见不到你了。这个时候,在景公身旁有一个大臣叫做高孟子,就对齐景公说:国君啊,我们齐国背依大海,面临群山,即便不能够争霸于天下,又有哪个国家能够把我们怎么样啊.您既然不愿意送女儿到吴国去,就不送去,看吴国敢把我们怎么着!但是齐景公就说了:我们齐国固然有山海之固,但是既然不能够号令诸侯,又不肯接受诸侯的号令,长此下去是很危险的。于是就打发女儿上路了。可见齐国是比较大的国家,它怕吴国怕到这个样子。吴王阖闾的儿子是谁啊.是夫差。吴王夫差的时候,他和齐国进行了一场大战,这次大战就是公元前484年的艾陵之战。有关这次战争的导火索,说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可

24、以省略掉。鲁国人向吴国人求救,吴王夫差就率军北上,首先攻克了齐国在大汶河边上一个叫作博邑的重镇,这个博邑就是现在泰安东南方向的旧县村。拿下了博邑以后,鲁国和吴国的联军顺着嬴汶河谷地往东挺进,几天之内又拿下齐国另外一座重镇嬴邑,这个嬴邑在莱芜城西北一个名叫城子庄的地方。然后齐国的军队和吴鲁联军就在艾陵展开决战。战争的结果是齐国一败涂地,齐国大概是所有的将帅统统被俘,三千名甲士被杀,还有一千辆战车被吴国人夺走了,在齐国历史上这是一场惨败。吴王夫差取得了艾陵之战的胜利,按一般的军事逻辑,他应该带领吴鲁联军乘胜北上,深入齐国腹地,积极扩大战果,彻底制服齐国。但是事实上他没有这么做。据墨子记载,艾陵之战

25、后,吴王夫差“葆之泰山”。就是说他在艾陵之战之后,马上把军队领到泰山脚下驻扎起来了。这里就有个问题,他为什么不乘胜追击,翻越分水岭北上.我们就可以推测:那个时候齐国已经在现在济南和莱芜,济南和泰安这些分水岭上的那些关口进行了设防,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夯土长城已经有了。 【提示】公元484年的艾陵之战齐国惨败。令人疑惑的是,吴鲁联军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在泰山脚下驻扎下来。张华松教授推断,此时泰山分水岭关口的夯土长城已经存在,并成功地阻挡了敌军的追击。 【演讲】泰山分水岭上所有关口的夯土长城都是春秋末年形成的。那么,泰山分水岭上的石砌长城是什么时候兴建的呢. 泰山分水岭上的石砌长城,我们现在到山上去看

26、看,很多很多,最高的还有一两米高。这些石砌长城是战国中期齐宣王在位时修成的。齐宣王是齐威王的儿子,孟子里面的经常和孟子谈话的那位就是齐宣王。这个人很有个性,可以说很坦白很率真。他经常公开宣称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就是这么一个君主,但是他并不甘心于平庸,不甘心做一个平庸的君主,他很有野心很有抱负,他要做诸侯的领袖。所以就齐宣王的为人和个性来说,他在对外战争中应该采取一种积极进攻的姿态。而事实上,客观形势的变化又迫使齐宣王不得不继续奉行防御至上的国策。齐宣王迫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指的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到了战国中期,整个中国特别是中原,在作战方式上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化,那

27、就是继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中原各国纷纷把骑兵作为主力军广泛投入战场,用骑兵取代原来的战车。骑兵在当时出现的意义,就可能相当于二战时期的摩托化步兵,机动性非常强,翻山越岭如履平地。骑兵翻山没有问题,这个形势的变化就使得春秋时期那种点式的单纯的点式的要塞防御战术跟不上形势了。原来可以在关口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现在呢,两旁是山岭了,敌人可以随时翻越山岭过来。因此战国中期全线防御的战略就出来了。中原各国,包括魏国、赵国、韩国、燕国、秦国,这些国家都修建长城,蔚然成风。这个时间大家可以记住,就是战国中期,具体数字就是公元前300年。以公元前300年为一个界限,战国时期的长城大多是这个时候修的。 齐国是

28、最早修长城的国家,在这个背景下,当然也不例外。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说:“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意思是说齐宣王在山岭上修长城,东面修到大海,西面修到济州。济州,现在长清西南角,就是长清的源头那个地方,在中古时代就归济州,东平也归济州。齐宣王修长城一千多里,他防备哪个国家呢.防备楚国。楚国的中心在湖北,楚国和齐国本来是不搭界的,但是在齐宣王的父亲齐威王的时候,楚国的大军北上,在徐州和齐国打了一仗,齐国大败,楚国的军队继续北上,齐国大汶河以南大片的领土就被楚国占领了。泰安就曾经出土过楚国人祭拜泰山的祭器,好几个铜器。楚国人北上已经打到长城脚

29、下了,齐国长城防线岌岌可危,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齐宣王修长城。那么,齐宣王修长城修哪些段落呢.就泰山地区来说,原来谷地和关口上已有夯土长城,不需要修,至多是重修。他修长城的重点是在高山长岭上。他修长城的材料主要是什么呢.石头。大规模开采石矿,就要求有足够数量和足够质量的铁器。我们知道,春秋时候已经有铁器了,但是春秋时期乃至战国前期的铁器很差。那个时候的铁是白口铁,很脆不耐用,一打就折。只有到了战国中期,我们中国的冶铁业有了一个迅猛的发展,在技术上有了很多发明。其中有一个发明就是柔化铸铁技术,使铸铁有韧性,抗凿抗使用。中国的铁器开始普遍使用,正是在战国中期。修长城,铁器必须跟得上,所以齐宣王修长城和

30、生产力是有关系的。     (三) 【提示】战国中期,骑兵取代战车,使全线防御思想成为潮流;冶铁业的迅速发展,使大规模开山采石成为可能。于是,公元前300年前后,齐宣王在泰山分水岭之上就地取材,修筑石砌长城。石砌长城和关口的夯土长城,共同构成了齐国的防御体系。 【演讲】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泰山地区的长城防御。 我们知道,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长城,从本质上说都是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尤其是泰山地区的齐长城,它的防御重点就是长城岭上的一些重要的关隘。以这些关口和要塞为据点,两侧山上是石砌长城,向内沟通着内地的一些城市,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防御阵地。我们可以把齐长城比

31、作一条铁链,长城上的要塞、关隘,就相当于长长铁链上的一把一把的锁钥,这条铁链和锁钥就把整个泰山山系给封锁住了。 长城防御属于山地防御。它首先是防御,但是有时候也可以长城为依托进行积极的防御。所谓积极的防御,就是以长城,尤其是长城上的关隘和要塞为依托,向南不断地开拓进取,开疆拓土。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刚修建的时候,长城一般来说就是齐国南部的边境线,比如说在春秋前期,陶山和泰山都是齐国和鲁国的分界山。但是长城修建起来以后,齐国人以长城为依托向南大踏步地开疆拓土,从而使边防线往南不断地移。大致是这样的情况,春秋后期齐国在长城以南的边防线,有时候在大汶河沿线,有时候到了泗水沿线。到了战国

32、的时候,齐国的国土最大的时候,边防线往南能到鲁南苏北。就因为在长城以南齐国还有好几道国防线,诸侯国的军队在攻打齐国的时候,只有攻克了长城防线以南的一道道防线,才能够兵抵长城脚下,这个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看历史,在长城沿线很少发生过大规模的攻坚战,攻守战很少发生。有的话,就是战国时期在长城的起点,赵国人、韩国人、魏国人,他们曾经两度攻克了那里的长城。 齐长城,尤其泰山地区的齐长城还有一个意义,那就是经济上的作用。齐长城与经济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知道,齐国的工商业特别发达,从齐太公建立齐国的那一天起,他就把工商业,尤其是外向型的经济作为齐国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史记记载,齐太公“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

33、。后来的齐桓公、齐景公等历代君主都非常重视工商业。 有这么一段话出自管子,把它翻译过来是这么说的:关隘是齐国对外交往的咽喉,是聚揽外国财富的门户,是千万人进出齐国的通道,因此郑重通告如下:对于外来的商贾,征收了他们的关税,就不要再征收他们的市场税;征收了他们的市场税,就不要再征收他们的关税。空车不要征税。徒步背负货物的人不要征税。要靠这种办法吸引外商,要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从十六条道路上来齐国的所有的外商。 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对于招商引资很重视,给了很多优惠政策。这里提到的进齐国的十六条道路,大部分是要通过齐长城的。最重要的是这么几条:从临淄往西到章丘,有一座著名的城市叫做平陵城,从这个地方往

34、南,在章丘莱芜之间有个关口叫做锦阳关。出了锦阳关往南,在泰安东南面有一个关口叫做阳关。过了阳关就到了鲁南地区了,这是一条重要的商道。再一条重要的商道,从临淄往西过平陵再往西到历下到济南,然后沿着张夏谷地,就是张夏、万德、界首到泰安,到汶上,这是一条重要的交通线。再有一条交通线也是经过长城的,就是从历下沿着济左走廊往西南到中原到定陶。那时人们认为天下的中心就在定陶。 齐长城,泰山地区的齐长城上的这些要道在经济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说齐长城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它是保守和封闭的象征,由此来否定长城。我们看啊,齐长城不仅不是保守和封闭的象征,反而是维护对外商路的畅通,维护对外开放的格局,发挥了很大的作

35、用。和平时期,齐长城有这个作用,那么战争时期,齐长城对于制敌取胜这个制敌取胜不是通过打仗,通过什么呢.通过商战制敌取胜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提示】齐国重视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商路。长城上关隘要塞的设立,成为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 【演讲】管子这部书,最后有几篇叫作轻重篇,专门讲经济的,里面有很多故事,都是讲齐国人当初是怎样通过商战对外商战,克敌取胜使外国人屈服的。其中有一个故事叫做“麋鹿之战”。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楚国很强大,楚国的将士个个能征惯战,我想攻打楚国又没有打赢的把握,你看怎么办.管仲说了:这个好办,我们高价收购楚国的麋鹿,就可以把楚国搞定。齐桓公听了他的话,就派了他的士

36、兵,到庄山去开铜矿铸造货币,然后偷偷通过秘密渠道从民间征购了很多粮食储存起来。然后又派人修了一个方圆一百里的养鹿场,就相当于野生动物园了,同时派了一个大夫叫王邑的,带了八千万钱到楚国去,以每头麋鹿八万钱的高价收购楚国的麋鹿。楚国王一听很高兴,马上要他的丞相下令全国男女老幼,马上行动起来,去抓麋鹿,把这个外汇储备搞上去。结果男人都不干农活了,到田野里面去捕捉麋鹿,而妇女忙着在路上运输麋鹿。这样三个月,楚国的府库里面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高兴得不得了。这个时候管仲对齐桓公说了:主君,可以一举拿下楚国了。齐桓公马上下令,封锁齐国和楚国交界上的所有的关口,断绝和楚国的一切的经济往来。这时楚王就害怕了,

37、赶快让老百姓生产粮食,可粮食不是三五个月就能够生产出来的。楚国发生严重粮荒,粮价飙升到每石四百钱,饿死了很多人。这个时候齐国把它的粮食运到了泰山南侧一个叫做芊邑的地方,用粮食招徕楚国人。而楚国老百姓都是饥民,纷纷跑到齐国来,结果三年的时间,楚国五分之二的老百姓投靠了齐国。这就叫“麋鹿之战”。这样的故事在管子这部书里面可以说很多很多,都是离奇古怪的,很夸奢,是典型的孟子说的“齐东野人语”,自然不能把它当作真事。但是这样的故事之所以大量产生在齐国,并在齐国广为流传,肯定有它的历史背景,有它的现实的生活基础。我们可以推想一下,在春秋战国时代,齐国人通过类似的商战的手段迫使敌人投降的事例,恐怕是屡见不鲜。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泰山地区的齐长城上的这些关隘在对外商战的过程中,势必会发挥一种开关闭关、调节物流的作用。 【提示】管子里的故事告诉世人,齐国人可能曾经以长城为依托,通过商战制服敌国。齐长城的军事、经济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演讲】最后要介绍的问题,就是齐长城在后世的利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齐国,统一了天下,齐长城也就丧失了军事防御的功能。但是,在秦汉以后的战乱时期,或者是南朝北朝对峙时期,泰山地区的齐长城有时候还能够发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