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_第1页
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_第2页
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季氏将伐颛臾预习作业一、阅读人物背景资料。孔子1、早年经历鲁襄公21年至鲁昭公9年,孔子出生至19岁,学习、父母去世,娶妻。2、步入仕途鲁昭公10年至鲁定公13年,孔子20岁至55岁,做过委吏管理仓库,开办私人学校, 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至血齐国,做过小司空、大司寇,摄鲁国相事。3、周游列国鲁定公13年至鲁哀公11年,孔子55岁至68岁,孔子在外14年。55岁那年与鲁国 “三桓”矛盾加剧,离开鲁国,去过卫、陈、蔡、楚等国。4、返居鲁国鲁哀公11年至鲁哀公15年,孔子68岁至73岁。在鲁国权臣季康子做宰臣的弟子冉 求帮助下,季康子派人迎孔子归鲁国。 回国后,季康子、鲁哀公多次咨询国政, 并以

2、“国老” 相待。孔子专心教育与整理古籍。鲁哀公15年,73岁孔子去世。冉求孔子门徒,小孔子 29岁,多才多艺,擅长理财。鲁定公13年随孔子周游列国,鲁哀公3年被季康子召回担任宰臣。鲁哀公 11年帮季康子抵抗齐军并胜利,趁机说服季康子迎 归在外14年的孔子。后来帮季康子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严厉批评。孔子去 世后,辞去职位,离开季康子。子路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一生跟随孔子,保护孔子,坚决推行孔子的思想。鲁哀公 15年,卫国动乱,父子争位,子路被杀,临终时说:“君子死,冠不免。”孔子的重要门生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孔悝参与推翻卫国国君的政变,子路以“食其食者不避其难”的态度力图阻

3、止这场政变, 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 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瞬间,被人趁机杀死并剁成肉酱。子路为儒 家的信仰而死,更有可能是为寄托这种信仰的形式一一汉冠威仪而死的第一人。在汉服的历史上,只有有身份者才能带冠, 平民只将发髻包在布巾中,所以士大夫称为“衣冠",而平民则称为“布衣”。士大夫带的冠一般有两种,一种为乌纱帽(幞头),一 种为进贤冠(梁冠)。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 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

4、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 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鲁国公室自宣公起,日益衰弱,而国政被操纵在以 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孔子曾经试图 改变卿大于公的局面,但是在三桓强大的实力面前,无法成功,最终被赶出鲁国。鲁国末年, 三桓强盛而公室微弱如同小侯。 "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与孔子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译: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你自己不贪求财货,即使你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

5、去偷。”哀公十一年,季康子使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至此,被三桓逐出鲁国的孔子 终于得以回国,并完成他晚年修书的事业,给我们留下了诸如春秋论语诗三百 等儒家经典。可以说,季康子的行为间接地成全了孔老夫子作为圣人的事业。哀公十二年,季康子”用田赋",改革税赋,进一步加速 礼崩乐坏的过程,这虽然是孔子 不愿意看到的,却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有其积极一面。二、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什么

6、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 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 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克己&q

7、uot;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 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 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禾U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

8、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 "(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仪”。这里的"仪”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 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 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

9、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 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 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节文”或形式,因此,礼的实现"克已复礼""关于礼仁关系, 礼是实现仁的途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 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 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三、结合注释,读通文本。四、翻译句子。1、无乃尔是过与?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既来之,则安之。5、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6、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7、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五、整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