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_第1页
黄褐斑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_第2页
黄褐斑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_第3页
黄褐斑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褐斑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皮肤科:李毓阳、何升腾、谢志杰、郑志昂、陈海富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黄褐斑患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黄褐斑干预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80例黄褐斑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日光、怀孕、情绪、睡眠不足、过敏史、月经异常、放环避孕为黄褐斑的危险因素。预防对策 防晒、好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适量豆制品的摄入为黄褐斑的保护因素。关键词 :黄褐斑;危险因素;分析 ;预防对策; Abstract.Ojectic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m

2、elasma,and provide scientific data and strategies for control and intervention of melasma,in order to conduct effective treament of melasma .Methods We studied 280 patients with melasma and 280 healthy adult as case-control.after investigation, multivariable analysis with spss13.0 software was appli

3、ed to those correlated risk factors .Results The risk factors of melasma are sunlight, abnormal menstruation allergic history,gestation , and contraceptive ring for contracepion. Control strategy to a certain extent, sunscreen application,good mood ,enough sleep or eating soya products could prevent

4、 occurrence of melasma Key words melasma; risk factors; analysis; intervent strategy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多呈蝶形分布,发病率在30%70%不等1,伊朗最新研究表明,黄褐斑的患病率在39.5%2。黄褐斑在影响容貌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开展对黄褐斑危险因素的调查及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病例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自2008年1月2010年10月间对280例黄斑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同时按照频数匹配的方法,选择非黄褐斑患者280例作为对照。黄褐斑

5、组男35例、女245例,年龄1856(36.4±7.6)岁。对照组男35例,女245例,男女比例1:8。黄褐斑诊断标准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修认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3。1.2 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其它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等)引起的色素沉着;患严重心血管疾病、急性肝肾疾病者、恶性肿瘤、恶液质等严重性疾病者;长期室外工作人员。1.3 研究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专用调查表。经过预调查及反复修订后正式应用。对被专科医生确诊并符合病例条件的黄褐斑患者,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按照调查表要求,进行面对面式调查,并根据所调查的病例特征,按比例选择对照,以同样方式,由同一调查员进行

6、调查。1.4 研究内容1.4.1 患者黄褐斑特征 包括色斑出现的年龄、色斑与日光、季节和情绪(劳累)的关系,是否有明确诱因(接触特殊物质)、是否家族中有相似色斑患者等。1.4.2 女性患者特征 包括色斑与怀孕、流产、生育、口服避孕药是否有关,并对色斑类型、部位、分型等做出判断。1.4.3 与面部色斑相关的情况1、黄褐斑患者籍贯、地址。2、发病年龄:初次发现面部色斑的年龄。3、色斑与年龄增长的关系:是否随着年龄的增长色斑会增大、加深或者变浅,如果从没留意选择“没注意到”。4、是否与灯光有关:尤其是对面部色斑不对称者,要着重询问是否使用床头灯或台灯,位置是否固定。5、与日光照射是否有关:经过日光照

7、射后色斑的颜色或数量是否会有变化。6、夏季外出防晒措施:在夏季或日晒天气是否会使用防晒霜、遮阳伞等防晒措施。7、与季节的关系:面部色斑的颜色及数量是否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8、与情绪(劳累)是否有关:在劳累、睡眠不足或情绪较差的情况下色斑是否会加重。9、每日睡眠时间:平均每天睡眠时间,除外节假日等特殊时间。10、睡眠质量:被调查者根据主观的判断来选择,是否多梦,是否会夜梦惊醒,是否夜尿频。11、家族史:父母、表/堂兄妹、叔姑、姨舅有无类似面部色斑患者。12、豆类及制品摄入:包括大豆、豆浆、豆奶、豆腐等制品。过敏史:有食物、药物、化妆品和(或)日常接触物过敏史等。13、月经情况:周期和性状均基本正

8、常、周期紊乱(每月周期不定,差异在十天以上)、经血中有较大血块、经血色暗红、痛经,如果为已绝经妇女此项内容填写初次出现色斑时期的月经情况。14、与怀孕的关系:孕后出现、分娩后半年内出现,之后较长时间仍无消退迹象、无明显关联。15、节育方式:结扎、放环、口服避孕药、避孕套、未采取措施,如选项不唯一则选择与色斑出现关系较密切的方式。16、慢性系统疾病: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肝病或肝功能异常、甲亢、结核等疾病。1.5 资料处理与分析采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进行单因素X2检验,计算OR值及95%C1筛选危险因素。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意义的

9、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a=0.05。2 结果2.1 黄褐斑平均发病年龄在28.2±7.5岁,其中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在29.8±9.7岁,女性平均年龄在26.±8.2岁,男女比例为1:8。2.2 黄褐斑发生及(或)加重与日光相关的患者共210例(占75%),与灯光相关的患者(主要是色斑分布明显不对称者)共22例(占7.8%)。2.3 自觉病情轻重与季节有关的患者共132例(占47.1%),且以夏季加重的患者占52.3%。患者自觉色斑逐年加深的患者占53.6%。2.4 自觉黄褐斑的发生和加重与情绪或劳累相关的患者有146例,占52.1%。其中

10、有部分患者面部黄褐斑是由于与本身有关的突发的恶性事件所诱发的。25 280例黄褐斑患者有68例(占24.2%)为怀孕3-5个月后出现4,有23例(占8.2%)为产后出现,有11例患者在人工流产术后出现。2.6 睡眠情况与黄褐斑2.6.1睡眠时间,将每日睡眠时间不满5小时定为睡眠不足。每日睡眠不足5小时者,发现黄褐班的危险性是满6小时者的3倍,是满9小时者的5倍,研究发现随着每日睡眠时间的延长,二者之间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2.6.2 睡眠质量 根据患者对睡眠质量的自我评价,分为好、一般、差三个级别,结果显示自我评价每日睡眠质量差者,发生黄褐斑的危险性较睡眠质量好者增加近7倍,而且睡

11、眠质量自我评价感越差,危险性越高。2.7 防晒措施与黄褐斑 防晒霜与遮阳伞(帽)同时使用预防黄褐斑的效果要比仅用防晒霜或遮阳伞的效果更好。未采取防晒措施者发生黄褐斑是合用防晒霜和遮阳伞(帽)的4倍。2.8 过敏史与黄褐斑 其中有食物过敏史者发生黄褐斑为无食物过敏史的2倍,有药物过敏史者发生黄褐斑为无药物过敏史者的近3倍,有化妆品过敏史者发生黄褐斑为无化妆品过敏史者的4.7倍。2.9 月经异常者患黄褐斑为月经正常者的1.8倍,月经情况与黄褐斑发生两者之间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2.10 节育方式与黄褐斑 采用放环来避孕的女性发生黄褐斑的危险性是未采取避孕措施女性的2倍,两者之间的关联有

12、统计学意义(P0.05)。2.11 豆制品的摄入情况经分析与黄褐斑的发生有一定影响,适量豆制品的摄入为预防和改善黄褐斑的保护因素。2.12 干性皮肤者易患黄褐斑。2.13三亚本地区长住人员发病率比其他城市发病率要高。3 预防对策3.1 防晒 黄褐斑发生及加重与日光相关的患者占75%,防晒对黄褐斑患者显得非常重要。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单用防晒霜或者遮阳伞(帽)病例组与对照相差异无显著性,从理论研究及结合实际考虑使用遮阳伞(帽)或防晒霜均对黄褐斑的发生有一定预防作用,二者同时使用为最佳的防晒措施,可以降低患黄褐斑的危险性。3.2 避孕方法 女性放环避孕为黄褐斑患病的危险因素,黄褐斑患者选用避孕方法时

13、应引起重视。3.3 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为黄褐斑的保护因素,随着睡眠时间的延长,患黄褐斑的危险性逐渐降低。临床观察发现,黄褐斑患者为睡眠而困扰,有的表现为睡眠时间短,有的为入睡困难,睡着后易醒,睡眠质量不高,经过一段时间睡眠问题的困扰后渐渐出现面部色斑。祖国医学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肾气不足,冲任失调5,肝病及其他慢性病也可引起黄褐斑6,7。经分析,以睡眠质量好为基线,睡眠质量差者更易患黄褐斑。3.4 好心情 黄褐斑的发生与加重和情绪或劳累相关的患者占58.5%,控制自己的情绪,或劳累相关的患者占53.5%,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可减轻黄褐斑。3.5药物过敏和化妆品过敏为黄褐

14、斑患病的危险因素,对于过敏性皮肤的患者,化妆品的选择和正确使用显得更为重要。3.6适量豆制品的摄入为黄褐斑的保护因素。此次调查的饮食习惯因素中,经单因素分析后,仅豆制品摄入情况对于黄褐斑患者有明显的差异。豆制品中含有大量的异黄酮,而异黄酮在人体内有拟雌激素样作用,被称为“植物雌激素” 8,适量豆制品摄入可以降低患黄褐斑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1GrimesPE.Melasma.Etiologicandtherapeuticconsiderationsj.Arch Dermatol,1995,131(12):1453-1457.2、EdalakhhH,Amani F,Rezaifar G.Prevalance of melasma in wowen in Ardabil city . Iranian J ournal of Dermatology j.2004,7(2):72-77.3、 全国中西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