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论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 - 南开大学哲学系_第1页
休谟论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 - 南开大学哲学系_第2页
休谟论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 - 南开大学哲学系_第3页
休谟论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 - 南开大学哲学系_第4页
休谟论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 - 南开大学哲学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 开 大 学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题目: 休谟论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学 号: 0711258 姓 名: 刘勇 年 级: 2007级 专 业: 哲学 系 别: 哲学系 指导教师: 李国山 完成日期: 20010年4月10日休谟论习惯在因果关系中的作用【摘要】 休谟从习惯这个独特的视角入手考察因果关系,指出我们之所以作出由因及果的推断是基于习惯的作用,而习惯的形成依赖于相似现象的恒常结合。休谟成功地以习惯为线索消解了他在回答必然联系问题时陷入的“两难困境”。然而,休谟在自己的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对习惯概念作出清晰的界定,关于习惯的本性他也始终没能给出明确的说明。尽管如此,他的研究视角依然为因果

2、关系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关键词】 因果关系;习惯;恒常结合;二难困境;心灵因果关系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有着深厚的根源。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因果关系一直被认作是一种无需证明的必然联系,斯宾诺莎、笛卡尔等人都从自己的理论出发来论证因果必然性。大卫·休谟(David Hume)作为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验论哲学家、怀疑论者,他对因果关系问题的探讨产生了重大影响。正如他本人所说,由因果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而他对这类知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无论古人和今人,都不曾加以培养”。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7页。这种独一无二突出地表现

3、在休谟提出习惯这一概念上。休谟认为“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8页。,同时指出,我们之所以作出由因及果的推断是基于习惯的作用。那么,休谟究竟是如何理解习惯这个概念的?他提出的习惯在其因果关系理论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一休谟认为:“我们关于因果的全部推理由两种因素所组成,一个是记忆印象或感官印象,一个是产生印象的对象的、或被这个对象所产生的、那个存在的观念。因此,这里我们就有三件事情需要说明:第一是原始的印象。第二是向有关的原因观念或结果观念的推移过程。第三是那个观念的本性和性质。”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

4、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1页。休谟通过对这三件事情的说明将对因果关系的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最终引出了习惯的概念。第一,关于原始印象的问题,休谟首先区分了人类心灵中两种不同的知觉(perceptions):印象(impressions)和观念(idea)。休谟指出:“两者的差别在于:当它们刺激心灵,进入我们的思想或意识中时,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页。印象是比观念更强更猛的知觉。根据“我们的全部观念都是由印象复现而来”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8页。的“第一原则”,

5、休谟首先考察了因果关系的观念,并且考察这个观念所由产生的那个原始印象。通过考察发现,我们可以观察我们称为原因和结果的任何两个观念,我们只能找出两个观念分别对应的印象,而找不到它们因果联系的印象。据此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的观念必然是从对象间的某种关系得来。”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1页。我们必须去发现那种关系。第二,在对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例考察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种关系有两个:一个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接近关系,一个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接续关系。休谟指出,接近关系和接续关系可以认为是原因和结果的必要条件,但它们对于因果关系而言并不是绝对必要的。他说:“我们是

6、否就该满足于接近和接续这两种关系,以为它们可以提供一个完善的原因作用的观念呢?完全不是这样。一个对象可以和另一个对象接近、并且是先在的,而仍不被认为是另一个对象的原因,这里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应当考虑。”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3页。休谟在这里提出一个“必然联系”的概念,他认为这种关系比上述两种关系的任何一种都重要得多。在对必然联系的考察中,休谟通过对“两个问题” 在人性论中,休谟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了明确表述:“第一,我们有什么理由说,每一个有开始的存在的东西也都有一个原因这件事是必然的呢?第二,我们为什么断言,那样一些的特定原因必然要有那样一些的特定结果呢

7、?我们的因果互推的那种推论的本性如何,我们对这种推论所怀的信念(belief)的本性又是如何?”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贯穿于休谟整个因果关系理论之中。详见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4页。的分析得出结论:因果关系不具有直观和理证的确实性,它是由观察和经验得来的。我们只能根据经验从一个对象的存在推断另外一个对象的存在,而我们作出这种推断依赖于原因和结果的恒常结合(constant conjunction)。这种恒常结合的关系即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那种必然联系。第三,我们已经发现了原因和结果之间恒常结合的关系,但是,很明显,任何相似对象的恒常结合,不论发生多少次,仍只

8、是一种重复,其中并不蕴含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在观察到相似对象的恒常结合后作出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有因果关系的推断呢?对此,休谟首先反驳了通过理性证明的手段。通过对“自然一律性” 休谟指出,所谓“自然一律性”原则,即“我们所没有经验过的例子必然类似于我们所经验过的例子,而自然的进程是永远一致地继续同一不变的”。休谟认为我们没有关于“自然一律性”原则的证据,因此也就不能以它为前提去作出推断。详见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6页。原则可靠性的反驳,休谟第一次动摇了因果推理必然性思想的基础。他指出,既然理性不是因果推理的根据,那么,这个根据一定来

9、自另一方面,即人类心理活动的方面。于是,休谟提出因果推断是基于习惯而发生的理论。至此,习惯的概念成功的被引入到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之中。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提出了对因果关系的一种新的见解。他的论断使以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因”概念为基础的传统的因果决定论发生了动摇。显然,习惯在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中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那么,休谟究竟是如何运用习惯来阐述他的因果关系理论的呢?二习惯一词在休谟这里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含义,休谟对习惯作了如下表述:“凡不经任何新的推理或结论而单是由过去的重复所产生的一切,我们都称之为习惯(custom)。”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

10、馆,2005年版,第122页。通过休谟的论述可以看出,习惯在此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习惯的形成不需经过任何新的推理过程;第二,习惯不是反省后所得出的结论;第三,习惯的形成依赖于过去现象的重复。我们将休谟对习惯这个词的定义引向深入,会发现它还包含一个内在的预设,即习惯的形成必须依靠经验。休谟对习惯的界定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基础。首先,习惯的形成必须依靠经验。休谟指出,习惯的形成建立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它是依靠经验产生的。一个人如果在荒凉的海岛上看到了一块制作精良的手表,那他一定会断言说,那个地方在之前一定有人来过。但是他如果见不到这个东西,便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其次,习惯的形成不需经过任何新

11、的推理过程,也不是反省后得出的结论。休谟认为,“我们来不及反省,习惯就已发生了作用。那些对象似乎是那样不可分离的,以致我们由一个对象推到另一个对象时,中间并无片刻停顿。”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3-124页。当我们说那个人在海岛上发现手表时,在那种场合下他并没有反省曾经有过的结论,而是直接、自然、立刻就得出结论的。这也印证了习惯的这一特点。此外,休谟在这里通过将习惯与推理严格区分开来,也再次论证了他之前的观点,即因果推理不能用理性的方法证明。最后,习惯的形成依赖于过去现象的重复。在由因及果的推断中,习惯是从经验中相似现象的反复出现,即所谓对原因和结果

12、的知觉的恒常结合中产生出来的。所以,现象的恒常结合是习惯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休谟对习惯的定义反映了习惯的一些基本特征。那么,习惯究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在休谟的论述中,常用的一个典型例子是两个弹子球相撞。这个例子可以表述如下:桌子上放着两个弹子球,弹子球A和弹子球B,弹子球A向静止的弹子球B滚去,两球相撞,原先静止的弹子球B开始运动。我们可以说弹子球B的运动是由于弹子球A的运动和两球相撞引起的。同时,它们满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接近性和接续性。如果我们反复进行这个实验,还会得到第三个关系,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恒常结合。这时问题产生了,我们究竟是如何在观察到相似对象的恒常结合后作出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有

13、因果关系的推断的?关于这一问题,休谟已经反驳了任何试图通过理性去证明的方法,因此我们只能诉诸于人类心理活动的方面。据此,休谟提出了习惯的概念。休谟认为:“我们可以把下面一种说法立为一条确定的真理,即凡由任何现前印象而来的信念,都只是由习惯那个根源来的。当我们习惯于看到两个印象结合在一起时,一个印象的出现(或是它的观念)便立刻把我们的思想转移到另一个印象的观念。”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2页。休谟的这一观点无疑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心灵活动。当我们观察到某一类现象发生时,另一类现象随之发生,这种情形的反复出现就使我们的心灵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当我们的视觉

14、看到“火”时,我们的触觉会同时感到“热”,这种情形的反复出现,使我们在“火”和“热”之间建立了一种恒常结合的关系,同时心灵也形成了习惯,看到“火”的印象便立刻把我们的思想转移到“热”的观念上,反之亦然。休谟对此论述到:“我们完全由习惯所决定去设想将来与过去一致。当我们看到一个弹子球向另一个弹子球滚去,我的心灵立刻被习惯带到通常的结果上去,在我眼见之前就构想到另一个球的运动。” 休谟:最近出版的题为人性论一书的概要(An Abstract of A Book lately Published, Entituled,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简称“人性论”概要),商务

15、印书馆,1980年版,第41页。所以,习惯使人心在没有任何概念关系的观念之间形成一种心灵关系。它的形成使我们一旦见到某一类现象的发生,心灵就自然而然地转移到跟它恒常结合的另一类现象上去,并且期待它也会发生。因果推断的基础正在于此,习惯伟大的作用力也由此得以体现。伊丽莎白·S拉德克里夫对此指出:“我的心灵超越现在,进入将来,不是因为理性发现了观念之间的联系,而是因为习惯创造了这种联系。” 伊丽莎白·S拉德克里夫:休谟,胡自信译,中华书局,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第31页。但是,接着对上述例子的讨论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在看到弹子球A运动并且两球相撞时,我们不仅仅是构想弹子球B的运

16、动,而且我们还相信它将运动。那么,我们相信它将运动的那个信念是什么?习惯在这个过程中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用另外一个更加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的本质:假设我坐在窗边,隔着窗我看见外面下雨了,这时我推断路面一定湿了。虽然此时我没有看见路面,但是我仍然作出了这个推断,并且相信它一定是真的。我们此时的信念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个信念?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休谟对“信念”的认识,他指出:“当一个对象的印象呈现于我们的时候,我们立刻形成它的通常伴随物的观念;因而我们可以给意见(opinion)或信念下一个部分的定义说:它是与现前一个印象关联着或联结着的观念。” 休谟:人性论,

17、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1页。这个定义反映了信念的一部分特征:首先,必然有某种对象呈现于记忆或感官之前,作为我们推理的基础;其次,信念是一个观念。结合我们提出的例子来看,这个定义说明了一定的情况。我们确实是在看到外面下雨后才得出路面一定是湿的这一观念。但是我们仔细考虑就会发现,我们对于心灵产生的路面一定是湿的这个观念是如此强烈、生动,就像我们亲眼看见外面下雨一样。休谟指出,在形成信念的想象活动中,心灵想象一个特定的观念,并对它具有信念。但是单纯的观念和信念之间确实有一个很大的差异。我们通过考察发现,在心灵的想象活动中,心灵并不改变观念本身。因为如果观念变了,信念的对

18、象也就随之发生变化。所以这种差异不存在于我们所想象的那个观念中间,于是休谟断言:“那个差异必然存在于我们想象它的方式(manner)中间。”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3页。既然信念只改变我们想象对象的方式,那么它也只能给予我们的观念一种附加的强烈和活泼程度。这时我们肯定会问:这种附加的强烈和活泼程度又是谁赋予的?对此,休谟回答道:“我很乐意在人性科学中确立一个一般的原理,即:当任何印象呈现于我们的时候,它不但把心灵转移到和那个印象关联的那样一些观念,并且也把印象的一部分强力和活泼性传给观念。”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9、,第117页。根据休谟的这一论述,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描述这一过程:当心灵被一个现前印象刺激起来时,心灵就根据以往经验中形成的习惯,自然的联想到与现前印象恒常结合的那个感觉印象,并形成对它的一个观念。在心灵的这一联想过程中,“我们是由某种现前印象借取我们传播于相关观念上的那种活泼性”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6页。,使形成的观念具有强力和活泼性,同时,我们对形成的观念持有一种信念。于是,休谟给意见或信念下了一个精确的定义:“和现前一个印象关联着的或联结着的一个生动的观念。”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4页。至此,我

20、们在之前提出的那些问题由于习惯的伟大作用力而得以解决。那么,休谟本人究竟是如何理解习惯的伟大作用力的?他指出:“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只有这条原则可以使我们的经验有益于我们,并且使我们期待将来有类似过去的一串事情发生。如果没有经验的影响,那我们除了当下呈现于记忆和感官的事情而外,完全不知道别的事情。我们将永不会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手段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将永不会运用我们的自然的能力来产生任何结果。如果这样,一切行动都会立刻停止,大部分的思维也会停止。”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3页。休谟在此给予习惯以很高的地位和评价,这显然是由于习惯在其因果关系理论中所起

21、的重要作用所致。此外,从休谟对因果关系所下的定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习惯概念的重要性。在人性论中,休谟对因果关系下了两个定义,这两个定义从不同角度对因果关系进行了描述。这两个定义具体描述如下:第一个定义是:“一个原因是先行于、接近于另一个对象的一个对象,而且在这里凡与前一个对象类似的一切对象都和与后一个对象类似的那些对象处在类似的先行关系和接近关系中。”第二个定义是:“一个原因是先行于、接近于另一个对象的一个对象,它和另一个对象那样地结合起来,以致一个对象的观念就决定心灵去形成另一个对象的观念,一个对象的印象就决定心灵去形成另一个对象的较为生动的观念。”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

22、书馆,2005年版,第195页。通过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第一个定义的核心在于经验现象的恒常结合,它描述了我们认定为原因和结果的两事情之间的一切客观关系;第二个定义的核心在于心灵所形成的习惯的作用。休谟认为,第一个定义可以看作是两个观念所作的比较,第二个定义可以看作是两个观念间的联系。据此,休谟称第一个定义为“哲学的关系”,称第二个定义为“自然的关系”。在人类理解研究中,休谟更加明确的表述到,定义一根据于“相似的物象是恒常和相似的物象会合在一块的,这是我们经验到的”;定义二根据于“一个原因出现以后,常借习惯性的转移,把人心移在结果上。这一层也是我们所经验到的。”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

23、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0页。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习惯概念对休谟因果关系理论是如此重要以致于它可以单独形成对原因和结果的定义。综合比较来看,两个定义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足以单独完整的描述因果关系。那么,休谟为什么会对“原因和结果的定义”提供这两个不同的说法?对此,斯特德指出:“这是一种混乱,但也许并非不可理解,只要我们明白两种提法中的任何一种严格说来都不是定义,或者都不能被休谟用来等同于表示X引起Y【这一命题形式】的完全而确切的意义,那么就可以避免这种混乱。” 巴里·斯特德:休谟,周晓亮、刘建荣译,俞宣孟校,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页。斯特德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休谟的这一

24、思想无疑是有启发性的,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明确指出:“这两个定义虽都是由原因以外的一些情节推得的,但是我们并不能改正这种缺点;我们也并不能得到任何较为完全的定义,来指示出原因中究竟有什么情节,可以使它和结果相联系。”那么,休谟为什么还是给出了这两个定义?斯特德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好像是这样:被观察到满足第一个定义的条件的任何事件或对象也会满足第二个定义的条件。这就是说,被观察到A类和B类的恒常结合建立了一种想象的连结,使得对A的思想自然而然地把思想引导到思想B。”休谟之所以提出这两个并不十分完善的定义,目的还是为了突出人类心灵的这个基本的原则习惯的作用。详见休谟:人类理解

25、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70-71页;巴里·斯特德:休谟,周晓亮、刘建荣译,俞宣孟校,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6页。总之,休谟以习惯作为自己因果关系理论的切入点使其理论具有了崭新的视角。艾耶尔认为:“我们必须记住,休谟是要把因果关系作为事实推理的根据;因此必须在因果关系上架起一座桥梁,使我们可以从一个实际事情的真实信念安全地过渡到另一个实际事情的真实信念。” 阿尔弗雷德·艾耶尔:休谟,曾扶星、郑莹译,郑杭生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0页。毫无疑问,习惯正起着“桥梁”的作用。 三习惯对于休谟因果关系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桥梁”的作用,更

26、在于它成功地消解了休谟在论述必然联系问题时陷入的“两难困境”。休谟在人性论和人类理解研究中对必然联系的概念都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休谟认为对必然联系概念的理解是其因果关系理论的关键。下面是他对必然联系概念的一段论述:“整个说来,必然性是存在于心中,而不是存在于对象中的一种东西;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对它形成任何哪怕是极其渺茫的观念,如果它被看作是物体中的一种性质的话。或者我们根本没有必然性观念,或者必然性只是依照被经验过的结合而由因及果和由果及因进行推移的那种思想倾向。”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0-191页。休谟的这段论述引起了其后许多哲学家对他的非难和误解。

27、周晓亮认为:“按照休谟的理论,习惯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现象的反复出现,第二个阶段是现象的反复出现使心灵形成固定的心理状态。所以,习惯的形成实际上是事物现象和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周晓亮:休谟,湖南教育出版社,西方思想家研究丛书,第158页。根据这一区分,周晓亮提出疑问,那么这两个阶段究竟哪一个对因果必然性的观念起决定作用?“一种选择是以事物现象为本源,把习惯倾向看成是对事物联系趋向的心理反应,那么,必然性的观念虽然是心理的东西,但它的源泉在事物之中,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客观倾向。另一种选择是强调习惯的主观性方面,把心理的东西绝对化,与事物的实际联系无关,于是,必然性就变成了一个

28、纯粹主观的概念。” 周晓亮:休谟,湖南教育出版社,西方思想家研究丛书,第159页。周晓亮认为休谟采取了第二种选择,作出了唯心主义的论断。他的依据就是休谟对必然联系概念的上述论述。我认为,周晓亮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休谟的意思。休谟并没有作出第二种选择,他所做的一切恰恰是为了使自己避免陷入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尴尬境地。休谟看到了自己理论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如果他承认必然联系的观念来自于客观对象,根据他的“第一原则”,客观对象中就一定有关于必然联系的印象。而我们通过考察已经发现,具有恒常结合关系的两类对象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的印象。所以,对这一点的坚持就会使休谟违背他的“第一原则”;另一方面,如果他

29、承认必然联系的观念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这不仅会使休谟陷入他一直竭力避免的唯心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境地,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既然必然联系是存在于心中,而不是存在于对象中的东西,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心灵只有在经验到两类具有恒常结合关系的对象时才产生必然联系的观念,而不是心灵直接生成必然联系的观念?我认为这就是休谟关于其“必然联系”概念的“两难困境”。休谟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他才会诉诸于习惯来寻求解决办法。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休谟要竭力避免这一困境,那为什么会对必然联系作出上述表述?我们又应如何理解这一论述?在此,我认为有必要介绍一下斯特德对休谟上述论述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他的理解比周晓亮的

30、理解更加接近休谟的本意。斯特德指出:“说必然性是那样一些东西,即只存在于心灵中的东西,休谟不是指因果性(causality)发生作用只在内在的精神世界之中,并且在自然的其余部分里就没有因果性这种东西,也不是指那些发生在非动物界的事情只是作为发生在我们心灵中事情的结果。他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指我们有必然性的观念仅仅是由于当我们的经验展示出某些特征时,我们的心灵就产生了某些事情。” Hume, Barry Stroud, Edited by Ted Honderich, The Arguments of the Philosophers, P81.斯特德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还原了休谟的本

31、意,也为我们理解休谟的这段论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诚然,休谟在这里的表述确实很混乱,为我们的理解增添了一定困难。关于在论述必然联系时陷入的“两难困境”,休谟再次诉诸于习惯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说明。休谟首先指出:“因果的必然联系是我们在因果之间进行推断的基础。我们推断的基础就是发生于习惯性的结合的推移过程。因此,它们两者是一回事。”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90页。休谟在这里将必然联系的问题等同于习惯的推移过程,可以说是其无奈之举,但也不乏合理性。对现象的恒常结合的观察,是我们作出由因及果的推断的前提。但是我们已经发现,在具有因果关系的每一事例中,我

32、们仅仅观察到一件事跟随另一件事,而没有得到任何必然联系的印象。我们只是在反复观察到B类跟随A类以后,才有了必然联系的观念。斯特德指出:“单凭这种反复,显然不可能揭示这些事例中自始并不存在的东西,也不可能在所说的对象或事件中产生出任何新东西。” 巴里·斯特德:休谟,周晓亮、刘建荣译,俞宣孟校,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0页。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在反复观察到B类跟随A类的现象后产生出必然联系的观念的呢?休谟认为:“在相似的例证屡见不鲜以后,人心就受了习惯的影响,在看到一件事情出现以后,就来期待它的恒常的伴随,并且相信那种伴随将要存在。因此,我们在心中感觉到的这种联系,我们的想象在一

33、个物象和其恒常伴随间这种习惯性的转移,乃是一种感觉或印象,由这种感觉我们才生起能力观念或必然联系的观念来。在这里并没有别的东西。”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69页。通过休谟的论述可以看出,必然联系是在心灵习惯性的转移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必然性实际上是“心灵的倾向”,而这种“心灵的倾向”就是习惯。这样休谟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必然联系与习惯的统一。黑格尔对此指出:“我们把普遍性与必然性结合到一起,这一种普遍性其实不过是习惯。因为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后果,于是我们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把这种联系看成一种必然的联系。因此,所谓必然性乃是一种偶然的联想,是习惯养成的。” 黑格尔:哲

34、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29页。所以,休谟说“必然性是存在于心中,而不是存在于对象中的一种东西”时只是为了突出心灵在这一习惯性的转移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将必然联系与习惯统一,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但是休谟却使自己消解了在回答必然联系的问题时陷入的“两难困境”,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他对习惯的应用是比较成功的。 斯特德本人虽然没有明确表述过休谟理论中的这一“两难困境”,但他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他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论使休谟克服这一困境,他指出:“我认为,休谟可以承认,我们对世界上两事件之间关系所设想的是真实的必然性而不只是心灵中发生的事情。我们在相信

35、两事件必然联系着的时候我们相信的只是与世界的存在方式有关的事情,而不是与我们自己的心灵有关的事情,尽管我们相信我们所相信的事情只因为某些事情在我们心灵中发生了。所以,我们最终可以说,我们实际上确实相信(尽管按休谟所说是错误地相信)必然性是寓于客观世界的两个对象或事件的关系中的某种东西。”斯特德的这一理论将客观对象与心灵结合起来考虑,为我们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尝试。这一理论详见休谟,巴里·斯特德著,周晓亮、刘建荣译,俞宣孟校,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121页。四习惯在休谟因果关系理论中的作用,上文已经做了详尽的讨论。习惯是因果推理的基础,因此习惯就无愧为“人生的伟

36、大指导”。那么,习惯真的如休谟所说的那般“伟大”吗?它的作用力是否真的可以涵盖一切?对此,我认为有必要详细考察一下。首先,休谟给习惯下的定义为:“凡不经任何新的推理或结论而单是由过去的重复所产生的一切,我们都称之为习惯”,这个定义本身就是模糊的。既然习惯的形成依赖于过去现象的重复,那么过去现象究竟重复到何种程度才能形成习惯?几次,几十次,亦或几百次。怀特海认为:“休谟只能发现一种恰当性的标准,这就是重复。重复可以有多有少。各种印象越是经常地重复,观念对它们的复写就越是恰当。”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福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西方思想经典文库(第二辑),第24

37、3页。休谟以重复为标准来描述习惯是有缺陷的。诚然,习惯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定性定量的概念,但是这样的定义容易引起许多误会。再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许多非重复的、一次性的事例。例如,一个人的手曾被开水烫过一次,当他再次看到沸腾的水时,他就会断言,开水是烫的,如果用手触摸就会被烫伤,他根据这个预断而不去触摸开水。他在作出这个预断之前,并不需要多次重复被烫的经验。休谟也看到了这一现象,即一次经验形成推断的事实。他指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它也不是对习惯的否定。我们之所以单凭一次经验就形成了预断,那是因为在我们心中早已通过几万次试验使我们相信这样一条原则,即“相似的对象在处于相似的环境下时,永远会

38、产生相似的结果。”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5页。这条原则是借着充分的习惯确立起来的,我们是在这条原则的基础上单凭一次经验形成预断的。休谟指出:“观念间的联系在一次的实验中并没有获得习惯性,不过这个联系却被包括在另一条有习惯性的原则之下。”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5页。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事例,例如,一个有理性的人在走到悬崖边上时会自动停住,他根本不需要以前有曾经掉下去过的经验才能作出这一决定,而是自然而然地停住。或许有人会反驳说,他可能知道别人有过继续走就掉下去的经历才作出这一决定。好,那我

39、们再假设他根本不知道别人有过继续走就掉下去的经历,他还是会自然而然地停住。这时他的依据是什么?显然不是经验的作用,因为理性可以使我们不用去经历就得知某些东西,即继续往前走就掉下去的道理,而这一点是休谟所坚决反对的。对理性作用的否定使休谟的视野仅仅局限在经验领域内,其习惯概念也因此面临更多的挑战。其次,休谟关于习惯概念的表述有些模糊。如上所述,“相似的对象在处于相似的环境下时,永远会产生相似的结果”,究竟如何定义这个“相似”成了一个问题。周晓亮认为:“休谟用现象的相似,而不用相同,是不乏深刻之处的人的预期知识应当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周晓亮:休谟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哲学史家文库,第155

40、页。我认为周晓亮的这一理解是合理的,但是使用“相似”这类词虽然给人的预期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但也增加了休谟关于习惯概念的不确定性,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而这样的问题在休谟的论述中不止一处。在心灵形成信念的过程中,休谟最终诉诸于“力量、活泼性、坚定性、稳固性或稳定性”一类词语来区分信念和虚构的观念,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休谟也发现了这些问题,所以他才说道:“这一批词语似乎十分没有哲学意味,我只是想用了它们表示那种使实在的事物较之虚构更为亲切地呈现于我们之前的心灵作用我们只要同意事情本身,那么关于词语便不必争辩。” 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6页。但是,我们如何通

41、过这些模糊的词语来准确理解据此提出的概念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最后,关于习惯的本性休谟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休谟认为:“我们虽然应用习惯一词,我们却并不妄称自己已经把这样一种偏向的最后理由指示出来。我们只是指示出普遍知晓的一个人性原则来,我们只是指示出因其结果被人熟知的一个人性原则来。或者我们的考察不能再推进一步,或者我们不能再妄自给这个原因找出别的原因来。或者我们就得安于这个原因,认为它是由经验而来的一切推论的最后原则就我们所能指示出的而言。”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1页。休谟无法对习惯的本性作出明确的说明,我认为有其理论的必然性。因果关

42、系理论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休谟将其因果关系理论的核心定义在习惯上,试图以习惯来阐述因果关系的一切奥秘,由此而产生的习惯概念必然包罗甚广,其本性也就更加难以捉摸。加之在讨论必然联系的问题时,休谟已使自己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虽然最终依靠于习惯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解答,但问题的根源依然存在。所以,休谟在对习惯本性的探讨上适时收手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正如休谟本人所指出的:“说到这里,我们如果把我们的哲学的考察停止了,那正是很可以原谅的。在许多问题方面,我们并不能再稍进一步,而且在一切问题中,我们在作了最纷扰最好奇的一切探究以后,也必须归结在这里。但是我们的好奇心仍是可以原谅的。” 休谟:人

43、类理解研究,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4页。总之,习惯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以习惯为切入点去理解因果关系。休谟对习惯的成功运用为我们研究因果关系理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一条从心灵的角度去研究的道路。正如周晓亮所指出的:“休谟的习惯性原理的意义不在于它对生活有多大的影响,而在于它为因果关系理论提供了一个心理学的类型。” 周晓亮:休谟,湖南教育出版社,西方思想家研究丛书,第136页。所以,休谟的因果关系理论因其习惯概念的提出而更加深刻。休谟以习惯这个独特的视角考察因果关系理论,赋予习惯以“桥梁”的作用。相似现象的恒常结合使得心灵形成了一种习惯,一个现象的出现便立刻把我们的思想转移到另一个现象的观念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心灵从现前印象借取活力转移到相关观念上。休谟认为因果推断的全部奥秘都在于此,习惯的这种转移过程正是我们作出由因及果的推断的基础。休谟对习惯的成功应用使其理论消解了在回答必然联系问题上陷入的“二难困境”,同时为我们从心灵的角度研究因果关系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是极富创造性的。此外,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理论的思考也是对人们思想的一次颠覆,“休谟的哲学对也好、错也好,代表着十八世纪重理精神的破产”,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