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老性痴呆疫苗的研究进展_第1页
早老性痴呆疫苗的研究进展_第2页
早老性痴呆疫苗的研究进展_第3页
早老性痴呆疫苗的研究进展_第4页
早老性痴呆疫苗的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早老性痴呆疫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早老性痴呆;疫苗早老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一种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目前为止,AD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也没有很好的药物治疗。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淀粉样蛋白(A)在脑内的异常沉积是AD发病的关键,因此研究如何阻断和延迟AD患者早期A的聚积以及如何消除已形成的A斑块沉积成为治疗AD的切入点。通过免疫学的方法减少和清除A可能是治疗AD的重要途径,以A作为免疫原制备疫苗来干预已成为治疗AD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介绍AD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1  疫苗

2、研制的理论基础    疫苗研制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人们对A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近年的研究发现环境或基因突变导致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异常,在神经元细胞外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早老性斑的中心,并造成神经元损伤,大脑发生萎缩引起痴呆症。    关于AD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A病因学说。病理上AD表现为在神经细胞之间出现大量的淀粉样纤维沉积,神经细胞内出现神经原纤维缠结,伴有神经细胞的死亡,神经突触和皮质神经细胞胆碱能受体丢失。A是分泌酶和分泌酶分解APP形成的。A可聚集形成寡聚物以及A衍生的扩散配体,它们能快速地、高亲和性地与突触

3、和细胞膜结合,引起钙内流和细胞凋亡1,2。A也诱导脂质的过氧化,产生自由基和反应氧族,自由基和反应氧族可导致细胞骨架和线粒体的解体,从而引起细胞凋亡3。A致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还与它引起的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过磷酸化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的活化有关。神经原纤维缠结是神经元异常集聚形成的不溶性复合物,主要由过磷酸化的细胞骨架蛋白Tau蛋白组成。A诱导氧化应激可激活一些激酶,这些激酶使微管蛋白磷酸化。由于Tau蛋白过磷酸化,影响Tau蛋白的结合和稳定微管的能力,从而引起神经细胞凋亡4,5。由此可见,A的生成并聚合成纤维沉积,继而引起神经细胞的损害是AD发生发展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从

4、理论上分析,如果能抑制A的沉积或促进A的清除,有可能阻止AD的进展甚至逆转其病理过程,通过免疫学的方法减少和清除A在脑内的沉积可能成为AD治疗领域中的一条重要途径6。2  疫苗的种类2.1  A42多肽疫苗  从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中分离出分子量4 200的淀粉样肽表明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学因素7。105例59岁到109岁的衰老和痴呆症病人的尸检结果表明A与衰老和痴呆密切相关8。因此最先研制的疫苗是以A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的疫苗(Amyloidbeta protein,A42疫苗)。这种疫苗是以合成全长A142多肽为基础,它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通过与A抗原发

5、生反应,激活巨噬细胞等清除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达到清除A沉积的目的。Schenk(1999)首次实验证明用A疫苗免疫转基因AD模型鼠(PDAPP)后,可以阻止6 w龄鼠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以及神经性营养不良,对11 w龄的老年鼠可以明显缩小AD样病变范围和缓解其类似AD的病理过程9。Janus和Morgan等进一步研究发现,A42疫苗减少PDAPP鼠脑内老年斑及淀粉样沉积的同时,还逆转了认知、学习和记忆障碍等行为上的改变10,11。2002年英国爱尔兰公司研制了一种命名为AN1792AD疫苗,期临床试验未发现明显副反应,但应用于临床期试验时,约6%的受试病人出现了脑膜脑炎而终止试验,经病理学证实脑

6、血管周围有CD4+或CD8+T细胞浸润,提示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而与病人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无关12,13。鉴于此,最近有报道通过阻断T细胞应答所需的信号途径来降低A多肽疫苗引起的副作用14。     2.2  A短肽疫苗  由于上述A42多肽疫苗可引起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脑膜脑炎,不少学者研究了A多肽疫苗的结构与免疫原性的关系,发现A多肽疫苗具有T细胞和B细胞表位,而引起A多肽疫苗副作用的主要是T细胞表位。为减轻A多肽疫苗引起的副作用,有学者通过预先设计抗原表位来减小细胞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如Kim等以腺病毒载体编码A

7、16作为免疫原诱导产生了针对A蛋白的免疫反应,与编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腺病毒载体同时给予可产生滴度更高的IgG1抗体,是一种抗炎症的Th2型反应,免疫组化分析免疫小鼠脑内无炎症相关的病理改变;该抗体能与脑内A老年斑发生反应,证明其有抗体活性,结果表明这种腺病毒载体编码的11个A16连接的肽段是一种更为安全的AD疫苗15。Maier和Lemere设计了一种只具有B细胞表位而无T细胞表位的A免疫原,该免疫原在野生鼠和转基因鼠内诱导产生了抗A特异性抗体,但无A特异性细胞免疫16,17。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选用4种小分子肽免疫原(分别名为R2xA115、2x A15、T1R A115、T1

8、A115),与突变大肠杆菌热稳定肠毒素一起鼻内免疫野生鼠,诱导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然后用R2x A115或2x A115免疫家族性AD鼠,诱导产生了高滴度的非炎症性Th2型反应(IgG1和IgG2b),明显减少了老年斑内A的负荷,降低了脑内 A的水平,经水迷宫等行为实验证实2x A115免疫的DAPP鼠的记忆改善与抗A抗体的滴度有关,提示该免疫原是一种有希望的AD疫苗18。Chackerian 将A短肽免疫原与病毒样颗粒连接制备的疫苗免疫小鼠,结果发现该疫苗诱导产生了A抗体反应而无明显的T细胞反应19。2007年美国联合生物医学公司成功研制了一种位点特异性Th AD治疗性疫苗(UBITh),该

9、疫苗选用AN末端114氨基酸短肽作为免疫原,与铝佐剂和多聚CPG寡核苷酸联合使用,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该研究以健康豚鼠、人APP转基因小鼠、成年雄性狒狒、成年雄性和雌性短尾猴为对象,体内、体外试验多参数评价疗效及其安全性。在人APP转基因小鼠的试验中,该疫苗采用肌肉注射,16 w后检测到相应的抗体,该抗体具有中和A的毒性作用并有助于老年斑中A的清除,被免疫小鼠脑组织病理学观察其神经病变明显减轻,未见明显T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的激活。另外,在18只猴身上进行了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各项生理指标及行为正常;无变态反应;常规组织学检查未见各个脏器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脑组织内无CD

10、3+、CD4+、CD8+T细胞浸润和激活的胶质细胞或胶质细胞的增生。体外细胞免疫试验表明A114免疫原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反应为阴性,而对照用A142免疫原为阳性。这些研究表明UBITh AD疫苗用于预防和治疗AD是安全有效的20。2.3  A口服疫苗  免疫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可影响机体所产生免疫应答的强度。日本学者尝试通过改变免疫途径来降低A多肽疫苗的副作用。他们发现口服腺相关病毒载体重组疫苗和鼻部给予仙台病毒重组的A143/IL10均能诱导上皮细胞长期表达并向黏膜免疫系统递呈A蛋白,4 w后鼠血清中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并能抑制A的聚集,经免疫组化分析鼠脑组织A负荷较对

11、照组鼠明显减少,没有发现任何器官的炎症反应21。Tabira22也用腺相关病毒重组A疫苗口服一次,可见抗体产生并维持高滴度达6个月之久,在PDAPP鼠和老年猴中显示A负荷明显减少,未观察到任何副作用。Mouri等23构建了重组腺相关病毒为载体的AcDNA口服疫苗,对有进行性认知缺失的Tg2576鼠进行免疫,在其10月龄时一次性给予该疫苗,3个月后发现免疫小鼠的认知缺失明显减轻,脑组织内A沉积、不溶性A、可溶性A寡聚体以及突触变性的程度均减少。上述研究提示A疫苗经黏膜免疫治疗AD是有效的。     2.4  A DNA疫苗  在现代疫苗

12、的研制中,DNA疫苗具有免疫效果好,应答持久,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且制备方法简单的优点被受关注。近来有学者着手研制A DNA疫苗并获得了明显疗效而没有副作用24,25。如Qu及其同事采用基因枪将A42基因疫苗直接导入APPswe/PS1DeltaE9转基因鼠,发现免疫鼠产生了针对A42的IgG1抗体反应,与对照鼠比,脑内A的含量减少了41%,血浆中A增加了43%,在大脑皮质和海马回由A形成的老年斑分别减少了51%和52%,且免疫小鼠的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状态明显低于对照鼠。用同样的方法免疫恒河猴也产生了抗A42的抗体。这些结果提示基因枪介导的A42基因免疫可有效诱导Th2的免疫反应,并能减少脑

13、内A的水平。与传统的直接注射A蛋白疫苗相比,ADNA疫苗诱导抗体所需时间更长,疗效相对缓和,更为持久26。为了减少A多肽疫苗的副作用,在用A多肽免疫原制备DNA疫苗的基础上,Movsesyan从A多肽基因中筛选出表达11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基因,该基因产物具有B细胞表位特征,将其与一种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作为免疫原的分子佐剂)基因融合制备的疫苗,经免疫34月龄的3XTgAD鼠,发现其能诱导产生高滴度的A抗体。该抗体能抑制老年鼠A在脑内的沉积,并可减轻神经胶质细胞的激活,进而防止行为异常,未增加脑微血管出血现象,说明此疫苗有一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深入研究27。ADNA疫苗的

14、研制为AD的疫苗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AD治疗的关键是降低A的同时能达到安全治疗目的,降低脑内A沉积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上述针对A病因学说而研制的各种A疫苗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为治疗AD带来了希望。但是这种预防和治疗AD的方法需要精心选择抗原和抗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而降低其副作用。目前已有的研究证实通过免疫学方法清除A来预防和治疗AD是可行的,要获得理想的AD疫苗还需要深入研究A的清除机制。【关键词】  早老性痴呆;疫苗早老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一种以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为特征的脑退行性疾病。目前为止,AD的发

15、病机制不完全清楚,也没有很好的药物治疗。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淀粉样蛋白(A)在脑内的异常沉积是AD发病的关键,因此研究如何阻断和延迟AD患者早期A的聚积以及如何消除已形成的A斑块沉积成为治疗AD的切入点。通过免疫学的方法减少和清除A可能是治疗AD的重要途径,以A作为免疫原制备疫苗来干预已成为治疗AD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介绍AD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1  疫苗研制的理论基础    疫苗研制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人们对A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近年的研究发现环境或基因突变导致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异常,在神经元细胞外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早老性斑的中心,并造成神经

16、元损伤,大脑发生萎缩引起痴呆症。    关于AD的发病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A病因学说。病理上AD表现为在神经细胞之间出现大量的淀粉样纤维沉积,神经细胞内出现神经原纤维缠结,伴有神经细胞的死亡,神经突触和皮质神经细胞胆碱能受体丢失。A是分泌酶和分泌酶分解APP形成的。A可聚集形成寡聚物以及A衍生的扩散配体,它们能快速地、高亲和性地与突触和细胞膜结合,引起钙内流和细胞凋亡1,2。A也诱导脂质的过氧化,产生自由基和反应氧族,自由基和反应氧族可导致细胞骨架和线粒体的解体,从而引起细胞凋亡3。A致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还与它引起的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过磷酸化和半胱氨酸蛋白

17、酶(caspase3)的活化有关。神经原纤维缠结是神经元异常集聚形成的不溶性复合物,主要由过磷酸化的细胞骨架蛋白Tau蛋白组成。A诱导氧化应激可激活一些激酶,这些激酶使微管蛋白磷酸化。由于Tau蛋白过磷酸化,影响Tau蛋白的结合和稳定微管的能力,从而引起神经细胞凋亡4,5。由此可见,A的生成并聚合成纤维沉积,继而引起神经细胞的损害是AD发生发展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能抑制A的沉积或促进A的清除,有可能阻止AD的进展甚至逆转其病理过程,通过免疫学的方法减少和清除A在脑内的沉积可能成为AD治疗领域中的一条重要途径6。     2  疫

18、苗的种类2.1  A42多肽疫苗  从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中分离出分子量4 200的淀粉样肽表明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学因素7。105例59岁到109岁的衰老和痴呆症病人的尸检结果表明A与衰老和痴呆密切相关8。因此最先研制的疫苗是以A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的疫苗(Amyloidbeta protein,A42疫苗)。这种疫苗是以合成全长A142多肽为基础,它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通过与A抗原发生反应,激活巨噬细胞等清除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达到清除A沉积的目的。Schenk(1999)首次实验证明用A疫苗免疫转基因AD模型鼠(PDAPP)后,可以阻止6 w龄鼠淀粉样蛋白的沉积

19、以及神经性营养不良,对11 w龄的老年鼠可以明显缩小AD样病变范围和缓解其类似AD的病理过程9。Janus和Morgan等进一步研究发现,A42疫苗减少PDAPP鼠脑内老年斑及淀粉样沉积的同时,还逆转了认知、学习和记忆障碍等行为上的改变10,11。2002年英国爱尔兰公司研制了一种命名为AN1792AD疫苗,期临床试验未发现明显副反应,但应用于临床期试验时,约6%的受试病人出现了脑膜脑炎而终止试验,经病理学证实脑血管周围有CD4+或CD8+T细胞浸润,提示与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而与病人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无关12,13。鉴于此,最近有报道通过阻断T细胞应答所需的信号途径来降低A多肽疫苗引

20、起的副作用14。2.2  A短肽疫苗  由于上述A42多肽疫苗可引起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脑膜脑炎,不少学者研究了A多肽疫苗的结构与免疫原性的关系,发现A多肽疫苗具有T细胞和B细胞表位,而引起A多肽疫苗副作用的主要是T细胞表位。为减轻A多肽疫苗引起的副作用,有学者通过预先设计抗原表位来减小细胞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如Kim等以腺病毒载体编码A16作为免疫原诱导产生了针对A蛋白的免疫反应,与编码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腺病毒载体同时给予可产生滴度更高的IgG1抗体,是一种抗炎症的Th2型反应,免疫组化分析免疫小鼠脑内无炎症相关的病理改变;该抗体能与脑内A老年斑发生反应,证明其有抗体活性,结果表明这种腺病毒载体编码的11个A16连接的肽段是一种更为安全的AD疫苗15。Maier和Lemere设计了一种只具有B细胞表位而无T细胞表位的A免疫原,该免疫原在野生鼠和转基因鼠内诱导产生了抗A特异性抗体,但无A特异性细胞免疫16,17。在此基础上,设计者选用4种小分子肽免疫原(分别名为R2xA115、2x A15、T1R A115、T1 A115),与突变大肠杆菌热稳定肠毒素一起鼻内免疫野生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