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理电子工程学院自动把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4210164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函数变换、模拟电路、电路分析总学时数:76 学分:4适合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机械与电子工程、机械自动化、电器自动化、通信、包装工程等专业(一) 课程教学目标自动把握理论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侧重于理论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把握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把握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格外丰富。通过自动把握理论的教学,应使同学全面系统地把握自动把握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
2、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养,同时具有肯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把握实际问题的力量。(二)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电子通信工程、机电一体化、包装工程等专业、工科及相关理科的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把握自动把握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洁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力量,为专业课学习和参与把握工程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同学将把握自动把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把握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把握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法等。为各类计算机把握系统设计打好基础。(三) 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1、娴熟把握自动把握的概念、基本把握方式及特点、
3、对把握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2、娴熟把握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把握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把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3、娴熟把握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把握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4、娴熟把握根轨迹的概念和绘制法则,并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初步把握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5、娴熟把握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把握确定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
4、裕量、频域性能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6、娴熟把握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初步把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了解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把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四) 教学学时安排数章次各章名称总学时学 时 分 配讲课试验上机课外小计一自动把握的一般概念22二自动把握系统的数学模型1212三时域分析法1414四根轨迹法1010五频率域方法1212六把握系统的校正1010七非线性系统分析1010八系统采样理论66总计7676(五) 大纲内容第一章 自动把握的一般概念1、教学目的: 把握自动把握系统组成结构和基本要素,理解自动
5、把握的基本把握方式和对系统的性能要求,了解一些实际自动把握系统的把握原理。2、基本要求: 把握基本概念:自动把握、反馈、把握系统的构成。 要求初步了解如何由系统原理图形成系统的原理方块图及判别把握方式的方法。 要求初步了解本门课程的意义与作用。3、教学提示:透彻分析自动把握系统的反馈原理。4、教学内容:a、自动把握的任务 b、自动把握的基本方式c、对把握系统的性能要求5、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基本把握方式及特点;对把握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难点:建立元件方块图的方法;自动把握系统实例6、小结:本章内容包括自动把握的定义、基本把握方式及特点,对把握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建立元件方块图的方法,
6、自动把握系统的分类,自动把握系统实例。 7、作业:1-1、1-2、1-3其次章 自动把握系统的数学模型 1、教学目的:把握传递函数及动态结构图的概念、意义、求取方法和简化方法;理解自动把握系统的建模方法和步骤;了解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方法。2、基本要求:把握基本概念:传递函数及动态结构图。 把握求传递函数基本方法:结构图的变换。3、教学内容 :a、自动把握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b、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c、传递函数d、动态结构图e、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f、典型反馈系统的传递函数4、教学提示:着重阐明拉普拉斯变换与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的关系。5、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典型环节
7、及其传递函数;信流图和梅森公式难点:拉氏变换;小偏差线性化6、小结: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结构图及化简、信流图和梅森公式,把握系统传递函数的表示方法,小偏差线性化,分析建模法。 7、作业:2-4、2-8、2-12、1-15。第三章 时域分析法 1、教学目的: 把握 系统微分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解法及判定系统稳定性赫尔维茨判据、林纳德判据、劳思判据,理解针对一阶和二阶系统的分析计算以及稳态误差的分析计算,了解改善系统响应的措施。 2、基本要求:把握基本概念:典型响应、渐近稳定性准时域性能指标、稳态误差。3、教学内容a、时域分析介绍b、一阶和二阶系统分析与计算c、系统稳定性分析 d、稳态误
8、差分析及计算4、教学提示:一、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暂态性能指标,主导极点的概念,稳定性概念,劳思判据,稳态误差及终值定理。着重阐明稳定性判据和稳态误差计算。5、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一、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稳定性概念;稳态误差难点:稳态误差的分析和计算6、小结:把握基本方法:一、二阶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和参数选择;系统稳定性和稳态误差的分析和计算。 典型响应以阶跃响应为主。 7、作业:3-2、3-10、3-15、3-25第四章 根轨迹 1、教学目的: 把握根轨迹概念、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的关系,理解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及其应用,了解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2、教学要求把握基本概念:根
9、轨迹、零极点、主导极点、偶极子。 把握基本方法:根轨迹草图的绘制。把握基本规律:根轨迹方程及其应用;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 3、教学内容a、根轨迹与根轨迹方程b、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c、广义根轨迹d、系统闭环零、极点分布与阶跃响应的关系e、系统阶跃响应的根轨迹分析4、教学提示: 着重阐述根轨迹基本法则及其应用。5、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根轨迹的概念、原理、绘制法则难点: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的分析6、小结、基本学问点: 根轨迹的概念、原理、绘制法则,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的分析,偶极子和主导极点的概念、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作业:-2、4-7、4-11、4-14、4-19第五章
10、频率域方法 1、教学目的:把握系统频率特性概念、一些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以及系统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方法,并把握频率稳定性判据。理解稳定欲度以及系统闭环、开环频率特性与阶跃响应的关系。2、教学基本要求:把握基本概念:频率特性、峰值、频带、截止频率、稳定裕度、三频段。 把握基本方法、环节及开环系统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稳定性的判别及裕度的计算。把握基本原理:稳定判据、频率特性和时域响应的关系。 要明确单反馈的最小相位与非最小相位在计算中的差别。3、教学内容a、频率特性b、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c、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d、频率稳定性判据 e、系统闭环频率特性与阶跃响应的关系 f、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与阶
11、跃响应的关系 4、教法提示:着重讲解傅立叶变换与频率特性的联系以及频率特性的求法。5、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频率特性的概念;典型环节频率特性;开环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绘制难点:奈氏判据6、小结:基本学问点:频率特性的概念,典型环节频率特性,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开环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绘制,奈氏判据,稳定裕量,频域性能指标,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7、作业:5-1、5-6、5-13、5-16、5-20、5-26第六章 把握系统的校正 1、教学目标:理解系统校正和设计概念,把握系统校正的基本方式和方法。2、教学基本要求:把握基本概念:串联(超前、滞后
12、、PID)、反馈及复合校正的特性及其作用。 把握基本方法:串联校正计算的对数频率法(二阶最佳模型法)校正器参数的计算。 3、教学内容 a、系统校正设计基础b、串联校正c、串联校正的理论设计方法d、反馈校正e、复合校正4、教法提示:重点阐明串联校正及其各种方法。5、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校正的基本概念;基本校正方式难点:各种校正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6、小结:基本学问点:校正的基本概念,常用校正装置及作用,基本校正方式,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和根轨迹综合法,反馈校正的作用,复合校正的概念。 7、作业:6-2、6-5、6-11、6-16、6-18第七章 非线性系统分析 1、教学目标:把握相平
13、面法和描述函数法,把握相平面结构和奇点类型,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把握基本概念:串联(超前、滞后、PID)、反馈及复合校正的特性及其作用。把握基本方法:串联校正计算的对数频率法(二阶最佳模型法)校正器参数的计算。 3、教学内容 a、非线性问题概述 b、常见非线性因素对系统运动特性的影响 c、相平面法基础 d、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分析 e、描述函数 f、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 4、教法提示:着重阐明相平面法和描述函数法及其应用。5、教学重点与难点:常见非线性因素对系统运动特性的影响、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分析、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
14、统。6、小结:本章主要介绍工程上常用的相平面法和描述函数法,并通过这两种方法揭示非线性系统的一些出别于线性系统的现象。 7、作业:6-2、6-5、6-11、6-16、6-18第八章 系统采样理 1、教学目的:理解采样过程、采样定理以及脉冲传递函数的意义、把握Z变换及其反变换方法,并能对采样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和数字校正。2、教学基本要求:学习数字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与设计方法, 重点把握差分方程和脉冲传递函数数学模型,主要把握数字把握系统的分析,学会模拟把握器的数值化方法。3、教学内容a、采样过程和采样定理 b、信号的恢复和零阶保持器c、Z变换及其反变换d、脉冲传递函数e、采样系统的性
15、能分析f、采样系统的数字校正4、教法提示:重点讲明采样过程分析和Z变换及其反变换方法。5、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采样过程与采样定理,信号保持,Z变换及Z反变换。教学难点:开环及闭环脉冲传递函数,采样系统的性能分析。6、小结:概述。采样过程及采样定理。变换。脉冲传递函数。采样系统时域分析。*采样系统根轨迹法。采样系统的稳态误差。7、作业:7-2、7-6、7-11、15、7-16(六) 课程有关说明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和电路分析基础等。本课程的很多内容都与信号与系统有联系,是信号与系统的主要后续课程之一。所以,与信号与系统课程有重复的内容可
16、以只做简要讲解,以突出重点。该课程是自动化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学习肯定要紧密结合工程背景,通过多练习有助于同学把握课程内容,期望每章后多布置习题给同学们练习。这门课是 “自动把握原理试验课”的理论基础,因而该课要掩盖试验课所要用到的理论学问,而通过试验课则能挂念同学更好的把握课程内容,加深对理论学问的理解,建立自动把握系统框架。该课程由于学时限制,数字把握系统与非线性系统理论的内容同学只有通过初步自学与老师辅导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可通过后续课程计算机把握系统和争辩生课程非线性系统来学习和提高。(七) 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matlab数学应用软件与相应的自动把握试验装置。(八)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本课程的使用教材:程鹏. 自动把握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可供参考的教材:1 胡寿松. 自动把握原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 蒋大明等. 自动把握原理M. 北京:清华高校出版社/北方交通高校出版社,2003. 3 翁思义等. 自动把握原理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4 周其节等. 自动把握原理M.广州:华南理工高校出版社,1996.5 美Katsuhiko Ogata 著 卢伯英, 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地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赣东学院《外汇交易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邯郸科技职业学院《计算网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南中医药大学《材料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荆门职业学院《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明达职业技术学院《adobephotoshop图像处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思源学院《从小说到电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大学《半导体材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体育学院《测量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成型综合性设计与制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容分析法课件
- 医技科室医疗质量考评表
- 《汽车新技术》课件-3.转子发动机
- IQC 标签、贴纸类材料来料检验标准
- 14K118 空调通风管道的加固
- 一年级抢答题
- 无线系统组成及原理
- 小学四年级语文综合知识竞赛(含答案)
- 阿舍勒铜矿-采矿毕业设计
-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方案
- 第十五章巷道与井筒施工测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