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西安沣峪口三寺连穿记_第1页
初夏西安沣峪口三寺连穿记_第2页
初夏西安沣峪口三寺连穿记_第3页
初夏西安沣峪口三寺连穿记_第4页
初夏西安沣峪口三寺连穿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夏西安沣峪口三寺连穿记(一)两周前一天,“垢痂”发了一条沣峪口三寺连穿的微信,乍一看标题,出于对旅行户外的敏感,加之沣峪口去过多次,便感了兴趣,但“三寺连穿”一时半会儿还不明白就里,仔细阅读,原来是一条从沣峪口净业寺登山入口连续向东穿越三座寺庙的户外穿越路线。净业寺我途径多次,上去过一次,那里还能继续攀登而上,带着疑惑,又在网上搜了搜这条“三寺连穿”的相关帖子,证实了这条路线的真实存在,不由得兴趣大增。一个礼拜前,和朋友聊天时,朋友说这段时间太压抑了,该找个空闲时间出去走走了。朋友知道我喜欢户外,我感谢于朋友善意的提醒。3月底的那个周五晚上凌晨1:00多,急促的敲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八十六

2、岁高龄的老父亲突然腹痛难忍,我赶快送往医院看急诊,忙活到了3:00多才回到家。周六周日便感觉老爹还是不够精神,终于周日下午在当医生的朋友的建议下住院治疗,这一治疗持续了近二十天。老爹住院的这段日子,我和姐姐共同照管,姐姐虽然是我同胞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可是毕竟上了年纪,加之文化程度低,缴费,和医护人员交流等等有些胆怯。我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在医院陪床。早晨在医生查房时交流病情,共同确定治疗方案。由于老爹年事已高,医生有些许顾虑,又由于经过检查,病症较多,医生更是畏难。好在又诸多医生朋友、同学的悉心医治,老父亲终于一天天好转并满意出院。我咬牙坚持了下来,其中甘苦煎熬,一言难尽!要真正认识一个人,一

3、个行业,最好的办法是身临其境,融入其中。这次老父亲生病住院让我更多的思考到医疗卫生方面一些东西,也许粗浅表面化。这二十天来,在我脑海里不断闪现的只有四个字:“医者仁心”。我个人认为医患矛盾的焦点已经不是看病难,看病贵,遍地的医疗保险,基本上应保就保,重大疾病都能在各级医院得到治疗。西医学理论到临床的机械性和医生对医疗器械过的依赖,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的落后许多,使得医疗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和尴尬,面对患者,医生、医院是以治病救人为核心还是首先考虑到如何自保?是把患者看做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还是当作工厂里一个个机床上的代加工件?我曾经看到过一些文章介绍到西方某些国家医院的工作流程,这也许是体制

4、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似乎是困绕我国医患矛盾的症结所在,同时还有职业道德问题。也许思路还不清晰,但个人认为归根结底,人的因素应该是主要的。认识“垢痂”是在爱心公益活动团队里。那一帮热心公益的朋友里,对小张和他的记忆尤深,小张参与组织公益团队活动的时候还是个大学生,让我欣赏有加,认识“垢痂”时,有人介绍说,这就是从东北沈阳一路骑行回西安的大学生小陈,看着眼前很腼腆、很精神的小伙子,联想那很有意思的网名“垢痂”,心中疑惑这可能吗?从沈阳骑行回陕西老家,这事儿听起来感觉有点天方夜谭。后来在朋友指点下,还真在贴吧里找见“垢痂”风餐露宿23天兼程从沈阳骑行回陕西的帖子,贴内图文并茂,看过后除了感慨还是感慨,

5、算是信了这回事,“垢痂”更显亲切了。这个周末,终于能松一口气了,我便想起了“垢痂”的那个帖子,周五回家以后又翻看了一遍,便决定去了。去沣峪口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走西宝高速,从户县出口下并入环山路,另一条是直接走关中旅游环线,经眉县、周至楼观台、户县太平峪到长安区沣峪村。外市县驴友自驾去沣峪口玩,一定要早走早到,那里距离西安市很近,每到周末节假日,本地市人基本上是蜂拥而至,骑行客也不少,所以停车有点麻烦。好在沣峪口一路风景点颇多,多少可以疏散人流。早上起来准备完毕已经7:40了,原来打算从南环线走的,算了算时间,只好走高速了,这样可以节省一个小时的时间,9:30就能赶到净业寺,如果10:00以后赶

6、到的话,估计一是停车有点困难,二是穿越就得泡汤,还有就是临起床时稍微有点犹豫,那里太远了吧?要不就近去红河谷西侧的蒿坪寺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但一想到“垢痂”帖子里那幅漫山遍野开满白梨花的照片,就又决然。不是说没去过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吗?周六早晨9:40,我们就驱车到达净业寺脚下的停车场,谢天谢地有地儿停车。净业寺位于沣峪口3公里处,距西安市中心35公里。寺院在山腰,面南背北坐向,人们从环山路上看到的是山门。建筑大师张锦秋设计的山门,门墙和山墙用蓝田花岗岩堆砌而成,质朴、壮观。拾阶而上,可见迎面花岗岩影壁上赵朴初书写的“依无上觉”四字,不懂书法的人会自左至右把这四字读成“觉上无依”,佛教谶语本来就

7、晦涩难懂,这样一读,就更加无解了。“ 依无上觉”是一句佛语,大意是顺从佛陀对佛法无上而精妙的解析与总结。“净业寺”山门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国学大师南怀瑾题名,可以显现大师与该寺院有着某种渊源。我仔细看了看,大师题写的“净”字是三点水偏旁,成了“浄”字,不知有何玄机。由山门左右两侧沿着粗石条铺设的山路蜿蜒而上千余阶,大约1个小时,即到了一片清幽之处,这就是净业寺。山门到寺院这一段山路是游客最多、也最热闹的一段,沿路游人如织,人声鼎沸。道路两旁时有佛像、题刻、谶语、诗词。快到净业寺时,就开始不断地出汗,外衣早早就脱掉了,薄衫前襟湿了一大半,发际、鼻尖、后颈汗水淋沥,背上的双肩包愈来愈沉重起来。为了防

8、止脱水,就不停地喝水,同时不停地深呼吸尽可能多地吸入氧气,偶尔在稍微平整的地方找一棵大树靠着稍事休息,然后就继续向前行进。净业寺依山临崖,寺院内外唐槐、石碑、经幢、舍利塔、大殿、客堂、斋堂、僧寮房、祖师洞、甘露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再彰显这这座千年古刹悠长而厚重的历史,也无一不在显示出净业寺作为我国佛教“律宗祖庭”的崇高地位。目之所及,正念思维,肃然起敬,满目苍翠,宛如隔世,心神空明。正在观赏西殿“以法护法”匾额,忽听旁边有谁叫“赵老师!”“这不是赵老师吗?”,回头,竟然是“垢痂”兄弟和一位美女坐在旁边台阶上休息。看我回头,即兴奋的站了起来再次打招呼。原来小陈那次发了微信后也一直想来,这个周末有

9、空,就和朋友小张结伴而来。他也寻思着我会不会来,不想真巧遇了。据小陈介绍,他已在此穿越路线上来过3次,今天和他一同来的小张也是我们老乡,户外爱好者,曾和宿友用了8天时间骑行西安至成都,让我对眼前这位温婉可人、亭亭玉立的80后美女刮目相看。净业寺后院东北方向有一侧门,出了这个侧门就进入寺院所在的凤凰山腰。一条羊肠小道一路向东通向青华山顶,即卧佛寺所在地,也是我们这次登山穿越的第二个目标。通往卧佛寺的山路变得越来越坎坷,越来越狭窄,也越来越陡峭,行人亦越来越稀少。一般游客到达净业寺,就开始逗留游玩、拍照、歇息,然后下山返回了。天气晴好。正午的太阳透过翠绿而茂密的树枝洒下点点金光,夏初的青华山异常清

10、爽,也渐渐寂静下来,偶尔传来对面山梁上有驴友绵长而声嘶力竭的喊号子声。我们四人一队,“垢痂”在前,我断后,一路时缓时急的前行着。如果没有碰见“垢痂”,今天我俩估计不会深入山林深处这么远,毕竟这条线路我第一次走,前途未知。有了他俩相伴,加之“垢痂”对这条路线很熟悉,我们就放胆只管往前进。像我们这样的山地行走,户外双肩包、四季登山鞋、手杖、容量很大的热水壶是必备的装备。鞋一定要舒服而且抓地防滑性能好,山里气候多变,登山消耗体能很大,热水自不必说,要不就是苏打水,可以补充盐分,其他饮品都不适用;手杖在上山还是下山时均能借力,特别是下行时辅助减轻膝关节压力,有效保护韧带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其次就是手套、

11、护膝、遮阳镜、水果刀、打火机、防晒用品、风油精、创可贴、止泻防感冒药品等等不一而足。吃的方面,尽量多带水果,一天的徒步最好不要带太多的零食,宁可多带水。我往往喜欢带块洋葱,提神醒脑开胃真没说的。我喜欢山水。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是获得内心的满足,山水可以满足我,不论在哪里,什么时候。徜徉山水间,听山风呼啸,听鸟鸣深涧,赏各种奇异的花,古怪的树,读云雾缭绕的山寺斑驳墙面上的禅诗,在空寂无人的山脊小路上如水草一样自由呼吸。站在峭壁危崖上依松望远,纵情呼喊这一刻,时光可以暂停,心神游离于域外,一人、一松、一泉、一山,就是整个世界。这一刻,心放下,世界就如此简单。有朋友曾不止一次问我,一整天就三俩个人在山

12、里转悠,有意思么?不孤独吗?与山河同醉,与日月共眠,哪怕不着一语,足矣。这样的生命历程,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人参与,有二、三同道之人同行,就足够。足够看尽云卷云舒,足够看尽花开花谢,足够看尽飞泉流瀑的金戈铁马,足够看尽雨打芭蕉的呜咽缠绵。尘世间太多的繁华,曲终人散后留下的是太多的落寞。流年散尽,浮生已歇,尚能有一人陪伴,便是清欢。突然“前锋”“垢痂”喊了一声:“快看,卧佛寺!”,顺着他的手杖所指,透过树枝的空隙,远远看到两三座山峰外一处最高的峰顶隐隐有房檐屋顶的轮廓。惊喜的同时,又有点泄气,还要翻越好几个山梁啊!我有些吃不住了,小陈和两位女士耐力还可以,于是就把我背包内的水和食物分散转移到他们仨的

13、包里,以减轻我的负重。稍微休息,加餐之后,相互鼓励着又继续出发。快到山顶时,我们追上了西安阎良“乐翻天”户外群近20人的团队,山路上渐渐热闹起来,陕北信天游、西北秦腔、流行歌曲此起彼伏,一路不断。终于,午后14点过一点,到达青华山顶。据说,山顶那座5层楼高的建筑,就是卧佛寺所在地。(二)我们所到达的青华山顶,其实是一处较宽阔的平地,有一家农家乐,搭建了一个露天简陋的雨棚,摆了好几张桌子供游人休憩就餐。此时这里已是人头攒动,俨然集市一般热闹,休息、就餐的男男女女足有百十数人,大多休闲装扮,其中竟然还有穿皮鞋登顶的“强驴”,不由让我自惭形秽。青华山自古以“青秀华美”而得名,古为达官贵妇郊游进香之地

14、,史载山顶附近有中国四大离宫之一、唐太宗李世民消夏避暑的翠微宫遗址。山顶向东面各延伸出两条道,一条朝东北方向向下延伸,据说可通向北麓,山下即是动物园;一条朝东南通向山顶,再向东一路通向我们这次穿越的第三站-黄峪寺村。找了一张不大的桌子,我们取出各自所带的食物和水,在周围驴友、游客的嬉闹、聊天声中开始了一天中的第一次“正餐”。听农家乐老板讲,从北麓山下也能来到这里,期间要经过“十二山门”,也就是12处寺庙,恍然明白为什么我们历尽艰难攀援到此时,大顶上竟然有这么多人已经捷足先登,也明白了“皮鞋君”也能登顶,原来这些人大都是从北麓山下自正门购票而入至此。青华山顶也是秦岭望长安的最佳地,脑袋里就蹦出宋

15、朝词人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名句,虽然此“长安”非彼“长安”,此心情亦非彼心情,毕竟能登高俯瞰我大西安全貌,心里就有了无限期待。草草填饱肚子,简单整理了行装,我们扑向眼前这座坐落于青华之巅的卧佛寺。寺院凌空盘旋在悬崖峭壁上,上下五层,奇拔伟俊,气势非凡。交10元“筹建费”进得正门,仿佛进入一座迷宫,五层楼内楼梯回旋,石洞房屋层层相连,稍不注意就难找到出入口。周转完所有建筑物,怎么不见“卧佛”呢?难道“卧佛寺”只具其名?带着疑惑,回想着百度网帖的众多描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最底层一处幽暗的石洞里见到了“卧佛”。卧佛原来是古人在一块石壁上雕凿的一座如来佛,石佛侧躺在四拱石洞中,身

16、长十余米,细观石佛的雕凿面相,阔面大耳,和洛阳龙门石窟相似。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惊叹于劳动人民的辛劳,在这么幽深静谧的地方,依山林之势建造出如此精巧的庙宇建筑,虽然稍显粗糙,但构思精巧,借势精妙,叹为观止。(三)依依惜别青华大顶卧佛寺,路途开始逐渐开阔起来,也少有登高,沿着山梁,舒缓东向,山花一路蔓延开来,放眼望去,白梨花顷刻间沾满此起彼伏的山上,大秦岭眨眼间由绿变成了白色。眼前情景,即是“垢痂”所发微信帖子里的那副令我心神往之的照片。我们在花丛中拍照、奔跑、跳跃。尽情享受这久违的大自然的恩赐。每到一处山水,我都感觉山水有灵性、有感情的。清明过后,是秦岭山白梨花盛开的季节。其实每一个季节,秦岭都会呈现给你不一样的面孔。春季太平峪的万亩天然紫荆花海、木王山漫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海,夏季通天河、耿峪等无处不在的茂密森林覆盖下的天然避暑圣地,秋季黄柏源、紫柏山、光雾山等五彩斑斓的美的令人心悸的天然画卷,冬季药王谷、青峰峡、太白东沟那白玉无瑕、一柱擎天的万丈冰瀑。,还有那让户外驴友心驰神往的太白山、鳌山、冰晶顶。神奇的秦岭山水无时无刻不再向世人展现她妖娆、美丽、多姿多彩的面孔,又像是用神奇多变的色彩语言向世人娓娓讲述一个个曲折动人的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