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第1课时)_第1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第1课时)_第2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第1课时)_第3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第1课时)_第4页
九年级上册语文24课《出师表》教学设计(第1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伊旗二中新课学案首页学科语文备课人 郭志强备课时间 2016.9.5授课时间 2016.9.8课题出师表课型 新授课时安排第 3 课时(共 3 课时)授课班级146A学案序号 课标(指导性文件) 要求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时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学习时,还应该结合文章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材、教学资源等内容的研究分析 出师表是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2、,本文是传统名篇,文质兼美。它是本单元继隆中对之后的又一篇课内文言文。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措辞深浅适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字字句句似从作者肺腑涌出,真可谓是:百代文章,万丈光焰,穿越岁月之障,纵横无人之际,润色万物,在我们心中耕耘。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

3、的时代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分析九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七、八年级两个学年度的学习,接触过了多篇文言文,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对照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基本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的整体水平存在差异,在学习本课时,要兼顾各方面:既要引导所有学生文对字词意义和句子翻译,又要拓宽个别较好学生的视野和加深他们深入的思考。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且诸葛亮的故事学生耳熟能详,诸葛亮的人格深受学生敬仰。只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好这篇文言文是不难的。三维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

4、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 领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立志做社会上用的人。学习重点难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事,以情动人的写法。学习用具及媒体手段幻灯片课时反思板书设计 安全或德育等渗透的思考打热水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着急、拥挤。 课堂设计学法指导 一、检查背诵情况。二、讲读8、9段。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

5、意。2 教师重点点拨:3 分析结构层次。板书:三、归纳中心思想。四、归纳写作特点。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

6、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五、布置作业。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同义合成词: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

7、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4 背诵全文。附:出师表难句例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

8、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

9、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分,枉驾相顾。深入不毛“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郑玄

10、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开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少数民族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不效则治臣之罪有人注“效”为“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察

11、纳雅言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中国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通假字 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

12、整数和零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选择的意思。古今异义 出 句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秋 时 指四季中的秋季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 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义 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陟罚臧否 否 功过好坏 表示否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关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指品质低劣 、下流猥自枉屈 猥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庶竭驽钝 庶 希望,期望 众多晓畅军事 晓畅 精通,熟练 通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痛心遗憾 十分憎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感激 感动振奋 意指激动感谢不宜偏私

13、,使内外异法也。偏私 偏袒和私心 照顾私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布衣 普通的百姓 用布做的衣服先帝知臣谨慎 谨慎 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涕 眼泪 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不“效”则治臣之罪) 效任务(实现)【一词多义】 效果 不宜异同异同不同1不同;不一致。2 引申为反对。3 反对意见;异议。 当奖率三军奖激励奖励,奖品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奔走效劳 速度快 后值倾覆倾覆失败倒塌 12.当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下文“今当远离”中“当”同此) 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13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

14、,职责,名词)14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临表涕泣(面对。动词)15效 恐付托不效(奏效,有效果,动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名词)16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下文“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说,动词)17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18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19臣 此

15、悉贞良死节之臣( 臣子) 先帝知臣谨慎(自称,我) 20良 此皆良实(善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可靠) 21于 还于旧都(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苟全性命于乱世(在)22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倒装句 4不求闻达于诸侯 “于诸侯”为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臵,这句意思是“不希求因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陈述句:于诸侯不求闻达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于草庐之中”为介宾短语后臵,这句意思是“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陈述句:于草庐之中三顾臣6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是时间状语后臵,意思是“在军事失败的时候接到任务”陈述句:于败军之际受

16、任7奉命于危难之间 “于危难之间”是时间状语后臵,意思是“在情况紧急时受到委任”陈述句:于危难之间奉命【省略句】省略主语: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省略主语“陛下”。译文: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省略主语“臣”。 译文:后来遇到严重挫折,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本文成语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在泛指思想混乱

17、,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引喻失义“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性行淑均“性”是

18、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

19、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

20、,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荣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庶竭弩钝“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希”、作“幸”讲?这是

21、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书”读,“储”读。“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下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中的“中”同此)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名分,职分,名词。读fèn)4然 然侍卫之臣

22、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下文“深追先帝遗诏”中“遗”同) 以遗陛下(给予,动词)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形容词)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10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下文“必能使行阵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称之曰

23、能(能干,有才能,动词)11所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词类活用1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做动词。亲,亲近。远,疏远。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4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6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7陟罚臧否。臧否:形容词做名词

24、,做善事恶事的人。 8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暗指荒凉)10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名词作动词,扩大、发扬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12恐托付不效 托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14志虑忠纯 虑:动词作名词,心思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1此皆良实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也”,判断句标志: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间啊。 反复朗读,自主理解,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特色重点品读文章的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