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_第1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_第2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_第3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_第4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精品文档.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课时使用时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新授22012、10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2、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   3、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学习重点、难点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 、 、 、 、 、 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

2、简介。 1、儒家是由 开创。代表人物有 、 、 代表作品论语孟子 、墨家是由 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 学。墨子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代表作品老子庄子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 ,代表作品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二、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

3、,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

4、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基础

5、积累 【识字记音】 木铎(   )    桀溺(   )   长沮(    )     执舆(   )    荷蓧(   )    黍  (    ) 怃然(  

6、0; )   殆  (   )     八佾(   )     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解释实词】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

7、160;      使子路问津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往者不可谏:            今之从政者殆而:     &#

8、160;      不仕无义:            【通假举要】 长沮、桀溺耦而耕:                是鲁孔丘与:             &#

9、160;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一词多义】  (一)实词         见 悠然见南山            项伯即入见沛公      

10、      吾未尝不得见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1、60;             见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12、;            (二)虚词                                      

13、0;        而 蟹六跪而二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14、160;                             植其杖而芸                    &#

15、160;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16、160;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吾恂恂而起            

17、60;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18、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19、160;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20、#160;     【词类活用】    耰而不辍:                子路从而后:                        

21、;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古今异义】         

22、60;                                     遇丈人             

23、;                                    古义:              &

24、#160;                                                 &

25、#160;                                   今义:              

26、60;                                                 

27、60;                                   子见夫子乎              

28、60;                    古义:                             

29、                                        今今义:         &#

30、160;                                        【文言句式】         &

31、#160;                                       子路曰:“为孔丘。”         &#

32、160;                       而谁以易之?                          &

33、#160;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34、60;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35、60;          【名言名句】                                       &#

36、160;                           ,来者犹可追。                      

37、               士志于道,                  ,未足与议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8、0;   。 不以言举人,                  。 【随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jiàn)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B长沮、桀溺耦而耕(u)  耰而不辍(yu) &#

39、160; C夫子怃然(w)          趋而辟之(pì) D以杖荷蓧(hè)         杀鸡 为黍而食之(s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       见:引见 B而谁以易之   

40、;    易:改变 C往者不可谏       谏:匡正 D趋而辟之         趋:快步跑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何以战         C作师说以贻之 D遇丈人,以杖荷蓧   

41、60;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谁以易之?         B晨门曰:“奚自?”     C孔子曰:“何陋之有?” D子路宿于石门。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

42、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杖荷蓧             荷:背负 B植其杖而芸  

43、;         芸: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             义:正义 6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子路拱而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与相同,与不相同 B与不相同,与不相同 C

44、与相同,与相同 D与不相同,与相同 7.下列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

45、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历的批评。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46、60;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47、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

48、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帐目清楚,收支平衡。:官名。羖:公羊。累绁:用绳索捆绑。粥: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其嗣懿子曰      

49、;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乡:向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50、的一项是(    )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孔子遂行              遂拔以击荆轲 D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1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礼有才”的一组是(  

51、;  )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厘子的赞誉,厘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

52、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答案:D  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课时使用时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新授22012、10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    2、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 

53、  3、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 学习重点、难点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一、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1、儒家是由孔子开创。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论语孟子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 先秦的诸多经典,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

54、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这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二、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

55、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56、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基础积累 【识字记音】 木铎(   )    桀溺(   )   长沮(    )     执舆(  

57、60;)    荷蓧(   )    黍  (    ) 怃然(    )   殆  (   )     八佾(   )     见其二子(    )

58、  耦而耕(    )   耰而不辍(    ) 答案:  duó  nì  jù  yú  hè  diào  sh   w  dài  yì  xiàn&#

59、160; u  yu  chuò 【解释实词】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使子路问津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往者不可谏:  

60、          今之从政者殆而:            不仕无义:            答案: 担忧  渡口  参与  匡正,挽回  危险  出来做官 【通假举要】 长沮、桀

61、溺耦而耕:                是鲁孔丘与: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答案

62、:  “桀”通“杰”,形容高大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 【一词多义】  (一)实词         见 悠然见南山            项伯即入见沛公          

63、0; 吾未尝不得见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64、#160;        见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65、60;   答案:看见,望见会见谒见,拜见召见,接见见识,见解表被动,被介绍,引见显露出现     (二)虚词                                    

66、;           而 蟹六跪而二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7、60;                                植其杖而芸                 

68、60;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69、60;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吾恂恂而起         

70、0;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

71、#160;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72、60;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

73、160;        答案:表并列  表递进  表承接  表转折  表假设  表修饰  表因果  表目的  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句末词气词,相当于“罢了” 【词类活用】    耰而不辍:         

74、;       子路从而后: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

75、160;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答案: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耰耕地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 【古今异义】             

76、                                  遇丈人                &#

77、160;                                古义:                 

78、0;                                                 

79、0;                                今义:                  

80、                                                  

81、                                子见夫子乎                  

82、                 古义:                                

83、60;                                    今义:             

84、                                     答案: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文言句式】  &

85、#160;                                              子路曰:“为孔丘。”  &#

86、160;                              而谁以易之?                   &

87、#160;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88、60;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89、60;                 答案: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省略句 【名言名句】                      

90、0;                                            ,来者犹可追。     &#

91、160;                               士志于道,                  ,未

92、足与议也。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不以言举人,                  。 答案:往者不可谏  而耻恶衣恶食者  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以人废

93、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jiàn)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B长沮、桀溺耦而耕(u)  耰而不辍(yu)   C夫子怃然(w)          趋而辟之(pì) D以杖荷蓧(hè)      

94、;   杀鸡 为黍而食之(sí) 答案:B 解析:A项“见”读xiàn;C项“辟”通“避”,读bì;D项“食”读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       见:引见 B而谁以易之       易:改变 C往者不可谏       

95、谏:匡正 D趋而辟之         趋:快步跑 答案:D 解析:D项“趋”,快步走。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何以战         C作师说以贻之 D遇丈人,以杖荷蓧     答案:C 解析:C项“以”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96、;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谁以易之?         B晨门曰:“奚自?”     C孔子曰:“何陋之有?” D子路宿于石门。     答案:D 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其余各项均为宾语前置。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9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杖荷蓧             荷:背负 B植其杖而芸  &#

98、160;        芸: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             义:正义 答案:D 解析:D项,义:道术或主张 6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子路拱而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与相同,与

99、不相同 B与不相同,与不相同 C与相同,与相同 D与不相同,与相同 答案:B 解析: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下列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

100、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历的批评。 答案:B 解析:B项,“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不正确。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