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五花山水库大坝工程沥青混凝土心墙室外试验成果报告 批准:宫继仁校核:夏元亮编写:蒋建伟 陈纪洋姜军武试验: 蒋建伟 陈纪洋魏福强 孟楠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绥芬河市五花山水库大坝工程项目部二0十一年九月目录1、室外试验概述- 3 -1.1试验原则- 3 -1.2试验气候条件- 3 -1.3试验成果编制依据- 3 -2、过渡料摊铺试验- 4 -2.1 过渡料的物理性能试验- 4 -2.2过渡料的碾压方法- 4 -2.3过渡料的碾压试验- 5 -3、沥青混凝土原材料试验- 8 -3.1碱性骨料和矿粉的检验- 8 -3.2沥青材料性能试验- 9 -4、室外沥青混凝土碾压试验- 1
2、0 -4.1常态混凝土基底处理实验- 10 -4. 2冷底子油的试验:- 10 -4. 3沥青砂浆的试验- 11 -4.4沥青混凝土层间结合和接头处理试验- 11 -4.5摊铺碾压试验- 13 -4.7碾压试验成果分析- 20 -5、室外心墙摊铺复核试验- 23 -5.1室外复核试验的目的和方法- 23 -5.2复核试验检测成果- 24 -5.3复核试验说明- 28 -6、试验成果分析和心墙及两侧过渡料施工参数选定- 29 -6.1试验成果分析- 29 -6.2心墙及两侧过渡料碾压参数的选定- 30 -6.3施工配合比的确定- 31 -5、试验总结- 33 -5.1试验小结- 33 -5.2试
3、验存在的问题- 33 -1、室外试验概述1.1试验原则根据本标段合同及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五花山水库(第一标段)招标文件要求:通过现场铺筑试验应对室内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进行验证调整,确定生产配合比,以掌握沥青混凝土的材料制备、拌和、储存、运输、摊铺、碾压及检测等工艺流程,取得并确定各种有关的施工工艺参数验证室内沥青混凝土配合比和技术指标。本次场外试验以验证“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所推荐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编号:WHS-6.8)为主,共分二个摊铺层(即压实厚度为20cm和30cm)进行场外试验。其配合比如下:试验编号各粒级(mm)骨料比例(%)矿粉含量(%)沥青含量(%)10-205-
4、102.5-5WHS-6.826.217.921.221.912.86.8注:配合比详见绥芬河市五花山水库工程碾压式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1.2试验气候条件 根据室外试验进度安排,本次试验时间时段为:第一时段2011年9月1日至9月21日,试验气温在7ºC25 ºC;第二时段2011年10月5日至10月9日,试验气温在1ºC16 ºC1.3试验成果编制依据 (1)土石坝沥青混凝土面板和心墙设计准则SL501-2010 (2)水工碾压式沥青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363-2006(3)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DL/T51292001)(4)水工沥青混凝土试
5、验规程(DL/T5323-2006)(5)土工试验规程(SL237-041-1999)(6)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及心墙两侧过渡料室外摊铺试验大纲(7)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五花山水库工程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技术要求。2、过渡料摊铺试验2.1 过渡料的物理性能试验过渡料的级配试验本次试验使用的砂砾石过渡料来源于上游的过渡料筛分厂,项目部试验人员在摊铺试验区取样三组,进行筛分试验。其级配和相应指标检测成果如下:过渡料筛分的试验成果表设计指标粒径范围含泥量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颗粒形状设计要求不大于160mm8%513无针、状片颗粒、坚固抗冻第1组<1200.2638.71.02符合设计要求第2组&
6、lt;1200.2445.10.77符合设计要求第3组<1200.6040.41.03符合设计要求均值<1200.3741.40.94符合设计要求注:试验数据见附表土料颗粒分析试验记录表 (筛分法) 从上表可知:过渡料的级配除曲率系数略低于设计值外,其它指标的合格率为100%。过渡料的紧密密度试验在摊铺试验区取样二组,进行紧密密度试验,本次试验方法采用GB/T146852001规范执行,因本项目过渡料最大粒径超过规范规定值,项目部试验人员采用“相似法”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该试验检测二组,平均值为2.092g/cm3设计值2.0 g/cm3的要求,试验成果见附表砂砾石紧密密度报告。过渡
7、料的最大干密度、最小干密度试验本工程过渡料的最大、最小干密度土工试验方法,是根据类似工程试验经验,会同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意见,本工程过渡料最大、最小干密度试验采用“现场碾压法”确定。通过“现场碾压法”试验,根据料场砂卵石料的含砾量范围及通过试验获得的三因素相关曲线(即DrPgd曲线)按砾石含量计算出于密度的加权平均值,以此值作为设计指标。通过计算确定过渡料最大干密度值为:2.31g/cm3,最小干密度值为:1.94g/cm3。2.2过渡料的碾压方法在试验场地的上、下游各布置三个区,即A、B、C三区,分压实厚度为20cm、30cm两个不同层进行试验。20cm层碾压遍数试验组合:静碾2遍(12T振
8、动碾)+动碾(2T振动碾、采用档碾压速度:2.43km/h)4、6、8、10遍。30cm层碾压遍数试验组合:静碾4遍(12T振动碾)+动碾(2T振动碾、采用档碾压速度:2.43km/h)6、8、10、12遍。试验分区另见室外摊铺试验大纲。2.3过渡料的碾压试验试验区沉降试验(1)第一层沉降量检测结果根据试验大纲及现场实际情况,第一层松铺厚度控制在23cm左右(压实厚度在20cm左右)、碾压遍数为静碾2遍+动碾4、6、8、10遍。沉降量检测见下表:第一层(层厚20cm)过渡料沉降量及沉降率统计表动碾遍数平均松铺厚度(mm)压实厚度(mm)平均沉降量(mm)沉降率(%)4258.0236.821.
9、28.26243.5221.422.19.08250.0227.422.69.010213.4187.426.012.2注:测量记录见过渡料试验区第一层(20cm厚)沉降测量记录表(2)第二层沉降量检测结果见下表:松铺厚度在33cm左右(压实厚度在30cm左右)、碾压遍数为静碾2遍+动碾6、8、10、12遍。沉降量检测见下表:第二层(层厚30cm)过渡料沉降量及沉降率统计表动碾遍数平均松铺厚度(mm)压实厚度(mm)平均沉降量(mm)沉降率(%)6352.4315.836.610.48360.0 322.0 38.0 10.610377.3 338.039.3 10.412370.5327.5
10、43.011.6注:测量记录见过渡料试验区第二层(30cm厚)沉降测量记录表(3) 沉降分析1)从上述统计表可知:随着碾压遍数的增加,沉降量及沉降率随之增加,符合碾压规律;2)对第一层和第二层沉降情况相比较发现,第二层沉降率明显大于第一层,说明在进行第二层碾压时碾压机对第一层具有一定挤密压实的功能。3)下图为动碾遍数与沉降率(%)关系曲线图,通过关系曲线图中碾压遍数与沉降率之间的关系,推算不同的过渡料压实厚度对应的松铺厚度。动碾遍数与沉降率(%)关系曲线图4)动碾遍数与沉降量关系根据动碾遍数与沉降率(%)关系曲线图,查出不同动碾遍数,对应的沉降率,在压实厚度不变的情况下,计算出不同压实层厚的沉
11、降量及松铺厚度:动碾遍数与沉降量、松铺厚度关系表动碾遍数(遍)4681012对应的沉降率(%)8.29.79.811.411.6压实后20cm沉降量(cm)1.82.12.22.62.6松铺厚度(cm)21.822.122.222.622.6压实后30cm沉降量(cm)2.73.23.33.93.9松铺厚度(cm)32.733.233.333.933.9从上表可知:一旦过渡料的动碾遍数确定后,就可以确定不同压实层厚的松铺厚度。2.2.2干密度及相对密度检测(1)第一层(20cm厚)干密度及相对密度检测成果 干密度检测采用试坑“注水法”,检测的统计结果列于下表:试验区第一层(20cm厚)过渡料干
12、密度和相对密度统计表动碾遍数最大干密度(g/m3)最小干密度(g/m3)设计干密度(g/m3)现场干密度(g/m3)实测相对密度42.311.942.2052.2150.77562.311.942.2052.230.77882.311.942.2052.240.835102.311.942.2052.250.86注:试验检测记录试验区第一层(20cm厚)过渡料干密度、含水率试验记录表(2)第二层(30cm厚)干密度及相对密度检测成果 干密度检测采用试坑“注水法”,检测的统计结果列于下表:试验区第二层(30cm厚)过渡料干密度和相对密度统计表动碾遍数最大干密度(g/m3)最小干密度(g/m3)设
13、计干密度(g/m3)现场干密度(g/m3)实测相对密度62.311.942.2052.199 0.735 82.311.942.2052.231 0.814 102.311.942.2052.239 0.833 122.311.942.2052.257 0.877 注:试验检测记录试验区第二层(30cm厚)过渡料干密度、含水率试验记录表(3)动碾遍数与相对密度关系本次试验是将过渡料碾压的碾压设备、层厚及加水量作为固定参数,在不同的碾压遍数下得到不同的干密度,从而通过计算得出相对密度,绘制碾压遍数与相对密度的关系曲线,在相对密度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根据关系曲线,选择合理的碾压遍数。下图为碾压遍
14、数与相对密度的关系曲线图:过渡料碾压遍数与相对密度关系曲线图从上图可以看出碾压遍数与相对密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知道:1)当压实层厚为20cm时,曲线图表明,关系曲线呈单调上升趋势,当采用12T碾静压二遍、动碾4遍以上时,动碾碾压速度为2.43km/h时,相对密度均大于设计要求的0.75相对密度值要求。2)当压实层厚为30cm时,曲线图表明,关系曲线呈单调上升趋势,当采用12T碾静压四遍、动碾8遍以上时,动碾碾压速度为2.43km/h时,相对密度均大于设计要求的0.75相对密度值要求。3、沥青混凝土原材料试验3.1碱性骨料和矿粉的检验化学分析及碱度模数值碱性骨料和矿粉均采用东宁县马营村石灰石料厂轧制
15、加工,生产前对该产地的岩石采样后委托黑龙江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进行化学分析,其组成见下表:石灰岩化学分析检验成果表成分名称SiO2Fe2O3CaOMgO含量%2.930.6152.760.11注:碱度模数:18.25根据上表可知,使用的石灰石其碱度模数=18.251,满足设计要求。骨料物理性能试验骨料的性能检验记录表序号项目单位粗骨料细骨料设计指标实测值设计指标实测值1表观密度 g/cm32.62.82.62.942含泥量 %0.30.280.30.263耐久性 %120.42154.94针片状含量 %108.745吸水率 %2.52.432.756超径 %53.0454.547逊径 %1
16、06.048水稳定性要求 级>679与沥青黏附力 级4510压碎率 %169.311级配及其他 级配良好,岩质坚硬,在加热条件下不至于引起性质变化。 骨料的各项性能均超过质量标准,满足设计要求。矿粉物理性能试验 粉均采用东宁县马营村石灰石料厂雷蒙破碎机轧制加工,其物理性能检测成果如下:矿粉物理性能检验成果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实测值1密 度g/ cm3>2.552.772含水率%<0.50.43亲水系数<10.844颗粒筛孔通过率<0.6mm%100100<0.15mm%>90100<0.075mm%>80 92.58 5其他不含泥土、有机质杂
17、质和结块矿粉的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含有机质、泥土等杂质,并无结块团粒;3.2沥青材料性能试验 本项目沥青混凝土心墙使用的沥青材料为中石化辽河油田分公司生产B90#水工沥青,其性能见下表:沥青材料性能试验成果表 项目单位设计指标实测值针入度(25,100g,5s)1/10mm8010088软化点(环球法)425444.0延度(5cm/min,15/4)cm150/30>150/45密度(25)g/cm311.015含蜡量(裂解法)%21.6当量脆点-10-14.7溶解度(三氯乙烯)%>99.099.6闪点230285薄膜烘箱试验值质量损失%0.60.1针入度比%6066延度(5
18、cm/min ,15/4)cm100/8>100/24软化点升高53.0沥青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4、室外沥青混凝土碾压试验4.1常态混凝土基底处理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基底采用钢纤人工凿毛处理,处理的标准是基底混凝土表面的乳皮清理干净,表层卵石外露一部分,但无深坑,沥青砼和常态混凝土的结合面无明显的施工缝和冷缝,如下图所示: 4. 2冷底子油的试验:冷底子油在试验区进行了三种配合比对比试验,其配合比分别为沥青:汽油=3:7、 4:6和5:5,室外试验时,每种配合比涂刷长度10m、面积为6m2,冷底子油的施工方法如下:待在砼表层处理干净干燥后,按三种配合比配制冷底子油,配制前先把桶装沥
19、青热熔后,待沥青温度降到80°C左右称量,并与汽油调配稀释后,人工用毛刷涂抹在砼表层,结束后待冷底子油冷却12小时,检查其表面表面干燥、粘手、厚度、淤积现象。从室外的涂刷效果来看, 沥青:汽油=4:6涂刷质量好于其它两种配合比,并且试验室推荐采用的冷底子油的配合比为沥青:汽油=4:6。其表面干燥无白茬、不粘手、厚度均匀、色泽均一、无淤积现象。其效果见下图:4. 3沥青砂浆的试验在室外试验区进行沥青砂浆四种配合比对比试验,沥青:矿粉:细骨料分别为1:2:2、1:2:2.5、1:2:3,在摊铺中,沥青砂浆配合比为沥青:矿粉:细骨料=1:2:2.5的和易性、流态好于其他配合比,采用该配合比
20、时,沥青加热到150170°C,人工砂和石粉加热到150180°C,砂浆拌合温度在150170°C,入仓温度在130150°C能满足施工要求施工方法:采用人工拌合,拌合好的沥青砂浆通过人工快速运到摊铺现场,直接卸入仓内,进行人工摊铺,厚度在1.5cm左右;无流淌、无鼓包现象;满足规范要求,其效果见下图:4.4沥青混凝土层间结合和接头处理试验 层间结合试验根据我公司其它项目的工程经验,对下层基面做加热和不加热两种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在室外试验过程中,选择第二层沥青混凝土摊铺前,分加热区:、区基面,不加热:区,待第二层沥青混凝土冷却后,用取芯机钻孔取样,从取芯
21、的芯样上看:加热和不加热对层间结合的影响都不大,结合面上均无明显的施工缝和冷缝,如下图所示: 注:上述芯样高度为40cm,其中、区为基面加热区,区为不加热区。沥青混凝土接头试验在试验区第二层区和区之间做一纵向接头,其目的是检查纵向接头的结合情况,施工方法是将结合部位做成缓于1:3的斜坡,用22kw立式打夯机对沥青混合料夯实,直至接头处表面泛油。待上层沥青混凝土施工完成后,用取芯机在接头部位钻孔取样二个,从取芯的芯样上看:结合面上均无明显的施工缝和冷缝,如下图所示:4.5摊铺碾压试验碾压遍数的设定(1)20cm层厚遍数组合:、区,每区长度为6m,先静碾2遍后再进行动碾,动碾遍数依次为4、6、8、
22、10、12遍,动碾完成后进行收仓碾2遍。上述碾压设备YZC1.5双轮振动碾。(2)30cm层厚遍数组合分二部分:1)、区,各个试验区长度为6m,先静碾2遍后再进行动碾,动碾遍数依次为6、8、10遍,动碾完成后进行收仓碾2遍,碾压设备为YZC1.5双轮振动碾。2)、区,每区长度为3m,先静碾2遍后再进行动碾,动碾遍数依次为10、12遍,动碾完成后进行收仓碾2遍。静碾设备为YZC1.5双轮振动碾、动碾设备为金马0.8t双轮振动碾。具体分区见室外摊铺试验大纲。本次碾压试验的固定参数固定参数是指本次试验始终不变的参数,在试验过程中不再试验与设计参数的相关关系。本次碾压试验固定参数见下表:固定参数表压实
23、层厚压实层厚20cm压实层厚30cm压实层厚30cm拌合设备LQY-40强制式拌合站LQY-40强制式拌合站LQY-40强制式拌合站碾压设备YZC1.5双轮振动碾YZC1.5双轮振动碾金马0.8t双轮振动碾拌合时间干拌15S、湿拌60S干拌15S、湿拌60S干拌15S、湿拌60S振动碾行车速度2530m/min2530m/min2530m/min初碾遍数(静碾)2遍2遍2遍收仓碾遍数(静碾)2遍2遍2遍上述参数固定后,本次试验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动碾遍数求出与沥青混凝土设计指标之间的关系。4.5.3碾压沉降及宽度检测(1)第一层(20cm)沉降量检测结果见下表: 20cm摊铺层混凝土沉降量及沉降率
24、统计表 区号铺筑厚度均值(mm)动碾遍数沉降量(mm)230423.3 230635.0230823.32301023.72301235.3注:测量记录见附表心墙第一层(20cm)沉降测量记录表 由于沉降量测量是非原位测量,加上沥青混凝土混合料为弹塑性材料,实际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沉降量可按平均沉降量考虑,根据检测结果计算可知,松铺厚度为23cm时,压实厚度为20cm,平均沉降量3cm。(2)第二层(30cm)沉降量检测结果见下表: 20cm摊铺层混凝土沉降量及沉降率统计表 区号铺筑厚度均值(mm)动碾遍数沉降量(mm)备注230423.3 动碾设备为YZC1.5双轮振动碾。230635.0230
25、823.32301023.7动碾设备为金马0.8t双轮振动碾2301235.3注:测量记录见附表心墙第二层(30cm)沉降测量记录表根据上表检测结果计算可知:1)采用YZC1.5双轮振动碾动碾时,松铺厚度为35cm时,压实厚度为30cm,平均沉降量5cm。2) 采用金马0.8t双轮振动碾动碾时,松铺厚度为36cm时,压实厚度为30cm,平均沉降量6cm。金马0.8t双轮振动碾自重比YZC1.5双轮振动碾轻,沉降量反而大,可能与沉降测点少有关系。 (3)宽度检测结果见下表:摊铺层混凝土宽度检测统计表 试验分层宽度cm均值cm20cm层62626061606261.230cm层6158626059
26、6260.3从上述检测的数据和现场挖坑的情况来看:20cm层厚的心墙宽度合格率为100%能满足设计要求,30cm层宽度合格率约在67%左右。4.5.4马歇尔稳定度、流值检测第一层马歇尔稳定度、流值检测成果表区号动碾遍数马歇尔稳定度均值(N)马歇尔流值均值(1/100cm)区410708.6 66.3 区610619.5 72.9 区811440.9 56.2 区1010327.0 64.5 区129995.3 63.6 注:试验成果见附表试验区沥青混凝土心墙试验成果统计表。第二层马歇尔稳定度、流值检测成果表区号动碾遍数马歇尔稳定度均值(N)马歇尔流值均值(1/100cm)FH区69703.8
27、74.3 区1013794.5 60.1 区816051.1 57.1 区612971.0 44.5 区1012306.1 60.2 区1213559.6 56.6 马歇尔试件9690.0 45.500 注:1)试验成果见附表试验区沥青混凝土心墙试验成果统计表。2)、区采用金马0.8t双轮振动碾动碾。马歇尔稳定度、流值检测合格率为100%,满足设计要求。4.5.5密度、孔隙率及渗透检测(1)马歇尔试件检测在第一层和第二层共取样二组,室内击实成型马歇尔试件,分别进行密度、孔隙率及渗透检测,成果如下表所示:马歇尔试件密度、孔隙率和渗透检测成果表层号最大密度(g/cm3)密度(g/cm3)孔隙率(%
28、)渗透系数 (cm/s)第一层2.4552.39×10-92.4552.30×10-9 第二层2.4462.429 0.695 2.4462.4260.818 3.43×10-92.4462.4151.267 2.28×10-9注:试验成果见附表试验区沥青混凝土心墙试验成果统计表 马歇尔试件密度、孔隙率及渗透检测合格率为100%,满足设计要求。(2)芯样检测和无损检测密度、孔隙率及渗透系数检测采用 “钻孔取芯法”和“核子密度仪无损检测法”两种方法检测,统计结果如下:1)第一层检测第一层摊铺密度、孔隙率和渗透检测成果表区号统计参数最大密度(g/cm3)密度
29、(g/cm3)孔隙率(%)渗透系数 (cm/s)芯样 核子密度仪 区(动碾4遍)均值2.4462.4042.410 1.769 3.02×10-9max2.4462.4102.4342.172 4.75×10-9min2.4462.394 2.3961.620 1.29×10-9区(动碾6遍)均值2.4462.400 2.416 1.925 2.22×10-9 max2.4462.4112.4272.429 2.73×10-9min2.4462.3882.4051.452 1.72×10-9区(动碾8遍)均值2.4462.4032.4
30、031.998 0.98×10-9max2.4462.4202.4392.429 1.31×10-9min2.4462.3882.3681.074 0.66×10-9区(动碾10遍)均值2.4462.395 2.4042.117 3.63 ×10-9max2.4462.4092.4212.601 5.60×10-9min2.4462.3842.3851.536 1.66×10-9区(动碾12遍)均值2.4462.409 2.406 1.536 4.62×10-9max2.4462.4142.4081.789 4.66
31、5;10-9min2.4462.4032.4051.326 4.58×10-9注:试验成果见附表试验区沥青混凝土心墙试验成果统计表2)第二层检测第二层摊铺密度、孔隙率和渗透检测成果表区号统计参数最大密度(g/cm3)密度(g/cm3)孔隙率(%)渗透系数 (cm/s)芯样 核子密度仪 FH区(动碾6遍)均值2.4462.4122.4181.403 3.43×10-8max2.4462.4252.4291.874 min2.4462.394 2.4070.866 区(动碾10遍)均值2.4462.417 2.417 1.222 2.28×10-8max2.4462.
32、4282.4241.747 min2.4462.4042.4090.741 区(动碾8遍)均值2.4462.404 2.417 1.7641.14×10-8 max2.4462.4162.4252.860 min2.4462.3782.4101.242 区(动碾6遍)均值2.4462.405 2.408 1.725 1.26×10-8max2.4462.4262.4202.687 min2.4462.3822.3960.824 区(动碾10遍)均值2.4462.377 2.3582.887 3.63×10-8max2.4462.3952.3683.644 min2
33、.4462.3602.3482.129 区(动碾12遍)均值2.4462.390 2.3842.357 1.08×10-9max2.4462.4152.3843.776 min2.4462.3572.3841.284注:1)试验成果见附表试验区沥青混凝土心墙试验成果统计表。 2)、区采用金马0.8t双轮振动碾动碾。密度、孔隙率及渗透系数检测成果说明,1)当采用YZC1.5双轮振动碾动碾时,20cm层厚碾压4遍以上,合格率100%。2)采用YZC1.5双轮振动碾动碾时,30cm层厚碾压6遍以上,合格率100%。3)采用金马0.8t双轮振动碾动碾时,无论是碾压10遍或12遍时,合格率均为
34、71.4%。从第区、第区试验芯样数据分析:芯样在20cm范围内较密实、各项指标能满足设计要求。若采用金马0.8t双轮振动碾动碾时,只能使用在压实厚度在20cm,碾压遍数不少于14遍。4.5.6抽提试验成果按规范要求,在试验区摊铺现场每层随机取样,进行抽提试验,以检测各种原材料的组成是否能满足设计配合比,也是作为调整施工配合比的主要依据。抽提试验成果见下表:抽提试验成果项目沥青含量(%)沥青混合料各级矿料级配(%)20-10mm10-5mm5-2.5mm2.5-0.074mm0.074mm设计级配6.826.217.921.221.912.8允许误差(%)±0.3±5
35、7;5±5±4±1一层均值(%)7.47 19.18 19.97 21.84 22.16 16.84 误差(%)0.67 -7.02 2.07 0.64 0.26 4.04 二层均值(%)6.76 27.84 14.98 21.18 23.85 12.14 误差(%)-0.04 1.64 -2.92 -0.02 1.81 -0.52 注:试验成果见附表试验区沥青混合料抽提试验成果统计表。从上表可知,第一层试验的沥青、20-10mm、矿粉均为超标,第二层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说明第二次配合比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核子密度仪的标定(1)偏移量率定步骤1)首先对进场的核子密度
36、仪用厂家标准块进行标定,确定仪器是否正常使用,经专业人员现场对标准块标定,实测值0.82,在仪器正常使用0.751.25范围内,可以正常使用。2)由于沥青混凝土中存在沥青,用MC-3型核子密度湿度仪测出的密度可能与实验室其他方法测出的密度稍有差异,此时必须用输入偏移量的方法来修正仪器的测量数据使之吻合,才能使用仪器测量。3)本次率定采用的是原位对比试验方法:在用核子密度仪在取芯位置1020cm范围内打检测孔,现场取芯在实验室对芯样做密度试验,进行对比密度检测数据,计算偏移量,密度偏移量大小按下式计算:密度偏移量=实验室用其他方法测出的密度仪器偏移量为零时测出的密度偏移量可正可负,单位应和仪器使
37、用的单位一致,密度单位采用: g/cm3。(2)现场检测数据和实验室对比数据密度偏移量统计表测点区号孔号检测孔芯样密度(g/cm3)检测孔平均密度(g/cm3)检测孔核子密度仪密度(g/cm3)偏差(g/cm3)第一层区1#2.410 2.410 2.400 -0.010 2#2.394 2.401 2.4340.034 2.407 3#2.403 2.403 2.396-0.007 第一层区1#2.399 2.398 2.4050.007 2.397 2#2.407 2.409 2.4150.006 2.411 3#2.388 2.393 2.4270.035 2.397 第一层区1#2.3
38、95 2.392 2.4390.048 2.388 2#2.390 2.392 2.4020.010 2.392 2.395 3#2.407 2.414 2.368-0.046 2.420 第一层区1#2.397 2.389 2.4060.017 2.384 2.385 2#2.392 2.401 2.4210.020 2.409 3#2.405 2.405 2.385-0.020 第一层区2#2.410 2.407 2.405-0.002 2.403 3#2.414 2.414 2.408-0.006 第二层FH区1#2.4012.4122.407-0.005 2.4252.413#2.40
39、42.413 2.4290.017 2.421第二层2区2#2.423 2.416 2.409-0.007 2.414 2.411 3#2.404 2.414 2.4240.010 2.419 2.425 2.408第二层2区2#2.414 2.410 2.410.000 2.413 2.403 3#2.378 2.397 2.4250.028 2.398 2.416 第二层2区2#2.382 2.405 2.396-0.009 2.406 2.426 第二层2区2#2.377 2.384 2.348-0.036 2.379 2.395 第二层2区1#2.391 2.395 2.384-0.0
40、11 2.404 2.389 2#2.415 2.413 2.384-0.029 2.410 平均偏差+0.002 (3)仪器偏移量的计算由于存在仪器使用误差,平均偏差采用舍去两个最大偏差和两个最小偏差取平均值,通过上表计算,最终确定密度偏移量为+0.002g/cm3。4.5.8温度检测成果汇总本次试验共分四次进行现场摊铺,实际检测的各工序施工温度均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各工序温度检测见下表:各工序温度检测汇总表机口温度入仓温度碾压温度沥青混合料初碾终碾15217015816816016813314398121检测记录见沥青混合料机口检测记录表和现场碾压沥青砼值班记录根据试验检测,沥青加热温度宜
41、控制在160±10(不高于170);骨料加热温度:180±10(由于拌合站烘干筒内矿料温度无法读数,烘干筒矿料烘烤的时间确定,根据现场检测,烘烤时间为80±10s,刚开机拌合时应取上限);入仓温度出机口温度:160±10,入仓温度:150±10,初碾温度 (静碾):130±10;二次碾压温度 (动碾):110130;收仓碾压的温度(静碾):90110。4.7碾压试验成果分析摊铺试验成果统计成果分析是将在不同的碾压遍数下得到不同的密度和孔隙率,绘制碾压遍数与密度、孔隙率的关系曲线,在密度、孔隙率满足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根据关系曲线,选择合
42、理的碾压遍数。(1)第一层的密度和孔隙率统计第一层摊铺密度、孔隙率统计表区号动碾遍数最大密度(g/cm3)芯样密度均值(g/cm3)核子密度仪密度均值(g/cm3)孔隙率均值(%)区42.4462.404 2.410 1.769 区62.4462.400 2.416 1.925 区82.4462.4032.4031.998 区102.4462.395 2.4042.117 区122.4462.409 2.406 1.536 注:试验区沥青混凝土心墙(第一层)试验成果统计表(1)第二层的密度和孔隙率统计第二层摊铺密度、孔隙率统计表区号动碾遍数最大密度(g/cm3)芯样密度均值(g/cm3)核子密
43、度仪密度均值(g/cm3)孔隙率均值(%)FH区62.4462.4122.4181.403 区102.4462.417 2.417 1.222 区82.4462.404 2.417 1.764区62.4462.405 2.408 1.725 区102.4462.377 2.3582.887 区122.390 2.3842.3842.357 注:试验区沥青混凝土心墙(第二层)试验成果统计表摊铺试验成果分析(1)动碾遍数与密度关系曲线 “取芯法”检测动碾遍数与密度关系曲线图(2)动碾遍数与孔隙率关系曲线(3)试验成果分析从动碾遍数与密度、孔隙率关系曲线呈以下规律:1)20cm层厚动碾遍数大于4遍,
44、密度均大于2.35g/cm3、孔隙率小于3%,满足设计要求。30cm层厚大于6遍时,密度均大于2.35g/cm3、孔隙率小于3%,均达到设计指标要求。2)20cm层厚的密度、孔隙率与动碾遍数关系的规律不明显,密度在2.395 g/cm32.41 g/cm3之间、孔隙率在1.5%2.1%之间变化。30cm层厚的密度、孔隙率与动碾遍数关系的规律较为明显,动碾遍数关系与密度呈单调上升的趋势(即动碾遍数越多密度越大)、与孔隙率呈单调下降的趋势(即动碾遍数越多孔隙率越小)。3)从30cm层厚试验区采用的二种碾压设备的检测情况来看,若配合比相同,心墙分层厚度越大,对碾压设备的自重、激振力越敏感,符合碾压规
45、律。30层厚的区、区采用0.8t双轮振动碾碾压10遍和12遍,合格率仅为71.4%,不建议采用该振动碾作为心墙分层高度为30cm层厚的碾压设备。3)根据标定后的核子密度仪进行检测,也能符合取芯检测的结果。5、室外心墙摊铺复核试验5.1室外复核试验的目的和方法复核试验的目的 1)复核室外心墙摊铺试验确定的施工碾压参数是否合理,以及施工参数在确定的条件下,对沥青混凝土成型断面的影响。2)验证施工配合比骨料的级配组成、油石比及配料偏差是否满足设计配合比和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以最终确定心墙正式施工时的施工配合比。3)对试验过程中存在施工工艺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最终确定心墙和过渡料施工组织方式、生产、运
46、输、摊铺、碾压工艺工艺流程,以及确定模板架设宽度。4)根据沥青混凝土的温降梯度,找出不同温度下的混凝土密度值,计算温度修正系数,绘制温度修正系数与密度之间的曲线关系。该曲线关系的确定是作为心墙各升层密度是否合格的主要计算依据。5)复核过渡料压实层厚20cm(松铺层厚23cm)、30cm(松铺层厚33cm)。碾压参数分别为静碾2遍+动碾8遍,静碾4遍+动碾10遍的相对密度值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复核试验的方法(1)复核试验的分区复核试验区是在前二个试验铺筑层(20、30cm层)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层摊铺,共分四个区,每区5m。分区图见下:沥青混凝土心墙及过渡料摊铺试验复核区平面布置图 室外沥青混过
47、凝土第四层30cm复合区试验区布置图0.6m10m(2)复核试验参数1)沥青混凝土试验参数层厚:、区层厚为20cm、区层厚30cm,第四层层厚为30cm。碾压遍数:、区分别为静碾2遍+动碾6遍、8遍+收光静碾2遍,、区层分别为静碾2遍+动遍8遍、10遍+收光静碾2遍;第四层静碾2遍+动遍12遍+收光静碾2遍;碾压设备均采用YZC1.5双轮振动碾动碾。2)过渡料试验参数层厚:、区层厚为20cm、区层厚30cm。碾压遍数:、区分别为静碾2遍+动碾8遍,、区层分别为静碾4遍+动碾10遍,第四层没做过渡料的复合。碾压设备:静碾采用12t压路机、动碾采用YZC1.5双轮振动碾动碾。(3)沥青混凝土碾压方
48、式第一次复合:碾轮单边骑缝,另一边贴缝。其中碾轮在过渡料区的碾压区间控制在30±10cm范围内、在心墙碾压区间控制在60±10cm范围内;第二次复合:碾轮单边骑缝,另一边距心墙边15cm左右。5.2复核试验检测成果过渡料检测检测的统计结果列于下表:过渡料相对密度和干密度统计表区号动碾遍数最大干密度(g/m3)最小干密度(g/m3)设计干密度(g/m3)现场干密度(g/m3)实测相对密度、区层厚20cm82.311.942.2052.220.78、区层厚30cm102.311.942.2052.230.80注:试验检测记录见试验区复核层过渡料干密度、含水率试验记录表复核区的检测成果与一、二层试验区检测成果基本一致,该碾压参数可作为过渡料正式施工时的碾压参数。5.2.2沥青混凝土检测(1)马歇尔试件检测共取样三组,室内击实成型马歇尔试件,分别进行密度、孔隙率及渗透检测,成果如下表所示:马歇尔试件密度、孔隙率和渗透检测成果表层号最大密度(g/cm3)密度孔隙率渗透系数 (cm/s)(g/cm3)(%)复核层(第三层)2.4492.4340.616 2.4492.4250.990 6.763×10-92.4492.4260.948 复核层(第四层)2.4492.4270.898注:试验成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应急专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眼科疾病诊疗与护理考核试题与答案
- 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站水质监测与安全评估报告
- 解析卷人教版7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详解【基础+提升】
- 2025年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下的金融资源配置与金融政策优化报告
- 2025年盐湖提锂技术成本优化策略与产能升级分析报告
- 2025年数字货币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风险防范与治理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安全事件分析与防范报告
- 银行招聘能力检测试卷及答案详解【典优】
- 已付款返还协议书
- 屋面防水改造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 中医养生课件大纲
- 2025年渔业行业市场趋势分析报告
- 迈瑞注射泵的操作流程
- 2025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卷及答案
- 门市转租合同协议书
- 空调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 《探索《资本论》的奥秘》课件
- 临床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护理团体标准
- 小学音乐人音版三年级上册摇啊摇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