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案例中国的高储蓄率_第1页
第3章案例中国的高储蓄率_第2页
第3章案例中国的高储蓄率_第3页
第3章案例中国的高储蓄率_第4页
第3章案例中国的高储蓄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的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生命周期/永久性收入假说认为:储蓄是未来的消费。或用于储蓄者日后的消费,或作为遗产留给后代消费。根据世界银行(2002) 的数据,1999 年中国国内储蓄率 为42% ,同年美国国内储蓄率为16%。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推进, 2002年后,中国的储蓄率开始显著上升,且居民储蓄平稳增长,企业储蓄明显上升为突出特点。中国的储蓄率从1998年前后的37.5%升至2007年49.9%,其中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从1997年的13%升至2007年的22.5%,而同期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周小川)。2007年中国的国民储蓄占GDP的比重达到51.2%,而

2、消费只占48.8%,其中扣除政府消费14%之后,居民消费占GDP的比率只有34.8%,不仅可能是世界最低,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低的(樊纲等 2009)。储蓄的分类储蓄的统计有很多口径,一国总储蓄可分为国民储蓄和国外储蓄两部分。国民储蓄是一国经济总体中各个部门的储蓄之和,包括个人部门的居民储蓄(personal saving) 、企业部门的企业储蓄(business saving) 和政府部门的政府储蓄(government saving) 。在现实中,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错误是对银行储蓄存款(deposit) 和储蓄(saving) 概念的混淆。居民储蓄=居民的金融资产的增量+实物资产的增量-金

3、融负债的增量+收到的资本转移。银行存款仅是其中金融资产的一种。储蓄率计算中的收入根据储蓄率的定义,它是储蓄占收入的比率。自然收入变量的选择对储蓄率本身的大小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对于选择什么“收入”也存在着一定分歧。常见的两种方式是:1用GNP 或者GDP 作分母。2用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 作分母。运用第一种方式计算得到的储蓄率通常能够很直观地看到储蓄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所以一般在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以及计算国民储蓄率时采用。第二种方式,即储蓄除以可支配收入的方法得到的居民储蓄率更有利于研究居民在储蓄与消费之间的选择行为。这更具国际可比性。

4、数据来源:美国总统经济报告2007数据来源:任若恩、覃筱,中美两国可比居民储蓄率的计量:1992 2001,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67-811980-2001年部分发达国家的居民储蓄率(%)年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加拿大198010.217.213.427.912.419.915.619859.214.112.130.79.816.515.819907.813.113.927.88.014.013.019955.616.011.222.510.011.99.220002.815.79.814.54.39.84.620012.316.210.115.45.76.94.5资料来源:王学武

5、,美国个人储蓄率研究,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7期影响储蓄率的因素为什么家庭和国家储蓄?家庭储蓄是为了供孩子读书,提供养老保险,以防万一(例如暂时失业等),或许给后代留下一些遗产。国家储蓄是为了投资,为了经济增长,为了今后有更高的收入。影响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有:现在的收入、未来的收入、人口结构、实际利率和滞后利率。在美国,引起私人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当然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对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共和私人保险的改善都降低了预防性储蓄的需要;消费信贷的不断发展也在降低年轻人的储蓄率,比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住房按揭贷款成数的下降,确实有降低储蓄率的作用 Summers, L. , Car

6、roll, C. , Blinder, A. 1987, “Why is U.S. National Saving so Low?”,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2,607-642.。参加美联储1983年消费者调查的居民中,有43%的人说,他们的储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紧急情况,只有15%的被调查者说,他们储蓄的最主要动机是为了退休后的生活。中国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普遍被认为是居民近来所产生的对未来收人不稳定的预期(刘国光等1999) 刘国光等:200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但统计数据却显示20世纪

7、9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收入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相反一直在平稳上升。中国要提振消费,必须下大力气去完善社保体系、医疗体系和失业救助体系。中国企业储蓄率上升的原因§和中国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大军有密切关系。广大劳动者只分享到较少的公司利润,劳动者收入和福利增长赶不上净产值增长。§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利润大幅提高。§反映了经济的强劲增长、低利率水平等。企业储蓄不断提高,也意味着其对实体经济投资的比例不断下降。2007年各省营业盈余地区生产总值比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社会蓝皮书:“我国劳动者报酬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一直在50%以上,到2006年降至40.6%。与此对应

8、的企业利润则在上升,资本回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以前的20%左右上涨到30.6%”。世界银行的Kujis(2006) 关于中国储蓄-投资账户演化的分析表明,中国的高储蓄率是中国特殊的政策的结果,消费低迷不是通常认为的居民储蓄增加的结果,而是来自中国收入份额及居民收入占比降低。北京的最终消费率2006、2007年分别是0.53和0.54,而劳动者报酬的比重明显偏低。根据北京市2007年的收入法GDP数据,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者报酬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是0.67、0.37和0.46,其中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比重最低,只有0.33。上海的最终消费率甚至比北京还低,2007和2008年分别是49.

9、4%和50.3%。而其三次产业结构在2007年分别为:0.8、46.6和52.6%。林毅夫(2007)认为,可以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提高劳动者收入份额。汪同三(2007)提出应通过制度保护,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讨价还价能力,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李扬(2007)建议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消费率的国际比较在上图所列的12个OECD国家中,除卢森堡和瑞士之外,其他10个国家的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均超过70%,其中英国和美国甚至超过85%。我们并没有发现最终消费率与地理位置、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关系,即使处于东亚的日本也维持了很高的最终消费率,而且,其个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与欧美国家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如果OECD国家的消费需求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那么似乎北京、上海这些总体上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地区,最终消费率与中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相比应当显著不同。而散点图显示的结果并非如此,实际上2007年中国各省的最终消费率与人均GDP之间为反向变动关系,相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