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研究综述0_第1页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研究综述0_第2页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研究综述0_第3页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研究综述0_第4页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研究综述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基于电子商务的共同配送模式研究综述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的相关文献,对共同配送模式的涵义、特征进行了论述,并针对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的运营模式、社会经济效益、信息平台、成本分摊与利益分配四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在未来研究中应加以重视的几个方向,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电子商务;共同配送;运营模式;社会经济效益;信息平台;成本分摊;利益分配1 引言电子商务突破了地域的限制,缩短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同于传统经济环境中比较稳定的、单一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更多更广阔的渠道获得原

2、材料、半成品,或是销售产品;另外,随着网络经济的繁荣,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很多企业原来大批量采购原材料进行单一产品的大量生产已经难以迎合消费者趋于独特个性的品味,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电子商务提高了订单处理效率、存货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合作及信息共享。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持。物流配送是完成整个电子商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物流配送系统效率的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企业自营配送、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和共同配送三种模式。共同配送比较于传统配送模式,具有显著优势,其作为一种低

3、成本、高效率的物流配送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2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概述2.1 共同配送的涵义共同配送(joint/common distribution),又称作协同配送(collaborative distribution)、联合运输(consolidated shipment)或者合并运输(merge-in-transit),至今国内外学术界仍未对其形成统一的定义。共同配送起源于日本,宾厚等将共同配送的产生归纳为3点原因:(1)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多家配送企业并存,资源无法合理分配和利用。(2)提运货频率增高,引发了交通拥挤、环境噪音及车辆废气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3)经济的高速发

4、展,要求物流配送更加高效1。日本学者汤浅和夫将共同配送定义为:共同配送即为了提高车辆车载利用率,将单个公司较少的配送量与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公司集中起来,在单个公司配送合理化的基础上,联合其他公司达到联盟整体配送的进一步合理化2。我国关于配送发布的国家标准(GBT18354-2006)中对共同配送的定义是:“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的实质是企业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在互信互利的合作基础上,对不同商品进行优化组合后再进行配送,以此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配送成本,快速反馈信息,促进整个社会商品高效流通的配送,其核心思想是在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建立企业联盟3,其目的是增大单体企业中有限

5、的物流量,如大量存储、大量输送、大量处理来使单体物流成本大幅度下降4。共同配送概念本身并不新,但如何将共同配送模式成功地运用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活动中,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Lee,Hau L等认为有效地利用信息和现有的资源履行客户订单,是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成功的关键5。2.2 共同配送的特征共同配送模式较传统配送模式,具有自身的特征。Timo Ala-Risku等将共同配送模式(merge-in-transit deliveries)与传统的供应商直接配送模式(direct deliveries)、通过仓库配送模式(deliveries through warehouse)从包含的物流活动角度,进

6、行了比较,如图1所示6。图1 不同的物流配送方式所包含的物流活动比较(The Activities Involved in th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Channels)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共同配送除了具备传统物流配送的特征外,还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物流配送信息化,主要表现为配送信息的商品化、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物流配送自动化,如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配送网络化,主要指物流配送体系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化和组织网络化,以及所谓的企业内部网络化(In

7、tranet),物流配送网络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电子商务下物流企业开展共同配送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物流配送智能化,物流配送作业运用大量的运筹和决策方法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如库存水平的确定、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自动导向车的运行轨迹和作业控制、配送中心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等;物流配送柔性化,即配送中心根据消费需求的“多品种、多批次、短同期”等特点,灵活组织和实施物流作业,实现配送活动的柔性化7。因此,企业在采用共同配送模式之前,应评估企业现存的物流活动,对货物的装配、存储及订单的处理过程进行再造,以满足共同配送的特征需求8。3 国内外研究现状3.1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的运营模式国内学者对连锁零售企

8、业的共同配送模式研究较多。尹卫华等对我国零售业态下的共同配送模式进行了分类,如表1所示,并分别讨论了每种运营模式的优劣9。表1我国零售业态下的共同配送运营模式分类货主主体型投资型零售商与零售商共同配送零售商与供应商共同配送供应商与供应商共同配送合作型零售商与零售商共同配送零售商与供应商共同配送供应商与供应商共同配送配送专业者主体型投资型配送企业之间共同出资组建公司合作型配送企业之间组成合作机构开展共同配送罗建锋指出了共同配送的运营模式,如图2所示10。图2 共同配送的运营模式分析周仕仁指出共同配送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横向共同配送与纵向共同配送,如图3、图4。并对每种类型进行了优劣分析11。图3

9、横向共同配送的基本形式图4 纵向共同配送的基本形式目前,共同配送在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末端配送,即以社区或者学校一公里为半径,为同一区域的快递公司和电子商务企业设立共同配送中心,统一协调配送货物,降低物流成本12。3.2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的社会经济效益共同配送理念的实现,就微观角度而言,企业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好处:达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企业营运成本;不需独立投资物流系统建设,可以节省企业的资源;企业可以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促进业务的成长与扩散;能够利用更大的销售网络,与同行业者共存共荣。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实现共同配送主要有以下好处:减少社会车流总量

10、,改善交通运输状况;通过集中化处理,有效提高车辆的装载率、节省物流处理空间和人力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可整合制造业者、批发业者、农业生产者及一般零售业者,有效强化弱势生产供应者,健全商业渠道,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整体规划建立物流专业园区,解决企业土地需求困境,提升商业物流环境进而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13。胡小文将共同配送的效益分为社会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利用有无对比法分别进行了计算。共同配送的社会效益包括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货物在途时间和降低交通事故等的效益。共同配送的企业经济效益包括减少工作人员,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减少配送车辆无效里程,扩大覆盖面、提高市场份额等的效益14。杨建华

11、等基于生命周期分析( Life Cycle Analysis,LCA) 原理,对三种不同模式的城市物流配送系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证明,第三方物流和共同配送在发展城市绿色物流配送方面,比企业自营物流配送具有更好的环境效益15。李丁等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共同配送具有增加单车装载量,降低物流成本,实现运力资源有效利用的优点16。杨浩雄,何明珂从安全库存和日常库存控制两个方面建立了虚拟共同配送系统的库存控制模型,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 当多个企业构建虚拟共同配送系统后,各企业均可降低安全库存和经济订货批量,同时不会增加各企业的库存成本。虚拟共同配送系统能有效减少库存总量,增加企业库存的灵活性

12、,适用于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环境17。“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会得到进一步转型和调整,低碳经济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以倡导低碳、节能理念的电子商务物流会受到越来越多重视,这也是我国物流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18。因此,共同配送将是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趋势。3.3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的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的实现,需要相应的信息系统支持。无论企业采取何种共同配送运营模式,在整个配送过程中,准确、快速的信息传递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为了使共同配送能够成功,需要及时的货物跟踪信息。宾厚指出共同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商品进销功能、商品配送功能、商品流通加工功能、仓储保管功能、信息处理功

13、能。并根据其功能,对共同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所需具备的基本作业信息处理内容分别进行了论述19。宋心宇指出共同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应能够监控货物购、运、调、存、管、加工和配送全过程。在对系统需求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配送中心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图,如图5所示。在此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系统的系统网络连接、数据库、条形码等关键技术20。图5 共同配送中心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图袁义等提出了物流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的设计目的和设计原则,对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的功能进行了定位,阐述了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的功能结构,总结出基于电子商务的中小物流企业共同配送信息平台建设策略21。3.4电子商务共同配

14、送的成本分摊与利益分配共同配送成本分摊与利益分配是维持电子商务共同配送运营的关键问题,即产生的“共同成本”如何在合作成员间进行分摊,共同配送产生的“共同经济效益”如何在合作成员间进行分配22。乔小慧依据共同配送联盟成员是否共同建立配送中心,将B2B企业的共同配送联盟分为两类:即共建配送中心的联盟和非共建配送中心的联盟;将共同配送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运营成本两大类,综合利用DEA和博弈论的相关方法,根据不同的成本提出了不同的成本分摊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23。徐同连借用博弈论中的合作对策与谈判对策理论,结合共同配送体系内部对于费用分摊和利益分配的实际需要,针对车辆装载能力合并策略,对比了夏普利值法

15、(SV)、费用缺口法(CGA)、最小费用剩余节省法(MCRS)、纳什谈判求解法和简单按比例分配法等五种方法,从计算结果和理论假设两方面对比了五种方法的合理性,确定了能够让共同配送体系参与成员都比较满意的费用分摊办法24。吕枫提出了共同配送成本分摊的原则和步骤。第一步,化解不同货物在共同配送中配送量计量单位的争议,把同一配送路线中在单独配送情况下消耗相同配送直接费用的不同货物的实物数量折算为一个配送标准单位。第二步,以配送标准单位为核算基础,考察同一共同配送路线上每一配送标准单位货物应分摊的共同配送直接费用,即配送定额。进而核算出不同货物在该共同配送过程中应分摊的共同配送直接费用。第三步,以应分

16、摊的共同配送直接费用为基础,核算不同货物应分摊的共同配送间接费用。应分摊的共同配送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就是某种货物应分摊的共同配送总费用25。4总结从上述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当前电子商务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没有考虑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的特殊需求,只是从宏观角度对共同配送的运营模式进行分类、介绍。(2) 对共同配送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多为宏观社会效益的研究,缺乏微观企业经济效益的研究和实践案例的研究。(3) 电子商务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目的,原则及功能模块,缺乏对于信息平台建设关键技术及方法、步骤等的具体研究。(4) 共同配送利益分配、费

17、用分摊研究中,主要侧重在方法研究。大多利用博弈论、Shapley值法进行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但是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实用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另外,对实践中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摊机制及其实际应用研究较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有自身特点,基于电子商务的共同配送模式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于具体运营,根据不同行业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特点,选择有效的共同配送运营模式;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应加强定量研究,针对具体某一方面或微观企业进行研究;电子商务共同配送信息平台的研究应深入考虑需要整合合作企业的哪些信息,建设的关键技术,信息安全等具体问题;成本分摊及效益分配的研究,应加强实践研究及案例研究,将方法应用与具体问题中,提高

18、方法的实用性。参考文献:1 宾厚,袁义共同配送中小物流企业发展新趋势J包装工程,2007,(10):129-1312 汤浅和夫.物流管理入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6:59-713 胡从旭浅析共同配送J交通企业管理,2010,(09):50-514 付强BtoC电子商务企业区域共同配送系统的构建J今日科苑,2010,(04):2515 Lee,Hau L,Whang,SeungjinWinning the last mile of E-commerce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ummer 2001,42(4), 54-626 Ala-Risku, T

19、,Karkkainen, M,Holmstrom,JEvalu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merge-in-transi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3,14(2), 67-827 宾厚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物流企业共同配送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8,(09):95-968 O'Leary, D,EReengineering assembly, warehouse and billing processes, for electronic commerce using "merge-in-transit"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2000,1(4), 379-387. 9 尹卫华,吴晓惠我国零售业态下的共同配送模式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116-11810 周仕仁电子商务下的物流配送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0,(11):56-58.11 罗建锋共同配送模式分析及实施研究J中国市场,2007,(36):96-9712 第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