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裂缝控制指南_第1页
混凝土裂缝控制指南_第2页
混凝土裂缝控制指南_第3页
混凝土裂缝控制指南_第4页
混凝土裂缝控制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指南1总则101 为了有效地控制与防治建筑工程的结构裂缝,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使用功能及耐久性,制订本指南。102 本指南适用于为控制与防治建筑工程的结构裂缝而进行的结构设计、建筑材料适用性选择、施工质量控制以及结构裂缝处理等工作。103 本指南应在执行建筑工程结构没汁规范、建筑材料:标准以及施工技术标准等有关规范的基础上配套使用。2 基 本 规 定21 一般 规 定211 建筑工程裂缝的控制与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从建筑材料质量控制和选用、建筑结构裂缝控制设计、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和建筑物的正常使用维护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212 建筑工程设计单位,除应执行国家设计规范中有

2、关控制裂缝的规定外,尚应结合具体工程提出非荷载作用效应引起裂缝的控制措施。 213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结合建筑结构的特点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对与控制裂缝有关的施工环节制订预防、控制裂缝的有效措施。214建筑工程所用的建筑材料、构配件,除应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进行复验和见证取样送检外,还应优选有利于控制裂缝的建筑材料并进行必要的适应性试验。215 建筑物的使用荷载,短期不得超过荷载的标准值;长期不得超过荷载准永久值。增层和增加建筑物使用荷载的改造和装修,应充分考虑其对建筑结构及其构件的变形和产生裂缝的影响,并进行必要的设计复核,22 建筑与结构设计221 建筑工程基础和主体的结构设计,应采取

3、加强结构整体性的方案。对于建造在软弱地基土上的建筑,宜采取整体性能好的基础形式或采取加强基础整体性的措施。222 在抗震设防地区,建筑工程的场地选择、液化土和软土地基的处理,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有关规定。223 建筑基础的选型应考虑上部结构重力荷载引起的沉降及可能的不均匀沉降,并应采取措施减少建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224 作为建筑工程基础设计依据的地质勘察报告,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单位提供,并能满足设计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的要求。225 当新建工程附近存在已有建筑物时,设计应考虑新建工程沉降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应根据已有建筑物的类型

4、和基础沉降的影响程度,留有足够的距离;或采取对相邻建筑物沉降量影响较小的基础形式;必要时还应进行基坑支护。226 建筑工程的平、立面布置宜整齐、规则,对于平面凸凹容易引起应力集中的结构部位,应采取防止和减轻裂缝的构造措施。227 建筑工程的伸缩缝的设置宜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的有关规定,当伸缩缝间距较大时,应采取有充分依据的技术措施。228 建筑工程楼(屋)盖设计时应考虑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对构件和结构变形、开裂的影响。229 建筑工程屋盖宜进行热工性能计算,选择适合本地区特点并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保温隔热措施,对顶层两

5、个边单元应采取增强抵抗温度应力或释放温度应变的构造措施。 、2210 建筑工程中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混凝土强度不宜过高,提倡采用能满足结构设计要求的较小强度等级的混凝土。23 建 筑 材 料231 建筑工程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文件的要求。232 建筑结构的水平构件(梁、板)和表面积较大的墙体等构件,宜选择体积稳定性好、抗裂性能高的建筑材料。2,33 由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组成水硬性胶凝材料,其品种和组成宜通过试验进行优选,选择相互适应性好,收缩较小的组分和组成。24 建筑工程施工241 建筑工程施工应满足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及有关专

6、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242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根据建筑结构的类型、建筑结构所采用的材料特性和施工环境等实际情况,在施工方案中制定有关裂缝控制的有效措施。243 建筑基础的施工技术方案,应根据建筑场地地基土的层状特点、地下水位及建筑工程周围环境状况,制订防止地基基础不均匀下沉和影响周围建筑工程地基变形和结构开裂的技术措施。244 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应规定合理的施工工期,避免由于施工速度不当造成建筑物的裂缝,并根据建筑工程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施工季节,制订控制裂缝的季节性措施。25 裂缝检测与处理251 对出现可见裂缝的建筑工程,应及时进行检查并分析原因。当裂缝宽度较大或数量较多时

7、,应进行检测鉴定,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裂缝继续发展或恶化。2,52 对于已查明原因且较稳定的裂缝,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26 建筑装修和改造261 建筑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应控制使用荷载不超过荷载的标准值。262 在建筑物增层和增加荷载的装修、改造前,应对已有建筑物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建筑结构的质量和性能进行检测鉴定。263 建筑增层和增加荷载的装修、改造,应坚持先检测鉴定、再设计施工的原则。在设计中应考虑地基基础或某些构件因荷载增加对变形或开裂的影响,制订相应的措施。264 建筑装修和改造应不损坏原有结构,否则应由原设计单位或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进行核算并提出装修、改造方案。 3

8、结构缝的设置3,01 建筑工程的体量较大、体型复杂时,可通过设置结构缝将其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结构单元,以避免在结构中积累过大的约束应力(或应变)而引起间接裂缝。3,02 设置结构缝时,可根据其功能要求在以下类型中选择。 (1)膨胀缝:能容纳超静定结构中膨胀变形的缝; (2)收缩缝:能容纳超静定结构中收缩变形的缝; (3)沉降缝:能减轻地基不均匀变形对建筑物影响的缝; (4)防震缝:能防止或减轻相邻结构单元由地震作用引起碰撞的缝; (5)体型缝:结构形状或体量发生突变时,将结构在突变处分割为不同部分而设置的缝; (6)局部缝:在结构形状突变的部位,为减轻应力集中影响而局部设置的缝;(7)控制缝

9、:在结构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通过预先设置薄弱截面或采取其他措施以主动引导裂缝出现所形成的缝; (8)施工缝:混凝土浇筑体量较大时,划分为不同的施工浇筑区域,在预定位置接槎所形成的缝。303 设置结构缝时,可根据设计要求在以下形式中选择。 (1)全部断开的缝:自下至上将结构分割成独立的结构单元; (2)上部断开的缝:基础部分相连而将上部结构断开; (3)局部断开的缝:将结构在局部范围内断开; (4)钢筋断开、混凝土接槎的缝:不考虑内力传递,仅需做填充处理; (5)钢筋后连接、混凝土接槎的缝:施工阶段不考虑内力传递,事后用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实现钢筋连接,形成整体而可以传递内力; (6)钢筋连通、

10、混凝土接槎的缝:钢筋连续通过接缝,考虑内力传递,施工时混凝土在此接槎; (7)钢筋和混凝土连续、后期引导裂缝出现的缝:在结构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预先设置薄弱截面或采取其他措施引导裂缝出现。304 结构缝除应有符合设计要求的传递内力的能力以及容纳结构构件变形、位移的能力外,尚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 (1)耐久性:避免由于结构缝的存在而引起结构耐久性方面的问题,保证结构在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正常工作。(2)防水、防渗、防漏: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及其他液体、气体的渗漏;(3)隔声、,隔热、阻火:应采取措施保证结构缝的隔声、隔热、阻火性能;(4)外观:将结构缝的设计作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通过建筑处理避免影响美观

11、和产生不安全感;(5)易检测性和易维修性:结构缝应便于常规检测及维修。305 结构缝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缝的各种功能要求,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2)根据结构体量、形状和受力的具体情况,合理设置结构缝的位置和间距约束应力积累过大; (3)综合考虑各种缝的功能,合并不同类型的结构缝,做到一缝多能; (4)根据缝的功能要求,采取合理的形式和相应的细部构造措施; (5)缝的设计应有可操作性,并做到构造简单、方便施工、保证质量。4 保温隔热措施41 屋面保温隔热411 屋顶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应符合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

12、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134200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 752003)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规定。412 为避免屋面板变形过大,不应采用将保温层做在屋面板下面的构造做法。4,13 屋顶保温层宜延伸至挑檐板尽端。414 刚性防水屋面和保温层上面的水泥砂浆找平层应设置伸缩缝,并做好屋面防水。415 在炎热气候条件下,除应符合本指南第4 1。1条规定外,还宜设置架空屋面或涂浅色隔热涂料等附加措施降低屋面温度,并宜选用防霉菌涂料。416 选用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和膨胀蛭石等易吸水的保温材料时,含水率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并应避免受潮。选用

13、EPS板时和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作保温材料时,其密度和压缩性能应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防止在施工和使用荷载作用下保温材料过量压缩。42 外 墙 保 温421 建筑外墙宜优先采用外保温。42,2 建筑外墙外保温层应包覆门窗框洞口外侧、封闭阳台、女儿墙以及屋顶挑檐等热桥部位,以减小室外气候条件对这些部位的影响。在保温层截止部位材质变换处应采取防止保温层开裂的措施。423 建筑外墙不宜采用内保温。当建筑外墙不得不采用内保温时,应避免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外露。当不能避免时,宜在圈梁和构造柱外侧用高效保温材料做保温层。同时应在墙体易裂部位以及屋面板、楼板相应部位采取构造加强措施。43 竣 工 季 节431

14、 墙体、屋面结构工程在夏季完工时结构处于尺寸最大状态,到冬季,砌体结构外墙混凝土圈梁有可能因收缩应力而产生裂缝;冬季完工时结构尺寸处于最小状态,到夏季,砌体结构外墙有可能因混凝土圈梁膨胀而使砌体产生裂缝;春、秋季完工时结构尺寸处于中间状态,无论到冬季还是夏季,结构的温度变形量都不会太大,有利于裂缝控制。5 控制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的措施51一般 规 定511 设计时,宜考虑上部结构和地基的共同作用。对建筑体型、荷载情况、结构类型和地质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合理的建筑措施、结构措施、施工措施和地基处理方法。512 采用天然地基和人工处理地基的建筑,除应进行持力层承载力的验算外,尚应进行软弱下卧

15、层及地基变形的验算。建筑物的沉降值和局部倾斜值均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513 复合地基除应做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外,尚应进行增强体强度的检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当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时,同一场地、同一建筑物的各点试验所取的5b值(沉降量5与荷载板宽度b之比),必须是规范允许范围中的同一个数值。514 采用天然地基和人工处理地基的建筑,以及按规范规定需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尚应进行沉降监测。52 地基处理措施521 地基处理应根据软弱地基的构成及特性,以及上部结构的设计要求,选用适宜的处理方法,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变形、减少不均匀沉降的目的。522 对已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

16、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并进行必要的测试,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如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查明原因,修改设计参数或调整地基处理方法。523 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时,可分别采用下列方法: (1)机械压密、强夯、加载预压、振冲挤密等方法,提高地基土的密实度及地基的均匀性; (2)换土地基、化学加固等; (3)高压旋喷、搅拌桩、砂桩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等复合地基的处理措施。524 地基处理除应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外,尚应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53 建 筑 措 施531 在满足使用和其他要求的前提下,建筑物的体型应力求简单。对

17、于砌体结构,建筑平面形状应尽量采用“一”字形;立面上,建筑物两个相邻单元的高差不宜超过一层。5 控制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的措施 532 在满足使用和其他要求的前提下,对于砌体结构或内框架建筑,应采用较小的长高比。三层和三层以上的房屋,其长高比LHf宜小于或等于25;当房屋长高比为25<LHf30时,宜做到纵墙不转折或少转折,并应控制其内横墙间距或增加基础刚度和强度。533 软弱地基上建筑物的下列部位,宜设置沉降缝: (1)建筑平面的转折部位; (2)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 (3)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 (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5)建筑结构或

18、基础类型不同处;(6)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沉降缝的宽度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534 相邻建筑物基础间的净距,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重型高耸建筑物及堆载较大的大面积堆场,应以地基压缩区不相重叠为原则,由变形计算核实其与周围建筑物的合理距离。535 应根据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采取下列相应措施调整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标高。 (1)室内地坪和地下设施的标高,应根据预估沉降量予以提高。建筑物各部分(或设备之间)有联系时,可将沉降较大者标高予以提高; (2)建筑物与设备之间,应留有净空。当建筑物有管道穿过时,应预留孔洞,或采用柔性的管道接头。54 结 构 措 施541 为减轻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

19、可采用下列措施: (1)采用轻质高强、尺寸稳定性好、收缩值小的墙体材料; (2)选用结构重量较轻,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轻型钢结构;屋盖板采用彩钢夹心板、玻璃钢等轻型屋面板。5,42 对于砌体结构,宜内外纵墙贯通和采用较小的横墙间距,并采用下列措施: (1)当预估沉降量大于120mm时,应设置二道内纵墙,内纵墙应贯通设置,轴线上宜对齐,开洞率不应大于35,且洞口处过梁(圈梁或底板肋梁)应加强; (2)首层外墙窗台下第一皮砖下,应设置46通长钢筋或做现浇配筋窗台板,其伸人墙内长度不应小于120mm; (3)顶层外墙窗台下,应设置配筋砌体带,钢筋应伸人构造柱内,长度不应小于120mm。 (4)地

20、圈梁和顶层圈梁,应沿每个轴线均设置,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80mm。5,4,3 条形基础或筏形基础,当采用天然地基或人工处理地基时,在±0000m标高处,应在纵横向内外墙设置贯通的钢筋混凝土地圈梁。在相应平面位置,基础应采用肋梁式。并在适当位置设置短构造柱,将±0000m处的地圈梁与基础底板肋梁拉结,与基础墙连成组合梁。 544 减小或调整基底的附加压力,可采用下列措施: (1)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按沉降控制的要求,选择和调整基础底面积、布置桩的位置和数量; (3)采用梁、板式基础,扩大基础支承面积。545 对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公共建筑物,可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欠敏感的

21、结构,架结构、三铰拱结构、上部刚度较好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55 施 工 措 施551 施工中,应采取下列保持地基土的原状结构的措施: (1)雨期施工时,在基槽开挖后,严禁雨水浸泡基底; (2)冬期施工时,应做好基底土的防冻害措施; (3)基槽开挖时,应避免人为破坏地基持力层的原状结构,可在基底保留20cm左右厚的原状土,待基础施工开始时再挖除; (4)当地基土已被扰动时,可采用先铺一层中粗砂,再铺卵石或块石,予以压实处理。552 在施工中,应合理安排施工。当建筑物各部分荷载差异大时,施工顺序宜先建重、高部分,后建轻、低部分。553 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按有关规范规定

22、的位置、数量设置沉降观测点;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设置沉降观测点,开始观测。主体建筑施工期间,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周期为:高层建筑每增加l2层应观测1次;其他建筑的观测总次数,不应少于5次。竣工后的观测周期,可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6混凝土材料6. 1 一 般 规 定611 为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应妥善选择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和配合比,以使混凝土除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外,还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能。612 对于抗裂性要求较高的混凝土,其组成材料和配合比除应符合相应的标准要求外,还宜根据抗裂性试验和评价方法进行原材料的选择和配合比的优化。6. 2 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621 水泥的选择

23、6211 宜优先选择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批量大的大型水泥生产厂生产的水泥,其品种优先选择的次序是:低碱水泥、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低热水泥。无特殊要求时,不宜选用早强水泥、含碱量较大的水泥、细度较细的水泥或超细水泥。6212 宜按附录八对水泥进行抗裂性试验和评价。622 掺合料的选择6221 在混凝土中,宜加入定量的级或级粉煤灰,以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6222 当混凝土中掺入矿粉时,矿粉细度宜与水泥的细度接近。6223 对于使用硅灰的混凝土,应有可靠的防治裂缝的技术措施。6224 宜按附录八对混凝土掺合料进行抗裂性试验和评价。623 外加剂的选择6231 选择外加剂时,

24、应注意外加剂之间的匹配以及与水泥的适应性。外加剂选择宜与水泥选择同时进行,首先按附录D检验外加剂的适应性,然后按附录A规定的试验和评价方法选择外加剂。6232 对于抗裂性要求较高的混凝土,宜选用具有减缩抗裂性能的外加剂。 ,624 细骨料的选择6241 应严格按照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控制砂的细度模数、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当细骨料级配较差时,宜用粒径不同的几种细骨料进行级配,选择其最佳级配。6242 对于抗裂性要求较高的混凝土,宜选取含泥量小于15、泥块含量小于05 的中砂。6,25粗骨料的选择6251 宜选择空隙率较小、级配良好的粗骨料。可用几种粒径不同的粗骨料进行骨料级配的优化,选

25、取紧密密度最大的级配为最佳级配。6252 处于潮湿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应采用非碱活性骨料以抑制碱骨料反应的发生。626 在混凝土中掺人一定量的纤维和(或)有机聚合物,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有机纤维如聚丙烯、尼龙类纤维,能提高混凝土塑性抗裂性能;钢纤维能提高塑性抗裂性能和硬化后混凝土抗裂性能。在纤维分散度良好的情况下,混凝土抗裂性能随着纤维掺量的提高而提高。 纤维和有机聚合物同时加入,对混凝土的抗裂性能的改善优于单掺纤维或聚合物。63 混凝土配合比主要参数的选择631 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宜尽量降低水泥用量。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水泥用量宜为270450kgm3,高强混凝土中水泥及掺合

26、料总量应不大于550kgm3。632 混凝土的水胶比过小或过大,都会劣化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宜为04055。633 在满足混凝土上作性要求的前提下,宜降低砂率。特别是流动性和大流动性混凝土,应适当控制砂率,以防止混凝土抗裂性能的劣化。634 混凝土中宜加入水泥用量2030的级或级粉煤灰。当须掺人磨细矿渣时,宜与粉煤灰双掺。635 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条件下,宜采用较小的混凝土坍落度,以防上混凝土的离析和泌水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64 抗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法641 抗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要求 抗裂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应在强度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使混凝土在保证强度要求的同时具

27、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抗裂性。配合比的优化宜遵循以下原则:6411 最小水泥(胶凝材料)用量原则 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最小水泥(胶凝材料)用量,以期增大骨料体积,提高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6412 最大骨料堆积密度原则 宜重视混凝土中骨料的级配设计,以获取骨料的最大紧密密度、最小空隙率,减少胶凝材料的用量和混凝土的砂率。6413 适当水胶比原则 水胶比的选择应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不宜过大(超过06)或过小(小于035)。642 抗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水灰比不宜小于040;粗、细骨料的体积含量不宜小于070;体积砂率不宜大于0,41。其他按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28、(JGJ 552000)进行。643 抗裂配合比优化设计步骤 在符合定强度等级和施工要求的常规混凝土配合比确定和混凝土原材料(包括水泥、外加剂、掺合料、粗骨料级配)优化选择后的条件下,按下列步骤优化抗裂混凝土配合比:6431 设原混凝土配合比的参数为:水泥用量、表观密度分别为C(kgm3)和c;掺合料用量、表观密度分别为F(kgm3)和f;用水量为w(kgm3);掺合料掺量为();则水胶比为入W/CF;粗骨料、细骨料用量、表观密度分别G、S和g、s。6432 根据粗骨料的特性,确定新混凝土配合比: <1)计算粗骨料堆积密度:将级配好的粗骨料分三层装人10L的容量筒,在振动台上分层振实、刮

29、平。按下式求出原级配堆积密度Po和优化后级配的堆积密度YO:OW0/V0 YOWY0/V0(2)计算粗骨料的空隙率g和yg gg0/g gygYO/g(3)计算优化后粗骨料体积VYgVg×1yg/1g(4)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1)优化后和优化前砂浆体积之比: (VcVfVwVaVs)(VygVg) VcVfVwVaVs 2)优化后水泥用量按下式计算: Cyc×3)掺合料用量按下式计算 FyF×4)外加剂用量按下式计算 Ay A×5)计算用水量 WyWX6)计算粗骨料和细骨料用量: 粗骨料用量 GyVgy×g细骨料用量 SySX644 配合比的验

30、证性试验6441 对优化后的混凝土配合比应进行验证性试验,若混凝土坍落度和抗压强度具有良好的复验性,则证明配合比优化成功,否则应重新试验。6442 对优化后选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宜进行抗裂性试验和评价,即以该水灰比为基准选择三个水灰比,按附录B或附录C进行。7 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设计措施7. 1 一 般 规 定711 混凝土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的规定,根据荷载效应验算构件的抗裂性能及裂缝宽度,并符合有关裂缝控制的要求。712 混凝土结构应按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伸缩缝,其最大间距应符合有关规定。处于不利条件下的混凝土结构应当减小伸缩缝间距。当采取可靠措施后,也可适当

31、放宽伸缩缝间距。7,13 在设计时合理设置后浇带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后浇带不能代替伸缩缝。后浇带间距不大于30m,浇灌混凝土的间隔时间2个月以上,且宜用膨胀混凝土浇筑。7,14 采用预制构件(特别是预应力构件)的装配式结构及叠合结构,具有较好的裂缝控制性能,但应通过有效的构造措施消除拼接裂缝并增强结构的整体性。715 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下列偶然作用和非设计工况所引起的效应,并在相关部位采取合理的防裂构造措施。 (1)按简支设计,但实际上具有一定程度嵌固受力的结构部位; (2)按自由边界考虑,但变形、位移较大时,仍能起到约束作用的结构部位; (3)曲率半径很小而容易引起应力集中的结构

32、凹角部位; (4)混凝土结构长度较大,且中部有凹进峰腰的部位; (5)混凝土结构体积过大,水化热难以散失的结构部位; (6)采用泵送、免振等方法施工的现浇混凝土结构; (7)地质情况复杂,结构荷载分布不均衡,容易引起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混凝土结构; (8)施工周期较长的跨季节(尤其是冬、春季)施工或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温差大等环境下施工的混凝土结构; (9)现浇混凝土施工缝的接槎部位;装配式结构的拼缝部位;混凝土结构与其他结构或构件交界的部位。7. 2板的裂缝控制721 板中受力钢筋间距: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200mm;当板厚h150mm时,不宜大于1.5h,且不宜大于250mm。722

33、 在现浇简支板的支座部位,板面宜配适量的负弯矩钢筋,以避免支座约束可能产生的负弯矩裂缝。 周边支承的现浇混凝土嵌固板,其支座负弯矩钢筋向跨内延伸的长度应能覆盖负弯矩区域并满足钢筋锚固的要求。跨中的正弯矩钢筋宜全部伸入支座;沿长边方向应布置足够的横向构造钢筋。723 处于温度收缩应力较大区域的混凝土连续板,其板底伸人支座正弯矩钢筋的锚固长度宜在5d的基础上适当增加。724 当现浇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应沿梁长度方向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且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且单位长度内的总截面面积不宜小于板中单位宽度内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构造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梁边算起每

34、边不宜小于板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725 对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与混凝土墙整体浇注的混凝土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直径不少于8mm、间距200mm的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跨中相应方向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该钢筋自梁边或墙边伸人板内的长度,在单向板中不宜小于受力方向板计算跨度的四分之一,在双向板山不宜小于板短跨方向计算跨度的五分之一。726 嵌固在砌体墙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其上部与板边垂直的构造钢筋直径应不少于8mm、间距不大于200mm。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小于板短边跨度的七分之一。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该钢筋伸入板内的长度从墙边算起不宜

35、小于板短边跨度的四分之一。沿板的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宜小于该方向跨中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沿非受力方向配置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根据经验适当减少。727 现浇混凝土板的角部的上部构造钢筋可沿两个垂直方向布置,也可按45o方向斜向布置,按投影方向计算配筋面积。当柱角或墙的阳角突出到板内且尺寸较大时,板边上部构造钢筋伸人板内的长度应从柱边或墙边算起,且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梁内、墙内或柱内。728 单向板应沿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

36、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729 对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混凝土板,可在周边支承梁、墙中心线处设置控制缝。在浇筑混凝土后插入铁片或塑料片、木条(初凝后取走),引导混凝土裂缝在梁、墙轴线部位出现,以减小板内约束应力(应变)的积聚。而控制缝则在以后浇筑混凝土加以掩盖。7210 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取为150200mm,并应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对屋面板等部位,还应适当增加配筋率。7211 基础筏板当厚度大于2m时,除在板的顶面、底面应布置纵横

37、钢筋以外,尚宜在板厚方向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其间距不超过1m,直径不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钢筋间距不大于200mm。7212 挑檐板宜采用挑梁式而不宜采用悬臂板形式。73 梁、柱的裂缝控制731 当在梁的负弯矩区切断钢筋时,如V>07ftbh0。且断点仍在负弯矩区内,支座截面负弯矩纵向受拉钢筋应延伸至按止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以外的延伸长度Ld2不小于13H0。且不小于20d处截断;且从该钢筋强度充分利用截面伸出的延伸长度如应不小于12La+17h0。732 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两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

38、部截断,而应按规范要求向下弯折45o或60o,并按规范的要求在梁的下边锚固,锚固长度不小于10d。733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不应少于两根。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02L,L0为该跨的计算跨度。734 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间距不宜大于200mm。735 当梁、柱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

39、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如配置构造钢筋网片)。74 墙的裂缝控制741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sh(shAsh/(bsv),sv为水平分布钢筋的间距)和sv(svAsv(bsh),5h为竖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应小于02。剪力墙中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部位,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宜适当提高。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742 地下室纵向墙体中,宜考虑适当增加水平方向的构造钢筋。743 厚度大于160mm的剪力墙应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厚度不大于160mm的剪力墙宜在其重要部位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双排分布钢筋网应沿

40、墙的两个侧面布置,且应采用拉筋连系。拉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700mm;对重要部位的剪力墙宜适当增加拉筋的数量。744 剪力墙洞口上、下两边的水平纵向钢筋除应满足洞口连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要求外,尚不应少于2根直径不小于12mm的钢筋。钢筋截面面积分别不宜小于洞门截断的水平分布钢筋总截面面积的一半。纵向钢筋自洞口边伸人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规范规定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745 剪力墙洞口连梁应沿全长配置箍筋,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150mm。在顶层洞口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范围内,应设置间距不大于150mm的箍筋,箍筋直径宜与该连梁跨内箍筋直径相同。同时,门窗洞边的竖

41、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顶层连梁高度范围内。75 装配式结构的拼缝和接头751 装配式构件的接头当计算考虑传递内力时,灌注的细石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并应采取措施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梁与柱之间的接头宽度不官小于80mm。 计算时不考虑传递内力的构件接头,应采用不低于C20的细石混凝土灌筑。752 预制板的侧边形式宜采用双齿边或其他能够传递剪力的形式。板间的拼缝应采用不低于C20的细石混凝上灌筑。拼缝的上口宽度不宜小于30mm,在拼缝中宜配置适当的构造钢筋。753 预制板端宜伸出锚固钢筋互相连接并与支座构件的钢筋连接,预制板端混凝土宜与支座构件体浇筑。板面找平层内,宜设置直径不小于4mm

42、的构造钢筋网片。网片伸人板内的范围不宜小于600mm。754 对预制混凝土屋面板和容易遭受温度变化影响的部位,应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并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755 对于裂缝控制及抗震性能要求较高的楼盖有条件时,宜在预制板上加设厚度小于50mm的混凝土现浇层,并在后浇层中配置负弯矩钢筋,形成叠合楼板。预制板面应有凹凸差不小于4mm的人工粗糙面,且宜设置伸人后浇叠合层的构造钢筋。756 对于设置结构缝的部位,应采取有效的防水、防渗构造措施和必要的建筑处理。8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施工措施8. 1 一 般 规 定8,11 施工单位应有健全的质量管理机构、质量控制制度和质量检验体系,施工人员应经过岗

43、位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在设计图纸会审阶段,应认真分析结构抗裂设计的有关内容。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和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时,应有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具体技术措施。812 重要结构工程的混凝土在施工前宜对水泥的安定性、骨料的碱活性、混凝土原材料及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进行试验检测,通过抗裂性能试验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优化选择。应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抗裂性能的优化设计,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及泵送要求的情况下,选择抗裂性能最佳的混凝土。813 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模板体系必须通过模板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上下层模板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如支撑设于天然地基上,应保证基础均匀受力并防止下沉。

44、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模板拆除的顺序及拆模后的支顶加固措施,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及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 81. 4 采取有效控制钢筋位置的措施,防止浇捣混凝土时结构中受力钢筋移位。815 混凝土板、墙中的预埋管线宜置于受力钢筋内侧,当置于保护层内时,宜在其外侧加置防裂钢筋网片。混凝土板、墙中的预留孔、预留洞周边应配有足够的加强钢筋并保证足够的锚固长度。816 严格控制施工荷载,若施工时的荷载效应比正常使用的荷载效应更为不利时,应对承受施工荷载的构件进行结构性能核算,必要时应在该构件下方设置临时支撑。当上一层楼板正在浇筑混凝土时,下层的模板或支撑不得拆除。817 严格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上人、上料时

45、间,必须根据结构设汁、混凝土强度增长和支撑的具体情况确定楼板堆载及施工荷载,且应均匀堆放或沿周边堆放。82 混凝土施工821 混凝土拌制应有详细的技术要求。商品混凝土应严格记录每车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出站时刻、进场时刻、开始浇筑时刻、浇筑完成时刻,并分批汇总分析。822 混凝土搅拌前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各种原材料的计量,并根据原材料的含水率等对设计配合比进行调整。应保证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混凝土拌合物的人模坍落度不宜过大。严禁在搅拌机以外二次加水搅拌。823 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振捣的时间和位置,防止漏振、欠振和过振。严禁用振动棒撬拨钢筋或用振动钢筋的方法振动混凝土。对于钢筋密集部位的混凝土宜

46、采用小盲径振动器或体外振捣方法振捣。 对已初凝的混凝土不应再次进行振捣,避免破坏已形成的混凝土结构强度,而应待其充分凝固以后按施工缝的接槎进行处理。824 对于截面相差较大的构件或结构,应先浇较深的部分,根据气候条件静停0515h以后再与较薄部分一起浇筑。825 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到初凝前,宜用平板振动器进行二次振捣。终凝前宜对表面进行二:次搓毛和抹压,避免出现早期失水裂缝。826 现浇混凝土楼板可在拌合物下料时预备出一定厚度,待浇筑完毕后于初凝前在表面掺人清洗干燥后的小颗粒碎石,并与底层混凝土搅拌后作二次振捣,避免板面裂缝。浇筑时厚度的预备量(1020mm)、每平方米石子的掺人量、二次搅拌后

47、的混凝土试件取样、相应的混凝土强度等均应事先确定并满足设计要求。827 在装配式结构的板间拼缝及梁柱构件连接处,不得采用水泥砂浆灌缝,而应采用规定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灌缝。灌缝宜采用膨胀混凝土。待灌缝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承受施工荷载。828 后浇带(缝)两侧的梁板支撑模板应予加强,且宜形成独立的支持体系并有足够的刚度,并应在后浇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后方可拆除。829 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钢筋锚固区及门、窗、洞口的凹角部位,应按设计规范的要求配置网片钢筋或孔边构造钢筋。孔洞边的构造钢筋不得在凹角处弯折而应直线伸出并保证足够的锚固长度。8210 对混凝土结构中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

48、(预应力钢筋的锚固区域、凹角、洞门、孔边等应力集中处以及板面、梁侧、墙面等容易发生干缩裂缝处),宜采用掺人合成纤维(聚酰胺纤维、聚丙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等)的方法控制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合成纤维的掺人量可为043kgm3,根据工程需要通过试验及工程经验确定。83 混凝土施工缝施工831 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在混凝土浇筑前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缝宜留置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宜利用设计的伸缩缝或沉降缝。施工缝不宜用钢丝网堵挡混凝土,宜用小木板拼接,以便于拆卸、清理。832 施工缝的处理,应在混凝土浇筑2d后进行,且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应清除已硬化混凝土表面

49、浮浆、松动石子以及软弱表层,接搓面应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有积水。在施工前应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净浆)以利粘结。833 平面较大的混凝土结构可设置后浇带或膨胀加强带,分割的单元长度不宜大于30m。膨胀加强带随相邻结构同时浇筑,宽度2m左右,浇筑有微膨胀功效的同强度等级混凝土。834 结构后浇带必须按设计或施工技术方案规定的位置留置。设计没有明确要求时留置宽度宜为800000mm,两侧混凝土为企口形式。两个混凝土结合面按施工缝处理。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不宜少于60d。选用高一强度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并充分保水养护。84 养护与成品保护841 混凝土初凝后应及时洒水

50、保湿养护;重要部位养护宜采用保水较好的草袋、麻袋或编织物湿润接触覆盖;对于表面积较大的板类构件或大体积混凝土,町采用蓄水养护,混凝土表面不便浇水或采用覆盖养护时,宜涂刷养护剂。84,2 冬期施工应提前制定施工技术方案。采用暖棚法或保温法施工时,混凝土养护期内应始终使混凝土处于潮湿状态,覆盖材料宜采用保湿保温良好的材料。雨期混凝土施工应根据天气情况,尽量避免雨中混凝土施工,防止刚浇筑完的混凝土被雨水浇淋。843 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前,不得上人踩踏,安装模板及支架或施加其他荷载。拆模或进行其他作业时,严禁撞击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楼地面装修需要打孔钻眼时,应遵从有关施工技术方案的规定。844

51、在干燥、高温、暴晒或风力较大的环境条件下浇筑的预拌混凝土或泵送混凝上楼板,应在浇筑混凝土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养护,并在混凝土初凝2h后洒水养护。85 大体积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851 混凝土结构实体最小尺寸等于或大于lm或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容易发生裂缝的混凝土结构统称为大体积混凝上结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的原则是控制混凝土内部绝热温升;配置抗裂钢筋和限制混凝土体积和尺寸等。85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时宜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差不大于25C;拆除模板或表面覆盖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不宜大于15C。853 大体积?昆凝土结构宜采用设置后浇带(缝)的方法,控

52、制单块结构长厚比不大于40、长宽比不大于4,且单块长度不宜超过30m。854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宜采用下列控制裂缝的技术措施: (1)按国家有关规范规定掺用粉煤灰的混凝土,用60d、90d等后期强度作为混凝土结构强度评定值,以减少混凝土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和收缩。 (2)根据混凝土的绝热升温值和环境温度,制定必要的技术措施,控制砂、石、拌合用水温度并采取运输过程的降温方法,降低混凝土的人模温度。 (3)选用低水化热和凝结时间较长的水泥,如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中热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在满足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浇筑时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的条件下,选择粒径较

53、大的骨料和中粗砂;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通过试验确定掺合料及外加剂的型号和数量以减少水和水泥的用量。 (4)严格控制坍落度,优先选择分层连续浇筑,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施工过程中表面泌水。855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的养护期内应采取以下控制裂缝的技术措施: (1)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应能真实反映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测温点应布设于混凝土的上表面、中部、下表面,在养护过程中应对温度测试数据及时进行整理分析。 (2)如混凝土内外温差及降温速度不符合计算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控温措施。 (3)控温养护的持续时间,应根据内外部温度情况确定。应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控温覆盖的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不得采取强制、不均匀的降温措施。856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构造措施: (1)在满足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施工工艺要求的情况下,宜减少水泥的用量和坍落度。水灰比宜控制在05以下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增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2)宜减少预应力束在梁端的偏心(即减小fA),增大梁端面的宽度以降低局部压力值;增加抵抗横向应力的构造钢筋网片或采用纤维混凝土,增强抗裂能力。9 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设计措施901 砌体结构应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的规定设置伸缩缝,并符合有关裂缝控制的要求。902 砌体结构中除采用伸缩缝外,当房屋体型比较复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