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解答指津_第1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解答指津_第2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解答指津_第3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解答指津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解答指津文学类文本“探究题”,一般有如下之特点:一是开放性: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综合性:要求同学们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问题可拓展至阅读文本以外的内容。四是难度大,要求高,能力层级为F级。 一、关于探究题的命题原则 探究性试题在现代文阅读中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呈现,赋分58分,少数省份设置12分,研究试题,我们发现它们有如下一些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比如文中的

2、议论、抒情处等。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决定的,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以2007年高考广东卷为例,选文是迟子健的散文泥泞,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

3、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说的是人们不会有意在前进的道路上制造困难和阻碍。“我们是否渴望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意思是说过惯平淡生活时,需要有些艰难困苦来提醒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脚踏实地地去做好工作。 再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选文是叶延滨的灯火的温情,第22题: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

4、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二、关于探究题的命题类型 探究题的考查本质,是考查同学们的思辨能力。思辨,顾名思义就是深入思考和仔细辨析的意思,“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文本)进行“发掘”,“探讨”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文本)本身,与一般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我们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难点展开分析。 根据试题考查方向,可以分为三个小类: 其一,评析类对文本内容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 例如,2005年高考重庆卷第21题:“根据全文,分析作者对旧式宅院和高楼大厦的态度,并就文末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寂寞的影子所蕴含的作者

5、观点作出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无论是传统旧式宅院,还是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2)历史是发展进步的,但在进步的同时也会留下不少遗憾。回答这样的问题应该从辨证的态度、时代的眼光和深刻的反思入手。 再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16题:“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这类题目要求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有一定的难度。取材方面:文章取材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日历”的小事,力图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语言方面: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

6、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另外,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其二,辨析类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让同学们充分发挥独立思考、辨析判断的能力。 例如2005年高考上海卷第16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此题首先需要我们理解苏轼评论中“古来唯有谪仙辞”“不与徐凝洗恶诗”所蕴涵的褒李贬徐之意,再结合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既可以同意苏轼的观点,也可以予以反驳。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均能得分。 这类题目不同于上一类的命题导向,不对问题纵向深入思考,而是在读懂文

7、本的基础上,对问题可能产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横向比较,作出自己的回答。 答案一:我并不同意苏轼对于李、徐两诗的评价。李白的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瀑布的景色,但徐的诗也并非全恶,“千古长如白练飞”也很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瀑布的质感。虽整体感不如李白的诗那么有想象,但是仍有可取之处。答案二:我同意苏轼的看法,李诗较徐诗更胜一筹,诗中多处运用夸张、比喻,形象地将瀑布的美态,飞流直下的壮观之景展现,读来平仄有致,奔放豪迈。而徐凝之诗的描绘却不如李白给人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李白的诗更好。 其三,质疑类质疑某些作品在思想内容或写作方法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例如2007年高考大纲广

8、东调研题(A)第18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中断了伟大的镭研究工作,而去做普及的战地救护工作;“自传”顾名思义应当写自己,可传主却用了许多笔墨去写读者不一定想知道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请你就此二事,谈谈居里夫人这样处理的得失。”“此二事”涉及到内容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但是,从题干的问语中,可以看出是允许对“此二事”可以赞同,也可以质疑的。比如:对第一件事的质疑可以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和严谨性等角度来进行。比如大材小用、得不偿失等;还可以设想因为战争残酷,推想居里夫人上前线如有万一之失,更是历史之痛。对第二件事的质疑可以从自传的写作要求、方法等角度来进行,指出其中的

9、喧宾夺主、剪裁不当等。 长期以来由于很少有这种质疑性的题目,同学们是轻易不敢随便质疑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解除认为“伟人”、“名作”完美无缺的思想束缚,立足文本材料,大胆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对一些作品还可以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身世等来分析其思想内容的不足和局限。 三、关于探究题的三组关系 1.拓展探究和文本自身内容的关系 例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灯火的温情: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分两问,看似都是开放题,允许同学们自由发挥。第一问

10、,表面上看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回答问题,但由原文“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可知,作者对题干的生活态度是否定的,如果答成肯定的答案,思想性方面就会受影响,这一题就不能得高分,而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这样作答:这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第二问,回答似乎更为自由,但是必须联系全文主旨才能作答。文章说“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依据作者观点,应该围绕“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作答。这一类探究

11、题在设题时给我们留下一个陷阱,好像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回答问题,但是实际上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这类试题和平日训练的现代文阅读题有较大的区别,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也较大,我们要特别注意。2.深层探究和一般问答题的关系 例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按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回答就是“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但是探究题如果只限于这种程度的回答,就缺乏思

12、维深度了。所以,答好这样的题目,我们除了要注意第一点所提到的基本要求外,还要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回到试题中,“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发展的。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都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慢慢减少,对父亲的行为表示疑惑;最后,当父亲提出要“我”接收他的事业时,“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综上所述,“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的、立体的,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13、,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3.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关系 对于纵式问题,高考已经明确要求就其中一点进行探究。因此,可以就自己赞同的一点结合文本内容展开纵深论证。 对于横式问题,则可就其一点纵深论述,其余点到为止。比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参考答案: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

14、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我们答题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参考答案的五点都答出来,只要能抓住其中一点结合文本深入展开,也可以得满分。 四、关于探究题的具体解题要领 1.前车之鉴,防止无谓失分 就备考实践和高考实际情况看,同学们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偏”,没有明白题干要求,没有读懂文章的主题,没能弄明白作者所叙的是什么事,抒的是什么情,说的是什么理,拿起笔就答,要么就文章

15、说文章,要么踢开文章“另起炉灶”,只谈自己的生活或体验。二是“空”,空谈大道理,没能把自己的独特体验融会其中,常常套用名人名言,来一句干巴巴的说教,缺乏说服力。三是“乱”,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却只是重复着一层意思,不能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没有层次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语言没有推敲、整理,常常表达混乱,言不达意。 2.把握答题步骤,认真规范答题 首先,要读懂文本,整体把握,细部揣摩,不脱离文本空谈。其次,结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具体的实例分层次加以透彻分析,做到不仅有理,而且有据,内容准确、全面,考虑字数要求。再次,重视表达的规范,语言要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

16、明。最后,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指向,工整誊写,保持文面整洁。 3.注意两个事项:观点的表述和论据的使用 关于论点。探究性试题的观点从何而来?从题干来,探究性试题的题干常常会给我们暗示。大致有四种类型:唯一型。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同学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选一型。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是独自成立的命题,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例如: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融合型。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同学们只能融合这

17、些观点来作答。人生成长注意先天与后天的并重,社会现象应该辩证看待。自创型。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我们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具体答题时,我们可以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型,然后确立观点,观点必须明确,态度必须鲜明,观点的表述多用判断语气的句子,比如“我认为”“我觉得” “我赞成”,等等。 关于论据。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依据主要有三类,即文本依据、事例依据和理论依据。在把握依据的前提下,再结合观点进行分析。据此,我们将分析过程归纳为四种类型: 文本+观点。这种探究题的标志性语句是“联系文本(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等。我们要筛选和运用好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