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崇汉:从我的嫡传_第1页
卢崇汉:从我的嫡传_第2页
卢崇汉:从我的嫡传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卢崇汉:从我的嫡传之路看现今的中医教育内容摘录自名老中医之路续第 411429页作者简介:卢崇汉(1947 ),男,生于成都,祖籍四川德阳, 世代业医,祖父卢铸之师从清末着名医家郑钦安先生, 临证畅扶阳理 路,善以姜、桂、附起沉疴顽疾,于川中乃至全国皆享盛名,继开卢 氏火神一派。幼年即从其祖父习医学文,直至祖父去世,达十余年之 久。祖父谢世后,又继从其伯父卢永定习医。卢永定乃卢铸之之子, 卢氏火神派第二代传人,亦为川中名医。因师从祖、父二辈,尽得心 传,故19岁即其医名,时有“小火神”之称。26岁前往江苏新医学 院(南京医学院与南京中医学院合并)学习,于此期间因屡愈顽疾, 声名大振,一时,其医

2、名、医术于南京街头巷尾传为佳话。为继承家 学(时其伯父尚在),新医院毕业后即返回四川成都。数十年来,于 家学之外,不忘思求经旨,将卢氏之学术光大发扬。擅以扶阳为本, 以姜、桂、附为用,对诸多疑难病症,如肿瘤、血液病、肾病、心血 管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眼科疾病等,疗效卓着,被众多病患 视若神明。临证教学之余,近年尚应邀两广讲学,影响播于海外。代 表着作:扶阳讲记。嫡传篇“扶阳学派”传至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代了,郑钦安先生是被公认的创始人,但追溯源头,则不能不从郑氏的老师刘沅止唐先生说起祖师 刘沅,字止唐,四川双流人,生于1767年,卒于1855年, 是清代通儒,着名的经学家、思想家。清史稿里

3、有对他的相关记述。刘氏于乾隆五十七年中举人,道光六年授湖北天门县知县,由于 不愿外任而改为国子监典簿,后从成都双流县移居至成都市醇化街, 因其住宅内栽有大槐树一棵,故称其为“槐轩”。止唐先生每日均在 槐轩给门人讲学,故他所创立的学说被称之为“槐轩学说”。刘氏全 面地肯定儒家学说,并能适当地接受佛道二家之学,他的儒学根底非 常深厚,后来编撰群经,留下大量着作,其着作均收进槐轩全集, 共三千万字之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三经恒解和孝经直解, 所着的医书包括圣余医案、医理大概约说、活幼心法等。刘氏行医的情况之所以不见于经传,是因为他并非靠行医度日,为医 固然能救人活命,但他更视行医为一种雅事,相当于票友

4、,一些京剧 的票友比很多艺术家水平还要高呢! 就是这样的一位大鸿儒,培养了 郑钦安先生这位一代名医一一伤寒南派的代表。太师爷 郑钦安 先生,名寿全,生于嘉庆九年(1804年),卒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祖籍安徽,生于四川,祖父做官来到 四川,十六岁时随父在四川邛崃县定居。郑氏自幼勤读经史,于嘉庆 末年中秀才,后来弃举子业,拜止唐先生门下学医。先生在刘氏的指 导下钻研黄帝内经、周易、伤寒论、金匮要略、神 农本草经等经典,这为他日后对经典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后来说 他是穷究三十余年,对经典的学习从未放松,最终才悟出了经典的精 髓。郑氏年少即学有所成,当时在成都行医,屡起沉疴,名声很快传 遍川

5、滇一带,自此一直在成都悬壶济世,讲学授徒,成为川中一代名 医。郑氏在临证上善用大剂量姜、桂、附等辛温之品,而且用量惊人, 每每以两计,与一般医生有很大分别,故当时被称为“姜附先生”, 甚至有人称其为“郑火神”,因此后来的人把郑氏这一门善用温热药 的学派称为“火神派”。郑氏融汇内经、周易、伤寒论等经旨,先后在同治 八年及十三年出版了医理真传及医法圆通,提出“元气为人 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 气”、“辨证不离伤寒六经”、“治病重在扶阳”等重要观点,这些 观点都是在临床上得到验证的。在医法圆通刊行后二十年,伤寒恒论问世,这是郑氏为伤寒论所作评注,他不拘泥前人之说

6、, 而是结合临床实际,注释仲景的原文,大胆创新而不离经旨,充分发 挥了仲景的扶阳思想。郑氏这三部着作,曾多次刊印,传世的版本有 三十多种,就医书来说,在当时实属罕见。伤寒恒论出版后,晚 年的郑氏并未停止对经典之研究,对医理的追求仍是孜孜不倦,扶阳 思想在其晚年之时愈趋成熟。我祖父卢铸之是郑氏晚年所收弟子, 他 继承了郑氏晚年成熟的扶阳思想,故真正要研究郑钦安完整的学术思 想,就必须从我祖父卢铸之身上入手。祖父 卢铸之,字禹臣,号金寿老人。光绪二年(1876)生于四川德阳的一个中医世家。少年之时,跟随止唐先生的学生颜龙臣学习 医文,并中秀才。但祖父觉得八股文并不能济世救国,故弃举子业, 潜心习医

7、。颜龙臣是我祖父的姑爷爷,是清末的举人,与郑氏又是同 门师兄弟,且交往甚密。本着易子而教的原则,颜氏把我祖父携至成都,拜当时在川中已经很有名气的郑钦安先生为师。入师门后,郑氏 要求祖父反复研读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论 等经典,并以医理真传及医法圆通为教材向祖父传授医理; 因其时郑氏已年近九十,故伤寒恒论的刊行,祖父亦参与了整理 工作。这样,祖父跟师学习,与师同吃共住十一载,直至郑氏谢世。 随后,祖父遵师遗训,游历四方,足迹遍及全国二十一个省份。充分 考察了各地居民的体质、生活习惯、常见疾病、当地医生用药特点、 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药物的种植与炮炙情况等等。游历之余,尚于各 地随缘行医。三年后

8、,于清代末年(1904年),回到成都开设“养 正医馆”,正式悬壶济世。由于祖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很快便享 誉巴蜀,当时的人都称他为“卢火神”。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医界有“南 卢北萧”之称,其中“南卢”就是指祖父卢铸之,“北萧”是指北京 名医萧龙友,可见当时祖父在中医界影响之大。解放后,有关部门曾 邀请他至北京中医研究院任职,但当时他已近八十,遂以年纪为由恳 辞了。1956年成都中医学院成立,曾聘他做副院长,他也以同样理 由婉辞了。这段时间,祖父就待在家中看病。1958年,中共中央的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鉴于中央的一些领导找祖父看病很是不便, 遂 命四川省将祖父安置于省委党校医院,享受卫生技术一级待

9、遇。这样 一来,虽然各级领导看病方便了,但是普通百姓看病就不容易了。为 了这个原因,祖父便离开了党校,又重新回到了民间。直至1963年仙逝,享年87岁。祖父完全继承了郑钦安的学术思想,并加以发扬阐释,提出了“人 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的重要观点。对 于周易,祖父亦有很深的研究,他常以坎、离二卦解释人体的生 理,指出“坎中一阳”为人生立命之根本,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阴阳学 说中“阳主阴从”的重要关系,从而极大地指导了扶阳的医疗实践。 上世纪二十年代,祖父即在成都开设“扶阳讲坛”,公开讲授内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以及郑氏三书。近代有“吴附 子”之称的前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佩衡

10、、有“祝附子”之称的上海名 医祝味菊以及成都名医范中林和田八味等, 年轻之时都曾在成都跟随 过祖父学习扶阳思想。祖父着述甚多,既至晚年尚着郑钦安医书集 注和金匮要略恒解,惜皆未付梓即遭散失,此诚为中医界的一 大损失!所幸祖父的医学思想并未失传,而由祖父的嫡传一一我的大 伯父卢永定完整继承下来了。伯父 卢永定,字云龙,是祖父卢铸之的长子。少年时便随祖父 习医,初攻外科针灸,继而专攻内科。伯父承继了郑氏和卢氏的医学 思想,崇尚周易,强调“阳主阴从”,重视“坎中一阳”,治病 立法重在“以火消阴”。伯父吸收了祖父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上 善用大剂量的姜、桂、附等辛温扶阳之品,治愈无数疑难的病症,誉 满

11、巴蜀,跟祖父一样被称为“卢火神”。自五十年代始,伯父把每一 病人的病历作仔细记录,并装订成册,于三十余年间,病人累计数十 万人次,病历资料共五千多万字,为扶阳学派的研究留下一笔巨大财 富。我在临床上之所以有理想的治疗效果,是得到祖辈们的传授,继 承了郑氏和卢氏的扶阳理念,并以其作为我临床之指导。由于郑氏和 卢氏在临床上擅用姜、桂、附一类的温热之品,而疗效卓越,故当时 有“医圣”之称,其与卢氏一门并称为“火神派”,后来我提出“扶 阳学派”,并且在扶阳的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实践,认为“扶 阳”这个提法更为贴切。继承篇由于我的先祖累世行医,在这个背境下,我从小就接触了中医。 我的家族是几代同堂的

12、传统大家庭,因为我是长孙,祖父为我取名崇 汉,自小便被他亲自带着不离左右,三岁之时即教我学认字、习字。 所以我的识字是从中药名称开始的,诸如桂枝、生姜、制附片、天雄 片等等,通过两年这样的学习,我已可做到任意拿起一味药都知悉其 原产地、栽培、炮炙以及药性。在几代家传熏陶下,自那时起我就对 中医十分向往,祖父亦每日教我读诗书典籍,逢祖父外出讲课,我亦 跟随其后,在旁聆听。十二、三岁时,始读医典,当时一般人初学中 医,先由传统入门书籍始,如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药 性赋等,唯我在祖父指导下开端所读即是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着作。经典是言简义深的着作, 对于我这个年纪,其困难

13、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那段时间的学习是异常 艰辛的,很多的问题自己不能解答,翻注家也常常难以满意,而祖父 的原则是反对依赖注释阅读,必须看原着,于是我只好自己苦思,反 复探寻其理义所在。年纪稍长,祖辈即开始向我讲解经典内容,逐字 逐句地将经典上的每一条逐一解释, 并把经典的精义向我阐明。这时 我再看祖辈们在医书上的批文,就豁然开朗了。祖父强调:不可人云 亦云,要善化,要理解其意,“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等,这时我才明 了祖父的苦心。先辈严格的治学精神一直鼓励着我在学习中医经典和 临床上不断追求进取,加上后来自己再研读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等,又有了更多的心得体会,就不会只 是固守老祖宗的

14、成法而不发展了。总结扶阳学派的传承经过,不论是刘氏、郑氏或是卢氏,均接受 了完整的师承教育,他们除了治学认真严谨, 对内经、难经、金匮、伤寒等经典的学习研究一丝不苟,且皆精通周易, 并且都以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了他们从经典中所获的思想, 绝无空 谈。如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这或许能给现代的中医教育带来 一点启示。回顾近年来各中医学院之学生能背诵 内经或伤寒论 者极少,有些甚至连内经的文字还不能看懂,这样怎能登堂入室 呢?在少年时代,我不仅打下了扎实的中医理论根底, 也养成独立思 考的习惯,这就是先辈所说的悟性吧,它使我终身受益。那个时候, 除了理论的学习,我还要跟随祖父和伯父学习临床诊脉,

15、 常常坐在祖 父、伯父旁边,伯父切完一个病人的脉便到我切,我们把切到的脉各 自写在字条上,然后再拿出来对照。起初自己所切到的脉跟祖父、伯 父有很大差别,差别大了通常都要受罚。后来渐渐学有长进,最后我 们所切到的脉基本上都一致了,单单这个学习切脉的过程便用了两年 的时间。还有其它的望、闻、问诊也都是这样的严格训练,有关这个 问题,我想在传承篇的时候还会专门讲到。先辈对我这个嫡传后人的教育与别的弟子殊无二致, 只能在老师 一旁侍诊,不准抄方。一来可以避免我照葫芦画瓢,搞机械记忆,二 来强迫你在理解其辩证立法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样便可以杜绝学生 在没有理解中医精髓的时候,就随便抄袭方药为人治病。这等

16、人命关 天之事,万不可学艺不精,以致庸医误人。经过祖辈的悉心栽培,到 了十六、七岁时,我已经能够单独在外面为病人诊脉开方了。我们卢 门有着严格的病例记录传统,所以每看一个病人都要记录脉案处方, 回家以后大伯父就要检查这些记录, 没什么问题便不说,有问题就指 导我下次怎么做。当临床上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便回去请教伯父后才 处方。记得我曾经看一例子宫肌瘤大出血的病人, 第一次出血,我很快 把血止住了,这个病人几个月以后又大出血,几张处方没有止住血, 病人只好到医院清宫止血,但这也没有把血止住。怎么办呢?只有手 术吧,可是病人的血色素已经克,稍一不慎便有休克的危险,所以医 院也不敢手术。就在这紧急的关

17、头,我只有请大伯父出面相救,由于大伯父的名声,医院破例同意会诊,大伯父开了大剂温固回阳之品, 一付药就把血给止住了。这个案例不但令病人和西医生大为折服,我 也因此大受启发,治病时既要胆大如斗,又要心细如发,临危不惧, 仔细辩证,如此方能挽救危急。就是在这样的中医环境浸染下,令我 对医术的理解和掌握非常之快,我想这与童子用功是分不开的。到了 十八、九岁,前来找我单独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病种也越来越多,一一 天要接诊七、八十个病人,由于临床效果较好,当时在成都已小有名 气,有“小火神”之称。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我是 很幸运的,有很好的家传,就像站在巨人的肩上,起步很高。但是很 多东西还

18、是要靠自己努力学习才能掌握。随着我的年龄增大,独立诊病的量逐渐增加,面对临床症候的千 变万化,我的处理方法会和大伯父有一二味药的差别, 这时我往往会 提出质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我 以为这应该是一个医者应该具备的良好品格。 我祖辈的经验给我打下 的坚实的基础,是很重要的,没有坚实的基础不行,学医一定要多动 脑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看它合不合理,要反复深入,不惜打破 砂锅问到底。通过讨论和看实际疗效,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为 医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践可以检验真理,我大伯父也是非 常欣赏我这种精神的,那怕是我错了,他也不会批评我,仅让我今后 注意,并帮我把

19、方子调整过来。如果是我的方法更佳,他会很高兴地 说:“青出于蓝而甚于蓝了”。对他们总结的理论中有些不够明确的 地方,我也会不断的提出质疑,其实祖师郑钦安就不迷信古人,不拘于注家之言,敢于以自己的理解和临床经验,提出新的看法。我祖父 更是在看原文的时候颇多批注,甚至改正原文。扶阳讲记中,我之所以强调看郑钦安的三部书要看原着,也就是这个道理。祖父伯父去世以后,我感到非常孤独,再也没有人可以交流了, 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现有的知识提出质疑。通过广泛的阅读,从周易到诸子百家,对扶阳的思想有了更 进一步的认识。周易彖辞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但在谈“坤”的时候却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

20、天。”乾 阳“统天”而坤阴“顺承天”,可见阳气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在易 纬乾凿度里提到“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说 明阳气是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如果没有阳气便不能温煦化 育,阴也就无以独立存在,并壮大发展。同样,内经的重阳思想 也是十分突出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说明保存真阳之气的重要性。祖父卢铸之曾在他的着述中说:“人之生成,纯在天地之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阴阳之气 机而转,业医者,须识得内经所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等 奥义,说明阴阳之虚实,变化之盈缩,刻刻都随五行运化

21、之中,上下 内外息息相通,无一刻停滞,随日月昼出夜入,昼作夜息,为养生治 病之一大纲领也。”这个纲领指的就是在阴阳的关系中以阳气为主导, 扩展至五藏而言,心没有阳,血便无法运行;肝没有阳,气机便不能 疏泄;脾没有阳,水谷便不能运化;肺没有阳,气也就无法宣降;肾 没有阳则水液无以气化。由此可见,阳气的正常布运是机体得以正常 运作的关键。祖父、伯父终其一生都在实践和凝练着扶阳的观念,只 惜没有在理论上把它具体化、明晰化。为了提升扶阳观念的理性价值, 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提出了中医的阴阳学说中存在着“阳主阴从” 的关系,这对于打破现行教材所倡导的机械的“阴阳平衡”具有重要 的意义。在去年出版的扶阳讲

22、记里,我更加强调了这一关系,在 阴阳的变化中,阳是起主导作用的,阳气是人身的根本,治病就要扶 持人体的阳气。所以卢氏医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阳气宜通”,认 为大多数的疾病都是因为阳气的不足或郁结, 这样的不足或郁结便导 致了“通”的障碍,而一旦机体的阳气失通,气血就会失通,阴阳的 协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用这个观点去看临床上的许多“阴虚证”, 就知道这些证的本质实际上还是阳气不足。 由于阳的不足,影响阳气 生化和输布阴精的功能,因此对于阴虚病人,只要配伍得当,运用大 量姜、桂、附不但不会伤津耗液,反而能促进津液的回升和输布。在 临床上,我之所以强调以扶阳和温阳为主要的治疗原则, 大量使用姜、 桂

23、、附,实际上是以卢氏提出的“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 法,在于以火消阴”的学术观点作为指导思想。在各地的讲座,我也 是根据我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大家听, 便于现在的人能够吸收。不像我祖父的讲座一般都是讲易经、八 卦等。在我刚开始进入中医学院的时候,曾经就类似的问题与其他老 师进行探讨,当时我所用的就是祖父的那一套, 但是用这一套很难沟通,很难交流,从而也就达不到解惑的目的还有在用药上,比如现在的附片是个很大的问题,我祖辈在世时, 中药的质量是很好的,可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现在的很多中药都不 按古法炮制,一般的中药也还问题不大,只是影响疗效而已,但象附 片这样的药情

24、况就不同了。附片的古法炮制是用来解决附片的毒性, 可是现在炮制的附子由于胆巴水的残余量过多, 又带来了胆巴水中毒 这样一个新的问题。胆巴水中毒的症状是什么?怎么解胆巴水的毒? 尤其对于肾功能不好的病人,这更是头等的大事!面对这些情况,有 些时候只好不用附片,但是能不能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找到其它的 替代品?所以现在有很多新的问题要去面对, 要去解决。在继承祖辈 经验的同时,还必须结合当代的具体情况,通过多年的实践,使我的 用药范围有了一定地扩展。在充分使用经方经法的同时,也不避后世 之方、迂回之法,这样便使得整个治疗经权不紊,灵活潇洒,富有诗 意。这个过程也使我认定了搞任何学问都要自己动脑子,

25、不能巧取。作为一个中医,我们靠的是望闻问切,而不是仪器检查,所以直 觉与灵感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悟性,这是非常主要的。 其实任何学问要想达到相当的水平, 都离不开悟性,即便是西医也是 如此。面对一个疑难病症,有没有悟性,有没有直觉判断,它的结果 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知识越广,经验越丰富,产生的灵感就越有 价值。如果你不在中医的研究上投入大量的精力, 即便是老祖宗教给 你,你也是不会很好的继承,更不要说有所发展了。每一门学问的发 明和进步都离不开灵感,这在现代科学的历史中有数不尽的例子。 其 实中医又何尝不是呢?这里就举我的一例病人, 说明积累是可以产生 灵感的,是可以造就悟性的。多

26、年的学习,使我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 的习惯,现在看来这个习惯的养成使我终身受益, 因为她使我在许多 山穷水覆之际见到柳岸花明。记得有一例眼疾的病人,这例病人五岁的时候就患眼病,后来逐 渐失明了,找我看的时候患儿已是十一岁。患者除了失明,眼前只能 数指外,后三年还出现眼球剧痛,复视,父母带着孩子全国上下跑遍 了,北京同仁、华西医大、中山医大、上海第一医学院等,西医检查 发现视神经水肿、黄斑苍白,有诊断为视神经萎缩的,也有诊断为视 神经炎的,经用大量激素,情况可以出现暂时的好转,但是稍有不慎 或是外感,视力又会急剧下降。我开始接诊的时候用了治眼的一些常 法,眼睛的疼痛虽然有所缓解,但是服药月余视力还

27、不见改善。为此 不但患儿父母焦急,我亦为之冥思苦想。就在为此困顿之际,患儿的 一个现象提示了我,就是每当吃火锅或吃了过多的麻辣, 眼疾就会明 显加重,对!这应该是胃的问题、中焦的问题。由于胃阳不足,中焦 阻滞,上下失于交通,精气难以上达,遂有此失明之患。悟及此端, 速易调畅中焦之法,药用砂半蔻香陈苓山楂一类,方中无一味治眼之 药,可是服用不到一月,视力即大幅度上升,后经较长时间的调治, 最终使视力达到1. 0以上。此例案例的成功,或者系于顿悟,或者 系于灵感,但与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对中焦脾胃的这样 一个认识,再好的临床线索,恐怕我们也会熟视无睹。负笈南京西为中用虽然由于家学的积累和

28、自己努力的因素, 使我在中医的理论和临 床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对整个医学界尤其是对西医的了解还是 相当欠缺的。中西医之间由于理论体系不同,诊断方法和治疗思路截 然相异,病名的使用亦有很大的差别。由于现代人惯用西医的病名, 脑子里装的也是西医的知识和理念,如果对西医的东西没有相当的了 解和把握,一方面不利于与患者的沟通,另一方面在疗效的判断上也 难以令现代人心服口服。从更高的角度来说,要想使中医在当代发挥 更大的作用,也必须知己知彼。为此,在伯父的支持下,我于1973年到了江苏新医学院学习西医。临行之前,伯父再三叮嘱我在南京要 隐姓埋名,潜心学习,不可抛头露面。到南京后,我严格地遵照伯父 所

29、嘱,不露声色地默默学习,但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呢?不到一个 学期,我的身份就暴露了,于是我很快成了一名特殊的学生。有关这 段的故事和经历,我在扶阳讲记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记录,在此也 就不再费纸墨了。南京的学习,使我对西医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认识西医不但没 有削弱我对中医的信心,反而使我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看待中医, 更感到了中医的优势所在。所以,三年多的西医学习后,我的中医思 想更为巩固了,辩证用药也更为精到。结合我的这段经历,再看看现 在的中医院校,为什么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西医以后, 便 逐渐丧失了对中医的信心?为什么学习西医不能帮助中医, 最后反而 毁掉了中医?这是需要大家一起来

30、思考的问题。 否则花费那么多的时 间和精力去学习西医,到头来弄成个引狼入室的局面,我想这应该不 是我们学习西医的初衷。识药篇自郑钦安始,扶阳学派便以擅用大剂量姜、桂、附等辛温之品而 着称于世。但业内的很多人士并不理解这样的用药, 认为如此大剂地 用药实属危险,更有甚者认为这纯属标奇立异、哗众取宠之举。殊不 知钦安及卢氏运用大剂辛温药,是有其严密的理论依据的,这个依据 就是基于对阴阳的根本认识。此外卢氏的用药尚有长期大量的临床实 践作为支撑。中药是中医治病的武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地大物 博,中药品种繁多,效验极为丰富。但由于同物异名、名实混淆、产 地不同、炮制相异等因素,会在很大程度

31、上影响中医的疗效。因此, 学习中药知识对做中医的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我祖父主张:学医者 需先识药。祖父的这个建议不但对遣方用药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对于掌握道地药材,识别药材真伪也有好处。过去,我们家院子里常常栽 种有大量的中药,那些都是我祖父亲自栽种的,一来可以采摘作为药 用,二来也可用以指导教学,这对我认识中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像 每一味药的栽种时间、种子适应什么样的土壤,是红土还是沙土,植 物长出以后是用根入药还是用叶入药或者是果实入药,药物的收采, 以及加工炮制等等,祖父都一一给予教导。比如淫羊藿这味药,它的 产地很多,但是道地、上乘的淫羊藿是陕西产的,也只有陕西产的淫 羊藿药叶片才有八

32、一个齿,其他地方产的淫羊藿都没有这个特征。 淫羊藿采摘后,只有叶片入药,其它的部分都要去掉。淫羊藿的炮制 也是非常讲究的,炒制淫羊藿要用到羊脂,即要用羊脂炼出的油来炒 制,因为羊脂油温润而不燥,这样制出的淫羊藿才会温而不燥。如果 不用羊脂炒制,那么这样的淫羊藿就会有很大的燥性, 临床上就不容 易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这样一些专门的教导,我还跟随祖父采药购 药,我们家虽不设药房,但是也备有常用的中药,方便家人随时取用。 祖父对于识别各种药材的真伪、优劣以及药物的标准、规格,具有丰 富的经验,这与他当年遍访全国,考察药物密不可分。经常聆听祖父 的这些教诲,听讲医坛佳话、掌故,使我获益良多,对于今后识

33、别药 性真伪优劣起到很大的作用。近年来,一些搞药的人为牟求利益,把已经提取过的药拿来当正 品卖,如有一次我就发现药房药柜里的人参竟是提取过的, 人参是很 重要的一味补益药,有的病必须要用到它,而且它的运用可以决定疗 效的好坏,像这类的病如果用到上面的人参, 那不等于谋财害命吗? 但是这类的药为什么会进到药房呢?我想与我们没有一双法眼,不具备识别的能力是有直接关系的。现在中医药大学的课程把中医和中药 分成两个不同的专业,造成中医生不懂中药,甚至也不认识中药,一 旦病人是因服药而发生意外,医生不识药,怎么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这是现在中医的很大一个缺陷扶阳学派的传承在这200年间一直没有中断,从我

34、的祖父算起也 有130多年,祖父行医70多年,伯父接近70年,而从我开出第一张 方子到现在也已经有46年的历史。卢氏三代处方无数,所用姜、桂、 附等辛温之品极多,临床效果一直相当理想,且没有发生过一例因服 用大剂量辛温药物而导致中毒的例子。最多也只是有的病人没有按照 规定的方法煎药,而出现一些麻口的情况。为什么有的人用十来克附 片就出现中毒?而卢氏三代长期大剂量的使用却没有一例意外?我 想这与我们对药物的认识,对药性的把握是分不开的。卢门的用方, 法深而药简,一个方常常就那么三五味药,多的也就七八味,来去进 退,变化的就在一二味之间。药为何能这般简,变为何能这般精?这 都缘自于对每味药物的精细

35、认识。 可以说对药物的认识,对药性的把 握,是卢门的一大特点。有人认为大量辛温药的使用只适用于北方寒 冷的地带,而不适用于南方,但在我的病人中,既有来自北京、河北、 河南、山东、黑龙江的,也有来自江苏、浙江、广东、广西、香港等 南方地区的,有的甚至来自于海南这样的地方。 对于来自不同地方的 病人,我依然都运用扶阳的法门,治疗上都使用大量的姜、桂、附, 结果同样都取得了理想的疗效。有关用药的南北差异,我还在南京念 书的时候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当时南京药学院院长叶橘泉先生 曾主动约见我,跟我讨论。叶先生称得上是中医界的大师,他知道我 的祖父,知道卢火神这个名号,也知道火神是善用热药的一派,但他

36、 很难理解为什么这套方法在南京也管用。 所以见面的时候,他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传统上四川的用药与江浙一带是有差别的, 从清代的几 位温病大家都出自江浙,就可以知道在这片土地上的医生大都喜用清 凉。在饮食习惯上两地也有很大的差别,四川人喜吃麻辣,用辛温似 在情理之中,但江浙一带喜甜,味淡而不浓烈,为什么到了江浙你还 照用四川的那一套呢?其实叶先生的这个提问更在情理之中。回想钦安去世以后,我的祖父花三年的时间游历全国各地, 走访了二十一个 省份,一边行医,一边了解当时当地的风俗和医药,为的就是要验证 扶阳的理念是否只是限于一时一地。叶先生看了我给他亲戚开的30多张方子,所用都是辛温之药,他认为按照病

37、人当时的情况,完全不 应该这样来用药,但事实是这样用药以后,病情出现了明显的好转, 而且没有任何副反应,这就令他大惑不解,追问我这样用药的机理到 底是什么?我的回答:核心就是“重阳”、“扶阳”的思想。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说:“仲景立四逆,究竟是专为救这点元气说 法。此方不独专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知得此理, 便知得姜附之功也。今人不知立极之要,不知姜附之功,故不敢用也; 非不敢用也,不明也。”郑氏指出很多医者不明白“立极之要”,实 际上就是说他们不明白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不明白“以火立 极”,就不会认识阳气在人体中的主导地位,就不会理解扶阳这个法 门的重要性,也就不知道姜、桂、

38、附的价值所在。郑氏又说:“予非 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说明对阴阳之理的 把握是有效地运用姜、桂、附等辛温药物的前提。医德篇我的祖父卢铸之先生不仅医术精湛,更令我钦佩的是他高尚的医 德。在民国的时候,政治动荡,贫富悬殊,贫苦大众生病,很多都是 因为营养不良,然而那些达官贵人却是肚满肠肥, 祖父看到了社会上 这许许多多不公平的状况,决定要透过自己的事业帮助贫苦大众。 当 时祖父的诊费非常之高,看一个病的诊金是四个银圆,在民国时期, 黄金价最高的时候,一两黄金可兑换五十个银圆,而当时一个普通工 人的工资每个月就只有两个银元,可想而知四个银圆的诊费有多贵! 这根本不是一般人可以负担得起的,所以这个价完全就是用来针对有 钱的群体。但对于贫苦的老百姓,祖父却分文不收,不但赠医,还要 施药。为此每天都要安排几十个免费的号, 让不能负担昂贵诊费的人 来看病。对于这批病人,只要拿着有卢氏记号的处方到同仁堂或德仁 堂就可以免费抓药,而卢家则会按时派人到二堂去结帐。祖父就是这 样一个具有大医精神、大医情怀的人。由于祖父爱国爱民,所以深受 成都百姓的爱戴。1963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