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源学——第1章植物资源概况_第1页
植物资源学——第1章植物资源概况_第2页
植物资源学——第1章植物资源概况_第3页
植物资源学——第1章植物资源概况_第4页
植物资源学——第1章植物资源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1 任任 强(东华理工大学生物系)强(东华理工大学生物系) 电电 话:话:1375598856313755988563 办公室:国防科技楼办公室:国防科技楼11021102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2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3第一节、植物资源的分类系统 植物资源的分类:研究分类的方法,构建合理的分植物资源的分类:研究分类的方法,构建合理的分类系统,是分类系统化和条理化。类系统,是分类系统化和条理化。 古代分类古代分类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木本草纲木、植物植物名实图考名实图考 一般按一般按原料性质或用途原料性质或用途进行分类。进行分类。 1948年苏联出版由年

2、苏联出版由MM伊里因主编的伊里因主编的原料植物野外调查法原料植物野外调查法一书中分为工艺植物和自一书中分为工艺植物和自然原料植物两大部分,再分为然原料植物两大部分,再分为18个大类个大类68个小类。个小类。 目前许多国家均按原料分为药用、油脂、鞣料、目前许多国家均按原料分为药用、油脂、鞣料、纤维、淀粉、糖类、树脂、挥发油、蛋白质、维生纤维、淀粉、糖类、树脂、挥发油、蛋白质、维生素等。素等。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4 1960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的编的中国经济植物志中国经济植物志中按原料的中按原料的性质分为纤维、淀粉及糖类、油脂类、性质分为纤维、淀粉及糖类、油脂类、

3、鞣料类、芳香油类、树脂及树胶类、鞣料类、芳香油类、树脂及树胶类、橡胶及硬橡胶类、药用类,土农药类橡胶及硬橡胶类、药用类,土农药类和其他类和其他类20类。类。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5 吴征镒吴征镒(1983)系统是按植物的用途系统是按植物的用途将植物资源分为五大类,即食用植物将植物资源分为五大类,即食用植物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工业用植物资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工业用植物资源、保护和改造环境用植物资源和植源、保护和改造环境用植物资源和植物种质资源。物种质资源。 中国植物学会50周年年会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6吴征镒(1983)植物资源分类系统,但作了一些补充和归并;总共有:5大类33小类、食用植物资源、

4、食用植物资源 1、淀粉植物类、淀粉植物类 2、植物蛋白类、植物蛋白类 3、食用油脂植物类、食用油脂植物类 4、维生素植物类、维生素植物类 5、饮料植物类、饮料植物类 6、食用色素植物类、食用色素植物类 7、食用香料植物类、食用香料植物类 8、植物甜味剂类、植物甜味剂类 9、饲用植物类、饲用植物类 10、野生蔬菜类、野生蔬菜类 11食用竹类食用竹类 12,蜜源植物类,蜜源植物类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7、工业用植物、工业用植物 16、木材类、木材类 17、纤维植物类、纤维植物类 18、鞣料植物类、鞣料植物类 19、香料植物类、香料植物类 20、工业用油脂植物类、工业用油脂植物类 21、植物胶类、植

5、物胶类 22、工业用植物性染料类、工业用植物性染料类 23、能源植物类、能源植物类 24、经济昆虫寄主植物类、经济昆虫寄主植物类 25、其它资源植物类、其它资源植物类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8、保护和改造环境植物资源、保护和改造环境植物资源 26、防风固沙植物类、防风固沙植物类 27、水土保持植物类、水土保持植物类 28、绿肥植物类、绿肥植物类 29、花卉资源类、花卉资源类 30、指示植物类、指示植物类 31、抗污染植物类、抗污染植物类、植物种质资源、植物种质资源 32、特有植物类、特有植物类 33、作物品种种质资源类、作物品种种质资源类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9王宗训王宗训(1989)将资源植物

6、分为十类,即纤将资源植物分为十类,即纤维植物、淀粉及其他类植物、油脂植物、维植物、淀粉及其他类植物、油脂植物、鞣料植物、芳香油植物、树脂植物和树胶鞣料植物、芳香油植物、树脂植物和树胶植物、保健饮料食品植物、甜味剂植物和植物、保健饮料食品植物、甜味剂植物和色素植物、饲料植物和其他资源植物。色素植物、饲料植物和其他资源植物。 中国植物资源利用手册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10 1994年,董世林编著的年,董世林编著的植物资源植物资源学学分为分为2型(成分功用型和株体功用型(成分功用型和株体功用型),型),6类(饮食、药用、工业、农业用,类(饮食、药用、工业、农业用,植株自身功用类、株体效益类),植株自身

7、功用类、株体效益类),25相相(如野果、色素树脂、农药、纤维植物、(如野果、色素树脂、农药、纤维植物、指示植物等)。指示植物等)。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11 戴宝合戴宝合野生植物资源学野生植物资源学17大类大类 采用的分类方法采用的分类方法 分为:药用、果树、野菜、芳香油、分为:药用、果树、野菜、芳香油、色素、纤维、油脂、淀粉、树脂、树胶、色素、纤维、油脂、淀粉、树脂、树胶、鞣质、观赏、农药、甜味剂、皂素、经济鞣质、观赏、农药、甜味剂、皂素、经济昆虫寄主和木栓昆虫寄主和木栓17大类大类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12 某种植物资源在系统中的位置某种植物资源在系统中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以某一时期植不

8、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以某一时期植物通过某种物通过某种“媒介媒介”为人类所利用的。为人类所利用的。如密源植物、昆虫寄生植物等,它们如密源植物、昆虫寄生植物等,它们是通过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其产是通过昆虫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其产物被作为工业或其他资源。物被作为工业或其他资源。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13影响野生植物资源分布的环境因素: 温度、水分、海拔、地形、土壤等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14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15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16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17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18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19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20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21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22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23植

9、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24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25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26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2005年年6月拍摄)月拍摄) 新华社记者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索朗罗布 摄摄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27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2005年年6月拍摄)月拍摄) 新华社记者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索朗罗布 摄摄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28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29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30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31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32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33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34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35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36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37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38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39植物资源学植物

10、资源学40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41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42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43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44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45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46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47红松林红松林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48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49海拉尔的樟子松海拉尔的樟子松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50蜀南竹海蜀南竹海 宜黄常绿阔叶林宜黄常绿阔叶林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51硬叶常绿阔叶林景观硬叶常绿阔叶林景观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52波波密密岗岗乡乡林林芝芝云云杉杉林林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53林林芝芝苯苯日日神

11、神山山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54高山草甸高山草甸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55尖尖峰峰岭岭热热带带雨雨林林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56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57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58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59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60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61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62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63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64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65植物分类学基础回顾植物分类学基础回顾 1 分类等级或阶层分类等级或阶层(hierarchy)及种的概念及种的概念植物界、门、纲、目、科、属、种,还有辅助单位。植物界、门、纲、目、科、属、种,还有辅助单位。科科 Family 有些科的特征较易掌握,所包括的属是

12、很自然的,有些科的特征较易掌握,所包括的属是很自然的,有些则是多元的。野外工作中最重要的首先分科。掌握科有些则是多元的。野外工作中最重要的首先分科。掌握科和属的特征是分类学的基本内容。和属的特征是分类学的基本内容。属属 Genus 属是很自然的类群等级属是很自然的类群等级种种 Species 形态结构特征相似,来源于共同祖先,可以互相交形态结构特征相似,来源于共同祖先,可以互相交配并产生后代的,具有一定分布区的群体。配并产生后代的,具有一定分布区的群体。 形态学种与生物学种。形态学种与生物学种。现代认为种一般有以下现代认为种一般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个方面的特点: 种是一个居群系统,一个种包括

13、若干生物型或生态型的居群;种是一个居群系统,一个种包括若干生物型或生态型的居群; 种的群体之间有一致的特征,与近缘种之间有明显间断;种的群体之间有一致的特征,与近缘种之间有明显间断; 应占据一定分布区;应占据一定分布区; 同种个体间可互交繁育,与其他种一般应有生殖隔离。同种个体间可互交繁育,与其他种一般应有生殖隔离。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66种的学名种的学名Scientific name:按照双名法命名的:按照双名法命名的国际通用的植物名称。国际通用的植物名称。双名法双名法 bionomial nomencalture:银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14、;银杏银杏Ginkgo biloba L.;马尾松马尾松Pinus massonivum L. 杂交种命名,杂交种命名,如:北京杨如:北京杨 Populusbeijingensis W. Y. Hsu或或 Populus nigra L. var. italica (Moehne) Koehne P. cathayana Rehd = P. nigra var. italica cathayana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67种下单位种下单位亚种亚种Subspecies:地理宗,如朴树如朴树( Celtis tedrandra subsp. sinensis (Pers.) Y. C. Tang )

15、为四蕊朴的为四蕊朴的亚种,四蕊朴(原种)分布于我国西南部至湘西南,朴树亚种,四蕊朴(原种)分布于我国西南部至湘西南,朴树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变种变种Variety:一般为生态型。如蟠桃一般为生态型。如蟠桃(Prunus persica var. pressica )变型变型Form :用于种内变异较小但稳定的类群。如苍叶红豆用于种内变异较小但稳定的类群。如苍叶红豆(Ormosia semicastrata Hance f. pallida How.)品种品种Cultier:灰叶杉木灰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cv. gluca 或或 cv Glauc

16、a; 加拿大杨的一个栽培无性加拿大杨的一个栽培无性系意大利系意大利214杨杨 Populuscanadensis cv. 214 “品种” 。 种:如黄槐(Cassia surattensis)、伞房决明、双荚决明(C. bicapsularis) ,重阳木(Bischofia javanica)、秋枫(B. polycarpa)。 变种、亚种:红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 变型。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68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模式标本优先率,有效与合格发表,每种植物只有一个合法的正确学名;学名的改变:新组合 comb. nov. Cunni

17、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 (1827) C. sinensis R. Br. ex Rich (1826) Pinus lanceolata Lamb.(1803) 订正,如台湾杉属,单种属。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 (1906) 中国高等植物, T. flousiana Gaussen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et, ex, nov. sp., Sect.Rhododendron sp.; Rhododendron spp. (Speicies plurimus)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692 种内变异式样种内变异式样

18、生态型ecotype: 适应不同生境而在表型上或生理上表现出的遗传类群;变种。地理宗 geographical race:种内在地理分布上有各自不同的区域,在形态上有一定区别的类型。地理亚种。 Turesson,Glausen: Potentilla glaudulosa subsp. typica(海滨); subsp. reflexa(干坡); subsp. henseni(湿润草地); subsp. nevadaensis (高山)梯度变异cline: ecotype是ecocline的一个特定片断。 马银花 Rhododendron ovatum的花萼裂片长/宽性状从华东华南西南为梯度

19、变异。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70地方宗地方宗local race,镶嵌式样镶嵌式样 局限于极小局部地区的、与邻近地方宗有相局限于极小局部地区的、与邻近地方宗有相当迁移的地方宗,可能是对分隔的小繁殖居群当迁移的地方宗,可能是对分隔的小繁殖居群歧化选择所致。歧化选择所致。 如如 剪骨颍剪骨颍Agrostic对重金属忍耐宗在铅、铜对重金属忍耐宗在铅、铜矿区生长良好,非忍耐宗则致死。当不同环境矿区生长良好,非忍耐宗则致死。当不同环境条件镶嵌时,这些宗形成相应的镶嵌格局适应条件镶嵌时,这些宗形成相应的镶嵌格局适应环境。环境。化学宗化学宗 Cinnamomum camphora的的3个化学个化学宗。主含樟脑

20、的本樟;黄樟油素的油樟宗。主含樟脑的本樟;黄樟油素的油樟(C. longepaniculatum); 芳樟醇的芳樟。芳樟醇的芳樟。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713 植物分类系统(论文内容)植物分类系统(论文内容)分类原则分类原则 亲缘关系,原始性状与进化(次生)性状,系统分类植亲缘关系,原始性状与进化(次生)性状,系统分类植物多样性;分类系统位置信息预测。物多样性;分类系统位置信息预测。 对不同类群植物的特点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结合化对不同类群植物的特点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结合化石资料。化石资料表明,最早的被子植物多为常绿的木石资料。化石资料表明,最早的被子植物多为常绿的木本植物,以后地球上经历了干

21、燥、冰川等几次大的反复,本植物,以后地球上经历了干燥、冰川等几次大的反复,产生了一些落叶、草本的类群,因此认为落叶、草本、产生了一些落叶、草本的类群,因此认为落叶、草本、叶形多样化、输导功能完善化是次生的性状;再者根据叶形多样化、输导功能完善化是次生的性状;再者根据花果的演化趋势是向着经济高效的方向发展的特点,确花果的演化趋势是向着经济高效的方向发展的特点,确认花被分化或退化、花序复杂化、子房下位等都是次生认花被分化或退化、花序复杂化、子房下位等都是次生的性状。的性状。 被子植物被子植物Cronquist系统,系统,Engler系统,系统,Hutchinson系统系统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72

22、被子植物分类系统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分类系统恩格勒分类系统 假花学说,认为无花瓣、单性、风媒花等为原始的特征,柔夷花假花学说,认为无花瓣、单性、风媒花等为原始的特征,柔夷花序类为被子植物中的原始类型。序类为被子植物中的原始类型。1892年最早提出,年最早提出,1964年修订年修订系统把被子植物分为系统把被子植物分为2纲、纲、62目、目、344科。科。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中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国高等植物图鉴及多数植物标本馆采用该系统排列。及多数植物标本馆采用该系统排列。哈钦松分类系统哈钦松分类系统 真花学说,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各部分离比联合、定数真花学说,认为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各部分

23、离比联合、定数原始、花各部螺旋排列比轮生排列原始、木本比草本原始。双子叶原始、花各部螺旋排列比轮生排列原始、木本比草本原始。双子叶植物以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单子叶植物起源于毛茛目,柔夷花序植物以兰目和毛茛目为起点,单子叶植物起源于毛茛目,柔夷花序类各科来源于金缕梅目。该系统将木和草本作为重要区分标准,适类各科来源于金缕梅目。该系统将木和草本作为重要区分标准,适合于树木学教学和研究,但分类方法受到质疑。按合于树木学教学和研究,但分类方法受到质疑。按1959年和年和1973修订的哈钦松系统,分为修订的哈钦松系统,分为111目,目,411科。华南植物所、昆科。华南植物所、昆明植物所等单位采用该系统排

24、列。明植物所等单位采用该系统排列。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73被子植物分类系统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克郎奎斯特分类系统克郎奎斯特分类系统 真花学说,单元起源,认为木兰目是被子植真花学说,单元起源,认为木兰目是被子植物的原始类型,柔夷花序类各自起源于金缕梅物的原始类型,柔夷花序类各自起源于金缕梅目,单子叶植物起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目,单子叶植物起源于类似现代睡莲目的祖先。将被子植物分为木兰纲和百合纲,前者包括将被子植物分为木兰纲和百合纲,前者包括6个个亚纲、亚纲、64目、目、318科,后者包括科,后者包括5亚纲、亚纲、19目、目、65科,取消超目,减少了科的数目。科,取消超目,减少了科的数目。200

25、0年年以后出版的以后出版的 中国高等植物中国高等植物采用该系统排列。采用该系统排列。裸子植物我国多采用郑万钧系统(裸子植物我国多采用郑万钧系统(1978)或)或中中国植物志(第国植物志(第7卷)卷)系统。系统。 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74二二 植物区系地理基础植物区系地理基础1 植物区系flora 概念:某一地区,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植被类型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 只考虑野生植物,栽培或引进植物不能代表本地植物区系特点。 归化植物或逸生植物。如庭菖蒲。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75p植物区系分区植物区系分区 - 植物区系成分的性质和发展历史植物区系成分的性质和发展历史吴征镒(1983)把中国植物区

26、系分为2区,7亚区,33地区: I 泛北极植物区 A 欧亚森林植物亚区:阿尔泰、大兴安岭、天山地区 B 亚洲荒漠植物亚区:中亚 C 欧亚草原植物亚区:蒙古草原、内蒙古、东北平原 D 青藏高原亚区: E 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滇黔桂 F 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云南高原、横断山脉、东喜马拉雅地区 II 古热带植物区 G 马来西亚植物亚区:台湾、滇缅泰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76植物科属的现代地理分布及主要分布地区分布型类型中国种子植物301科分为: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地中海分布、南半球分布、中国特有分布等种类型。热带、温带分布科占优势,热带分布主要是泛热带和

27、亚热带分布,纯热带科少。中国植物的地理分布既有地域性又相互渗透。如樟科20属370种,秦岭淮河以南广布,但木姜子(Litsea pungens)、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和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分别到达山西南部山东和辽东半岛。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77马尾松的地理分布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78鹿蹄草的广域分布,鹿蹄草的广域分布, 罗汉松的间断分布,罗汉松的间断分布, 鹅掌楸的间断分布鹅掌楸的间断分布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79三三 植物生态地理植物生态地理 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两侧纬度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两侧纬度20范围内,我国的热范围内,我国的热带雨林主要

28、分布于台湾南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带雨林主要分布于台湾南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这些地区年平均温度约约2328,年降水量超过,年降水量超过2000mm。终年高温多雨,土壤多砖红壤。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水终年高温多雨,土壤多砖红壤。丰富的热量和充足的水分为植物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分为植物生存提供了优越条件。 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最为典型。占优云南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最为典型。占优势的乔木树种是:桑科的见血封喉(势的乔木树种是:桑科的见血封喉(Antlhris toxicaria)、)、大青树(大青树(Ficus altissima)、)、马椰果(马椰果(F.

29、 glomerata)、)、菠菠萝蜜(萝蜜(Artocarpus spp),),无患子科的番龙眼以及番荔无患子科的番龙眼以及番荔枝科、肉豆范科、橄榄科和棕搁科的一些植物等。但是枝科、肉豆范科、橄榄科和棕搁科的一些植物等。但是由于我国雨林是世界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缘,因此,种类由于我国雨林是世界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缘,因此,种类组成和结构比较简单,林中附生植物较少,龙脑香科的组成和结构比较简单,林中附生植物较少,龙脑香科的种类和个体数量不如东南亚典型雨林多,小型叶的比例种类和个体数量不如东南亚典型雨林多,小型叶的比例较大,一年中有一个短暂而集中的换叶期,表现出一定较大,一年中有一个短暂而集中的换叶期,表

30、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季节变化。程度上的季节变化。热带雨林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80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度2540之间的亚热带之间的亚热带地区,它是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季风气候下的产物。我国的常绿阔地区,它是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季风气候下的产物。我国的常绿阔叶林是地球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好的一片。叶林是地球上面积最大,发育最好的一片。 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稍为少雨而寒冷,常绿阔叶林分布区的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稍为少雨而寒冷,四季较分明。年平均气温一般在四季较分明。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5以上,年降水量以上,年降

31、水量8002000mm。土壤为红壤和黄壤的酸性土。本区域保存了第三纪基土壤为红壤和黄壤的酸性土。本区域保存了第三纪基本形成的植被类型和不少孑遗的珍贵树种,如银杏、水杉、银杉、本形成的植被类型和不少孑遗的珍贵树种,如银杏、水杉、银杉、金钱松、鹅掌楸等。金钱松、鹅掌楸等。 常绿阔叶林的结构较之热带雨林简单,高度明显降低。上层林常绿阔叶林的结构较之热带雨林简单,高度明显降低。上层林冠整齐,一般高冠整齐,一般高20m左右,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常绿树种为左右,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常绿树种为主;第二亚层树冠多不连续,高主;第二亚层树冠多不连续,高1015m,以樟科、杜英科等树以樟科、杜英科等树种为主。

32、藤本植物与附生植物仍常见,但不如雨林繁茂。种为主。藤本植物与附生植物仍常见,但不如雨林繁茂。 目前在我国仅于南方某些山区尚有小片原始林,大部分地区早已目前在我国仅于南方某些山区尚有小片原始林,大部分地区早已辟为农田。森林被破坏后,起初多形成竹林,栲树、木荷、枫香等辟为农田。森林被破坏后,起初多形成竹林,栲树、木荷、枫香等杂木林,若经常受破坏,则可由马尾松林退化至芒萁或禾本科草丛。杂木林,若经常受破坏,则可由马尾松林退化至芒萁或禾本科草丛。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还分布有暖性针叶林与竹林。例如我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还分布有暖性针叶林与竹林。例如我国南方有杉木林、马尾松林、云南松林、毛竹林等。方

33、有杉木林、马尾松林、云南松林、毛竹林等。植物资源学植物资源学81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分布区内,气候日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湿814,年降水量5001000mm。 构成落叶阔叶林的优势树种为壳斗科的落叶乔木,如山毛榉属(Fagus)、栎属(Quercus)、栗属(Castanea),椴属(Tilia)等,其次为桦木科、槭树科、杨柳科的一些种,它们具有比较宽薄的叶片,秋冬落叶,春夏长叶,故这类森林又叫做夏绿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具有四个明显的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藤本和附生植物极少。各层植物冬枯夏荣,季相变化十分鲜明。 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也有针对林分布。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