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规范要求附图位基一、梁筏式:构件类型有基础主梁(JZL)、l0/4顶部贯通纵筋搭接区域l0/4 顶部贯通纵筋搭接区域础基础次梁( JCL)、梁板筏基础平板(LPB)。1、 基础梁的标注方式及构造要求基本同框柱架梁,但注意基础梁的受力机理与框架梁相反,即顶部纵筋受拉,底部纵筋受hc柱压。基础主梁梁2、 主梁顶部贯通钢筋在距柱根1/4l0范围d内搭接(机械连接或焊接) ,底部贯通钢2dh12b1筋在跨中 1/3l0范围内搭接(机械连接12dd或焊接)。次梁在支座内延伸长度为2l0/3<=l0/3l0/31且至少伸至主梁中线。且>=1.2la+hb+0.5hc底部贯通纵筋搭接区域且&
2、gt;=1.2la+hb+0.5hc3、 支座底部非贯通筋按下列原则布置:当基础主梁纵筋构造梁外伸端构造配置不多于两排时,统一取值为自支座中 线 向 跨 内 延 伸 l0/3,且不小于1.2la+hb+0.5hc(JZL)和1.2la+hb+0.5bb(JCL);当配置多于两排时,第三排采用设计注写;悬挑端底部钢筋第一排延伸至梁端上弯封边,第二排延伸至梁端截断。二、平板式:构件主要有柱下板带( ZXB)和跨中板带( KZB)。1、板带搭接范围见04G101-3 P42 ;2、端头封头构造有交错封边、U 形封边等构造,详见04G101-3 P43 。12dd210002d>2h1d2112
3、d中层钢筋构造U形封边构造.页脚 .d21051d21不封边构造交错封边构造三、其他基础类型,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承台、地梁等详见设计说明,若无设计说明,则可依据其他101 图集的板、梁的构造,锚固、搭接长度及位置均可参考。注: 1)筏形基础梁是反梁,即顶部纵筋为受拉钢筋,顶部纵筋在支座处为负筋,这与其受力机理有关,诸多地方和KL 相反。负筋延伸长度与KL 有所不同,跨度取值为l0 (中线之间),起算点位支座中线。小结: 1)筏形基础分为梁板式筏形基础和平板式筏形基础,前者主要构件为JZL, JCL, LPB,后者主要构件为KZB,ZXB(或用 BPB表示 ) ;2)筏形基础受力和钢筋配置均
4、与地上构件相反;3)筏形基础平法制图规则和钢筋构造与地上结构(框架梁,现浇楼板等)基本类似,但也要注意其特有的锚固构造;4)本节内容笔者接触较少,有待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深认识。.页脚 .柱一、 一般要求:1、当柱(包括芯柱)纵筋采用搭接连接,且为抗震设计时,在柱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的箍筋均应按<=5d( d 为柱搭接纵筋较小直径)及<=100 的间距加密;当为非抗震设计时,在柱纵筋搭接范围内的箍筋应加密,应由设计者另行注明。注: 1)、仅搭接时才需箍筋加密,机械连接、焊接时无需加密;2)、本条箍筋加密间距的规定对梁纵筋搭接范围的箍筋加密同样适用;3)、抗震设
5、计的箍筋加密区范围在构造详图中均有规定,此处的加密区系指纵筋搭接范围。2、抗震设计的柱箍筋满足对纵筋至少隔一拉一的要求。3、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la :与钢筋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直径大小、抗震情况、锚固方式有关,具体参考03G101-1 P33-34 ;受拉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c :与构件类别、环境类别、混凝土强度等级有关,参考03G101-1 P33 ;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ll :与锚固长度la 、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有关,参考 03G101-1P34。注: 1)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搭接长度不得小于300mm,架立筋等详图中另行规定的除外;2)机械锚固方式
6、( 锚固长度可取表中la 的 0.7 倍 ) 参考 03G101-1 P35;3)弯锚时构造见具体详图,不受la 限制,因为弯锚的受力机理与直锚不同;4)受拉钢筋d>=28、受压钢筋d>=32 时不宜搭接连接;5)纵向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对梁、板类及墙类构件,不宜大于 25%;对柱类构件,不宜大于50%;工程中确需增大百分率时,梁类构件不应大于50%,其他构件可根据实际情况放宽。纵向受压钢筋不宜大于 50%。钢筋机械连接区段长度不小于 35d(d 为纵向受力钢筋较大直径 ) ,焊接连接区段长度 >=max35d,500 。当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其接头面积百分率,
7、对受拉区不宜大于50%,受压区不受限制,且连接区段箍筋无需加密。参考建筑施工手册P537-538 。4、箍筋、拉筋的弯钩 (135 度 ) 平直段长度 =max10d, 75 ,HPB235 钢筋 ( 或光圆钢筋 ) 受拉时,末端应做成 180 度弯钩,平直段不应小于 3d。.EllEll3.0=>Ell06=0>/cn0H 5h=>>>区接连非60/cn0H 5h=>>>0=>EllEll3.0=>Ell0=>区3/nH=>接连非00d5=5>3;=d>53=>00=>>606/c/ 0cn
8、0n 0H 5hH 5h= = =>> >> >>6060/c/cn0n0H 5hH 5h= =>>>>> >00=>>nnnHHH00d5=5>3;=d>53=>00=>>33/nnHH=>>抗震 KZ 纵筋构造(搭接、机械连接、对焊连接)二、抗震KZ:.页脚 .1、纵筋连接一般要求:柱绑 扎 搭机械 连对焊连接位置接接自基础顶面Hn/3 长度、柱顶以下 maxHn/6,hc,500 长度范围为非连接区;( Hn 为柱净高)1、在柱1、在柱底中搭接,搭中相邻纵筋层柱接
9、长度为交错机械连1 、在柱中相邻纵筋交错对焊连接,相邻焊接llE ,相邻搭接,相邻连点 >=max35d,500接 区 相接 点 相距 >=0.3llE距>=35d自楼面顶面maxHn/6,hc,500 长度、柱顶以下 maxHn/6,hc,500 长度范围为非连接区;( Hn 为柱净高)1、在柱1、在柱中中搭接,搭中相邻纵筋间 层 及接 长 度 为交错机械连1 、在柱中相邻纵筋交错对焊连接,相邻焊接顶层柱llE ,相邻搭接,相邻连点 >=max35d,500接区相接点相距 >=0.3llE距>=35d注: 1)搭接区注意箍筋的加密;2)连接接头面积百分率&
10、lt;=50%;3)hc 为柱截面长边尺寸( 圆柱为直径 ) ;4)上柱较下柱多出的钢筋锚入下柱内1.2laE( 自上柱底楼面向下起算) ;5)下柱较上柱多出的钢筋锚入上柱内1.2laE( 自下柱顶楼面底向上起算) ;6) 非连接区及与柱相交梁、楼板处均为箍筋加密区,底层若为刚性地面,则地面上下各500 加密。2、边柱、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03G101-1 P37).>=1.5laE( 与梁上部纵筋搭接)12dd812d12dEal7.伸至柱顶满足直锚要求可不用弯锚1伸至柱顶满足直锚要求可不用弯锚=>边柱、角柱柱顶构造12d12d12d12dEEaall55.00=>>
11、;直锚长度满足要求可不弯锚中柱柱顶构造.页脚 .构造构造特征适用条件类型1、不少于 65%的柱外侧纵筋自梁底伸至柱顶并弯锚入梁内,总锚固长度 >=1.5laE ;2、其余柱外侧纵筋伸至柱顶,弯锚至柱内边, 若位于柱顶部第一层构造则弯下 8d 后截断,若位于柱顶部第二层,则直接截断;(一)A3、柱内侧纵筋伸至柱顶向柱内弯锚12d,若直锚长度>=laE ,则伸至柱顶后截断。WKL梁上部纵筋伸至柱对边并向下弯锚至梁底。1、柱外侧纵筋伸至柱顶后全部伸入梁或板内,自梁>=C20,板构 造顶层为现浇板,砼强度等级底锚固总长 >=1.5laE ;(一)B厚>=80mm2、柱内侧
12、纵筋、梁上部纵筋同 A。1、柱外侧纵筋分两批锚入梁或板内, 第一批同 B,第构 造柱外侧纵筋配筋率 >1.2%二批在第一批截断处再入梁或(一)C板内 >=20d 截断;2、其余构造同 B。1、柱外侧纵筋伸至柱顶后弯锚12d 后截断;构 造内侧纵筋同 A;2、(二)D梁上部纵筋伸至柱对边后锚入柱内 >=1.7laE 。3、1、柱外侧纵筋、内侧纵筋同 D;2、梁上部纵筋伸至柱构造对边分两批锚柱内,第一批锚梁上部纵向钢筋配筋率>1.2%(二)E入柱内 >=1.7laE截断,第二批在第一批截断点再锚入>=20d后截断。注: 1)两种构造除非设计说明,否则施工可自行选
13、定;.60/cn0H5h)=>>>区密加筋箍(区6接/0连ch=>n0H5非=>>nH)区密加3筋/箍nH(=>区接连非抗震 KZ 箍筋加密区.页脚 .2)纵向钢筋弯折要求: d<=25,r=4d(6d);d>25,r=6d(8d)。( r 为弯折半径,括号内为顶层边节点要求)。3、 中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 (03G101-1 P38)构造类构造特征适用条件型A自梁底伸至柱顶,直锚长度 <=laE且 >=0.5laE ,再向柱内弯锚 12dB自梁底伸至柱顶,直锚长度 <=laE ,顶层为现浇板,强度等级 >=C20,且
14、 >=0.5laE ,再向梁或板厚 >=80mm板内弯锚 12dC自梁底伸至柱直锚长度 >=laE顶 >=laE注:无论如何,柱纵筋必须伸至柱顶。4、变截面处柱纵筋连接 (03G101-1 P38)变截面类型绑扎机械或焊接c/hb<=1/6从变截面楼板底开始弯折至楼板顶,伸入小截面柱内,其连接区域与一般柱同c/hb>1/6大截面外侧纵筋伸至梁顶 >=0.5laE ,弯锚入柱内,自小截面边(c为截面尺寸向内 200 后截断;差, hb 为楼板处梁高 )另外设置小截面外侧纵筋自梁顶并伸入下柱内1.5laE注:机械连接点相距 >=max35d,500,
15、与焊接同,此处不同于一般纵筋机械连接点相距>=35d的构造。5、 QZ、 LZ 构造 (03G101-1 P39)1)当 QZ与墙重叠时,钢筋在墙顶非连接区外连接,构造与一般纵筋同。注:机械连接点相距>=max35d,500,与焊接同,此处不同于一般纵筋机械连接点相距>=35d的构造。2)柱纵筋锚固在墙顶部时,柱内纵筋伸入墙内1.6laE ,且两对边纵筋弯锚,交叉焊接长度 >=5d。3) LZ 伸至梁底 >=0.5laE ,弯锚 12d。其上部连接构造同QZ。.EllEll3.0=>EllEllEll3.0=>Ell00d5=5>3;=d>
16、53=>000055=>>楼面nnnHHH00d5=5>3;=d>53=>000055=>>基础顶面(嵌固部位)非抗震 KZ 纵筋构造.页脚 .4) QZ自墙顶标高以下锚固范围内柱箍筋按非加密设置,LZ 在梁内设两道箍筋。.三、非抗震KZ:绑扎搭接机械连接对焊连接1、自基础1、自基础顶1、自基础顶面或楼面>=500 开始,在柱底相邻顶 面 或楼 面 开面 或 楼 面 >=500纵筋交错对焊连接,相邻焊接点>=max35d,500始,在柱底搭开始,在柱底相接,搭接长度为邻纵筋交错机械ll ,相邻搭接区连接,相邻连接相距 >=
17、0.3ll点相距 >=35d注: 1)、非抗震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为la,ll。2)、搭接区域为箍筋加密区范围,其余部位非加密。3)、上柱比下柱多出的钢筋、下柱比上柱多出的钢筋锚固同抗震KZ, laE 改为 la ,4)、边节点、柱顶节点、变截面构造均与抗震KZ 同。5)、 QZ、LZ 做法同抗震KZ。密E加l筋l箍El域l3区.0接=>搭E筋ll纵密加筋El箍l域E区ll接3.搭0筋=>纵Ell楼面nH基础顶面(嵌固部位)非抗震 KZ 箍筋加密区.页脚 .墙一、 墙身水平筋( 03G101-1 P47 ):1)无暗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 可在墙端设置 U 型筋与墙内水平筋锚固
18、( 搭接 ) ,长度为 llE(ll );也可伸至墙端弯锚 15d。2)转角墙处外侧水平筋不截断,连续通过转角,内侧水平筋伸至暗柱对边后弯锚15d,外侧水平在暗柱外交错搭接,长度为>=1.2laE ,相邻搭接区段间距>=500;3)翼墙水平筋伸至暗柱对边后向翼缘外弯锚15d;4)有端柱时墙水平筋伸至端柱对边>=0.4laE ,再弯锚 15d;5)有端部暗柱水平筋伸至暗柱纵筋内侧弯锚15d;6)斜角墙内侧水平筋伸至斜角对边后沿斜边弯锚,总锚固长度laE.注: 1) 端部或特殊部位的水平筋搭接(可认为是一种锚固)长度可取1.2laE ,而中间墙身处因钢筋长度工艺约束,搭接长度仍为
19、>=llE(根据搭接面积百分率确定), 相邻搭接区段距>=500;2) 当剪力墙设置多排水平筋时(墙厚 >400) , 中间排水平筋构造同内侧钢筋。二、墙身竖向筋( 03G101-1 P48 ):1)顶部墙柱或墙身竖向钢筋伸至屋面板或楼板顶弯锚入板内,自板底锚固长度>=laE ;2)竖向筋在楼面处连接构造:绑扎搭接机械连接一、二级抗震三、四级抗震或非抗震d>28 时楼板或基础顶面上, 搭接长度在楼板或基础顶面上,楼 板或基 础 顶面为 1.2laE ,相邻搭接区段距 500 ; 一次搭接,长度为 1.2laE , 上 >=500, 交错连接,相邻连HPB23
20、5钢筋端头加 180 度弯HPB235钢筋端头加 5d 接点距 35d 。钩直钩3)变截面处竖筋可伸入较厚墙体内1.5laE ,较厚墙体竖筋在楼板顶弯锚至墙对边截断,或从楼板下6c 处开始弯折 (c 为一边墙体厚度差) 。4)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尺寸可参考03G101-1 P49-50 ,配筋构造与墙身竖筋基本相同;5)端柱的竖向钢筋与箍筋的构造与框架柱相同。墙体水平筋搭接构造暗柱水平筋锚固构造.页脚 .三、墙梁:1)LL:底部和顶部纵筋在端部伸至外侧>=0.4laE ,弯锚 15d(直锚 >=laE ,可不弯锚),在跨中直锚 laE 且>=600,箍筋在连梁内边50
21、开始布置,顶部 LL 还需在端部直锚段100 开始布置箍筋,直径同跨中,间距150;2) LL, AL 侧面构造筋即墙身水平分布筋( 设计未说明时 ) ;3)侧面构造筋要设置拉筋,间距为2 倍箍筋间距,对构造筋至少隔一拉一。端柱水平筋锚固构造墙体竖向筋锚固构造.页脚 .墙体竖向分布筋搭接构造.页脚 .梁一、 抗震 KL 纵向钢筋( 03G101-1 P54 ):1)底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直锚长度>=maxlaE,0.5hc+5d,hc为支座宽度。在端部伸至柱外边纵筋内侧,且 >=0.4laE ,再弯锚15d;若采用直锚,则直锚长度需满足>=maxlaE,0.5hc+5d。2) 上
22、 部 纵 筋 在 端 支 座 伸 至 柱 对 边 >=0.4laE , 再 弯 锚 15d ; 若 直 锚 , 则 满 足 >=maxlaE,0.5hc+5d。支座负筋自支座边缘伸入跨内的长度为ln/3(第二排及其他排为ln/4),通长筋搭接可在支座负筋截断处,长度为llE(架立筋为150) ,ln为相邻两跨的较大净跨(当为端部时,为端跨净跨) 。注:当支座上部纵向钢筋与通常筋直径相同时,也可在跨中lni/3范围内采用一次连接。二、抗震WKL纵向钢筋构造(03G101-1 P55-56 ):1)端部纵筋不可直锚,下部纵筋弯锚方式同KL,中间支座直锚方式同KL,支座负筋跨内延伸长度同
23、KL。2)上部纵筋在端跨伸至梁底即可(构造一),柱外侧纵筋需自梁底伸至梁内>=1.5laE (柱配筋率 >1.2%时,分两批锚入, 相隔 20d);构造二梁上部纵筋在端部伸入柱内1.7laE(梁配筋率 >1.2%,分两批锚入,相隔20d) 。注: 1) WKL端部构造配合KZ 在顶部边节点构造;2)柱纵筋直径>=25 时,在柱宽范围的柱箍筋内侧设置间距<=150, 但不少于3 10 的角部附加钢筋,弯折段长300 。三、非抗震KL(03G101-1 P57 )1)下部纵筋在支座内直锚>=la (抗震时 >=maxlaE,0.5hc+5d),端支座弯锚同
24、抗震KL,WKL,中间支座可弯锚( 直锚 >=0.4laE弯锚 15d) (抗震 KL 不可弯锚)。注:下部纵筋在端支座、中间支座均可直锚或弯锚。2)下部纵筋可在支座外ln/3范围内搭接。3)上部纵筋、支座负筋锚固方式同抗震KL四、非抗震WKL(03G101-1 P58-59 )锚固方式同抗震WKL.注:下部纵筋在端支座可直锚( 抗震 WKL下部纵筋在端支座不可直锚) 。五、箍筋一级抗震二至四级抗震非抗震箍加密区支座边加 密 区 支 座 边无加密区筋 ( 纵外 >=max2*hb,500外 >=max1.5*hb,500抗震 KL 纵筋构造抗震 WKL纵筋构造.页脚 .筋搭接
25、,从支座外50 开始 ,从支座外50 开始范围需设置设置另外加密 )拉根据侧面构造钢筋设置,必须保证每个构造筋拉筋固定,间距为箍筋非加密筋区 2 倍,梁宽 <=350, 拉筋直径 6,梁宽 >350,拉筋直径8附范围 s=3*b+2*h1 ,(b 为次梁宽度, h1 为主次梁高差 ) ;间距 8d(d 箍筋直径),加箍筋加密区间距 <=100;次梁宽度主梁箍筋照设。附 b+2*50+ 倾斜段 ( 梁高 <=800,倾角 45,梁高 >800,倾角 60)+2*20d ,吊筋直径加吊筋 详设计。六、 L下部纵筋支座直锚长度12d (弧形梁为la ),端部支座直锚不足
26、可弯锚( 伸至柱对边直锚 >=0.4la, 弯锚 15d) ,上部纵筋端支座伸至柱对边 >=0.4laE 弯锚 15d 。端支座负筋自支座边延伸 ln/5 (弧形:端支座 ln/3 ) , 其余构造同非抗震 KL。注: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 不包括井字梁) 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 梁) 边起延伸ln/3 ,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 ln/4 位置。对于非框架梁,端支座构造有所不同。八、 XL1)XL:上部纵筋在支座伸至对边>=0.4laE ,弯锚 15d(直锚长度 >=maxla,0.5hc+5d可直锚)
27、。悬挑端 ( 至少两根角筋,不少于第一排的1/2) 弯锚 >=12d;第一排其余弯下至梁底且平直段>=10d;第二排在0.75l处截断。下部纵筋直锚入支座12d。2)延伸悬挑端上部纵筋在支座处可直锚>=la 。九、其他:1、当梁侧面配置G钢筋时,搭接和锚固长度可取为15d;当为 N 钢筋时,搭接长度为ll ,锚固长度及方式同KL 下部纵筋。小结:水平钢筋弯锚:直锚>=0.4laE ,弯锚 15d ;竖向钢筋弯锚:直锚>=0.5laE ,弯锚 12d ;钢筋弯锚的受力机理已不同于直锚,故不受laE 的限制,不可有0.4laE+15d>=laE的错误认识。一级抗
28、震KL 箍筋加密区二 - 四及 KL 箍筋加密区.页脚 .L 配筋构造(括号内数值用于弧形梁)悬挑梁构造.页脚 .板一、 无梁楼盖,略二、有梁楼盖:1)底部纵筋在支座内直锚>=max5d,0.5bb;2)上部贯通筋可在跨中l0/3 范围搭接,相邻搭接区间距 0.3ll,注意搭接面积百分率;3)支座负筋在跨中自中线向板内延伸长度设计注写,板内向下弯锚h-15(h 为板厚 ) 。4)上部纵筋在端支座(梁、墙)外侧纵筋内侧弯锚,总锚固长度la 。5)悬挑板纵筋在挑檐内弯锚长度为ll 。6) YXB 上部纵筋在板端封边并在板底向内弯锚5d,在支座内可直锚la, 下部纵筋在支座内直<=跨中
29、l0/2>=0.3ll设计标注llll51-h=a>=5d且至少过梁中线板锚 >=max12d,0.5bb 。XB构造与 YXB基本相同,上部纵筋在支座内需伸至梁外侧纵筋弯锚,总锚固长度 >=la 。7)板翻边构造注意钢筋走向需符合受理机理,最后弯锚5d。梁楼盖钢筋构造la>=5d且至少过梁中线板端部构造楼第一组楼梯是以梯梁、层间梁为支座,第二组梯板则自支承,无需梁为支座。梯一、第一组:下部纵筋在梯梁内直锚>=max5d,h ;平板内上部纵筋在梯梁内先直锚>=0.4laE ,再弯锚15d,踏步段内上部纵筋在梯梁内锚固la ;上部纵筋在梯板转角处锚固la
30、 ,有平板梯板,踏步板上部纵筋在踏步段内水平延伸长度lsn/5 ,上部纵筋总水平延伸长度ln/4 。ET:低端上部纵筋在踏步板内不能满足ln/4的要求时,直接弯折至中位平板段,高端上部纵筋在踏步板内的未能满足ln/4要求时,需在转角处断开,交叉弯折,两端均需满足锚固要求。有中位平板时,下部纵筋总在低端踏步与中位平板转角处断开并交叉弯折。注: 1 )关于上部纵筋、下部纵筋在梯板折角处的构造为,当纵筋在折角处可以直锚( 即不会伸至梯板外) 则可直锚,否则跟随折角形状钢筋弯折,在折角处连通设置。虽说钢筋可以直锚亦可以弯锚,但弯锚前必须要有一段直锚段,此时需判断能否直锚。2)平台板端跨方向钢筋在支座内
31、直锚100,构造钢筋(层间平板)在踏步端梁支座内锚固为直锚0.4laE( 无需伸至梁对边且>=0.4laE)+ 弯锚 15d 或直锚 laE ,构造钢筋(楼层平板)在踏步端梁支座内锚固同层间平板,楼层端直锚0.4laE+ 弯锚 15d 或与板筋连通。.页脚 .3)构造钢筋注写伸入板内长度自梁或墙边缘起算( 此处注意不同于LB 的自支座中线起算) 。二、第二组:下部纵筋贯穿踏步段,平板段,在梁内直锚>=max5d,b/2(b为梁宽 ) ;支座上部纵筋( 不同于第一组,该钢筋须在设计注写在平板上) 在梁内锚固构造同第一组;支座上部横向钢筋( 设计注写,可通长也可注写在板内自梁边延伸长度
32、) ;平板下部横向钢筋( 设计注写 ) 。注: 1)平板内是否布置下部横向钢筋,视支承情况而定,三边支承时需要布置,单边支承仅需布置分布钢筋即可;2)第二组支座上部钢筋在踏步内的水平投影长度及总的水平投影长度视具体梁类型而定。3)平板下部横向钢筋、支座上部横向钢筋锚固构造见03G101-2 P47 。通常楼梯钢筋构造设计有详图,未说明时可查阅相关图集。1、梁的纵筋净距要求:上部纵筋水平净距>=max30,1.5d ,下部纵筋水平净距、多排纵筋竖向净距>=max25,d ,多于两排纵筋水平净距为两排以下纵筋净距的2 倍。2、柱纵筋净距 >=50。3、钢筋下料:钢筋配料计算( 注意弯曲调整值与弯钩增加长度) 完毕,填写配料单,列入加工计划的配料单,将每一编号的钢筋制作一块料牌,作为钢筋加工的依据与钢筋安装的标志,钢筋配料单和料牌,应严格校核,必须准确无误,以免返工浪费。4、钢筋的切断:将同种规格钢筋根据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铌酸锂晶体制取工应急处置考核试卷及答案
- 推拿治疗学重点复习及参考答案详解【巩固】
- 网版印刷员职业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乳制品加工副产品高值化利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矿山大数据分析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物流网络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装饰美工专业知识考核试卷及答案
- 无方向信标、指点标机务员标准化作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目标课件
- 含氟烯烃生产工测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版2022
- 室外雨污水、消防管网施工方案
- 传染病学总论-人卫最新版课件
- (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电子课件(完整版)
- (高职)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电子课件完整版PPT全书电子教案
-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册)
- 高处作业吊篮安装验收表(范本模板)
- 《汉服》PPT课件(完整版)
- 某国有企业精细管理降本增效经验交流汇报材料企业降本增效.doc
- 主要负责人任职证明
- 潜水非完整井单孔抽水试验经验公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