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DLT5136-2001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_第1页
最新DLT5136-2001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_第2页
最新DLT5136-2001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_第3页
最新DLT5136-2001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_第4页
最新DLT5136-2001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DLT51 36-2001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 线设计技术规程对应的旧标准:NDGJ 8-89ICS : 27.100P62备案号:J142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PDL/T 51362001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designing of electrical secondarywiring in fossil fuel power plants and substations主编部门: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1-12-26 发布2002-05-01实施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发布刖 S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是根据原电力工业部关 于下达1996年制定修订电力行业标准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技综1996 40号文)第59项要求,对NDGJ81989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 术规定进行修订而成的。本规程修订中总结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设计经验,特别反应了大容量 机组和超高压技术特点,广泛采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内容,吸收国际的先进技 术,认真听取施工、运行单位的意见;修编条文重视了与国家标准的协调一 致,更能满足工程设计中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本规程是二次接线设计应遵守 的基本原则,共13章和10个附录,除对原条文

3、进行修改和补充外,增加以下 主要内容:1)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计算机监控及变电所和发电厂网络部分的计算机监控;2)故障录波和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UPS);3)接地与抗干扰的条文;4)附录增加发电机变压器、变电所变压器及发电厂电网的部分数据1/O 量。本规程附录除附录J为提示性附录外,其余均为标准的附录。本规程由电力行业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规程主编部门:国家电力公司西北电力设计院。本规程主要起草人:赵坤明、陈学庸、杨月红、李小波、孟轩。本规程委托电力行业电力规划设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目 次刖三1范围2引用标准3术语、代号3.1术语3.2缩写与代号4总则5控制方式6控制室及其

4、屏(屏台)的布置6.1 总的要求6.2 主控制室和网络控制室的布置6.3 单元控制室的布置6.4 控制屏(屏台)及继电器屏的屏面布置7二次回路设计的基本要求7.1 常规控制系统7.2 常规信号系统7.3 常规测量系统7.4 交流电流、电压回路7.5 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计算机监控7.6 变电所和发电厂网络部分的计算机监控8控制室控制的各安装单位的接线8.1 发电机8.2 变压器和并联电抗器8.3 送电线路8.4 电容补偿装置8.5 母线设备8.6 厂(所)用电源8.7 故障录波装置9二次回路设备的选择及配置9.1 控制和信号设备的选择9.2 二次回路的保护设备9.3 小母线和二次回路标号9.4 端

5、子排9.5 控制电缆10励磁系统10.1 一般规定10.2 直流励磁机励磁系统10.3 交流励磁机励磁系统10.4 静止励磁系统10.5 备用励磁系统11同步系统12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UPS)12.1 系统配置12.2 设备布置13接地与抗干扰13.1 常规二次回路和设备的接地13.2 电子装置的逻辑接地13.3 计算机系统的接地13.4 其他抗干扰措施附录A(标准的附录)本规程用词说明附录B(标准的附录)控制室的屏间距离和通道宽度附录C(标准的附录)控制屏(屏台)上模拟母线的色别附录D(标准的附录)发电机变压器组数据I/O量附录E(标准的附录)变电所及发电厂电网部分数据I / O量附录F(

6、标准的附录)小母线的色别附录G(标准的附录)小母线符号和回路标号附录H(标准的附录)二次直流回路数字标号附录1(标准的附录)二次交流回路数字标号附录J(提示的附录)AVR的性能和AVR控制下励磁系统的性能 条文说明1范 围本规程规定了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二次线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标准。适用 于单机额定容量为12MW600MW的新建火力发电厂及额定电压为35kV 500kV,单台变压器额定容量为5MVA及以上的新建变电所。扩建及改建工程 可参照执行。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 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 探讨使

7、用下列标准新版本的可能性。DL /T 5137-2001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GB 500491994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 502271995并联电容器装置设计规范GB 50217199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J 500651983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SDJB-79电力设备接地设计技术规程GBJ 591983工业与民用35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 142851993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 500591992 35 HOkV变电所设计规范DL 50001994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T 50441995火力发电厂、变电所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定DL / T 51

8、031999 35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程SDJ 21988 220 500kV变电所设计技术规程3术语、代号3.1 术 语3.1.1 主控制室(central control room)发电厂、变电所中对主要电气系统、设备进行集中控制的场所。3.1.2 单元控制室(unit control room)发电厂中对机组包括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其主要辅助机械、设备进行 控制的场所。3.1.3 电厂网络控制室(network control room in power plant)发电厂中对升压站主要电气设备进行控制的场所。3.1.4 集中控制中心(centralized control

9、center)电力系统中对发电厂、无人值班变电所电气设备进行监控的中心。3.1.5 继电器室(relay room)安装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变送器、电能积算及记录仪表、辅助继电器屏 等的场所。3.1.6 电子设备间(electronics room)发电厂内安装电气和热控的保护和自动装置等设备的场所。3.1.7 辅助屏(auxiliary panel)安装控制、信号、仪表、继电器、转接端子排等设备的立式开关板。3.1.8 模拟屏(mimic panel)模拟电气接线、显示运行状态、参数的屏。3.1.9 马赛克控制屏(mosaic control panel)拼块镶嵌式控制屏。3.1.10 模拟

10、母线(mimic bus)屏(台)上模拟主电路和母线的示意图。3.1.11 小母线(mini bus bar)控制屏或继电器屏安装的二次接线公共连接点的导体。3.1.12 端子排(terminal block)用以连接和固定电缆芯线终端或二次设备间连线端头的连接器件。3.1.13 中央信号装置(central signaler)发电厂、变电所内用于发出事故和预告信号的公用装置。3.1.14 闪光报警器(flash alarm)具有闪光程序的报警装置。3.1.15 事故信号(fault alarm)断路器事故跳闸时发出的报警信号。3.1.16 预告信号(abnormal alarm)设备运行异常

11、时发出的报警信号。3.1.17 强电控制(control with strong power source)额定控制电压为110V DC及以上的控制方式。3.1.18 弱 电控制(control with weak power source)额定控制电压为60V DC及以下的控制方式。3.1.19 一对一控制(one to one control)每一控制对象专设一控制开关或按钮的控制方式。3.1.20 防误操作闭锁(blocking against misoperation)防电气误操作闭锁。3.1.21 明备用电源(special standby power)专门设置的备用电源。3.1.2

12、2 暗备用电源(mutual standby power)相互作用的备用电源。3.1.23 快速切换(HCO) (high speed change - over)发电厂高压厂用电源事故切换时间不大于0.1s时称为快速切换。3.1.24 电压切换(VCO) (voltage check change - over)发电厂高压厂用电源事故切换时,工作母线电压必须低于25%额定值方可 切换。3.1.25 并联切换(PCO) (parallel change - over)发电厂高压工作电源断路器跳闸与备用电源断路器合闸指令同时发出的切 换。3.1.26 串联切换(SCO) (series chan

13、ge - over)发电厂高压工作电源断路器跳闸之后,备用电源断路器方可合闸的切换。3.1.27 集中同步(central synchronizing)将同步表与有关同步转换开关集中布置在一块屏上,同步过程的一切操作 均在该屏上进行的同步方式。3.1.28 分散同步(distributed synchronizing)同步表装在可转动的小屏上或中央信号屏上,有关同步开关装在操作者相 对同步表的有效视距内的屏上,同步转换开关分散布置在其他屏上的同步方 式。3.1.29 励磁系统(excitation system)励磁系统是为同步发电机提供可调励微电流装置的组合。它包括励磁电源 (直流励磁机、交

14、流励磁机或励磁变压器及整流器等)、自动电压调节器、手动 控制单元、灭磁、保护、监视装置和仪表等。3.1.30 额定励磁电流 Zfh (rated field current)同步发电机在额定工况下的励微电流。3.1.31 额定励磁电压 Um (rated field voltage)同步发电机在额定工况下励微绕组两端所加的直流电压。3.1.32 空载励微电流 /fo (noload field current)同步发电机在空载和额定转速时产生额定电压所需的励微电流。3.1.33 空载励磁电压 Uto (noload field voltage)同步发电机在空载、额定转速和额定电压下,励磁绕组两

15、端所加的直流电压;此时励磁绕组计算温度以25C。计。3.1.34 励磁系统顶值电压 Up (excitation system ceiling voltage)在规定条件下,励磁系统所能提供的最大直流电压。3.1.35 顶值电压倍数(强励倍数)Kp (ceiling voltage ratio)励磁系统顶值电压与额定励微电压之比。3.1.36 励微系统电压响应时间国(excitation system voltage response time)在规定条件下,励磁系统输出电压达到顶值电压与额定励磁电压之差的95%所需时间。3.1.37 高起始响应励磁系统(high initial respon

16、se excitation system)在规定条件下,励磁系统达到顶值电压与额定励微电压之差的95%所需时间,该上升时间不大于。.3 下降时间不大于。.15s的励微系统称为高起始响应 励磁系统。3.1.38 励磁系统电压 时间响应(excitation system voltage - time response)在规定条件下,表示的励磁系统输出电压随时间的响应关系。3.1.39 励磁系统电压响应比”(excitation system nominal response)励微系统输出电压的增长率除以额定励磁电压所得值。3.1.40 励磁控制系统精度(accuracy of excitatio

17、n control system)在规定条件下(如负荷变化、环境温度、湿度、频率及电源电压变动等),被 控量与理想值之间的不相符程度。数值上用理想值和被控变量之差与理想值的 比值的百分比来表示。3.1.41 励磁控制系统静差率(稳态电压调整率)(static voltage error)在无功补偿器切除、原动机转速及功率因数在规定范围内变化以及电机负 载在满载与空载之间变化时,发电机端电压的变化与额定电压之比。3.1.42 瞬态电压调整率(transient voltage regulation)由于负载突然变化所产生的电压最大偏差与额定电压之比。3.1.43 无功调差率(cross curr

18、ent compensation)在无功补偿器投入、同步发电机在功率因数等于零的情况下,无功功率从 零变化到额定定子电流时,发电机端电压的变化率。3.1.44 瞬态电压增加(超调)(transient voltage overshoot)在额定转速和额定功率因数下突然甩掉额定负载后,发电机端电压最大增 值与额定电压之比。3.1.45 瞬态电压降(transient voltage drop)在额定转速、额定空载电压和正常励磁调节时,突然把发电机接到一对称 的负载(负载应在额定电压下能承受额定电流,功率因数在04 0之间,滞后) 所产生的电压降与额定电压之比。3.1.46 电压恢复时间(volt

19、age recovery time)从扰动开始,到发电机端电压与稳态值之差不超过额定值的±3%(或另有规 定)并维持在这一区域内所需时间的秒数C3J.47 整定电压(setting voltage)是由励磁控制系统自动保持的发电机端电压。3.1.48 励磁系统手动控制单元(manual control unit for excitation system)励磁系统中靠开环控制(运行人员参与下),对同步发电机端电压进行调整的 部件。3.1.49 励磁控制系统超调量和调节时间(overshoot and recovery time of excitation control system

20、)发电机在空载额定工况下,突然改变电压给定值,使同步发电机端电压初 始值由Uoi变为U02,初始阶跃量(Uo2-Uoi)=lO%初始值。发电机电压的最大 值与稳态值之差与阶跃量之比的百分数为超调量。从阶跃信号开始到发电机端 电压与新的稳态值的差值对阶跃量之比不超过2%时,所需时间为调节时间。3.2 缩写与代号321 ACR(alternating current regulator)交流调整器。3.2.2 AI(analog input)模拟量输入。3.2.3 AO(analog output)模拟量输出。324 ASS(automatic sychronizing system)自动同步系统

21、。325 AVR(automatic voltage regulator)自动电压调节器。326 DAS(data acquisition system)数据采集系统。3.2.7 DCR(direct current regulator)直流调节器。3.2.8 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分布(集散)控制系统。3.2.9 DEH(digital electric hydraulic)数字式电液调节器。3.2.10 DI(digital input)数字(开关)量输入。3.2.11 DO(digital output)数字(开关)量输出。3.2.12 1/O(i

22、nput / output)输入 / 输出量。3.2.13 NCCS(network computerized control system)发电厂电力网络计算机控制系统。3.2.14 PI(pulse input)脉冲输入量。3.2.15 PSS(power system stabilizer)电力系统稳定器。3.2.16 SOE(sequence of event)事件顺序。3.2.17 UPS(uninterruptable power supply)不间断电源。3.2.18 V / Hz(voltage / hertz)电压 / 频率比。4总 贝IJ4.0.1二次接线设计应力求安全可靠

23、、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符合国情,并不 断总结经验,积极慎重地采用和推广经过鉴定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二次接线设计应积极采用通过审定的标准设计和典型设计,以提高设计质 量,并为保护及控制设备的标准化生产创造条件。4.0.2电压250V以上回路不宜进入控制和保护屏。5控制方式5.0.1单机容量为100MW及以下的发电厂,宜采用主控制室的控制方式,单机 容量为125MW机组的发电厂,宜采用单元控制室的控制方式,单机容量为 200MW及以上的发电厂,应采用单元控制室的控制方式。采用单元控制室控制的发电厂,电力网络的控制部分宜设在第一单元控制 室内;当技术经济合理时,也可另设网络控制室。5.0.2主控制室电

24、气元件的控制宜采用强电接线。信号系统可采用强电或弱电 接线。单元控制室电气元件应采用强电控制或分散控制系统控制,发电机的控 制、信号、测量和自动装置应与热工仪表和控制相协调。信号系统可采用强 电、弱电接线或进入分散控制系统。单机容量为300MW及以上单元控制室电气元件的控制宜采用DCS控制方 式。电力网络部分的电气元件的控制宜采用计算机监控或强电控制接线,信号 系统宜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或强电、弱电接线。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可考 虑值长监测的需要。5.0.3应在单元控制室控制的设备和元件有:发电机、发电机变压器组、高压 厂用工作变压器、高压厂用公用(2台机组公用负荷)/备用或起动/备用变压 器

25、、高压厂用电源线、主厂房内采用专用备用电源及互为备用的低压厂用变压 器以及该单元其他有必要集中控制的设备和元件。对于全厂共用的设备,宜集中在第一单元控制室、网络控制室或其他合适 的地点控制。应在第一单元控制室的电力网络部分或网络控制室内控制的设备和元件 有:联络变压器、高压母线设备、U0(66)kV及以上线路、并联电抗器等。此 外,还应有各单元发电机变压器组及起动/备用变压器高压断路器的位置信号 和必要的表计。当采用一台半断路器接线时,与发电机变压器组有关的两台断路器应在单 元控制室内控制。在第一单元控制室的电力网络部分或网络控制室内,应有上 述断路器的位置状态信号。当发电机出口装有断路器时,

26、该两台断路器应在第 一单元控制室的电力网络部分或网络控制室内控制。5.0.4应在主控制室内控制的设备和元件有:发电机、发电机变压器组、主变 压器、联络变压器、母线分段、母线联络、旁路、35kV及以上线路、高压厂用 电源线、厂用工作与备用变压器(电抗器)、备用励磁装置和全厂共用的消防水 泵。5.0.5 220kV枢纽变电所、330kV500kV变电所宜采用计算机监控,也可采用 强电控制。变电所的值班方式分为有人值班和无人值班,220kV终端变电所和 UOkV及以下的变电所宜为无人值班方式。由集中控制中心或有关调度所实现 遥控、遥测、遥信和遥调。无人值班变电所不应设主控制室,可设二次设备间。有人值

27、班的变电所应设主控制室。应在主控制室内控制的设备和元件有:主变压器、线路并联电抗器、母线 联络断路器、分段断路器、旁路断路器、35kV及以上的线路、串联补偿电容器 及消防水泵等。无功补偿设备,如电力电容器、电抗器、静止补偿装置等宜在 主控制室内控制。区域变电所的所用变压器宜在主控制室控制。5.1 .6各设备和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和电能表,宜装设在控制该设备和元件的 地方或毗邻集中控制室的继电器室内。二次设备采用分散布置的变电所,宜在 各配电装置设二次设备间。当35kV及以上的配电装置远离控制室时,其线路和母线设备的继电保护装 置和电能表,可装设在屋内配电装置室内或屋外配电装置的二次设备间内。5.

28、2 .7屋外配电装置的继电器室和二次设备间应满足以下要求:1)尽量靠近配电装置布置,使控制电缆最短;2)环境条件满足继电保护装置和控制装置的安全可靠要求,有良好的电磁屏 蔽措施;3)有良好的防尘、防潮、照明、防火、防小动物和必要的采暖通风设施;4)控制屏、保护屏布置满足检修和调试要求。5.0.8发电厂和变电所6kV或10kV屋内配电装置到各用户去的线路、供辅助车 间用的厂用变压器、交流事故保安电源、交流不停电电源等,宜采用就地控 制。交流事故保安电源、交流不停电电源的重要信号应在单元控制室内显示。5.0.9直流主屏宜布置在蓄电池室附近单独的电源室内或电气继电器室内,对 于变电所、网络控制室,也

29、可布置在控制室内。充电设备宜与直流主屏同室布置。直流分配电屏宣布置在相应负荷中心处。6控制室及其屏(屏台)的布置6.1 总的要求6.1.1 主控制室及网络控制室,应按规划设计容量在第一期工程中一次建成。每一个单元控制室宜控制两台同类机组。单元控制室的位置应与主厂房布 置密切配合。6.1.2 控制室的布置,应与总平面布置、建筑、照明、暖通等专业密切配合, 应便于运行人员相互联系,便于监视屋外配电装置,控制电缆的总长度较短及 有较好朝向,以获得良好的运行条件。6.1.3 控制室的屏间距离和通道宽度,要考虑运行维护及控制、保护装置调试 方便,可按附录B确定。控制室的布置要有利于防火和有利于紧急事故时

30、人员的安全疏散,出入口 不应少于两个。6.1.4 初期工程屏(屏台)的布置应结合远景规划,充分考虑分期扩建的便利,布 置紧凑成组,避免零乱无章。6.1.5 在常规控制方式下控制屏(屏台)的布置宜与配电装置的间隔排列次序相对 应,应使控制电缆最短,敷设时交叉最少。6.1.6 模拟母线应清晰、连贯。模拟母线的色别按附录C确定。CRT的显示画面接线应与实际布置相对应。模拟母线的色别参照附录C确 定。6.1.7 在常规控制方式下,控制屏可选用屏式、屏台合一、屏台分开设辅助屏 或其他新型屏及屏台的结构。在计算机监控方式下应取消常规控制屏。当采用单个屏时,控制屏和继电器屏宜采用宽800mm、深600mm、

31、高 2200mm的屏。继电器屏宜选用柜式结构,控制屏(屏台)宜选用屏后设门的结 构。6.1.8 在离控制屏(屏台)800mm处的地面上应饰有警戒线。警戒线的颜色应为 黄色,线宽宜为50mm。6.2 主控制室和网络控制室的布置6.2.1 控制屏和继电器屏可共在一室布置,也可分室布置。6.2.2 发电厂主控制室屏(屏台)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6.2.3 制方式:主控制室主环宜采用口型布置。2)主环正面屏(屏台)总长度超过6m时,宜采用弧型布置。6m及以下时,宜 采用直列式布置。3)主环正面为弧形布置时,曲率半径宜采用8m或者12m。4)发电机、发电机变压器组、主变压器、联络变压器、母线联络、母线分

32、段、中央信号装置等主要元件的控制屏(屏台),应布置在主环的正面。5)电压在35kV及以上的线路及专用旁路的控制屏,宜布置在主环的侧面。 兼作母线联络的旁路,应根据规划确定布置在主环正面或线路侧面。6)厂用电源线、高低压厂用工作及备用变压器的控制屏,宜布置在主环的另 一侧。7)主环正面屏(屏台)的排列顺序,宜与主厂房机组的安装位置相对应,当主 环的任一侧布置有两种电压级的控制屏(如HOkV和220kV线路或高压和低压 厂用变压器)时,宜由中间向两端扩建。6.2.4 变电所控制室及网络控制室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主环正面宜采用直列式布置,超过7m时,也可采用弧形布置。2)主变压器、母线设备及中

33、央信号装置的控制屏,应布置在主环正面;35kV及以上的线路控制屏、线路并联电抗器、串联补偿电容器及无功补偿装置 的控制屏,应根据规划确定布置在主环正面或侧面。3)对一台半断路器接线,接线中的全部设备的控制屏应布置在主环的正面。6.2.5 电能表屏及记录仪表屏应布置在抄表方便的地方。6.3 单元控制室的布置63.1 在常规控制方式下,同一单元控制室中的两台机组的主机控制屏屏面布 置,宜按炉机电、炉机电顺序对应排列。当网控部分放在第一单元控制室时,网控部分宜布置在两机组中间位置, 也可布置在一侧。对DCS控制方式,操作员站及辅助屏的设置应与热控专业相协调。63.2 控制屏(屏台)、控制设备、测量仪

34、表和信号装置等的选型及台面(屏面)的 布置,应与热控专业相协调。电气部分的保护屏、自动装置屏、计算机监控设备等,宜布置在靠近单元 控制室的继电器室,也可布置在电子设备间内。6.4 控制屏(屏台)及继电器屏的屏面布置6.4.1 常规控制方式屏(屏台)布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控制屏(屏台)的布置应满足监视和操作、调节方便、模拟接线清晰的要 求;相同的安装单位,其屏面布置应一致。2)测量仪表宜与模拟接线相对应,A、B、C相按纵向排列,同类安装单位 功能相同的仪表,一般布置在相对应的位置。3)主环内每侧各屏光字牌的高度应一致;光字牌宜设在屏的上方,要求上部 取齐;也可设在中间,要求下部取齐。4)对屏台

35、分开的结构,经常监视的常测仪表、操作设备宜设在台上,一般常 测仪表及光字牌宣布置在屏上;测量仪表宜布置在屏上电气主接线模拟线上。屏上仪表最低位置不宜小于L5m,如果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将屏垫高。5)操作设备宜与其安装单位的模拟接线相对应。功能相同的操作设备.应布 置在相应的位置上,操作方向全厂必须一致。6)采用灯光监视时,红、绿灯分别布置在控制开关的右上侧及左上侧。7)800mm宽的控制屏或台上,每行控制开关不宜超过5个,经常操作的设备宜布置在离地面800mm- 1500mmo6.4.2 在DCS和计算机监控方式下:应急操作的按钮宜布置在操作员站上,光字牌、测量表计及其他显示设备 宜布置在辅助屏

36、上或与热工协调。6.4.3 继电器屏的屏面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6.4.4 屏的屏面布置应在满足试验、运行方便的条件下,适当紧凑。2)相同安装单位的屏面布置宜对应一致,不同安装单位的继电器装在一块屏 上时,宜按纵向划分,其布置宜对应一致。3)当设备或元件装设两套主保护装置时,宜分别布置在两块屏上。4)对由单个继电器构成的继电保护装置,调整、检查工作较少的继电器布置 在屏上部,较多的布置在屏中部;宜按如下次序由上至下排列:电流、电压、 中间、时间继电器等布置在屏的上部,方向、差动、重合闸等继电器布置在屏 的中部。5)组合式继电器插件箱,宜按出口分组的原则,相同出口的保护装置放在一 块箱内或上下紧靠

37、布置。一组出口的保护装置停止工作时,不得影响另一组出 口的保护装置运行。6)各屏上设备安装的横向高度应整齐一致。7)各屏上信号继电器宜集中布置,安装水平高度应一致。高度不宜低于 600mm o8)试验部件与连接片,安装中心线离地面不宜低于300mm。9)对正面不开门的继电器屏,屏的下面离地250mm处宜设有孔洞,供试验 时穿线之用。7二次回路设计的基本要求7.1 常规控制系统7.1.1 电厂和变电所宜采用强电一对一控制接线。强电控制时,直流电源额 定电压,可选用110V或220V。控制回路宜采用控制开关具有固定位置的接线。无人值班变电所的控制回 路,宜采用控制开关自动复位的接线。7.1.2 断

38、路器的控制回路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有电源监视,并宜监视跳、合闸绕组回路的完整性。2)应能指示断路器合闸与跳闸的位置状态;自动合闸或跳闸时应有明显信 号。3)合闸或跳闸完成后应使命令脉冲自动解除,4)有防止断路器“跳跃”的电气闭锁装置。5)接线应简单可靠,使用电缆芯最少。7.1.3 断路器宜采用双灯制接线的灯光监视回路。断路器在合闸位置时红灯 亮,跳闸位置时绿灯亮。330kV 500kV变电所断路器也可采用音响监视的单灯制接线。7.1.4 在配电装置就地操作的断路器,可只装设监视跳闸回路的位置继电器, 用红、绿灯作位置指示灯,正常时暗灯运行,事故时绿灯闪光,并向控制室发 出声、光信号。7.1.

39、5 当发电厂与变电所装设有两组蓄电池时,对具有两组独立跳闸系统的断 路器,应由两组蓄电池的直流电源分别供电。当只有一组蓄电池时,两独立跳 闸系统宜由两段直流母线分别供电。保护的两组出口继电器,也应分别接至两 组跳闸绕组。断路器的两组跳闸回路都应设有断线监视。7.1.6 分相操动机构的断路器,当设有综合重合闸或单相重合闸装置时,应满 足事故时单相和三相跳、合闸的功能。其他情况下,均应采用三相操作控制。采用单相重合闸的线路,为确保多相故障时可靠不重合,宜增设由不同相 断路器位置触点串并联解除重合闸的附加回路。发电机变压器组的高压侧断路 器、变压器的高压侧断路器、并联电抗器断路器、母线联络断路器、母

40、线分段 断路器和采用三相重合闸的线路断路器均宜选用三相联动的断路器。7.1.7 主接线为一台半断路器接线时,为使二次接线运行、调试方便,每串的 二次接线宜分成五个安装单位。当为线线串时,每条出线作为一个安装单位, 每台断路器各为一个安装单位;当为线路变压器串时,变压器、出线,每台断 路器各为一个安装单位。当线路接有并联电抗器时,并联电抗器可单独作为一 个安装单位;也可与线路合设一个安装单位。7.1.8 220kV500kV倒闸操作用的隔离开关宜远方及就地操作;检修用的隔离 开关、接地刀闸和母线接地器宜就地操作。额定电压为llOkV及以下的隔离开 关、接地刀闸和母线接地器宜就地控制。隔离开关、接

41、地刀闸和母线接地器,都必须有操作闭锁措施,严防电气误 操作。防电气误操作回路的电源应单独设置。7.1.9 液压或空气操动机构的断路器,当压力降低至规定值时,应闭锁重合 闸、合闸及跳闸回路。对液压操动机构的断路器,不宜采用压力降低至规定值 后自动跳闸的接线。弹簧操动机构的断路器应有弹簧拉紧与否的闭锁及信号。7.1.10 对具有电流或电压自保持的继电器,如防跳继电器等,在接线中应标明 极性。7.2 常规信号系统7.2.1 在控制室应设中央信号装置。中央信号装置由事故信号和预告信号组 成。发电厂应装设能重复动作并延时自动解除音响的事故信号和预告信号装 置。有人值班的变电所,应装设能重复动作,延时自动

42、或手动解除音响的事故 和预告信号装置。无人值班的变电所,只装设简单的音响信号装置,该信号装置仅在变电所 就地控制时才投入。单元控制室的预告信号装置宜与热控专业协调一致。7.2.2 中央信号接线应简单、可靠,对其电源熔断器应有监视。中央信号装置 应具备下列功能:7.2.3 监视接线能实现亮屏或暗屏运行;2)断路器事故跳闸时,能瞬时发出音响信号及相应的灯光信号;3)发生故障时,能瞬时发出预告音响,并以光字牌显示故障性质;4)能进行事故和预告信号及光字牌完好性的试验;5)能手动或自动复归音响,而保留光字牌信号;6)试验遥信事故信号时,不应发出遥信信号;7)事故音响动作时,应停事故电钟。但在事故音响信

43、号试验时,不应停钟。7.2.4 中央信号可采用由制造厂成套供应的闪光报警装置,也可采用由冲击继 电器或脉冲继电器构成的装置。7.2.5 强电控制时也可采用弱电信号。对屏台分开的控制方式,应在屏上设置 断路器的位置信号,由断路器的位置继电器触点控制。7.2.6 当设备发生事故或异常运行时,宜用一对一的光字牌信号。对弱电信号 系统,如光字牌过多,屏面布置有困难或信号传输距离较远时,也可采用间接 分区信号。即由断路的对象灯闪光表示事故或异常运行的对象,由一组光字牌 来显示事故或异常运行的性质。7.2.7 为避免有些预告信号(如电压回路断线、断路器三相位置不一致等)可能瞬 间误发信号,可将预告信号带。

44、.3s 0.5s短延时动作。元件过负荷信号应经其 单独的时间元件后,接入预告信号。7.2.8 330kV 500kV变电所的预告信号宜分区装设。7.2.9 直流系统的事故、预告信号应重复动作。当直流屏装设在主环外时,还 应在主环设直流系统故障的总信号光字牌。7.2.10 配电装置就地控制的元件,应按各母线段分别发送总的事故和预告音 响和光字牌信号。7.2.11 倒闸操作用的隔离开关宜在控制室装设位置指示器。检修用的就地操作 隔离开关,在控制室内可不装设位置指示器。7.2.12 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就地布置时,主要的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动作信号应 能传送到主控制室。为使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动作后能及时将

45、信号继电器予以 复归,宜设事故分析光字牌或“掉牌未复归”小母线,并发送光字牌信号。7.2.13 在主控制室各发电机的控制屏台上,宜装有与汽机控制屏之间相互联系 的指挥信号。系统调频的发电厂可装有主控制室与锅炉房的通知信号。7.3 常规测量系统73.1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测量仪表的设置应符合DL/T5137的有关规定。73.2 2发电厂和变电所的二次仪表和遥测宜共用变送器。73.3 3当发电机和变压器装设在线监测装置时,宜装设在电气屏上。73.4 直流屏布置在控制室主环外时,宜在中央信号控制屏上增设直流母线电 压表。73.5 测量回路的电流回路额定电流可选5A或1A ;电压回路宜为100V ;当为

46、 二次仪表时,应与变送器输出参数一致。73.6 对屏台分开的控制方式,常测表计宜布置在屏上,选测表计宜布置在台 的立面上,对运行需要经常监视的常测表计(发电机的有功、无功功率表等)及 同步表计等也可布置在台的立面上。73.7 当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接有常测与选测表计时,宜先接常测表计,后接选 测表计。选测接线不应直接切换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应通过中间变流器或变送 器的二次侧来进行切换。7.4 交流电流、电压回路7.4.1 电流互感器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1)应满足一次回路的额定电压、最大负荷电流及短路时的动、热稳定电流的 要求;2)应满足二次回路测量仪表、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要求;3)500kV

47、保护用电流互感器的暂态特性应满足继电保护的要求。7.4.2 电流互感器的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1)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的数量与准确等级应满足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测量表 计的要求。2)用于保护装置时,应减少主保护的不保护区。保护接入电流互感器二次绕 组的分配,应注意避免当一套线路保护停用而线路继续运行时,出现电流互感 器内部故障时的保护死区。3)对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可按三相配置;对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依具 体要求可按两相或三相配置。4)当采用一台半断路器接线时,对独立式电流互感器每串宜配置三组。5)用于自动调整励磁装置时,应布置在发电机定子绕组的出线侧。7.4.3 用于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各侧电流互感

48、器铁芯,宜具有相同的铁芯型式。7.4.4 用于同一母线差动保护的电流互感器铁芯,宜具有相同的铁芯型式。7.4.5 当测量仪表与保护装置共用一组电流互感器时,宜分别接于不同的二次 绕组。若受条件限制需共用电流互感器同一个二次绕组时,应按下述原则配 置:1)保护装置接在仪表之前,避免校验仪表时影响保护装置工作;2)电流回路开路能引起保护装置不正确动作,而又未设有效的闭锁和监视时,仪表应经中间电流互感器连接,当中间互感器二次回路开路时,保护用电 流互感器误差仍应保证其准确度要求。7.4.6 当几种仪表接在电流互感器的一个二次绕组时,其接线顺序宜先按指示 和积算式仪表,再接记录仪表,最后接发送仪表。7

49、.4.7 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不宜进行切换,当需要时,应采取防止开路的措 施。7.4.8 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应有且只能有一个接地点,宜在配电装置处经端 子接地。由几组电流互感器绕组组合且有电路直接联系的保护回路,如差动保 护,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的接地点宜在控制室。7.4.9 llOkV及以上的电流互感器的额定二次电流宜选1AO7.4.10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应能符合以下要求:1)应满足一次回路额定电压的要求。2)容量和准确等级(包括电压互感器剩余绕组)应满足测量仪表、保护装置和 自动装置的要求。3)对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需要检查和监视一次回路单相接地时,应选用 三相五柱或三个单相式电压互感器

50、,其剩余绕组额定电压应为100V/3。中性 点直接接地系统,电压互感器剩余绕组额定电压应为100V。4)500kV电压互感器应具有三个二次绕组,其暂态特性和铁磁谐振特性应满 足继电保护的要求。7.4.11 当主接线为一台半断路器接线时,线路和变压器回路宜装设三相电压互 感器;母线宜装设一相电压互感器。7.4.12 应保证电压互感器负载端仪表、保护和自动装置工作时所要求的电压准 确等级。电压互感器二次负载三相宜平衡配置。7.4.13 电压互感器的一次侧隔离开关断开后,其二次回路应有防止电压反馈的 措施。7.4.14 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的接地对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电压互感器星型接线的二次绕组应采用

51、中性点一 点接地方式(中性线接地)。中性点接地线(中性线)中不应串接有可能断开的设 备。对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电压互感器星型接线的二次绕组宜采用B相一 点接地方式,也可采用中性点一点接地方式(中性线接地)。当采用B相接地方 式时,二次绕组中性点应经击穿保险接地。B相接地线和B相熔断器或自动开 关之间不应再串接有可能断开的设备。对V-V接线的电压互感器,宜采用B相一点接地,B相接地线上不应串接 有可能断开的设备。电压互感器开口三角绕组的引出端之一应一点接地,接地引线上不应串接 有可能断开的设备。几组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之间有电路联系或者地电流会产生零序电压使保 护误动作时,接地点应集中在控制室或

52、继电器室内一点接地。无电路联系时, 可分别在不同的控制室或配电装置内接地。由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向交流操作继电器保护或自动装置操作回路供电 时,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之一或中性点应经击穿保险或氧化锌避雷器接地。 7.4.15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中,除接成开口三角形的剩余二次绕组和另有规 定者(例如自动调整励磁装置)外,应装设熔断器或自动开关。电压互感器接成开口三角形的剩余二次绕组应抽取试验芯。抽取的试验芯 宜按同步系统接线的要求而定,并注意与零序方向保护的极性相配合。7.4.16 电压互感器二次侧互为备用的切换,应由在电压互感器控制屏上的切换 开关控制。在切换后,在控制屏上应有信号显示。中性点非直接

53、接地系统的母 线电压互感器,应设有绝缘监察信号装置及抗铁磁谐振措施。7.4.17 当电压回路电压降不能满足电能表的准确度的要求时,电能表可就地布 置,或在电压互感器端子箱处另设电能表专用的熔断器或自动开关,并引接电 能表电压回路专用的引接电缆,控制室应有该熔断器或自动开关的监视信号。7.5 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计算机监控7.5.1 当单元机组的电气系统采用DCS控制时,在单元控制室内,电气、热控 的自动化水平宜协调一致。7.5.2 计算机监控范围可包括:7.5.3 变压器组或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组;2)发电机励磁系统;3)厂用高压电源.包括单元工作变压器和起动/备用或公用/备用变压器;4)单元低压变压

54、器及低压母线分段;5)单元程控电动机;6)单元机组用柴油发电机程控起动命令;7)消防水泵程控起动命令;8)机组辅助车间的程控可留有通信接口。7.5.4 计算机监测应符合DL/T 5137的规定,范围可包括:1)第7.5.2条所规定的各项目;2)单元机组直流和UPS系统。7.5.5 当采用DCS监控时,应设有供电气监视操作的操作员站和CRT。操作员 站台宜保留下列硬手操,辅助屏上宜保留下列常规仪表及闪光报警设备:7.5.6 变压器组断路器紧急跳闸按钮;2)发电机灭磁开关紧急跳闸按钮;3)柴油发电机起动按扭;4)报警光字牌:发电机变压器组主保护动作;发电机变压器组后备保护动作;单元机组异常总信号,

55、包括瓦斯、温度、过负荷、失磁、接地、冷却 器设备故障、电压回路断线、断路器机构异常及控制回路断线等;厂用电源或厂用分支故障信号;备用电源切换信号;备用电源或备用分支故障信号;柴油发电机自起动失败;UPS故障总信号;直流系统故障总信号;5)常规仪表:发电机定子AC线电压;发电机定子B相电流;发电机励磁电流。7.5.7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采集下列数据:1)开关量:监控所涉及的全部开关量,包括程控、连锁、报警、动态画面等 信号所需的开关量,当采用微机型保护及自动装置时,有关开关量可采用数字 通信方式。2)模拟量:监测所涉及的全部模拟量,测点应符合DL/T5137的规定,还 包括发电机、变压器在线监测装

56、置和主变压器、厂用高压变压器的温度模拟 量。3)脉冲量:单元机组范围内电能脉冲量,应符合DL/T5137的规定。4)事件顺序记录量(SOE):单元机组范围内的断路器跳闸和继电保护动作开关量。推荐的数据量见附录D。7.5.8 电气装置与DCS的通信接口网控计算机、单元辅助车间程控、电气保护与自动化装置(ASS、AVR等)、 变压器有载调压装置等宜设置与DCS的通信接口。7.5.9 发电机顺序控制应符合以下规定:7.5.10 压器组顺序控制应与整套炉、机、电顺序控制设计相配合;2)顺序控制应能与软手操之间实现无扰动切换;3)机组的起停过程应与厂用系统的切换相配合;4)发电机变压器组由DCS顺控时,宜不设手动准同步。7.5.11 时画面及实时参数显示宜包括下列内容:7.5.12 压器组画面及模拟量显示;2)发电机励磁系统画面及模拟量显示;3)单元厂用工作高压电源和起动/备用或公用/备用电源和电动机画面及模 拟量显示;4)单元低压变及PC电源进线和电动机画面及模拟量显示;5)保安电源系统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