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10.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2课时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 4个生字。教学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t甫古诗。默写竹石。目标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4.了解F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t甫古诗。默写竹石。重点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教学 难点了解F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J第一课时教学 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 志的表达方法。教具 准备课件教
2、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 分钟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2】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 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 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 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 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 T 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趣味导入,增加课 堂吸引力。学生感触深 受世人爱戴的马,在李 贺的笔卜乂是如何呢?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 入教学情境。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6】给出自学要求,学 生学会运用注释
3、学 习古诗。加深对课 文的理解,为下文 做好准备。自学要求,4分钟1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 .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 不认识的,提问。3 .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 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 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新课教学()分钟四、大概了解古诗。1 .学习古诗的方法。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2 .【出示课件71简介作者,酝酿情感。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 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 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
4、气,学生初步了解古 诗之后,思考写了哪些 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 去挖掘诗歌中的意味。 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 能力。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 晋肃,“晋” “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 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 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 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 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 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3 .写作背景。【出示课件8】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
5、 时。而“燕山” 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 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4 .诗文大意。【出示课件9-12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五、体察诗蕴,品悟诗情。1、【出示课件13-14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 (1)写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调动你的所有感觉,想一想,这首诗中的景物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 气氛等)大漠、沙、燕山、月;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战场景色。(2)
6、这是一句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 报国的决心。(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 “燕山”这些 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大漠” “燕山”等地方,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 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驰之地。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 “月 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 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 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板书:环境沙 如雪月似钩)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 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 月。(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
7、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板书:空旷冷峻) 2、自读第二句,思考4分钟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不同? 联系李贺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贺怎样的心境?(板 书:慨叹何)(1) “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 竹呢?(金络脑”锦檐“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 用)(2)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有 什么情绪的差别呢?踏之中你能读出什么?用“踩”好不好?为什么?(“踏清秋”声调铿锵, 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 所以字句的锻
8、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 的成功因素。)(3)你从“快走”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快 走"二字,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4)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 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 “快走”, 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心情?(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诗意: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 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投笔从戎, 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 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 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 自己的
9、抱负。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一一读“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一一读“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一一读“何当 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 人)六、题目是马诗,却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 ?为什么?生: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 才不遇的感叹。【出示课件1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 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环境沙如雪月似钩一一空旷冷峻板书(1内容马诗 Ij借物喻人慨叹 何一一渴望、感慨、愤懑、矛盾课堂作业新设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2题。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10、快走踏清秋。【注释】钩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金络脑意谓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1 .这是一首边塞诗,由哪些事物景象可看出?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表达更为明显?【答案】1 .由大漠、燕山、钩、马等景象可看。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何当金络脑,快走踏 清秋”这两句表达更为明显。第二课时教学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石灰吟竹石。目标、 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3、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具 、由公准备 课件教学设计导入()分钟新课教学( )分钟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出示
11、课件 16】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李贺的马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 和竹石这两首古诗。(板书:石灰吟 竹 石) 二、初步感知,理解诗意。(1)作者简介【出示课件171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 朝名臣。关B板桥( 1693-176诲),原名郑燮,字克 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 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 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 图等,著有郑板桥集。(2)初步感知大意:以自学、汇报为主石灰吟【出示课件18】设计意图根据上节课教授的 读诗方法,初步感 知,理解诗意,自 主学习,
12、举一反三。 增强诗歌鉴赏能力。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 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千、万:虚词,形容很多。若等闲:好像很平常。(诗意: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 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从不同的诗歌意向分 析不同的精神品质,从 而引出“托物言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 身清白留在人世间。)B整体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竹石【出示
13、课件19】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作者是著名画 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 画上的一首诗。A逐句理解:“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比喻 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破岩:破裂的岩石。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 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体会竹子坚忍不拔 的性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强调jing四声读音)任:任凭。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 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 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14、诗歌的意思。 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歌情感: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 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板书:石灰竹子)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 面对严峻的考验。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 拔,扎根艰难与顽强。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那种艰 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 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 底指什么?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 明自己不
15、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 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 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于 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 他的誓言。(板书:不怕牺牲)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板 书: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 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竹石呢?汇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 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伸( )分钟意志和高尚节操。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四、总结方法,深华主题。1
16、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2 .背诵这三首古诗。石灰吟石灰不怕牺牲,板书 内容竹石竹子要有骨气» 托物百志课堂作业新设计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13题。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 解释重点字词。咬:坚劲:任:(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B 深山里 C 破岩中(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 “立”这两个动词,运 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
17、里?(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答案】(1)紧紧扎根在土里;坚定强劲;任凭(2) C(3)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4)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 直的人的坚定志向。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一知人识文一分析品味一理 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 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 然,教学收效良好。但学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为什么?在教学中,我 是这样
18、引导学生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的。1、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 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 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 想感情。3、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 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4、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学简单的古诗。5、从本节课来看,总体效果还可以,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
19、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 抒发作者思想感情, 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 (形态、 色泽、 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情感 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寄情于物、 借物喻人、 比喻、 象征、 拟人、 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3、分类(
20、 1 ) 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 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 ) 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 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 .根
21、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 一群小燕(ymy m)子飞过燕(ym y m)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 in j ing)头十足,将来一一定是一一支劲(j in j ing)旅2 .比一比,组成词语。络()捶()凿(洛()锤()函(3 .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A.拟人 B.比喻 C.夸张 D.排比(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4 .品读诗句,完成后面的练习。“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1) “何当”的意思是()A.何时将要B.什么时候C.当时(2)这两句诗中的“ ”表达了作者无限的企盼之情。“ &qu
22、ot;象征受 到了重用,“ ”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3)由“千磨万击”想到了成语 。(4)诗句的意思是(5)诗句赞美竹子 的精神品格。A.无私奉献 B. 坚韧顽强 C.硬骨头5 .比较阅读古诗,选择恰当的诗句填空。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但表达 的情感却又不同。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 ;表现诗人在困难和打击面前毫不 动摇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诗句是。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B.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6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回答问题。石灰吟,烈火焚烧若等闲。
23、粉身碎骨浑不怕,。(1)把诗句补充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诗人。(2)诗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好像 B. 等闲:平常 C. 浑:浑浊(3)诗句 写出了石灰的特点。(4)这首诗吟的是石灰,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志向?请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这种写法(5)在括号内选择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千锤万凿,()烈火焚身,A.即使 B.不管阅读能力大提升7.对比阅读,完成练习。A房兵曹胡马 A【唐】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I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是静态描写,()粉骨碎身,我()要留清白在人间C.无论 D.也(1)解释词语:锋棱
24、: 堪:(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 ,后四句写马的A. 精神 B. 形态(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 和。其中“” 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在这两句中,是动态描写。(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 。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A.比喻的手法B.托物言志 C.以景写情思维创新大拓展8.结合下图,展开想象,把古诗竹石改写成一篇小短文参考答案1. (1) yen y n (2)j in j ing2. 联络洛阳捶打锤子开凿信函焚烧烫人3. (1) B A4. (1) B (2)何当 金络脑踏清秋(3)千锤百炼(4)千
25、万次捶打至今还非常坚韧,任凭你东南西北风。( 5) B5. B CA6. ( 1)千锤万凿出深山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 2) C( 3)要留清白在人间 ( 4)托物言志( 5) AAAD7. (1)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 甚至可以(2) B A (3)动作两耳 四蹄轻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4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5) B8. 在山上, 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 原来是它的根深深扎进石缝中。千万次捶打到今天身骨仍然很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对于它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这竹子好坚强啊,好执着!解析:这是把竹石改写成一段话的训练。首先要理解古诗句的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
26、展开想象,并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写成一段通顺的话。类文阅读 -10 古诗三首马诗【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注释】房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瑞应图说:“马为房星之精。”古人迷信,认为地下非凡的人或物与天上的星宿相应,称马对应的星宿为房星。瘦骨:清瘦的骨头。铜声:铜器发出的声音,这里形容马骨的坚劲。薛综注张衡东京赋“天马半汉”中“天马,即铜马。”1. 本诗的作者李贺与( )一起被称为“小李杜”。1 . 杜甫 B. 杜牧 C. 杜荀鹤2 .下面的朗读停顿最恰当的是(A.此/马非/凡马B.此马/非凡/马C.此马/非/凡马3 .根据注释,把“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改写
27、成现代汉语。4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诗中的“瘦骨”写形,表现马的处境;“铜声”写质,反映马的素质。( )(2)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马,写自己,是一种“借题发挥”。()(3)这首诗委婉地表达出诗人郁积心中的怀才不遇怨愤之情。()【参考答案】5 .B2. C3. 示例:它看上去瘦骨磷峋,可你如果上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好像还能 听见铮铮的铜声。4. (1) V X (3) V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清】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注释】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 卑微。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
28、的各种小事。1 .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A.署:衙门。 B. 萧萧:形容草木凋零。C.吾曹:我们。 D. 关情:牵动情怀。2 .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疑是民间乐苴声()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憎恶,厌恨。因病引起痛苦;患病 的痛苦。(2)些少吾曹州县吏()细小;微小。稍许;略微。少许。3 .“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4 .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5 .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几首吗?【参考答案】1.B2. (1)(2)3. 诗人关情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4. 表达的是诗人对百姓真挚而执着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两袖清风
29、的高尚节操。5. 示例: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题画竹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10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 石灰吟 竹石这三首诗。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 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 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
30、的精神。本诗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 教学效果(思效)练字悟品。 教学 竹石 一课时, 一个学生说: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中“咬”字用的不恰当。此时,我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练字过程,我引导学生:首先理解“咬”的意思。“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然后拓展,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用“咬定”二字,把竹石拟人化,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传达自己像竹石一样的品质。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
31、来形容吗?用“抓、攀”等可以吗?最后让学生朗 读诗句,同时拿出画笔,把山、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画出来,品一品。这样通过“读议画品”,学生充分感悟到郑燮的品质。2. 教学收获(思得)( 1)借助插图,恰当补叙。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 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图画 , 以适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需要, 这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重要部分。在学习石灰吟时,我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可总是觉得学生很茫然。原来学生对石灰的产生过程不熟悉,因此对“千锤万击”“粉身碎骨”的顺序都搞不明白,怎么能说得清楚
32、呢?面对此景,我让学生观看插图,学生仔细看图,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什么情景?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是一片空白,于是我及时播放石灰的生命历程的视频。 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概括: 千锤万击 (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学生理解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从而感悟诗人的崇高的志向。(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读好读美古诗是古诗诵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马诗,必须提供一定的直观形象。诗中“大漠、月似钩”,必须借助图片表现出来,可是要理解“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还是有一点难度,此时我播
33、放岳飞的满江红,同时配上展示策马冲杀的画面,让学生理解诗人李贺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创设情境,如场景的创设,音乐的渲染、烘托,能帮助学生读好古诗,理 解诗意,理解诗人。3. 不足之处(思失)教学中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中,在学生听了录音朗读后,我让学生比较自己和朗读录音不同,接着进入“背诵竞赛”这个环节,但是没能及时的引导学生在字词方面的比较,而只是注重在情感方面的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拖延了一些时间,造成“背诵竞赛”这个环节的时间过紧。4. 改进措施(思改)朗读指导,教师的范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对古诗的节奏、韵律都不是很清楚,老师的范读能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另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比如
34、比赛读、轮读、齐读、配乐读等,可以使读书活动丰富而不枯燥。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就能逐渐读好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水到渠成。10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马诗(大漠沙如雪)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石灰吟是爱国诗人于谦的一首诗, 本诗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 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行。竹石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一、教学效果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三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三 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