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遗传学基础_第1页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遗传学基础_第2页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遗传学基础_第3页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遗传学基础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遗传学基础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占所有大肠癌的1%5%1。通常HNPCC可以分为Lynch 综合症和Lynch 综合症两大类。Lynch 综合症又称遗传部位特异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site-specific colorectal cancer, HSSCC),在这类家系中大肠癌是

2、唯一的恶性肿瘤,往往发病比较早、70%位于近端结肠、常见同步或异步的大肠癌。根据Amsterdam(1991年)诊断标准2:家系中(1)至少有3例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大肠癌患者,其中1例必须是另外2例的直系亲属;(2) 大肠癌必须累及连续的两代人;(3) 至少有1例大肠癌发病早于50岁。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家系才能被诊断为HNPCC。Lynch综合症又称癌症家庭综合症(cancer family syndrome,CFS),除具有Lynch 综合症的所有特征外,还表现为肠外恶性肿瘤的高发生率,常见的有子宫内膜、胃、小肠、卵巢、胰腺、胆道等的腺癌、输尿管、肾盂等的移行细胞癌和血液系统的恶性疾病。

3、一、复制错误(replication error, RER)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证实,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与癌基因的激活(如.ras基因)和/或抑癌基因(如.APC和p53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作为大肠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人们猜测HNPCC也肯定有其相关的遗传分子背景。在最初的遗传学连锁分析中,人们发现在大多数与HNPCC相关的肿瘤中存在着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I)或遗传不稳定性(genetic instability),表现为复制错误(RER阳性),即是与同一个体的正常组织细胞的DNA相比,肿瘤细胞的基因组DNA中单个、2个、3个或4个核苷酸组成的

4、重复序列的长度发生了改变3。据报道,在HNPCC家系中,86%(25/29)的大肠癌、57%(8/14)的大肠腺瘤和75%(3/4)的子宫内膜癌表现为RER阳性,相应的仅16%(8/49)的散发性大肠癌、3%(1/33)的散发性大肠腺瘤和17%(6/36)的散发性子宫内膜癌表现出复制错误4-5。与RER阴性的散发性大肠癌相比,RER阳性的散发性大肠癌具有许多与HNPCC大肠癌类似的特征,如多位于右半结肠(80%94%比.30%35%),病理类型以粘液腺癌多见(82%比.20%30%)。二、人类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 MMR)在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中,微卫星的不稳定

5、已被证实与它们自身的错配修复系统缺陷有关。由此,人们联想到HNPCC肿瘤的RER表型可能是由人类的错配修复系统的突变引起的。自1993年末以来,已有5个人类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hPMS1、hPMS2和GTBP先后被克隆成功,分别位于人类染色体2p2221、3p21.33.23、2p3133、7p22和2p16,其中hMSH2和GTBP与大肠杆菌mutS基因,hMLH1、hPMS1和hPMS2与mutL基因同源6-9。其中前4个基因的突变已被证实与HNPCC的发生有关,而GTBP基因的突变只会导致细胞的高突变性(hypermutability,与HNPCC的关系尚未被证实)。人体

6、细胞中的错配修复过程与大肠杆菌的类似。首先,hMSH2蛋白与GTBP结合成为hMutS-复合体,负责识别并结合到有碱基错配的DNA位点。然后,由hMLH1蛋白和hPMS2蛋白结合而成的hMutL-复合体再结合上去,启动新合成的DNA子链的剪切、重新合成和连接,以完成整个修复过程10。在此过程中,hPMS1蛋白的功能尚不明了。以上过程中,任一成分的失活都会导致整个错配修复系统的功能缺陷。目前,遗传学连锁分析和基因突变筛选的结果已证实hMSH2、hMLH1、hPMS1和hPMS2这4个MMR基因的突变与HNPCC的发生有关6-8,任一基因的突变都可导致HNPCC的发生。一般认为: MMR基因的突变

7、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细胞过度增殖,但是它们可使细胞错配修复功能缺陷或丧失,使细胞内重要的癌基因(比.K-ras)或和抑癌基因(比.APC,p53)的各种自发性的、非自发性的突变积累增多,在外界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由此间接地改变细胞的表型,使细胞发生不可逆的癌变。三、HNPCC的遗传学诊断如前所述,传统的HNPCC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家族史。因此,诊断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的家族史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如果我们能在一个给定的HNPCC家系中检测到MMR基因的突变,那么用这个遗传学结果结合家族史来诊断HNPCC将会比单一依靠家族史诊断来得更可靠。在临床诊断为HNPCC或临床可疑的HNPCC家系中检测M

8、MR基因的突变就是我们所指的HNPCC的遗传学诊断。1.突变率:根据遗传学连锁分析的结果估计,约40%和30%的HNPCC家系中可分别检测到hMSH2和hMLH1基因的种系突变,而hPMS1和hPMS2基因所占的比例较小,各占5%左右6-8。因此,hMSH2和hMLH1基因是HNPCC家系中主要的突变基因。在总共255个HNPCC家系中,20%和35%的家系中可分别检测到hMSH2和hMLH1基因的突变,也就是说共55%的家系是由hMSH2或hMLH1基因的突变引起的,较连锁分析估计的70%(40%+30%)有差距。这个差距提示:除了DNA水平的突变外,细胞中还可能存在着其他机制使MMR基因在

9、mRNA水平或蛋白水平失活,从而使细胞的错配修复功能缺陷或丧失。除hMSH2基因突变资料不全的39个瑞典家系外,在西方的美国、英国、瑞士、荷兰、俄国、澳大利亚等共180个家系中,总的突变检出率为62%(111/180),其中hMSH2基因占21%(38/180),hMLH1基因占41%(73/180);而在东方的日本和韩国共36个家系中,总突变率仅为36%(13/36),其中hMSH2基因占14%(5/36),hMLH1基因占22%(8/36)。由此看来,MMR基因的突变率在东方人中明显低于西方人;且与连锁分析结果相矛盾的是,在东、西方人中hMLH1基因的突变率都高于hMSH2基因。2.突变类

10、型:根据已报道的突变来看,83%的hMSH2基因突变和80%的hMLH1基因突变都可导致相应蛋白质的缩短,引起短缩蛋白的突变可以是无义突变、小片段插入或缺失造成的移码突变和大片段编码区的读码内缺失。错义突变是另一类较常见的突变类型。在已报道的所有错义突变中,30%的hMSH2基因和33%的hMLH1基因的错义突变均发生在CpG双核苷酸处11。由于CpG双核苷酸在hMSH2和hMLH1基因的编码区中所占的百分比很小,均低于3%。因此,CpG双核苷酸位点可算是hMSH2和hMLH1基因突变的相对“热点”。3.突变分布:从已报道的突变来看,hMSH2基因的突变分散于各个外显子,无特定的突变“热点”,

11、而hMLH1基因的突变则多见于第15、16外显子12。另外,Han等发现在3个不相关的HNPCC家系中含有一个完全相同的、位于hMLH1基因第16外显子的移码突变,也提示了该位点是一个可能的突变“热点”13。4.突变筛选方法:筛选HNPCC家系中的错配修复基因的种系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有很多种,简单地可分为两大类: DNA依赖性和RNA依赖性方法。DNA依赖性方法包括单链DNA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iguration polymorphism, SSCP)、变性的梯度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gel electrophoresis, DGGE)和直

12、接的DNA测序等方法。RNA依赖性方法主要是指用体外转录和翻译系统(in vitro synthesized protein assay, IVSP)来检测有无短缩蛋白。这两大类方法各有优缺点。DNA依赖性方法的优点是:做为检测对象的DNA较RNA稳定,两个等位基因能同等数量地被扩增,DNA测序是最直接、最可靠的突变依据;缺点是:无法检测到大片段的基因组DNA缺失和发生在引物识别位点或扩增范围之外的突变,而漏掉了突变成为“假阴性”。此外,一一扩增每个基因的各个外显子工作量大且耗资甚巨。RNA依赖性方法可以弥补DNA依赖性方法的所有缺点,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首先,IVSP并不是检测突变的直接方法

13、,它只是通过检测蛋白质水平的改变来间接地反映DNA水平的变化;其次,缺陷的等位基因可能不被表达或低表达,RNA的不稳定性都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再次,基因RNA本身存在的一些替代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产物可能会被当作“假阳性”,而导致误诊14。目前,对于突变的检测到底首选DNA或RNA依赖性方法尚有争议,结合两者应该是最为理想的。 作者单位: 310009杭州,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参考文献1Lynch HT, Smyrk TC, Watson P, et al. Genetics, natural history, tumor spectrum, and patholog

14、y of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a updated review. Gastroenterology, 1993,104: 1535-1549.2Vasen HFA, Mecklin JP, Khan PM,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group o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Dis Colon Rectum, 1991,34:424-425.3Thibodeau SN, Bren G, Schaid D. Micro

15、satellite instability in cancer of the proximal colon. Science, 1993,260:816-819.4Aaltonen LA, Peltomaki P, Mecklin J-P, et al. Replication errors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tumors from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Cancer Res, 1994,54:1645-1648.5Risinger JI, Berchuck A, Kohler M

16、F, et al. Genetic instability of microsatellites in endometrial carcinoma. Cancer Res, 1993,53:5100-5103.6Fishel R, Lescoe MK, Rao MRS, et al. The human mutator gene homolog MSH2 and its accociation with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 Cell, 1993,75:1027-1038.7Papadopoulos N, Nicolaides NC, We

17、i Y-F, et al. Mutation of mutL homolog in hereditary colon cancer. Science, 1994,263:1625-1629.8Nicolaides NC, Papadopoulos N, Liu B, et al. Mutations of two PMS homologues in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n cancer. Nature, 1994,371:75-80.9Palombo F, Gallinari P, Iaccarino I, et al. GTBP, a 160-kiloda

18、lton protein esential for mismatch-binding activity in human cells. Science, 1995,268:1912-1914.10Boland CR. Roles of the DNA mismatch repair genes in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Int J Cancer, 1996,69:47-49.11Maliaka YK, Chudina AP, Belev NF, et al. CpG dinucleotides in the hMSH2 and hMLH1 genes are hotspots for HNPCC mutations. Hum Genet, 1996,97:251-255.12Wijnen J, Khan PM, Vasen H, et al. Majority of hMLH1 mutations responsible for hereditary nonpoloposis colorectal cancer cluster at the exonic region 15-16. Am J Hum Genet, 1996,58:300-307.13Han HJ, Yuan Y, Ku J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