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少年聂耳 浙教版_第1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少年聂耳 浙教版_第2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少年聂耳 浙教版_第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少年聂耳 浙教版_第4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少年聂耳 浙教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颖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稳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才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才能、思维才能等等,到达“一石多鸟的效果。5少年聂耳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回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能联络上下文理解句中的词语。2、能照样字,用"每当总会"造句。3、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4、能划出课文中详细描写聂耳少年时代就

2、非常喜欢音乐的词句,能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5、知道聂耳之所以成为出色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亲密相关的,知道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重难点分析及打破方法: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的训练。能知道聂耳成名成家与少年时代的关系。.教学准备录音磁带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自学课文,初知内容大意,练惯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教学过程一、揭题、审题。1、听国歌、谈体会,引出人物聂耳2、学生谈谈对聂耳的认识,老师简介聂耳。见教参3、从题目看,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写人写谁?写他什么时候的事?补充课题二、初读课文,谈感受1、少年时代的聂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2、参考课后第三题,小组讨论各

3、自然段段意,试着用自然段归并法试着给课文分段。3、预习课文三、检查课前预习情况1、向同学们汇报自己会读、会写、已经理解的词语2、读一读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读一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句子。3、提出预习中碰到的困难,师生互相解决重点理解以下词语:谱写、恳求、诞生、降临、美妙、归帆4、复习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分段的操作步骤,交流分段。四、作业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教学2-5自然段。能划出课文中详细描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的词句,深化阅读。教学过程一、读第2-5自然段。说说课文讲了聂耳少年时代的哪几件事?听、学笛子,忘情吹笛子课文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讲的?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二

4、、深读阅读,找找从哪些句子、词语中你能体会到聂耳很喜欢音乐?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三、师生交流1、聂耳常常跑到眼睛一眨不眨地侧耳倾听。2、有一次,聂耳能教教我吗?3、从此,聂耳就天天到他那里学吹笛子。4、哥哥去聂耳却吹起了笛子。5、越吹越有劲似乎一点6、引着滇池上的聂耳用湖光山色。重点理解侧耳倾听、恳求、聂耳不爱玩吗?为什么他不去攀登龙门?提示:第四节中1、2两句为什么用"可是连接"?聂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为什么加"似乎"表现他如醉如痴聂耳站在什么位置,怀着什么感情吹笛子,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朗读训练,读出聂耳喜欢音乐的语气小结:作者写人的写作方法

5、四、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指导、"每当总爱"造句1、读例句"每当什么时候,谁总爱做什么作什么内容不一只要符合要求即可2、口头造句,拓展思路 第三教时教学要点1、背诵第五自然段,并听写句子2、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复习稳固,背诵第五自然段1、按课文填空第五自然段2、背诵这一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3、背诵这一自然段中你认为最难的一句话4、试着背诵整一段话二、听写句子,默写句子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全文1、看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聂耳怎样喜欢音乐?2、读第一自然段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一句话。因为聂耳少年时代这么喜欢音乐,所以长大后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3、读

6、第一自然段,你读动懂了什么?理解“出色、谱写,再次欣赏?义勇军进展曲?4、请学生说说聂耳的其他作品 革命歌曲:?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卖报歌? 民族歌曲:?金蛇狂舞?、?崔湖春晓?5、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想。四、综合性理论活动学唱聂耳的歌曲,开个聂耳歌曲欣赏会五、完成剩余作业。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才能开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进步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进步学生语文程度的重要前提和根底。“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老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