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精选文言文课外阅读(71--80).docx_第1页
高中精选文言文课外阅读(71--80).docx_第2页
高中精选文言文课外阅读(71--80).docx_第3页
高中精选文言文课外阅读(71--80).docx_第4页
高中精选文言文课外阅读(71--80).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精选文言文课外阅读(71-80)71、曾南丰先生文集序(宋)赵师圣 予自束发受书,长而策名登朝,海内升平,天下乂安,读书中秘,于今二十有余年,凡古今文章升降之变,窃尝窥之矣。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敝,虽以唐贞观致治,几于隆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衰。昌黎韩子起布衣麾之,天下翕然复归于正。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以达于孟子。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宋之韩愈也。时予乡曾文定公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知之者,欧阳公见而独异之,初骇其文,复壮其志,由是而子固之名动天下。嗟乎!彼文公者,岂徒以其文章哉?方其迎骨于凤翔也,王公士庶奔走膜呗,而文公冒死极谏,樱万乘之怒而不悔。

2、则文公卫道之严,正气所磅礴,固已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矣。其手扶云汉,章分裳锦,岂偶然哉?欧阳公立朝说直不回,至其论文,则曰: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不然,以欧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筑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

3、置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耶? 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

4、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参考译文:伯乐一经过冀北的原野,马群就空了。冀北比天下的马都多,伯乐虽然擅长相马,怎么能使那里的马群空了呢?解释的人说:“我们说的空,不是没有马了,而是没有好马了。伯乐能识马,一遇到好马就把它挑去,马群里留不下一匹好马。如果没有一匹好马,那么说没有马,也不能算是假话了/东都洛阳,原本是士大夫的“冀北二有真才实学而隐身不仕的,洛水的北岸有一位,叫石生,洛水的南岸有一位,叫温生。御史大夫乌公凭借度使的身份镇守河阳的第三个月,认为石生是个人才,就依照礼仪,把石生招入幕府。没有过几个月,又认为温生是个人才,于是通过石生作媒介,又把温生招入幕府。东都有真才实学的人尽管很多,可

5、是怎么禁得起早晨挑选一个,把最好的带走,晚上挑选一个,把最优的带走呢?这样一来,从东都留守、河南尹起,到各部门的主管和我们两县的官吏,如果政事上遇到疑难问题,或者办案时遇到可疑点,找什么人去商量妥善解决呢?辞官回乡的士大夫们和谁一起游玩呢?青年后辈又到哪里去考究德行、请教学业呢?东来西往经过洛阳的官员们,也无法依礼到他们的住所去拜访。像这样也就可以说是:“御史大夫乌公一到洛阳,洛阳处士们的住所里就没有人了。”难道不行吗?皇帝处理天下大事,所托付、依靠出大力的,只有宰相和将军罢了。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到朝廷,将军为皇帝选拔文人武士到军帐里,如果这样,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那是不可能的了。我被束缚在这

6、里,不能自己引退,想依靠石、温两位的帮助度过晚年。现在,二位都被有权力的人要走了,这又怎能不使我耿耿于怀呢?温生初到,在军门拜见乌公时,希望把我前面所说的,代为天下人祝贺;把我后面所说的,替我表示对选尽人才这件事的抱怨。东都留守相公(指朱馀庆)首先写成一首四韵诗来赞美此事,我便依照他的诗意写了这篇序。75、送石昌言使北引(宋)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

7、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癖,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

8、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注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折冲口舌:靠外交的辞令同敌斗争。奉春君:即汉时的娄敬,因刘邦赐他姓刘。史记刘敬传载:“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

9、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匈奴:契丹。参考译文:昌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我才只有几岁,还没开始学习。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昌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昌言应考进士科目,一天比一天出名。我后来渐渐长大,也稍稍懂得要读书,学习句逗、对对子、四声格律,结果没有学成而废弃了。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后来过了十多年,昌言进士及第,考中第四名,便到各地去做官,彼此也就断了音讯。我日益成长壮大,能够感到悔恨了,便痛改前非而恢复学习。又过了几年,我游历京城,在汴京遇见了昌言

10、,便彼此慰劳,畅叙平生以来的欢乐。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我学习开始晚,又没有老师指导,虽天天作文,内心一直十分惭愧;等听到昌言的话后,于是颇为自喜。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了京城,而昌言已经身居两制,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走出京城大门情绪慷慨激昂。我自思忖,孩童时代见到昌言在先父身旁,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啊!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军,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

11、曾对我说:“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聘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整夜不绝于耳,跟随之使臣惊慌失色。等到天亮了,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因之而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让外族人嗤笑。唉!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啊!古代奉春君刘敬出使到冒顿去,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现在的匈奴(契丹),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孟子说:“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就得藐视他。”更何况对待外族呢!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76、荀子性恶

12、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消失)焉;生而有疾恶(同义复词,憎恶)焉,顺是,故残贼(残忍狠毒)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欲望),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祸乱,放纵)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这样,那么)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产生)于争夺,合于犯(违背,违反)分(等级,名分)乱(扰乱)理(政治清明安定),而归(归向)于暴。故必将有师法(老师传授的学问)之化(教化),礼义之导(引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太平安定)。用(介词,表凭借,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其善者伪。 故钩木必将待虞桔蒸(烘烤)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者(long)砺

13、(同义复词,磨)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偏(偏颇,不公正)险(邪恶)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创建)礼义、制法度,以矫饬(chi矫正,政治)人之情性而正(使动,使端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zisul暴戾、狂放的样子)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其善者伪一。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生成,产生)也,不可学,不可事

14、(从事,做)。礼义者,圣人之所生(创建)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视力)不离目,可以听之聪(听力)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选自荀子性恶)注伪:通“为",人为努力。文理:礼法。从:通“纵”,纵容。麋桔(yingud):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参考译文: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那些善良的行为是后天的作为。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喜好财利,依从这种本性,因此人们就产生了争抢掠夺,谦让的品德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产生了残杀陷害,忠诚守信的品德就

15、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声色的欲望,有喜欢美好音乐、美色的本能,依从这种本性,因此就会产生混乱,礼义法度就消失了。那么,放纵人的本性,依从人的情欲,就一定导致争抢掠夺,一定跟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相合,而最终回到乱动局面。因此一定需要师长和法席的教化,礼义的引导,这样之后,对推辞谦让这种美德人们才会做出,对国家的礼法人们才会遵守,(国家)就最终走向安定太平。用这些事实事看人的本性,这样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们后天的作为。因为弯曲的木料一定要经过虞枯矫正加热,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器具一定要经过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经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后才能端

16、正,用礼义加以引导才能矫正。人们如果没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就会偏颇邪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的引导,就会悖乱而得不到管理。古代圣明的君王因人的本性是邪恶,认为(人)是偏颇邪恶而不端正的,悖逆祸乱而得不到治理的,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矫正整治人的性情从而让他们端正,用来教化人们的性情以便引导他们。(古者圣王)开始都是出于整治社会秩序、从而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被师长和法席所感化、积累文献经济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就是君子,(如果有人)放纵情性、习惯于胡作非为而违背礼义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道理就很明显了,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后天的作为。孟子认为:“人们

17、之所以学习,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我认为:这是不正确的。这是还不了解人的本性,就是对人先天的本性和后天人为努力之间的区别不了解。一般来说,本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学习不来的,不是努力就能得到的。礼义是圣人创建的,是人们能够学习、努力实践做到的。人身上那种不能学习、不能努力就能做到的东西,叫本性;人可以学会、可以通过努力实践做到的,叫人为努力,公之才,岂不能争裂绮绣,若子云、仲淹辈,诚卫道之心严耳。 曾子固、子开伯仲皆以文名于时,而子固文尤著。其元丰类稿言近指远,大者衷于谟训,而小者中于尺度。至论古今治乱得失、是非成败、人贤不肖,以及弥纶当世之务,斟酌损益,必本六经。卫道之心,实与昌黎、永叔相表

18、里,非仅以文章名后世也。后之君子读子固之文,而得欧阳子之志,与韩子当年抵排异端、张皇幽眇之深心,以上溯于子舆氏知言之教,则斯稿之传,不为无补于天下后世,乃足以明吾乡之学,障百川而回狂澜,以庶几于邹鲁之遗业也,有如是尔。同邑后学赵师圣题。注曾南丰先生:即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参考译文:我从童年开始读书,成年后参加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时值天下安定,在皇家图书馆读书,到现在有二十多年了,对于历代文章的兴衰发展史,都曾有所了解了。这就是本性和后天人为的区别。人的本性,比如说睛睛生来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生来是用来听声音的。那可以看见东西的视力离不开眼睛,可以听声音的听力离不开

19、耳朵。视力和听力是不可能学到的,这是很明显的。77、论习曾巩 治乱(国家安定、混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学习的内容)。 少习也正(不偏,不斜,指合于正道),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磨砺)之。孰(谁)能磨之?择人(选择正直之士)焉。朝夕相与俱(在一起),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这样)则可磨之也。主然(这样)而(如果)(正直之士)是(认为对)者助之,主然而违(认为错)者替(阻止)之,不释则极论(议论,解释)之。勉(努力?勉励?)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指心,君主之心),不亦艰且勤与? 然于习之也,有渐(

20、逐渐发展)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胜任)也,岂必人之不材(没有才能)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宾语前置,莫极论之)。其蔽欲日(一天天)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欤? 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设置)斯职也,不慎欤!使(假使)职(意动,以为职位)此者不尽(形作动,尽职尽责)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参考译文:国家安定和动乱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好恶

21、的形成在于他学习的内容。年轻时学习的内容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一定会贤明;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就很难和他共同使国家安定了。如果国君不幸已经不合正道了,那么必须认真地磨砺他。谁能够磨砺他呢?这就得选择正直之士了。正直之士和他朝夕在一起,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互相连接,这样就可以磨砺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对就帮助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不对就改变他,如果还是想不明白,就进一步讲清道理,如此以正道去引导他。替国君解除蒙蔽的邪欲的,就用正道引导他。不被邪恶影响,就会逐渐改变他的“不正之习”,确立治理国家的大志,这样以后就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国君的内心,不也是刻

22、苦并且勤勉的吗?但是对于国君所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代所以也会发生不能正君之所习,难道和现在不一样吗?这是众多官员不能胜任吗?难道一定是官员没有才能吗?恰恰是与正直的官员朝夕不曾在一起,不曾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互相连接。认为国君这样做得正确,但是不能帮助他做,国君这样做不对,但是不能改变他。国君不能明白,但是不能进一步讲清道理。国君的蒙蔽邪欲,一天天的更加顽固,国君治国的方略一天天更加笨拙,看见的都是宦官、宫妇和邪恶之徒。这样国君就不可能具有治理天下的大志?难道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吗?国君的心思,不也是懈怠并且疏忽的吗?哎!宰相虽然尊贵,但是他的见解有时也会出现疏漏。设置这一官

23、职,不能不谨慎啊!假使这一职位的人不能尽职尽责,却让宦官、宫妇俘获国君的心,难道谁能说应该这样?哎!周围侍奉的官员,难道不是所说的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这些正直的谏官吗!78、尚贤(节选)墨子 国有贤良之士众(多),则国家之治厚(深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薄弱)。故大人(君主,统治者)之务,将在于众(使动,使多)贤(形作名,贤良之士)而已。得意(指统治得成功),贤士不可不举(推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夫尚(尊崇,推崇)贤者,政之本(根本)也。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给)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决断)予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

24、不断,则民不畏。举(拿)三者授之贤者,非为(为了,表目的)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以(根据,依照)德就列(位次),以官服事(从事公职),以劳殿(评定)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固定)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罢免)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故当是时,虽在于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勉励,鼓励)而尚意(志向)。 贤良之士,厚乎(介词,相当于“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译文:国家拥有的贤良的人多了,那么国家统治的基础就会坚实;贤良的人少了,那么国家统治的基础就薄弱。所以统治者的任务,就在于使贤良之士的人数增多。(统治者)在成功得意时

25、,不可不起用贤人;治国不成功失意时,也不可不起用贤人。崇尚尊重人才,是政治的根本。即便是农夫和工匠,只要有才能就起用他,授给他高爵位,给予他优厚的俸禄,让他担任重要的职务,让他能发决断的命令。爵位不高,人民就不会尊敬(贤者);俸禄不厚,人民就不会信服;命令不专断,那么人民就不会畏惧。拿这三项授给贤良的人,不是为了因贤而赏赐,而是要把国家政事办成。按贤者的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立功大小来颁发俸禄。所以官吏不会永远尊贵,而百姓不会永远贫贱,有才能的就起用他,没才能的就罢免他,主持公道,避开私怨,上面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呀。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是百禄高爵的大臣,没有不用

26、心办事并时刻警惕的;即使是农夫和工匠,没有不竞相向上并提高自己德行的。贤良的人,德行高尚,口才善辨,学术广博。79、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供低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

27、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

28、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译文:欧阳修顿首在先辈吴君足下说: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自己担心没有人开导,自感无所适从,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能使后世感到荣耀,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以自重,凭借(别人的)力量以引进的人,何所取于我欧阳修呢!先辈学问精湛,

29、文章雄伟,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是靠我的赞誉而被推重,靠我的力量而被引进的。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无暇择人而问了吗?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儒家的)“道”,但是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者甚至于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之所以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作“六经",

30、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然而读易经好像没有春秋,读书经好像没有诗经,他用功是何其之少而达到的境地却又如其之高.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可及的,然而大抵是(内容上的)“道"突出而文章不难自己达到佳妙之处所以孟子一生栖遑奔波,追求于“道”,以至没有时间著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勉强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愈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愈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反而愈是写不好文章。这就是足下所说的终日不出书房之门,却不能

31、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如意的原因是“道”未充足啊!如果“道”已经充足,(文章)就是驰骋于天地之大,沉游于渊泉之深,也是可以无所不到的。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而又有志于(追求)“道二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学习“道”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80、上人书王安石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

32、望圣人于千百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韩子尝语人以文矣,日云云,子厚亦日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则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自东汉以来,道德日下,文风渐衰,虽然经过唐贞观年间的全面治理,几乎达到隆盛之地,但文章仍然不能革除五代的衰败之气。韩昌黎领导天下贫寒学子力推新尚,这才使得天下的文风逐渐归于正道。韩愈之后二百多年,出了欧阳修,他学道上推崇韩愈,而志求达到孟子的境界。天下贤士不谋而合,共赞道:欧阳先生

33、,就是宋代的韩愈呀!当时我的乡人曾文定先生,带着自己数十万字的文章来到京城,但京城的人却没有知道的。唯独欧阳先生对其另眼相看,起初是对他的文章感到惊讶,进而对其所表达的志向深表赞叹,因此子固之名才誉满天下。呀!这位韩文公,难道仅仅是以文章立身吗?当时宪宗皇帝在凤翔法门寺恭迎佛祖真身指骨的时候,王公大臣、士人百姓都奔走相告,顶礼膜拜,而独有文公冒着生命危险极力劝谏,以致触犯皇帝却终而不悔。可见文公捍卫道德之严正,弘扬正气之博大,早已鉴天地高下,关国运盛衰,浩然而独存。他那“手扶云汉、章分裳锦”的才德,难道是偶然得来吗?欧阳先生在朝堂之上正直不曲,他在谈论文章时,这样说:对于道德崇高的人,作文章并

34、不困难。如果道德圆满,无论行走于天地间,还是深入到渊泉下,没有到达不了的。若非如此,以欧阳先生的才能,还不能写出如扬子云、范仲淹一样的华丽文章吗?这只是他捍卫道德之心谨严的缘故。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27;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邪,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译文:我一直认为,文章不过是反

35、映礼制、教育和政治罢了。那些写在书本上而传授给人的,大体都归结为这样罢。至于“文章若没有辞藻彩饰,流传也不会久远”的说法,只是说文辞不可废止而已,并不是圣人写文章的本意。自从孔子死了很久以后,韩愈出来,他在千百年后仰望圣人,是个十分突出的人物。只有柳宗元同韩愈齐名。柳宗元虽比不上韩愈,但是他的文章终于和韩愈的文章一同流传后世,也是值得敬畏的豪杰。韩愈曾经告诉人们作文的方法,说该这样这样,柳宗元也说当如此如此。我怀疑他们二人,只是告诉人们怎样在文辞上用功夫而已。其实写文章的本意,不仅如此就完了。孟子说:君子探求学问,目的在于要有自己的心得。有了自己的心得,就会居位在'道'的领域之

36、内毫不动摇。能够无所动摇了,那么所掌握的道理就会深厚无穷。掌握的道理深厚,那么在运用它的时候,就会左右逢源,取用不尽/孟子的这些话,不只是用来作文章而已,但也可以借来说明作文章的根本意义。我认为作文章,一定要做到对社会有益。所谓修辞,就好比器物上有雕刻绘画一样。即使精巧而且华丽,不见得合用;果真是合用的,也不一定精巧华丽。总之,器物以合用为主,把雕刻绘画作为外貌装饰罢了。不合用,就不能用来作为器物了。而不给它装饰美观的外表,难道就不能作为器物吗?不是的。但是美观的外貌也不可废止,只是不要把它放在首位就可以了。我学写文章很久了,时常坚持这一原则来要求自己。现在才想把它写在书上来传授给人,至于试用

37、之于“有补于世",那还要有所等待。这种看法对不对呢?我自己还不能确定。您是一位正直的人一一不是曲从别人所好的人。我现在抄了十篇杂文献给您,请您给予指教,使我对是与非能有个定论。曾子固、曾子开兄弟俩都因为文章好闻名于当时,而曾子固的文章更是显著有名。他的元丰类稿文字浅显,但含义却很深远。说大事,以谟训为核心,说小事,则合于持中。至于议论古今治乱得失、是非成败、人贤不肖,以及贯通当世的各类事务,斟酌损益,一定遵照六经。他捍卫道统之心,实际上和韩愈、欧阳修共为一体,而不仅仅只是以文章传名后世的。后来的君子读子固的文章,能领会欧阳子的志向,赞同韩子当年抵触排斥异端、把隐藏微妙之处显扬明白的深

38、刻思想,进而再上溯到孟子的知言之教(见孟子公孙丑上),那么这个文稿的流传,不仅对天下、后世的人有所帮助,也足以体现我们这个地方的学问积累,能防堵纵横奔流如百川的邪说,挽回泛滥如狂涛的异见(参见韩愈进学解),能和邹鲁留下的事业做的差不多,就是这样啊。同乡后学赵师圣题。72、恶圆(唐)元结 元子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使为之聚孩孺助婴儿之乐。 友人公植者,闻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不圆为卿;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其甚者,则终身不仰视,曰:'吾恶天圆。'或有喻之以天大无穷,人不能极,远视四垂

39、,因谓之圆,天不圆也。对曰:'天纵不圆,为人称之,我亦恶焉。'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圆,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动圆、静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参考译文:元子家里有位乳母,制作了一个圆转玩具来引逗婴儿高兴,婴儿很喜欢。母亲就让乳母召集一些幼童陪伴婴儿一同玩乐。朋友公植,听说有取乐婴儿的玩具,便请求看看;等看到圆转玩具,就急忙把它烧了

40、,并责怪元子说:“我听说古代有个憎恶圆的读书人唱道:'宁可正直沦为奴隶,不能圆滑谋求显荣。'更严重的,有人终生不仰望天空,说:'我厌恶天是圆的。'有人告诉他天是空阔无边的,人不能看到尽头,远远望去天幕四面垂落,因此说天是圆的,其实天并不圆啊。他回答说:'天即使不圆,但被人称作圆的,我也讨厌。'次山你怎么能随意制作圆转玩具,听任用它取乐婴儿,使婴儿从小就喜欢圆,长达必定爱好圆。教婴儿学圆,已陷入不义;亲自玩圆,又丧失了正直的品德。唉、唉,次山啊!回家喜欢婴儿玩圆,出外一定喜欢小人趋奉圆滑。我怎能知道次山你以后不是说话圆滑、行事圆滑、动也圆滑、静也圆滑地度过一生呢?我哪能做次山的朋友啊!”元子召唤季川对他说:“由于我让婴儿耍戏圆转玩具,公植尚且这样骂我和我绝交;唉!我与你如果圆滑应付事物,圆滑迎合时俗,不圆滑的事不参与,不圆滑的事不去做,公植大概会拿着矛或戟来刺杀我们的。73、黄甘陆吉传苏轼黄甘、陆吉者,楚之二高士也。黄隐于泥山,陆隐于萧山。楚王闻其名,遣使召之。陆吉先至,赐爵左庶长,封洞庭君,尊宠在群臣右。久之,黄甘始来,一见拜温尹平阳侯,班视令尹。吉起隐士,与甘齐名,入朝久,尊贵用事。一旦甘位居上,吉心衔之,群臣皆疑之。会秦遣苏轸、钟离意使楚,楚召燕章华台。群臣皆与甘坐上坐。吉啧然谓之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