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_第1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_第2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_第3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_第4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有关季风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B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挪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一个原因C 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D 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2.当亚欧大陆被大陆高气压控制时,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热低压切断B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冷高压切断C 此时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D 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北挪动3.7月份亚洲大陆分布的主要气压中心是A 亚洲高压B 阿留申低压C 印度低压D 夏威夷高压以下图为“亚洲某月季风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4.关于a、b季风风向、成因的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 a为西北风,海陆

2、热力性质差异B a为东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挪动C b为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 b为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挪动5.据图判断,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a季风影响下寒冷潮湿B b季风影响下高温枯燥C 此时节我国东部高温多雨D 此时节我国多受寒潮影响以下图为“大陆空气柱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据此完成以下各题。6.关于a、b两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a图表示冬季、高气压B b图表示冬季、低气压C a图表示夏季、低气压D b图表示夏季、高气压7.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A 极地高气压带B 副极地低气压带C 副极地高气压带D 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与气温

3、亲密相关。以下图为“非洲赤道低气压带1月和7月平均位置示意图。读图答复以下各题。8.1月赤道低气压带西段位于赤道以北,最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A 海陆分布B 地形C 太阳辐射D 植被9.M地A 1月盛行东北风,少雨B 1月盛行西南风,多雨C 7月盛行西南风,少雨D 7月盛行东北风,多雨以下图为“亚洲某月季风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10.关于a、b季风风向、成因的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 a为西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B a为东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挪动C b为东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 b为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挪动11.据图判断,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a季风影响下寒冷潮湿B b季风影响下

4、高温枯燥C 此时节我国东部高温多雨D 此时节我国多受寒潮影响夏季风进退早晚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以下图表示l10E120E区域夏季风前沿进退等纬度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12.图示范围内,夏季风最北可达A 东北北部B 华北地区C 江淮地区D 华南北部13.以下年份中,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是A 1955年B 1965年C 1975年D 2019年读“某盛行风向形成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14.该风向形成的主要月份可能是A 1月份B 3月份C 7月份D 10月份15.导致图中风向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力是A 摩擦力B 风力C 地转偏向力D 程度气压梯度力读“世界部分地区

5、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以下三题。16.1月,图中A地盛行A 东南季风B 西南季风C 东北季风D 西北季风17.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夏季风性质暖热、枯燥B 冬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挪动有关C 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D 冬季风权力弱于夏季风18.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A A地高温多雨B B地寒冷枯燥C C地形成高压中心D 正值1月份左右以下图为海陆间大气运动示意图。读图答复以下两题。19.假设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一年中某季节的气流运动,那么所代表的典型季节为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20.北半球该季节时,以下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选项

6、是ABCD读“大陆空气柱图,图中圆柱为空气柱,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据此完成以下两题。21.关于a、b两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a图表示北半球冬季、高气压B b图表示北半球冬季、低气压C a图表示北半球夏季、低气压D b图表示北半球夏季、高气压22.a图中空气柱切断的气压带是A 极地高气压带B 副极地低气压带C 副极地高气压带D 副热带高气压带以下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读图答复以下两题。23.形成该气压分布状况的月份可能是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24.图中G1气压中心是A 夏威夷高压B 亚速尔高压C 印度低压D 冰岛低压25.读“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和“澳大利亚

7、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完成以下各题。1描绘图中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并简述甲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的原因。2比较A、B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D处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我国典型,试从其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26.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此图表示的是_1或7月季风图。D的风向为_风,E的风向为_风。2 A,B,C三地中,气压最低的是_。3盛行D季风时,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4在成因上,E季风与D季风的最大区别是_。27.阅读以下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季风气候在亚洲最为显著,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既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也有气压带、风带季节挪动的影响;研

8、究这些问题时不应只局限在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地方,只不过不如亚洲典型。材料二澳大利亚大陆1月、7月等压线分布图。1澳大利亚大陆7月最高气压与1月最低气压差值最大接近_hPa。2澳大利亚北部1月盛行_风,成因是_。3澳大利亚北部7月盛行_风,成因是_。28.读“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月海平面及地面等压线分布图,答复以下问题。1图中A处的气压中心名称是_,该图表示的是_月1或7海平面及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造成AB两处气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2该月受气压中心A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_风,气候_。3当D地盛行西南季风时,请说明其西南季风形成的主要成因。29.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此图

9、表示的是_季节季风分布图。E的风向为_风。2图中季风E和F,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是_填字母,这类季风在_地区最为典型。3昆明夏季主要吹_风填风向,冬季主要吹_风填风向。30.读“亚洲季风图,答复以下问题。1在甲、乙两图中,表示亚洲一月季风图的是_图,此时南半球的季节是_。2图甲中低气压中心名称是_。3图中A季风的风向是_,形成原因主要是_。4图中C表示南亚的_季风风向。31.读图,答复以下问题。1假如此图表示东亚季风环流,B处是亚欧大陆,C处是太平洋,那么的实际风向是_,形成东亚季风环流的原因是_。2假如此图表示的热力环流,B、C在近地面,A、D在高空,箭头表示空气气流流动方向,那么B

10、、C两处气压高的是_ ,受热处是 _ 。32.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答复以下问题。1图中气压中心的名称:A _,B _。2A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是_。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的成因既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也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挪动。2.【答案】B【解析】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时为北半球冬季,此时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冷高压切断。3.【答案】C【解析】7月份正处于北半球的夏季,此时陆地较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气压较低,形成了亚洲低压,也称为印度低压。4.【答

11、案】D【解析】读图可知,a为东南风,b为西南风,排除A、C;a位于东亚地区,其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排除B;b位于南亚地区,其西南风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而形成的,故D正确。5.【答案】C【解析】a为东南风,发生于夏季,该季节高温多雨,A错;b为西南风,来自海洋,带来丰沛的水汽,降水丰富,B错;我国东部处于季风区,此时节高温多雨,C正确。6.【答案】A【解析】a图中大陆上气流下沉,会形成高压,由此判断图示为冬季。相反,b图表示夏季,大陆形成低气压。7.【答案】B【解析】a图中空气柱表示亚洲高压中心,它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8.【答案】A【解析

12、】由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赤道低气压带应分布在气温高、空气受热辐合上升的地区。图中1月赤道低气压带西段位于赤道以北,说明该地区气温较高,其原因可能是该地附近主要为海洋,温度变化慢,此时气温仍较高。9.【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1月M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以北,盛行来自内陆的东北风,枯燥少雨;7月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以及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影响,降水较多。10.【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a为东南风,b为西南风,排除A、C;a位于东亚地区,其季风气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排除B;b位于南亚地区,其西南风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而形成的,故D正确。11.【答案】

13、C【解析】a为东南风,发生于夏季,该季节高温多雨,A错;b为西南风,来自海洋,带来丰沛的水汽,降水丰富,B错;我国东部处于季风区,此时节高温多雨,C正确。12.【答案】B【解析】从图中等值线可以读出,夏季风到达的最高纬度介于40N45N之间,为华北北部、东北的南部。13.【答案】A【解析】我国夏季的降水是由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分布在夏季风的前沿。由图可以看出,与别的年份相比,1955年,雨带分布在35N以北的时间长,而分布在35N以南的时间短,易造成“南旱北涝。14.【答案】C【解析】图示东南亚地区,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是北半球的夏季。15.【答案】C【解析】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北半球地

14、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16.【答案】D【解析】图中A、B、C三个季风区分别是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东亚1月吹西北风。17.【答案】D【解析】南亚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季节挪动造成的,性质湿热,其强弱进退影响降水的多少;冬季风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性质温和枯燥;夏季风强于冬季风。18.【答案】D【解析】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挪动的影响,吹西北风;7月份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吹东南风。19.【答案】D【解析】假设此图表示亚欧大陆东部一年中某季节的气流运动,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那么所代表的典型季节为冬季。20.【答案】C【解析】该季节为北半球的冬季,气压带、风带偏南,符

15、合的是B、C,B处的盛行西风偏转方向错误,应选C。21.【答案】A【解析】a图中大陆上气流下沉,会形成高压,由此判断图示为北半球冬季。相反,b图表示北半球夏季,大陆形成低气压。22.【答案】B【解析】a图中空气柱表示亚洲高压中心,它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23.【答案】C【解析】图示为30N附近的气压分布,故图示自转方向为逆时针,那么判断G1位于北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D2位于亚欧大陆上,为亚洲低压,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24.【答案】A【解析】G1位于北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25.【答案】1南部和东部日照时数较短,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增加。甲地主要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晴天多。2一样点:降水

16、季节分配不均。不同点:A地夏半年多雨,B地冬半年多雨。原因:A地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冬半年受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南季风控制,枯燥少雨或:夏半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雨;冬半年受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控制,枯燥少雨。B地夏半年受强盛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枯燥少雨;冬半年有时能受到北移的盛行西风影响,带来一定降水。3表现:D处气温年较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比照较均匀。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南部日照时数较短,中部、西部较长。甲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数长。第2题,A地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

17、西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B地冬半年有时能受到北移的盛行西风影响,降水多。第3题,D为亚热带季风性潮湿气候,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其差异的原因主要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小的角度分析。26.【答案】17东南西南2B3高温多雨4E季风主要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挪动影响,D季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解析】根据图示风向可知,为北半球夏季。B地为亚洲低压,气压最低。我国东部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27.【答案】1222西北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同时,1月份为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北部形成西北风3东南7月份为南

18、半球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在北部形成东南风【解析】根据图示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挪动,导致冬夏两季北部的盛行风向不同。28.【答案】1亚洲高压1海陆热力差异2西北偏北 寒冷枯燥3主要成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南信风带向北跨越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形成西南风。【解析】1读图,A处为高压中心,根据所在位置可以判断为亚洲高压;表示的是北半球1月份海平面及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造成AB两处气压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21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西北风偏北风,气候特征是寒冷枯燥。3D地位于东南亚。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东南信风带向北跨越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形成西南风。29.【答案】1夏东南2E东亚3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