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共同危险行为_第1页
试论共同危险行为_第2页
试论共同危险行为_第3页
试论共同危险行为_第4页
试论共同危险行为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试论共同危险行为李仕勇【学科分类】侵权法【出处】本网首发【摘要】共同危险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它的独特性在于加害人的不明确性和责任的连带性上。共同危险行为的规定是为了防止那些无辜的受害人在因非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而无法证明损害后果与侵害行为的因果关系时,无法获得救济。本文试对共同危险行为制度的发展历史、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免责事由等方面做初步论述。【关键词】共同危险行为    发展历史    构成要件    免责事由【写作

2、年份】2004年【正文】          共同危险行为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危及他人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但是不能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情形。      一、共同危险行为制度的发展历史      (一)国外的相关规定      共同危险行为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由于城市的繁荣昌盛,街道两旁建筑物密集,但是道路却非常狭窄,以致经常出现有人从楼上往

3、楼下泼水或投掷物品而致行人伤害的情形,为了确保公共集会场所和道路交通的安全,共和国的大法官认为,依照以前的阿奎利亚法不足以保护此类受害人,于是便创造了“倒泼和投掷责任之诉(actio de effusis et deiectis)”。按照规定,该诉并不是向行为人提出的,而是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无论他是所有人、用益权人还是承租人,也无论其有无过失,均按照私犯论处,应双倍承担赔偿责任。   1900年颁布的德国民法典第一次规定了共同危险行为。该法第830条规定:“数人因共同侵权行为加害于他人时,各自对损害负赔偿责任。在数人中不知谁为加害人者亦同。”该条款的第2句正式规定了共同危

4、险行为。   英美国家虽无成文法对共同危险行为做出规定,但在他们的判例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共同危险行为学说的确认。最著名的案例是198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上诉法院改判了辛德尔诉阿伯特化学厂一案。上诉法院判决当时生产使可能辛德尔致病的药品的11家化学工厂的制造商对辛德尔的损害负连带赔偿责任。      (二)我国的相关规定      我国对共同危险行为理论的引入始于清末变法修律。大清民律草案和民国民律草案均对共同危险行为进行了确认,不过它们并没有得到真正实施。共同危险行为在我国的真正确立,是民国时期颁

5、布实施的民法典。该法第185条明确规定:“数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之权利者,连带负赔偿责任。不知其中谁为加害人者,亦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事立法中长期没有对共同危险行为做出规定。1、1982的民法通则仅规定了共同侵权行为。2、2001年12月6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4条第1款第7项规定:“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这是我国在法律上第一次规定共同危险行为。3、2003年12月29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

6、简称解释)第4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不能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危险行为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该条对共同危险行为做出了相对完整的定义。虽然该条仅是针对人身损害的规定,但笔者认为共同危险行为危及他人财产安全时,亦同。      (三)共同危险行为制度设立的目的      共同危险行为的规定是为了防止那些无辜的受害人在因非可归责于自己的原因而无法证明损害后果与侵害行为的因果关系时,无法获得救济。

7、     二、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共同危险行为是由数人实施的,且数人之间并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      共同危险行为由数人实施的,这是共同危险行为成立的前提条件,如果加害人仅有一个,则不可能成立共同危险行为。数个行为人一般由自然人构成,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所构成。   数人之间不存在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如果数人之间存在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即便受害人无法证明其中谁为实际的加害人也并不重要,人民法院可以直接依据

8、解释第3条第1款第1句(共同侵权)的规定,要求该数人就原告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因为共同过错已经将这些人的行为进行一体化处理,受害人只要能够证明数人的行为共同造成了其损害即可。      (二)数人共同实施了危及他人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的行为      所谓“数人共同实施了危及他人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的行为”就是指,作为被告的数人共同参与了对他人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构成危险的行为。正是由于数人共同参与实施了该行为,因此他们的行为都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具有潜在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因他们的行为而使他人被置于一种危险的境地,所

9、以法律才推定所有参与人的行为都与损害具有因果关系,除非参与人中的一人或者数人能够举证证明其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   对于此构成要件必须明确的是何为“共同行为”,即如何判断数人共同参与实施了危及他人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的行为。   在德国民法中,对“共同行为”的判断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演变过程。早期,德国帝国法院与联邦最高法院都非常严格地解释“共同行为”,要求数个被告的行为必须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的行为,即“时空上的共同性”。如果各被告的行为在时间上、场所上发生了分离,就不属于共同危险行为。后来法院的判例包括学说放宽了这一要求,认为

10、只要具有时间或场所上的关联性就可以,无须时空上的同一性。   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人民法院对“共同行为”的标准掌握是比较宽松的。例如:重庆市渝中人民法院对受害人郝跃因被空中坠落的一只烟灰缸砸中头部而受侵害一案中,法院判决王瑞才等22名有扔烟灰缸嫌疑的住户分别向郝跃承担8101.5元的赔偿责任;另一起该院审理的花盆致人损害的案件中,法院判决了50家住户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在此类相关案件的判决中,就保护无辜的受害人而言,其判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从理论上讲上述案件中被判决承担赔偿责任的被告中存在并没有共同参与实施对他人的人身或者财产具有危险性的行为。如果上述案件中的被告都在

11、向楼下扔东西,而其中一个被告的花盆或烟灰缸砸中了受害人,那么将此种行为认定为共同危险行为是正确的。但实际上扔花盆或烟灰缸的只有一人,其他的住户并未实施危及他人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行为,因此这些被告并不属于共同危险行为的参与人。在此种情形下,判决其承担赔偿责任,无疑是不公平的。   笔者认为,为了在无辜的受害人与无辜的被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能够有效保护无辜受害人,又不至于令无辜的被告承担责任,应当借鉴德国民法的相关规定,将“共同行为”的标准界定为:数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关联性,以致这些行为被整体地加以看待,都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具有潜在的因果关系。如数个小孩在楼顶平

12、台玩耍时,一起往楼下丢砖头,致使受害人头部受伤而死亡的案例。该数个小孩的行为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关联性,这些行为都对受害人的人身构成了危险,但只有一个行为真正造成了损害的发生,因此应当运用共同危险行为制度要求这数个小孩都向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三)损害后果是由共同危险行为所致的,但不能确定谁是实际侵害行为人      数人实施的共同危险行为在客观上必须造成了现实的损害后果,如果该行为并没有造成现实的损害后果,则该行为并不构成共同危险行为。   在实施共同危险行为的数人中,不能确定谁是实

13、际加害人。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一词。“不能”表明在认定是否能够“确定实际侵害行为人”的问题上标准是十分严格的,只有根本无法查明实际侵害人时才能适用共同危险行为制度。如果能够查明,但是比较困难或者大费周折,也不能适用共同危险行为制度。      (四)数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事实因果关系属于“不确定的因果关系”      所谓“不确定的因果关系”,也称为“择一的因果关系”。它是指这样一种情形,即受害人的损害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过失的被告中的某一位的行为而造成的,但是又无法查明究竟是哪一个被告的行为所造成的,由于

14、数人的行为都具有造成损害的可能,因此不是其中的一人(或数人)就是另外的一人(或数人)。      三、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责任及免责事由      (一)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责任      解释第4条明确规定了共同危险行为应当就受害人所受到的损害按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条规定承担连带责任。至于各个责任人之间如何分摊责任的问题,有两种学说:一是过错程度说,即受害人起诉后将共同危险行为人全部列为被告,然后根据其过错程度分别确定不同行为人的赔偿份额。过错大,行为重的按比例多分担,反之则少分担

15、。二是平均分担说,即在决定共同危险行为人对全部侵权责任的份额时,其过错程度将不予考虑。行为人负担部分如无特别之事情,平均分担。   笔者赞同平均分担说。因为数人所实施的共同危险行为是造成受害人损害的一个整体原因,各个行为人在实施共同危险行为的过程中,其各自的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几率大体相同,难以确定各自过失的程度,因此在责任划分上,应当是采取平均分摊的方法,各人以相等的份额对损害结果负责。在实践中,人民法院基本上也是采取此种方法。      (二)共同危险行为人的免责事由      对于共同危险行

16、为人的免责事由,存在着两种说法:一为肯定说。该说认为,只要数人中有人能够证明自己根本没有加害他人的可能,也就证明了自己没有实施危险行为,此时即便其他人仍然不能确知谁为加害人,也应当将该人排除在共同危险行为人之外,使其免除责任。二为否定说。该说认为,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受害人,即便数人中的某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加害行为,也不能当然地令其他人负赔偿责任,倘若其他人也如法炮制的证明自己没有加害行为,则势必会发生全体危险行为人逃脱责任的现象,受害人所受损害根本无法获得补救。因此行为人能够证明自己并非加害人并不能免责。更有学者认为共同危险行为中的某人不仅要证明自己没有实施加害行为,而且还应证明他人为真正的加

17、害人时,方可免责。   笔者赞同肯定说。首先,要求共同危险行为人中的某人能够证明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导致损害发生才能免责时,本身就意味着对免责的要求已非常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是无法证明此点的,所以担心受害人无法获得补偿是没有必要的。其次,若要求共同危险行为人中的某人不仅要能够证明自己没有实施加害行为,而且还应证明他人为真正的加害人时,方可免责。此说法违背了共同危险行为制度,原因有二:一来共同危险行为人中的某人并没有证明他人为真正加害人的责任,二来若能证明谁人为真正加害人,该行为就不再属于共同危险行为了,而是一般的侵权行为,应按相应的原则追究加害人的侵权责任。最后,我国有关共同

18、危险行为的法律规定中也是采取肯定说。规定第4条第1款第7项规定:“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从此点可以推论,只要实施危险行为的人能够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就能够免除责任。而解释第4条第2句更是明确规定:“共同危险行为人能够证明损害后果不是由其行为造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注释】王利明主编,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28陈朝壁,罗马法原理(上),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160杨立新,侵权法判例与学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02同郑昕,共同危险行为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载中国法院网同230 圣兵,高空坠物砸伤人,涉嫌住户同赔偿,侵权人不明可否搞“株连”,载法制日报2002年3月2日天降花盆伤人50名被告判赔,载新华网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599马骏驹、余延满,民法原论(下),法律出版社,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