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动物生理学 二、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三、课程编码:四、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56学时/3.5学分 第五学期六、课程目的与要求:动物生理学是在动物学、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学科,其理论和实验技术近几年也有较快的发展。通过动物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包括行为、各器官系统、细胞及其组成物质分子在内的活动变化与机制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掌握生理学研究的基本实验技术;让学生了解动物生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间的
2、相互关系及该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动物生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发展打下宽厚的理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1.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该课程教学必需强调“厚基础”、“广适应”。理论课以讲述应用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在围绕器官系统生理深入、系统讲解的同时,注重讲授细胞、分子水平和机体整体水平的相关知识。适当突出不同专业所涉及领域的动物生理特点,使课程内容也能反映生物多样性的客观性,体现课程教学的“广泛性与实用性”。2.以现代生理学发展的观点审视和重新组织动物生理学教学内容,使其教学内容中的概念、名词解释及专业术语、语言的应用都应符合现代动物生理学迅速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在讲
3、解生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生理学向其它学科的延伸和它们与生产实践的密切关系;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扩展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当代生理学的新成就,保持课程的新颖性和超前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兴趣。3.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表现生命活动机制,使微观现象直观化,复杂过程系统化、简单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不断注重传授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4.用多种教学手段,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重视课后复习和阶段性、期末的总复习。特别是总复习是促进学生建立机体机能整体性观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的必经阶段,教师应做
4、好辅导工作。适当组织一些讨论、答疑或课程论文。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动物生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好多学科关系密切。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是姊妹学科,生理学讲述的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原理,而生物化学讲述的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的过程,激素的调控作用是两门课程的共同内容;动物生理学与病理学:动物生理指标的测定可以作为诊断动物疾病的依据;动物生理学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组织结构的知识是学习生理学的基础;动物生理学与细胞生物学:细胞膜的结构与物质转运功能是两门课程的共同内容。除了这些以外,动物生理学还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
5、、医学等诸多学科关系密切。八、教学方法:课堂讲述与多媒体结合九、考核方法期末成绩占80%+实验成绩20%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教 材:动物生理学第一版,杨秀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参考书:生理学第六版,姚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人体生理学第二版,范少光,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家畜生理学第四版,陈杰,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动物生理学第二版,陈守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序号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理论实践合计1绪 论222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443第二章 血液444第三章 血液循环445第四章 呼吸系统226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447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
6、温228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压4 49第八章 神经系统5 510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3 311第十章 生殖与泌乳2 2实验课20 20合计56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 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与生物学科的密切关系,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念。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生理学简介(一)生理学的概念(二)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1.对象2.内容(三)生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2.实验: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四)生理学发展史(五)动物生理学研究的目的与任务第二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与调控(一)生命的基本特征1.新陈代谢;2.兴奋性;3.适应性;4.生
7、殖(二)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1.动物机能调节方式及其相互关系;2.动物生理机能的控制系统。(二)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结合。四、思考与练习1.可以从哪几个水平研究动物生理学?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哪些?3.何为稳态,其生理意义是什么?4.何为反馈?其生理意义是什么?(正、负)5.举例说明机体机能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之特点和相互关系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掌握生物电产生、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和肌肉收缩原理和调节机制。本章计划
8、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细胞物质转运功能 (简介)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一)由离子通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1. 电压门控通道;2.机械门控通道;3.化学门控通道(二)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1.膜内特殊蛋白和第二信使:G-蛋白藕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2.G蛋白藕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基本过程第三节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1.静息电位;2.动作电位(二)刺激与反应1.刺激:概念、条件;2.反应:概念、反应的表现形式(三)兴奋性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4.低常期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
9、缩功能 (一)骨胳肌细胞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2.肌管系统(二)骨胳肌的收缩原理和兴奋收缩耦联 1.骨骼肌收缩原理:肌丝滑行理论;2.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 (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 1.单收缩;2.强直收缩;3.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负荷、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四)平滑肌的兴奋收缩藕联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中的各种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的机制 ;2由离子通道和由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3生物电的种类、产生、特性、传导和传递机制(学说)及其与兴奋性之间的关系;4骨骼肌收缩和兴奋-收缩耦联机制。(二)教学难点细胞兴奋性,兴奋和生物电现象。 (三)教学
10、手段及教学环节 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相结合。四、思考与练习1.介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 2.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后,其膜电位变化与兴奋性变化的关系怎样?3.简述细胞间信息传递的第二信使学说。第二章 血液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掌握血浆、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生理机能。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液体成分(血浆蛋白、水、无机盐、激素等)(二)血浆的化学成分1.白蛋白;2.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血液的理化特性1.血液的比重;2.血浆PH;3.血浆渗透压;4.血液粘滞性第二节 血细胞生
11、理 (一)红细胞生理1.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成分;2.红细胞的特性:可塑性、渗透脆性和悬浮稳定性;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生成路线、生成部位、生成条件、生成的调节和红细胞的破坏(二)白细胞生理1.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2.白细胞的生理功能;3.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三)血小板生理1.血小板的形态与数量;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性、聚集性、吸附性、释放反应和收缩反应;3.生成与破坏;4.生理功能第三节 血液凝固(一) 本质与概念(二) 凝血因子(三) 过程1.凝血的三个阶段;2.启动F激活的两条途径;3.对瀑布学说的修正;4.凝血的意义(四) 抗凝系统(五) 纤维蛋白溶解 1.概念;2.本质;3.
12、纤溶的生理意义第四节 血型(一) 血型的概念(二) 人类的ABO血型系统1.A、B、AB、O 血型的本质差异;2.凝集反应;3.交叉验血实验(三)血型的意义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1.血液在维持内环稳态中的几个方面的作用; 2.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二)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相结合四、思考与练习1.简述血液的组成及各类成分的生理作用。2.图示红细胞生成过程及其调节因素。3.生理性止血的过程。第三章 血液循环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心脏和各类血管的机能特征,组织液生成的机制;理解心血管机能的调
13、节机制。为学习后续章节打下基础。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 心肌细胞的类型和特征1.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2.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浦肯野氏纤维(二)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1.工作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窦房结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三) 心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2.自律性;3.传导性;4.收缩性(四) 心动周期1.概念;2.心脏泵血过程和机理;3.心音;4.心脏泵血功能评价;5.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五)心电图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了解)(二)动脉血压 1.概念;2.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因素;2.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三)微循环1.概念;
14、2.途径(四)组织液的生成(五)淋巴液的生成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 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2.血管的神经支配;3.心血管中枢;4.心血管反射(二) 体液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3.抗利尿激素(三) 局部性血流调节 1.肌源性自身调节;2.代谢性自身调节;3.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1.心动周期、心输出量概念及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2.各种心脏细胞与心脏泵血功能相适应的生理特性 ; 3.血压形成的机制及影响血压的因素
15、; 4.微循环与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 ;5.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二)教学难点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相结合四、思考与练习1.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2.简述心动周期中心脏所伴随的各种变化及相互联系。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单方向流动是怎样实现的?动脉内压力比较高,心脏是怎样将血液射入动脉的?压力很低的静脉血液是怎样返回心脏的?心房、心室收缩哪一个更重要?心室收缩和舒张哪一个更重要?3.心音有几个?各自是如何形成的?4.分析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5.试述淋巴液生成与回流、淋巴循环的过程与生理意义。6.试述外来神经对心脏活动的调节机制。
16、第四章 呼吸系统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肺通气及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胸内负压、氧解离曲线及呼吸运动的调节;了解呼吸节律的维持。本章计划2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肺通气(一)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和功能1.呼吸道;2.胸廓;3.肺泡(二)肺通气的原理1.肺通气的动力;2.肺内压与胸内压;3.肺通气阻力;4.肺通气功能的评价第二节 气体交换与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一)气体交换 1. 交换的部位;2.交换的动力;3.交换的形式;4.换气的过程(二)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氧的运输;2.二氧化碳的运输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1.呼吸
17、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1.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2.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对中枢的影响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1.气体交换与气体运输的原理和形式;2.呼吸的反射调节;3.呼吸的体液调节。(二)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相结合。四、思考与练习1.简述机体呼吸活动的几个环节。2.简述胸内压的形成机理及其生理意义。3.血液运输O2和CO2各采用什么形式。4.分析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及其生理意义。5. 机体对缺氧环境的呼吸调节是如何实现的(化学感受性反射等)?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一、学习目的通
18、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认识消化系统活动的整体性,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概 述 (一)消化方式1.机械性消化;2.化学性消化;3.微生物消化(二) 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1.一般特性;2.电生理特性:静息电位、慢波电位、动作电位(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1.外来神经;2.内在神经(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主要胃肠道激素及其作用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一) 唾液的成分与性质(二) 唾液的生理功能(三) 唾液的分泌调节(四) 咀嚼(五) 吞咽第三节 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1.分泌腺的分类
19、;2.胃液的性质;3.胃液成分及生理功能:盐酸、胃蛋白酶、黏液和碳酸氢根、内因子;4.胃液分泌的调节:消化期消化期分泌(头期、胃期和肠期)、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脂肪、高渗溶液)(二) 单胃的运动1.容受性舒张;2.紧张性收缩;3.蠕动(三)胃的排空1.动力;2.影响胃排空的因素:食物的理化性质、胃内促排空因素、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 胰液的分泌1.胰腺的功能;2.胰液的成分和生理功能:蛋白水解酶、脂类水解酶、胰淀粉酶和碳酸氢根;3.胰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胰泌素、胆囊收缩素、胰膏血糖素、生长抑素等)(二)胆汁的分泌1. 胆汁的分泌;2.胆汁的成分;
20、3.胆汁的作用;4.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胆盐、胃泌素、胰泌素、胆囊收缩素等)(三)小肠液的分泌1.性质;2.作用;3.分泌调节(四)小肠的运动1.运动形式:非消化期和消化期: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2.小肠运动的调节: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一)大肠的功能(二) 大肠液的分泌1.大肠液的成分;2.大肠液的性质(三) 大肠的运动1.袋状往返运动;2.复袋推进运动;3.蠕动;4.集团运动(四) 大肠运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副交感与交感神经第六节 吸收(一)吸收部位口腔、胃、小肠、大肠(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1.水的吸收;2.无机盐的吸收;3.蛋白质的吸收;
21、4.糖的吸收;5.脂肪的吸收;6.胆固醇和磷脂的吸收(一)教学重点: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2.胃、肠运动的调节和胃排空机制;3.生物学消化及其意义;4.主要胃肠道激素的生理功能 ;5.消化道吸收的路径及主要方式;6.糖、蛋白质、脂肪的吸收 。(二)教学难点胃液、胰液、胆汁的生理功能及分泌调节。(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相结合。四、思考与练习1.简述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2.比较唾液、胃液 胰液胆汁 肠液的性质、成分、作用。3.小肠作为主要吸收部位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试说明之。4.如何理解消化系统机能的整体性。5.主要的胃肠激素及其作用。第六章 能量代
22、谢及体温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能量代谢一般概念,明确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及体温调节的机制。本章计划2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能量代谢(一) 动物体能量的来源与消耗(二) 能量代谢的测定1.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能量代谢率;2.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与原理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1.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2.肌肉活动;3.环境温度;4.神经活动(五) 基础代谢1.基础代谢;2.基础状态;3.基础代谢率第二节 动物的体温及其调节(一) 恒温与变温动物(二) 动物的体温体表体温和体核体温;(三)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1. 产热过程:产热器官、产热方
23、式(寒颤性产热和代谢性产热);2.散热过程:散热器官、散热方式(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二)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的方式;2.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3.体温调节中枢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1.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2.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3.掌握体温调节机制。(二)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相结合四、思考与练习1试述影响机体能量代谢的因素。2动物机体体温是怎样维持恒定的?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压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排泄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的意义;掌握尿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
24、第一节 尿的生成(一)肾的功能解剖特征1.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2.球旁器;3.肾的血液供应(二)尿的生成1.肾小球的滤过:滤过膜及其通透性、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和滤过平衡;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第二节 尿生成的调节(一)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1.肾小管滤过膜面积及其通透性;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3.肾血流量(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及分泌作用的因素1.肾内自身调节;2.肾交感神经作用;3.抗利尿激素;4.醛固酮;5.甲状旁腺素第三节 尿的排放(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1.盆神经;2.腹下神经;3.阴部神经(四) 排尿反射第四节 肾脏的综合功能(一)维持内环境平衡1.调节水平衡;
25、2.维持酸碱平衡;3.维持电解质平衡;4.排出代谢终产物(二)内分泌功能1.分泌肾素;2.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3.分泌活性VD3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1.肾的功能单位的结构特征;2.尿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难点尿生成的调节。(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相结合。四、思考与练习1.机体的排泄途径有哪些?2.简述尿生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3.简述肾脏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作用。第八章 神经系统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神经纤维生理、突触传递与反射协调,明确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对躯体和内脏活动的调节。本章计划5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神经元活
26、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2.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式;2.聚合式;3.连锁式;4.环状式(三)神经递质 1.概念;2.分类: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四)神经递质的受体1.概念;2.分类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反射中枢内兴奋的传递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 (五) 中枢抑制1.突触前抑制;2.突触后抑制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二)眼的视觉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脊休克;2.脊髓反射(
27、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三)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 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紧张;3.协调随意运动 (五)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二)自主神经的中枢调节2.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3.地位脑干和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1.主要的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种类、分布和生理功能;2.反射活动的协调基础及意义;3.中枢抑制的种类及结构基础; 4.自主神经系统的结
28、构特征、生理功能; 5.感受器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难点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多媒体与课堂讲述相结合。四、思考与练习1. 试述中枢抑制的分类、发生机制及其生理意义。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中枢内传布各有何特点。3.感受器活动的一般特征有哪些?4.试述植物性NS的功能特点。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及激素的作用特点,掌握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并借以更好地掌握体内许多功能的激素调节机理。本章计划3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激素 (一)激素的分类1.多肽/蛋白质激素;2.胺类激素;3.脂类激素(二)
29、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三)激素作用的机制1.由胞膜受体介导的机制;2.胞内受体介导的机制第二节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一)下丘脑激素的种类及生理作用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3.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4.生长抑素;5.生长素释放激素;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7. 促黑激素释放因子;8.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9.催乳素释放因子;10.催乳素释放抑制激素第三节 垂体 (一)神经垂体1.抗利尿激素;2.催产素 (二)腺垂体 1.促肾上腺素;2.促甲状腺素;3.促性腺素;4.生长素;5.催乳素;6.促黑激素第四节 甲状腺 (一)甲状腺素合成与代谢1.聚碘作用;2.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粮食仓储企业绿色评价体系考核试卷
- 硅冶炼过程中的热效率分析与改进考核试卷
- 纤维原料的产销模式和渠道建设考核试卷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名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硕士生求职攻略
-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下-(期中)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外国文学作品原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九江职业大学《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I(双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私立华联学院《游戏中的数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2025届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乳腺结节健康教育课件
- 学校食堂副食品配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5年共青团入团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 私人教练运动指导免责声明书
- 精神科幻觉护理常规
- 第二单元《我的语文生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同步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 2025年租房合同房东模板
- 小儿法洛四联症术后护理查房
- 2025年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1月四川高考改革适应性演练测试物理试题(八省联考四川物理卷)(原卷版)
- 大学生实习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