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中国与印度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1)_第1页
专题二:中国与印度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1)_第2页
专题二:中国与印度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1)_第3页
专题二:中国与印度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1)_第4页
专题二:中国与印度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与印度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基本概念及评价指标IMS(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产品出口总额占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主要从出口地位方面反映一国某种产业或者产品国际竞争力,计算公式为: IMS ij=Xij/Xwj。式中, Xij 表示 i 国 j 产业或者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 表示世界市场该 j 产业或者产品的出口总额。IMS 在 0%-100% 之间。一国的某种产业或产品的 IMS 值值越大,一般表明该国 j 产业或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 TC(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该指标从出口和进口两个角度得出一个国家的某产品是否处于顺(

2、逆)差及程度,进而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TC=(Xij-Mij)/(Xij+Mij) 其中, Xij 表示 i 国 j 产品的出口额,Mij 表示 i 国 j 产品的进口额。TC 指数的取值范围为(一 1,l)。当该指数由-1接近 0 时,说明竞争力由小慢慢接近于平均水平;当TC 大于0 时,说明该产品具有竞争优势,越接近 1,产品的竞争力越强. RCA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指数由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 1965,1989 )提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

3、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一般认为,如果RCA 2. 5,则表明i国在k 产品上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 如果1. 25RCA2. 5,则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如果0.8RCA1. 25,则具有中等竞争优势; 如果RCA 0. 8,表明竞争力较弱。 贸易结合度(TI)是指一个国家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 贸易结合度指数是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相互依存度的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公式表示为:TIIab 1,表明两国贸易联系紧密,TIIab值越大,表明两国贸易关系越紧密、TIIab 1,则表明两国贸易联系不紧密。出口产品相似度指

4、数( Export Similarity Index)用来衡量任意两个国家在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上出口产品的相似程度和直接竞争程度。本专题采用Glick 和Rose( 1998) 对这个指数的修正模式,修正后的产品相似性指数为:该指数为100 时,表明两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完全相同; 相反,指数为0 时,则两国对第三市场或者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完全不同。同时,如果这个指数随着时间上升,则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意味着这两个国家在第三市场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而另一方面,如果出口相似度指数下降,则意味着两国在第三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正在上升,表明两国在第三国或者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趋于缓和。 采用国际贸

5、易标准分类S I T C(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中的 Rev.3商品分类法:0类类 食品及活动物;食品及活动物;1类类 饮料及烟酒;饮料及烟酒;2类类 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类类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类 动植物油、脂及蜡;动植物油、脂及蜡;5类类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类类 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7类类 机械及运输设备;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类 杂项制品;杂项制品;9类类 未分类商品。未分类商品。一、中印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一

6、、中印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中印农产品贸易比较中印两国间农产品贸易基本情况(2001-2011 )进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中国的农产品在出口额和进口额两个方面的绝对量方面均远大于印度的同期水平。进口方面,1993年,印度农产品进口额为 14.91 亿美元,同期中国的进口额为 62.19 亿美元,是印度的 4 倍;2012 年印度农产品的进口额为 287.54 亿美元,中国为 1684.51 亿美元,是印度的 5 倍多。出口方面,1993 年,印度农产品出口额为 40.48 亿美元,同期中国为 117.71 亿美元,是印度的近 3 倍;2012 年印度农产品的出口额为 366.45亿美元,中国为

7、657.25 亿美元,是印度的 1.8 倍。 同时,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速低于印度。中国主要进口集中于油籽及含油果实、水产品、谷物及制品、水果蔬菜、天然橡胶和动植物油脂方面。印度农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于动植物油脂及蜡、水果及蔬菜、咖啡茶可可香料、食糖及蜂蜜和天然橡胶等方面中国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水产品、水果及蔬菜、肉及肉制品、谷物及制品和饮料及烟草等方面。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也主要集中于食品和活动物上,特别是谷物及制品、水果及蔬菜、水产品、咖啡茶可可香料等食品方面。中印两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较为相似,特别是出口贸易,贸易竞争性强。中印农产品中印农产品IMS变动趋势(出口)变动趋势(出口)中印两国农产品中印

8、两国农产品TC指数变化指数变化 中国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 3.5%左右的水平,变动幅度较小。而印度的 IMS指数从 2002 年的 1.16%上升到 2012 年的 1.85%,上升幅度较大。这说明,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在 2000 之前其 TC 指数为正,说明 此中国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然而 2000 年后开始变为负数,并且负数的绝对值越来越大,到 2012 年达到了-0.44,说明中国农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印度从 1997 年一直到 2012 年,其 TC 指数都明显大于 0,说明该国农产品在贸易中始终

9、处于顺差地位,但变化呈不规律性。 中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地位并且印度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于中国。中印两国中印两国RCA指数变化指数变化中国农产品的 RCA 指数只有在 1997 年略大于 0.8,其余年份均小于 0.8,说明中国的农产品在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不具备“显示”比较优势,且指数逐渐变小,说明国际竞争力呈现越来越弱的趋势。印度的农产品 RCA 指数明显大于中国,其范围大致位于(1,2)之间,甚至有些年份还超过了 1.25,显示出其竞争力处于较强或很强的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比较优势逐渐减小。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结合度指数变化(20012010)中国与印度

10、农产品贸易关系十分紧密中国与印度农产品贸易关系十分紧密中国与印度农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20012010)中国与印度农产品中国与印度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这主争十分激烈,这主要由于中国与印度要由于中国与印度农产品生产的资源农产品生产的资源禀赋差异性较小。禀赋差异性较小。中国和印度农产品出口市场比较(2010) 农产品出口除了各自具有地缘优势的市场外,基本农产品出口除了各自具有地缘优势的市场外,基本都在欧盟、东盟、美国这三都在欧盟、东盟、美国这三 个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个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中国对这三中国对这三 个市场农产品出口占中国农产品出口总额个市场农产品出口占中国

11、农产品出口总额的的38.59%38.59%,印度为,印度为33. 94%33. 94%。 中国与其在日本、韩国市场上的竞争性很小,这可中国与其在日本、韩国市场上的竞争性很小,这可能是由于中国较其他农业出口大国在地理上与日韩具能是由于中国较其他农业出口大国在地理上与日韩具有有“天然的贸易伙伴天然的贸易伙伴”关系。关系。结论: 中印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以及中国、印度各自的贸易额都在逐步增长,在亚洲和世界中的贸易地位不断上升。 尽管中国农产品的进出口绝对规模和国际市场占有率超过了印度,但是中国的农产品综合国际竞争力却小于印度,并且近年来中国竞争力的变化趋势逐渐趋于不利。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农产品的国

12、际竞争力弱于印度,并且这种比较劣势正处于不断地恶化之中。二、中印中低技术含量工二、中印中低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分析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分析1980-2011年中印两国制成品出口额年中印两国制成品出口额 (单位:亿美元)(单位:亿美元)中印低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LT1)比较优势分析RCA注:LT1主要包括纺织、服装、鞋类低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中印低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LT2)显示性比较优势分析注:LT2为其他低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两国LT2类商品RCA 与NRX 关系背离商品列表注:LT1类商品两国均未出现RCA 与NRX 背离。 中国和印度的中国和印度的LT1LT1类商品都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13、,但是类商品都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但是这种优势的强度在降低,中国的降低要早于印度。但印度这种优势的强度在降低,中国的降低要早于印度。但印度的下降速度较快。的下降速度较快。 中国中国LT2LT2类商品始终具有稳定的较强比较优势,类商品始终具有稳定的较强比较优势, 印度印度从不具有优势发展到具有中等比较优势,今年又略有下降。从不具有优势发展到具有中等比较优势,今年又略有下降。 LT1 LT1类中国、印度所有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与净出口率类中国、印度所有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与净出口率都表现为一致,说明其出口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完全一致都表现为一致,说明其出口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完全一致 LT2LT2产品中,

14、中国出现背离的产品有产品中,中国出现背离的产品有4 4 种,印度有种,印度有7 7种,种,背离的产品大都是在商品具有比背离的产品大都是在商品具有比较劣势较劣势( RCA ( RCA 1) 1) 同时同时贸易收支出现顺差贸易收支出现顺差( NRX ( NRX 0)0)中印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1)比较优势分析注:MT1为自动化设备。中印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2)比较优势分析注:MT2为中等技术加工类制成品。中印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MT3)较优势分析注:MT3为中等技术工程类制成品。 两国两国MT1MT1类商品都为比较劣势,印度的劣势类商品都为比较劣势,印度的劣势要弱于中国,且减弱趋势很明显。

15、要弱于中国,且减弱趋势很明显。 MT2 MT2印度从比较劣势变为中度比较优势,中印度从比较劣势变为中度比较优势,中国一直处于较强的劣势。国一直处于较强的劣势。 中国中国MT3MT3类产品从比较劣势到中度比较优势,类产品从比较劣势到中度比较优势,印度具有高强度的比较劣势,但在缓慢减弱。印度具有高强度的比较劣势,但在缓慢减弱。两国MT1类商品RCA 与NRX 关系背离商品列表两国MT2类商品RCA 与NRX 关系背离商品列表两国MT3类商品RCA 与NRX 关系背离商品列表 MT1类RCA与NRX背离中国有3类,印度有4类,都为无比较优势但出现贸易顺差的。 MT2类RCA与NRX背离中国有6类,印

16、度有7类,几乎都为无比较优势但出现贸易顺差的。 MT3类RCA与NRX背离中国有15类,印度有4类,大部分为无比较优势但出现贸易顺差的,也有少数有比较优势但逆差的。三、中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三、中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分析制成品比较优势分析中印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分析(2004-2010)注:以SITC分类中5、7类数据汇总中印中等技术含量制成品(HT1)比较优势分析注:HT1为高技术含量电器产品。中印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相似度指数(2004-2010)时间中国印度200421.52200521.92200622.57200722.5200824.81200

17、925.76201025.18 中国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中等竞争优势,中国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中等竞争优势,基本呈逐年上升的势。印度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基本呈逐年上升的势。印度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整体呈逐年递增的趋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整体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势。 在在HT1HT1类高技术产品中,中国具有很强的比较类高技术产品中,中国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印度是明显的比较劣势。优势,印度是明显的比较劣势。 两国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两国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由以上几点可见:由以上几点可见: (1 1)中国的产业结构、

18、出口结构调整已经)中国的产业结构、出口结构调整已经开始,逐渐由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转向中、开始,逐渐由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品转向中、高技术含量,中、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出口。高技术含量,中、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出口。虽然中国已经具有了转型趋势,但是这种趋势虽然中国已经具有了转型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并不明显。并不明显。MT MT 类多种商品是在不具有比较优类多种商品是在不具有比较优势甚至强比较劣势情况下出口的,这种背离违势甚至强比较劣势情况下出口的,这种背离违背了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并不能从实质上说背了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并不能从实质上说明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调整。明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调整。 (2 2)印度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并不明朗,)印度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并不明朗,产业优势依然集中在纺织、服装、鞋类、贵金产业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