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斑块镶嵌体动态_第1页
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斑块镶嵌体动态_第2页
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斑块镶嵌体动态_第3页
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斑块镶嵌体动态_第4页
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斑块镶嵌体动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态学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斑块镶嵌体动态关键词:斑块镶嵌动态 南亚热带 季风常绿阔叶林 南靖 溪南摘要:群落演替作为植被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季风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同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系统地分析了其斑块的组成、生长型、生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斑块相似性等,同时还探讨了整个演替系列斑块的恢复潜力及其演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在

2、林窗形成后的230a间,植物物种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物种数在演替的前26a变化非常剧烈。演替至10a时,154.8的斑块6(10a)内的植物物种数急增至92种。至2130a,物种丰富度变化较为缓慢,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程度趋近于平稳状态。 2.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斑块内的植物区系多样、复杂。随着演替的进行,斑块内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斑块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3.在演替系列上,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组成逐渐复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到演替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在演替系列上,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组成比例变化也反

3、映了斑块结构趋于稳定的恢复过程。 4.从不同演替阶段斑块内乔木层优势种的变化即少叶黄杞(Engelhardiafenzelii)、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等的不断衰退以致退出斑块和红鳞蒲桃(Syzygiumhancei)、红锥(Castanopsishystrix)、淋漓锥(Castanopsisuraiana)等的不断强大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演替后期斑块内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阳性先锋树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同时发现乔木幼树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总之,各样地中的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重要值是随着乔

4、木层的变化而变化的,斑块内小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样地中灌草藤优势种类的不同。 5.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斑块的相似性以及相异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斑块8(30a)和斑块7(21a)的相似性较强,在演替系列中均处于斑块演替的中后期。同时斑块8(30a)处于接近顶极斑块的阶段,而斑块6(10a)到斑块7(21a)的演替则处于阳生向中生性斑块的过渡阶段,从斑块1(2a)到斑块6(10a)处于早期物种侵入,斑块结构建成的阶段。大体上,斑块演替的趋势就是斑块1(2a)-斑块6(10a)-斑块7(21a)-斑块8(30a),也就是薄叶润楠、红鳞蒲桃、扇叶铁线蕨(Adiantumflabellulatum)-罗伞

5、树、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小紫金牛(Ardisiachinensis)、团叶陵齿蕨(Lindsaeaorbiculata)-薄叶润楠、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 6.斑块内物种多样性各指数随着演替的发展大体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初期向稳定的顶极斑块发展,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高,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由于斑块上层的郁闭,耐荫草本的不断发展旺盛,草本层的多样性逐渐增加。 7.对演替系列优势种的斑块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红鳞蒲桃种群的个体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而且种群增长趋势稳定。而在整个30年的演替过程中,始终未见

6、第七级以上个体,说明斑块演替还未达到顶极阶段,只是有过渡到顶极阶段的趋势,但不是最终的顶极斑块。而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红鳞蒲桃种群个体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斑块内种群的自疏、他疏作用比较明显。另外,红锥种群的变化与红鳞蒲桃种群的变化有相似之处。 8.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斑块演替机制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初期主要为“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随着斑块演替的不断进行,“竞争和资源比例说”、“种间三重作用说”、“生态史对策说”、“变化镶嵌体稳定学说”等演替机制在整个的演替系列中都有所体现。 9.对演替系列斑块的演替机制、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南

7、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几点建议。 这些研究将丰富该地区关于受到干扰后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响应机制及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并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群落演替规律,为南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正文内容 群落演替作为植被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季风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同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系统地分析了其斑块的组成、生长型、生活型、结构、物

8、种多样性、斑块相似性等,同时还探讨了整个演替系列斑块的恢复潜力及其演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在林窗形成后的230a间,植物物种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物种数在演替的前26a变化非常剧烈。演替至10a时,154.8的斑块6(10a)内的植物物种数急增至92种。至2130a,物种丰富度变化较为缓慢,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程度趋近于平稳状态。 2.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斑块内的植物区系多样、复杂。随着演替的进行,斑块内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斑块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3.在演替系列上,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组成逐渐复

9、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到演替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在演替系列上,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组成比例变化也反映了斑块结构趋于稳定的恢复过程。 4.从不同演替阶段斑块内乔木层优势种的变化即少叶黄杞(Engelhardiafenzelii)、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等的不断衰退以致退出斑块和红鳞蒲桃(Syzygiumhancei)、红锥(Castanopsishystrix)、淋漓锥(Castanopsisuraiana)等的不断强大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演替后期斑块内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阳性先锋树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

10、发展。同时发现乔木幼树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总之,各样地中的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重要值是随着乔木层的变化而变化的,斑块内小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样地中灌草藤优势种类的不同。 5.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斑块的相似性以及相异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斑块8(30a)和斑块7(21a)的相似性较强,在演替系列中均处于斑块演替的中后期。同时斑块8(30a)处于接近顶极斑块的阶段,而斑块6(10a)到斑块7(21a)的演替则处于阳生向中生性斑块的过渡阶段,从斑块1(2a)到斑块6(10a)处于早期物种侵入,斑块结构建成的阶段。大体上,斑块演替的趋势就是斑块1(2a)-斑块6(10a)-斑块7(21a)-斑块8(

11、30a),也就是薄叶润楠、红鳞蒲桃、扇叶铁线蕨(Adiantumflabellulatum)-罗伞树、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小紫金牛(Ardisiachinensis)、团叶陵齿蕨(Lindsaeaorbiculata)-薄叶润楠、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 6.斑块内物种多样性各指数随着演替的发展大体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初期向稳定的顶极斑块发展,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高,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由于斑块上层的郁闭,耐荫草本的不断发展旺盛,草本层的多样性逐渐增加。 7.对演替系列优势种的斑块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

12、行,红鳞蒲桃种群的个体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而且种群增长趋势稳定。而在整个30年的演替过程中,始终未见第七级以上个体,说明斑块演替还未达到顶极阶段,只是有过渡到顶极阶段的趋势,但不是最终的顶极斑块。而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红鳞蒲桃种群个体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斑块内种群的自疏、他疏作用比较明显。另外,红锥种群的变化与红鳞蒲桃种群的变化有相似之处。 8.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斑块演替机制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初期主要为“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随着斑块演替的不断进行,“竞争和资源比例说”、“种间三重作用说”、“生态史对策说”、“变化镶嵌体稳定学说”等演替机制在整个的演替系列中都有所

13、体现。 9.对演替系列斑块的演替机制、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几点建议。 这些研究将丰富该地区关于受到干扰后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响应机制及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并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群落演替规律,为南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群落演替作为植被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季风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同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福建南靖和溪南

14、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系统地分析了其斑块的组成、生长型、生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斑块相似性等,同时还探讨了整个演替系列斑块的恢复潜力及其演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在林窗形成后的230a间,植物物种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物种数在演替的前26a变化非常剧烈。演替至10a时,154.8的斑块6(10a)内的植物物种数急增至92种。至2130a,物种丰富度变化较为缓慢,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程度趋近于平稳状态。 2.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斑块内的植物区系多样、复杂。随着演替的进行,斑块内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斑块的物种多样性和

15、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3.在演替系列上,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组成逐渐复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到演替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在演替系列上,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组成比例变化也反映了斑块结构趋于稳定的恢复过程。 4.从不同演替阶段斑块内乔木层优势种的变化即少叶黄杞(Engelhardiafenzelii)、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等的不断衰退以致退出斑块和红鳞蒲桃(Syzygiumhancei)、红锥(Castanopsishystrix)、淋漓锥(Castanopsisuraiana)等的不断强大可以看出

16、,随着演替的进行,演替后期斑块内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阳性先锋树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同时发现乔木幼树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总之,各样地中的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重要值是随着乔木层的变化而变化的,斑块内小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样地中灌草藤优势种类的不同。 5.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斑块的相似性以及相异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斑块8(30a)和斑块7(21a)的相似性较强,在演替系列中均处于斑块演替的中后期。同时斑块8(30a)处于接近顶极斑块的阶段,而斑块6(10a)到斑块7(21a)的演替则处于阳生向中生性斑块的过渡阶段,从斑块1(2a)到斑块6(10a)处于早期物种侵入,斑块结构建成的阶段

17、。大体上,斑块演替的趋势就是斑块1(2a)-斑块6(10a)-斑块7(21a)-斑块8(30a),也就是薄叶润楠、红鳞蒲桃、扇叶铁线蕨(Adiantumflabellulatum)-罗伞树、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小紫金牛(Ardisiachinensis)、团叶陵齿蕨(Lindsaeaorbiculata)-薄叶润楠、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 6.斑块内物种多样性各指数随着演替的发展大体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初期向稳定的顶极斑块发展,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高,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由于斑块上层的郁闭,耐荫草本的不断发展旺盛,

18、草本层的多样性逐渐增加。 7.对演替系列优势种的斑块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红鳞蒲桃种群的个体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而且种群增长趋势稳定。而在整个30年的演替过程中,始终未见第七级以上个体,说明斑块演替还未达到顶极阶段,只是有过渡到顶极阶段的趋势,但不是最终的顶极斑块。而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红鳞蒲桃种群个体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斑块内种群的自疏、他疏作用比较明显。另外,红锥种群的变化与红鳞蒲桃种群的变化有相似之处。 8.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斑块演替机制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初期主要为“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随着斑块演替的不断进行,“竞争和资源比例说”、“种间

19、三重作用说”、“生态史对策说”、“变化镶嵌体稳定学说”等演替机制在整个的演替系列中都有所体现。 9.对演替系列斑块的演替机制、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几点建议。 这些研究将丰富该地区关于受到干扰后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响应机制及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并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群落演替规律,为南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群落演替作为植被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季风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

20、的原理,同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系统地分析了其斑块的组成、生长型、生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斑块相似性等,同时还探讨了整个演替系列斑块的恢复潜力及其演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在林窗形成后的230a间,植物物种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物种数在演替的前26a变化非常剧烈。演替至10a时,154.8的斑块6(10a)内的植物物种数急增至92种。至2130a,物种丰富度变化较为缓慢,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程度趋近于平稳状态。 2.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斑块内的植物区系多样、复杂。随着演替的进

21、行,斑块内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斑块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3.在演替系列上,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组成逐渐复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到演替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在演替系列上,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组成比例变化也反映了斑块结构趋于稳定的恢复过程。 4.从不同演替阶段斑块内乔木层优势种的变化即少叶黄杞(Engelhardiafenzelii)、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等的不断衰退以致退出斑块和红鳞蒲桃(Syzygiumhancei)、红锥(Castanops

22、ishystrix)、淋漓锥(Castanopsisuraiana)等的不断强大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演替后期斑块内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阳性先锋树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同时发现乔木幼树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总之,各样地中的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重要值是随着乔木层的变化而变化的,斑块内小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样地中灌草藤优势种类的不同。 5.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斑块的相似性以及相异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斑块8(30a)和斑块7(21a)的相似性较强,在演替系列中均处于斑块演替的中后期。同时斑块8(30a)处于接近顶极斑块的阶段,而斑块6(10a)到斑块7(21a)的演替则处于阳生向中生

23、性斑块的过渡阶段,从斑块1(2a)到斑块6(10a)处于早期物种侵入,斑块结构建成的阶段。大体上,斑块演替的趋势就是斑块1(2a)-斑块6(10a)-斑块7(21a)-斑块8(30a),也就是薄叶润楠、红鳞蒲桃、扇叶铁线蕨(Adiantumflabellulatum)-罗伞树、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小紫金牛(Ardisiachinensis)、团叶陵齿蕨(Lindsaeaorbiculata)-薄叶润楠、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 6.斑块内物种多样性各指数随着演替的发展大体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初期向稳定的顶极斑块发展,乔木层的物种

24、多样性逐渐增高,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由于斑块上层的郁闭,耐荫草本的不断发展旺盛,草本层的多样性逐渐增加。 7.对演替系列优势种的斑块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红鳞蒲桃种群的个体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而且种群增长趋势稳定。而在整个30年的演替过程中,始终未见第七级以上个体,说明斑块演替还未达到顶极阶段,只是有过渡到顶极阶段的趋势,但不是最终的顶极斑块。而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红鳞蒲桃种群个体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斑块内种群的自疏、他疏作用比较明显。另外,红锥种群的变化与红鳞蒲桃种群的变化有相似之处。 8.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斑块演替机制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

25、初期主要为“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随着斑块演替的不断进行,“竞争和资源比例说”、“种间三重作用说”、“生态史对策说”、“变化镶嵌体稳定学说”等演替机制在整个的演替系列中都有所体现。 9.对演替系列斑块的演替机制、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几点建议。 这些研究将丰富该地区关于受到干扰后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响应机制及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并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群落演替规律,为南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群落演替作为植被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季风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

26、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同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系统地分析了其斑块的组成、生长型、生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斑块相似性等,同时还探讨了整个演替系列斑块的恢复潜力及其演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在林窗形成后的230a间,植物物种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物种数在演替的前26a变化非常剧烈。演替至10a时,154.8的斑块6(10a)内的植物物种数急增至92种。至2130a,物种丰富度变化较为缓慢,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程度趋近于平稳状

27、态。 2.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斑块内的植物区系多样、复杂。随着演替的进行,斑块内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斑块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3.在演替系列上,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组成逐渐复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到演替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在演替系列上,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组成比例变化也反映了斑块结构趋于稳定的恢复过程。 4.从不同演替阶段斑块内乔木层优势种的变化即少叶黄杞(Engelhardiafenzelii)、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等的

28、不断衰退以致退出斑块和红鳞蒲桃(Syzygiumhancei)、红锥(Castanopsishystrix)、淋漓锥(Castanopsisuraiana)等的不断强大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演替后期斑块内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阳性先锋树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同时发现乔木幼树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总之,各样地中的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重要值是随着乔木层的变化而变化的,斑块内小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样地中灌草藤优势种类的不同。 5.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斑块的相似性以及相异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斑块8(30a)和斑块7(21a)的相似性较强,在演替系列中均处于斑块演替的中后期。同时斑块8(3

29、0a)处于接近顶极斑块的阶段,而斑块6(10a)到斑块7(21a)的演替则处于阳生向中生性斑块的过渡阶段,从斑块1(2a)到斑块6(10a)处于早期物种侵入,斑块结构建成的阶段。大体上,斑块演替的趋势就是斑块1(2a)-斑块6(10a)-斑块7(21a)-斑块8(30a),也就是薄叶润楠、红鳞蒲桃、扇叶铁线蕨(Adiantumflabellulatum)-罗伞树、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小紫金牛(Ardisiachinensis)、团叶陵齿蕨(Lindsaeaorbiculata)-薄叶润楠、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 6.斑块内物种多样

30、性各指数随着演替的发展大体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初期向稳定的顶极斑块发展,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高,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由于斑块上层的郁闭,耐荫草本的不断发展旺盛,草本层的多样性逐渐增加。 7.对演替系列优势种的斑块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红鳞蒲桃种群的个体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而且种群增长趋势稳定。而在整个30年的演替过程中,始终未见第七级以上个体,说明斑块演替还未达到顶极阶段,只是有过渡到顶极阶段的趋势,但不是最终的顶极斑块。而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红鳞蒲桃种群个体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斑块内种群的自疏、他疏作用比较明显。另外,红锥种群的变化与红鳞蒲桃种群的变化有相似

31、之处。 8.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斑块演替机制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初期主要为“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随着斑块演替的不断进行,“竞争和资源比例说”、“种间三重作用说”、“生态史对策说”、“变化镶嵌体稳定学说”等演替机制在整个的演替系列中都有所体现。 9.对演替系列斑块的演替机制、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几点建议。 这些研究将丰富该地区关于受到干扰后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响应机制及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并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群落演替规律,为南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群落演替作

32、为植被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季风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同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系统地分析了其斑块的组成、生长型、生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斑块相似性等,同时还探讨了整个演替系列斑块的恢复潜力及其演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在林窗形成后的230a间,植物物种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物种数在演替的前26a变化非常剧烈。演替至10a时,154.8的斑块6(10a)内的植物物种

33、数急增至92种。至2130a,物种丰富度变化较为缓慢,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程度趋近于平稳状态。 2.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斑块内的植物区系多样、复杂。随着演替的进行,斑块内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斑块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3.在演替系列上,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组成逐渐复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到演替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在演替系列上,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组成比例变化也反映了斑块结构趋于稳定的恢复过程。 4.从不同演替阶段斑块内乔木层优势种的变化即少叶黄杞(Engelhardiafenzelii)、白楸(Mallotu

34、spaniculatus)、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等的不断衰退以致退出斑块和红鳞蒲桃(Syzygiumhancei)、红锥(Castanopsishystrix)、淋漓锥(Castanopsisuraiana)等的不断强大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演替后期斑块内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阳性先锋树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同时发现乔木幼树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总之,各样地中的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重要值是随着乔木层的变化而变化的,斑块内小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样地中灌草藤优势种类的不同。 5.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斑块的相似性以及相异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斑块8(3

35、0a)和斑块7(21a)的相似性较强,在演替系列中均处于斑块演替的中后期。同时斑块8(30a)处于接近顶极斑块的阶段,而斑块6(10a)到斑块7(21a)的演替则处于阳生向中生性斑块的过渡阶段,从斑块1(2a)到斑块6(10a)处于早期物种侵入,斑块结构建成的阶段。大体上,斑块演替的趋势就是斑块1(2a)-斑块6(10a)-斑块7(21a)-斑块8(30a),也就是薄叶润楠、红鳞蒲桃、扇叶铁线蕨(Adiantumflabellulatum)-罗伞树、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小紫金牛(Ardisiachinensis)、团叶陵齿蕨(Lindsaeaorbiculata

36、)-薄叶润楠、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 6.斑块内物种多样性各指数随着演替的发展大体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初期向稳定的顶极斑块发展,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高,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由于斑块上层的郁闭,耐荫草本的不断发展旺盛,草本层的多样性逐渐增加。 7.对演替系列优势种的斑块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红鳞蒲桃种群的个体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而且种群增长趋势稳定。而在整个30年的演替过程中,始终未见第七级以上个体,说明斑块演替还未达到顶极阶段,只是有过渡到顶极阶段的趋势,但不是最终的顶极斑块。而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红鳞蒲桃种群个体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

37、感觉到斑块内种群的自疏、他疏作用比较明显。另外,红锥种群的变化与红鳞蒲桃种群的变化有相似之处。 8.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斑块演替机制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初期主要为“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随着斑块演替的不断进行,“竞争和资源比例说”、“种间三重作用说”、“生态史对策说”、“变化镶嵌体稳定学说”等演替机制在整个的演替系列中都有所体现。 9.对演替系列斑块的演替机制、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几点建议。 这些研究将丰富该地区关于受到干扰后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响应机制及恢复生态学的内容

38、,并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群落演替规律,为南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群落演替作为植被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季风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同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系统地分析了其斑块的组成、生长型、生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斑块相似性等,同时还探讨了整个演替系列斑块的恢复潜力及其演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在林窗形成后的230a间,植物物种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物种

39、数在演替的前26a变化非常剧烈。演替至10a时,154.8的斑块6(10a)内的植物物种数急增至92种。至2130a,物种丰富度变化较为缓慢,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程度趋近于平稳状态。 2.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斑块内的植物区系多样、复杂。随着演替的进行,斑块内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斑块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3.在演替系列上,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组成逐渐复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到演替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在演替系列上,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组成比例变化也反映了斑块结构趋于稳定的恢复过程。 4.从不同演替阶段斑块内乔木

40、层优势种的变化即少叶黄杞(Engelhardiafenzelii)、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等的不断衰退以致退出斑块和红鳞蒲桃(Syzygiumhancei)、红锥(Castanopsishystrix)、淋漓锥(Castanopsisuraiana)等的不断强大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演替后期斑块内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阳性先锋树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同时发现乔木幼树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总之,各样地中的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重要值是随着乔木层的变化而变化的,斑块内小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样地中灌草藤优势

41、种类的不同。 5.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斑块的相似性以及相异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斑块8(30a)和斑块7(21a)的相似性较强,在演替系列中均处于斑块演替的中后期。同时斑块8(30a)处于接近顶极斑块的阶段,而斑块6(10a)到斑块7(21a)的演替则处于阳生向中生性斑块的过渡阶段,从斑块1(2a)到斑块6(10a)处于早期物种侵入,斑块结构建成的阶段。大体上,斑块演替的趋势就是斑块1(2a)-斑块6(10a)-斑块7(21a)-斑块8(30a),也就是薄叶润楠、红鳞蒲桃、扇叶铁线蕨(Adiantumflabellulatum)-罗伞树、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小紫金

42、牛(Ardisiachinensis)、团叶陵齿蕨(Lindsaeaorbiculata)-薄叶润楠、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 6.斑块内物种多样性各指数随着演替的发展大体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初期向稳定的顶极斑块发展,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高,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由于斑块上层的郁闭,耐荫草本的不断发展旺盛,草本层的多样性逐渐增加。 7.对演替系列优势种的斑块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红鳞蒲桃种群的个体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而且种群增长趋势稳定。而在整个30年的演替过程中,始终未见第七级以上个体,说明斑块演替还未达到顶极阶段,只是有过渡到顶极

43、阶段的趋势,但不是最终的顶极斑块。而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红鳞蒲桃种群个体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斑块内种群的自疏、他疏作用比较明显。另外,红锥种群的变化与红鳞蒲桃种群的变化有相似之处。 8.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斑块演替机制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初期主要为“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随着斑块演替的不断进行,“竞争和资源比例说”、“种间三重作用说”、“生态史对策说”、“变化镶嵌体稳定学说”等演替机制在整个的演替系列中都有所体现。 9.对演替系列斑块的演替机制、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

44、几点建议。 这些研究将丰富该地区关于受到干扰后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响应机制及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并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群落演替规律,为南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群落演替作为植被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季风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同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系统地分析了其斑块的组成、生长型、生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斑块相似性等,同时还探讨了整个演替系列斑块的恢复潜力及其演替机

45、制。研究结果表明: 1.在林窗形成后的230a间,植物物种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物种数在演替的前26a变化非常剧烈。演替至10a时,154.8的斑块6(10a)内的植物物种数急增至92种。至2130a,物种丰富度变化较为缓慢,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程度趋近于平稳状态。 2.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斑块内的植物区系多样、复杂。随着演替的进行,斑块内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斑块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3.在演替系列上,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组成逐渐复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到演替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在演替系列上,各生长型

46、和生活型的组成比例变化也反映了斑块结构趋于稳定的恢复过程。 4.从不同演替阶段斑块内乔木层优势种的变化即少叶黄杞(Engelhardiafenzelii)、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等的不断衰退以致退出斑块和红鳞蒲桃(Syzygiumhancei)、红锥(Castanopsishystrix)、淋漓锥(Castanopsisuraiana)等的不断强大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演替后期斑块内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阳性先锋树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同时发现乔木幼树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总之,各样地中的灌木层、草本层

47、、藤本植物的重要值是随着乔木层的变化而变化的,斑块内小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样地中灌草藤优势种类的不同。 5.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斑块的相似性以及相异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斑块8(30a)和斑块7(21a)的相似性较强,在演替系列中均处于斑块演替的中后期。同时斑块8(30a)处于接近顶极斑块的阶段,而斑块6(10a)到斑块7(21a)的演替则处于阳生向中生性斑块的过渡阶段,从斑块1(2a)到斑块6(10a)处于早期物种侵入,斑块结构建成的阶段。大体上,斑块演替的趋势就是斑块1(2a)-斑块6(10a)-斑块7(21a)-斑块8(30a),也就是薄叶润楠、红鳞蒲桃、扇叶铁线蕨(Adiantumflab

48、ellulatum)-罗伞树、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小紫金牛(Ardisiachinensis)、团叶陵齿蕨(Lindsaeaorbiculata)-薄叶润楠、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 6.斑块内物种多样性各指数随着演替的发展大体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初期向稳定的顶极斑块发展,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高,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由于斑块上层的郁闭,耐荫草本的不断发展旺盛,草本层的多样性逐渐增加。 7.对演替系列优势种的斑块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红鳞蒲桃种群的个体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而且种群增长趋势稳定。而在整个3

49、0年的演替过程中,始终未见第七级以上个体,说明斑块演替还未达到顶极阶段,只是有过渡到顶极阶段的趋势,但不是最终的顶极斑块。而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红鳞蒲桃种群个体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斑块内种群的自疏、他疏作用比较明显。另外,红锥种群的变化与红鳞蒲桃种群的变化有相似之处。 8.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斑块演替机制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初期主要为“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随着斑块演替的不断进行,“竞争和资源比例说”、“种间三重作用说”、“生态史对策说”、“变化镶嵌体稳定学说”等演替机制在整个的演替系列中都有所体现。 9.对演替系列斑块的演替机制、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

50、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几点建议。 这些研究将丰富该地区关于受到干扰后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响应机制及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并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群落演替规律,为南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群落演替作为植被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季风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同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系统地分析了其斑块的组成、生长型、

51、生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斑块相似性等,同时还探讨了整个演替系列斑块的恢复潜力及其演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在林窗形成后的230a间,植物物种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物种数在演替的前26a变化非常剧烈。演替至10a时,154.8的斑块6(10a)内的植物物种数急增至92种。至2130a,物种丰富度变化较为缓慢,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程度趋近于平稳状态。 2.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斑块内的植物区系多样、复杂。随着演替的进行,斑块内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斑块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3.在演替系列上,植物的生长型和

52、生活型组成逐渐复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到演替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在演替系列上,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组成比例变化也反映了斑块结构趋于稳定的恢复过程。 4.从不同演替阶段斑块内乔木层优势种的变化即少叶黄杞(Engelhardiafenzelii)、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等的不断衰退以致退出斑块和红鳞蒲桃(Syzygiumhancei)、红锥(Castanopsishystrix)、淋漓锥(Castanopsisuraiana)等的不断强大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演替后期斑块内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阳性先锋树种的衰退

53、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同时发现乔木幼树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总之,各样地中的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重要值是随着乔木层的变化而变化的,斑块内小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样地中灌草藤优势种类的不同。 5.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斑块的相似性以及相异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斑块8(30a)和斑块7(21a)的相似性较强,在演替系列中均处于斑块演替的中后期。同时斑块8(30a)处于接近顶极斑块的阶段,而斑块6(10a)到斑块7(21a)的演替则处于阳生向中生性斑块的过渡阶段,从斑块1(2a)到斑块6(10a)处于早期物种侵入,斑块结构建成的阶段。大体上,斑块演替的趋势就是斑块1(2a)-斑块6(10a)-斑块7(2

54、1a)-斑块8(30a),也就是薄叶润楠、红鳞蒲桃、扇叶铁线蕨(Adiantumflabellulatum)-罗伞树、单叶新月蕨(Pronephriumsimplex)-小紫金牛(Ardisiachinensis)、团叶陵齿蕨(Lindsaeaorbiculata)-薄叶润楠、箬竹(Indocalamustessellatus)。 6.斑块内物种多样性各指数随着演替的发展大体上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从初期向稳定的顶极斑块发展,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高,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逐渐降低。由于斑块上层的郁闭,耐荫草本的不断发展旺盛,草本层的多样性逐渐增加。 7.对演替系列优势种的斑块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以看

55、出,随着演替的进行,红鳞蒲桃种群的个体得到了很好的更新,而且种群增长趋势稳定。而在整个30年的演替过程中,始终未见第七级以上个体,说明斑块演替还未达到顶极阶段,只是有过渡到顶极阶段的趋势,但不是最终的顶极斑块。而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红鳞蒲桃种群个体数的变化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斑块内种群的自疏、他疏作用比较明显。另外,红锥种群的变化与红鳞蒲桃种群的变化有相似之处。 8.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斑块演替机制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演替初期主要为“初始植物区系组成学说”,随着斑块演替的不断进行,“竞争和资源比例说”、“种间三重作用说”、“生态史对策说”、“变化镶嵌体稳定学说”等演替机制在整个的

56、演替系列中都有所体现。 9.对演替系列斑块的演替机制、福建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几点建议。 这些研究将丰富该地区关于受到干扰后植物种群和群落的响应机制及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并总结出适合该地区的群落演替规律,为南亚热带地区退化植被的生态恢复提供指导。群落演替作为植被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季风常绿阔叶林作为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是南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运用植物群落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同时采用时空互代的方法,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57、-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雨林)。系统地分析了其斑块的组成、生长型、生活型、结构、物种多样性、斑块相似性等,同时还探讨了整个演替系列斑块的恢复潜力及其演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1.在林窗形成后的230a间,植物物种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植物物种数在演替的前26a变化非常剧烈。演替至10a时,154.8的斑块6(10a)内的植物物种数急增至92种。至2130a,物种丰富度变化较为缓慢,物种丰富度指数变化程度趋近于平稳状态。 2.南靖和溪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斑块内的植物区系多样、复杂。随着演替的进行,斑块内的科、属、种均呈现较明显的增长趋势,表明随着演替时间的延长,斑

58、块的物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演替进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3.在演替系列上,植物的生长型和生活型组成逐渐复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到演替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在演替系列上,各生长型和生活型的组成比例变化也反映了斑块结构趋于稳定的恢复过程。 4.从不同演替阶段斑块内乔木层优势种的变化即少叶黄杞(Engelhardiafenzelii)、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等的不断衰退以致退出斑块和红鳞蒲桃(Syzygiumhancei)、红锥(Castanopsishystrix)、淋漓锥(Castanopsisuraiana)等的

59、不断强大可以看出,随着演替的进行,演替后期斑块内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呈现出阳性先锋树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同时发现乔木幼树是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总之,各样地中的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的重要值是随着乔木层的变化而变化的,斑块内小环境的变化,导致各样地中灌草藤优势种类的不同。 5.从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层次斑块的相似性以及相异性的比较可以看出,斑块8(30a)和斑块7(21a)的相似性较强,在演替系列中均处于斑块演替的中后期。同时斑块8(30a)处于接近顶极斑块的阶段,而斑块6(10a)到斑块7(21a)的演替则处于阳生向中生性斑块的过渡阶段,从斑块1(2a)到斑块6(10a)处于早期物种侵入,斑块结构建成的阶段。大体上,斑块演替的趋势就是斑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