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文言特殊句式16061.精品文档.文言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1 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 省略句3 被动句4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 固定格式。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
2、“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3、)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
4、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5 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
5、“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一)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1 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6、;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
7、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
8、我长。孔雀东南飞(二) 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
9、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一) 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二) 宾语前置1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
10、。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11、160;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3 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4 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5 用“之”“是”来提宾。如:
12、60;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三)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1 数量性定语的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13、60;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2 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3)、中心词+之+
14、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四) 介词结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用在谓语动词的前边充当状语,而在文言中介词结构常常会用在谓语动词之后。我们称之为介词结构(介宾结构,状语)后置。常见的格式如下:1“于(乎)+宾语”结构 由“于”或“(乎)”字与后面的词构成的介词结构在文言文中最多,可以表示处所、比较、被动、对象等。这种结构一般后置于谓语动词之后。(1)
15、 表示比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长于臣。(项伯)比我(张良)大。)鸿门宴(2) 表示处所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
16、于此。鸿门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3) 表示对象 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求救。)(触龙说赵太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表示被动(参见被动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2“以+宾语”结构 五亩之宅,树之以
17、桑。寡人之于国也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 杀人以梃与刃。孟子四省略句古人写文章,常常为了语言的简练,在不影响表情达意的情况下,行文时便省去一些重复的词语,这种省略某词或某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非常普遍,其中不少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文言中的省略句主要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动词宾语省略、介词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等。(一)主语省略1对话省。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2承前省 (桃花源中人)见渔人,
18、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村中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3 蒙后省 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十月蟋蟀进我床下。(二)谓语省略1对话省。 曰:“学诗乎?”曰:“未(学诗)也。”论语2 承前省。 上医医国,其次(医)疾。国语3 蒙后省 躬自厚(责)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三) 动词宾语省略1对话
19、省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此乐)。”2承前省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兄弟)。论语3蒙后省 明日,子路行,以告(孔子)。子曰:“隐者也。” 论语(四)介词宾语的省略指介词“以”“与”“为”等介词的宾语的省略。 忠之属也,可以( )一战。 于是秦王不怿,为( )击缶
20、; 竖子不足与( )谋。鸿门宴(五)介词“以”“于”的省略。 现代汉语中,介词是不能省略的。文言文中,介词一般也不可以省略。古汉语中,只有“以”、“于”可以省略。 1、介词“以”的省略。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 2、介词“于”的省略。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五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格式文言文中常见
21、的固定格式分成五类:1 与“所”“以”有关的固定格式,包括“有所”和“无所”、“有以”和“无以”。2 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包括“如何”、“奈何”、“若何”、“何以为”、“何之有”。3 与“孰”“与其”有关的固定格式,包括“与其孰与”“与其孰若(岂若)”4 与“乎”字有关的固定格式,包括“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5 与“之谓”有关的固定格式,包括“之谓也”、“其之谓也(欤、矣、乎)”。(一)与“所”以有关的固定格式1 与“所”有关的固定格式。
22、0; 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之前,组成“所”字词组,也叫作“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如:“所吃”即“吃的”。在文言中经常用在“有”“无”之后,形成“有所”、“无所”的形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没有什么(的人|的事|的东西)”的意思。例: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我进入关中以后,一点点东西也不敢有所贪图。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有个思念的人,但是在大海的南面。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财物没有掠取什么,美女
23、没有接近哪一个。2 与“以”字有关原固定格式。 “有以”译为“有什么可拿来的”。“无以”译为“没有什么可拿来的”。如: 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 项王没有什么话可回答。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君王与沛公一起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作乐的,请让我舞剑助兴。(二)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 文言文中与“何”字有关的固定格式比较多,表示特定的语气,有时表示疑问,有时表示
24、反问,有时表示感叹。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奈何,若何、如何”,译为“怎么样”、“怎样”。“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秦国如果)取走了我们的璧,却不给我们城,怎么办?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吕氏春秋商汤向伊尹询问:“想要取得天下,怎么办?”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山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凭借你的力量,否定还不能铲平魁父那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怎么样?“如之何”
25、、“奈之何”用作状语时,应该当作一个整体来理解,用来反问原因。“之”字成了一个纯粹的音节助词。“如之何”、“奈之何”可译作“怎么”、“为什么”。例如: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君臣之样的道理怎么能废弃他呢?何如德之衰也!庄子·人世间怎么德行这么衰微!2、表达反问的固定格式。 反问语气就是一种明知故问的语气。这一类的固定格式有:“何(奚)以为”、“何为”“何(恶)用为”、“安以为”、“曷为”。这是文言文中常常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种句式表面上是问句,其实是对事情的坚决否定。其中“何(奚、恶)”是疑问代词,“以”、“用”都是动词,“为”是语
26、气助词。一般可译为“还要做什么呢”、“哪里用得着呢”。例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这是国家的臣子,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如今人方为九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世方乱,安以富为?三国志世道正大乱,要富有干什么?此外,还有:“何之有”、“何有”的固定格式。“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之”字是提宾标志。夫郑,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郑国,有什么罪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这种格式主要有“何之”“何其”。一般译作“怎么这么”“怎么这么”。例如: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怎么许子这么不怕麻烦!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斩断头发,对天发誓,泪下如雨,沾湿衣襟,怎么这么衰败呀!(三)与“孰”“与其”有关的固定格式与“孰”有关的固定格式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表示比较或抉择。1“孰与”,一般译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