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乐教学案例(整合分步调整)_第1页
庆乐教学案例(整合分步调整)_第2页
庆乐教学案例(整合分步调整)_第3页
庆乐教学案例(整合分步调整)_第4页
庆乐教学案例(整合分步调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逐步走出柳阴来 中段单元习作整体整教尝试【案例背景】小学四年级,是孩子习作的起步阶段。如何对孩子的习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很多老师总习惯于用一两篇“比较优秀的例文”来“彻底解决”孩子们的习作问题。用所谓的“例文”让孩子一味的模仿甚至套用格式。尽管这种指导方式很多时候会在短期内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笔者觉得我们的习作指导不能这样强势,这样功利。否则我们必将以扼杀孩子们的创造性为代价。它违背了写作的规律不说,甚至还是导致目前我们的写作教学盲目拔高的罪魁。因为我们在让孩子模仿例文时,我们总信奉这样一句话:效法乎上,仅得其中;效法乎中,仅得其下。所以我们总是选“上层的例文”让孩子模仿,而“上层之作”从哪

2、里来,大家心知肚明。【案例描述】从人教版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安排来看,是呈反复的螺旋式上升的。这很多老师注意到了,但是却很少用这样逻辑去思考我们每个单元的习作教学该如何开展。我们总习惯于将习作课集中化、简单化(前文已述)。那我们应该如何遵循写作的自然规律,利用好我们教材中的资源,对孩子的写作教学进行相对有效的指导呢?我觉得,我们在写作指导时要有“整体的观念”。在教学一个单元之前,好好梳理这个单元里的每一篇课文,你会发现其实这几篇课文总是各有侧重,这就为我们习作的整体布局有一个相当稳固的基础,再根据这一基础进行习作指导分步走的策略,循序渐进。就此,我在教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

3、做了一些尝试,感觉效果比较明显,所以整理出来,以飨大家参考并指正。蹒跚起步:单元导读中的自由写在正式教这一单元的课文之前,我利用了一节课时间进行了单元导读。导读的目标主要有:一是帮助孩子们预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养成预习整个单元的习惯;二是知道孩子们把握本单元不同文本间联系,把握单元主题观察和发现。三是让孩子观察凤仙花,并结合链接资料写一篇习作。课堂中我用了30分钟基本上比较好地完成了前面两个教学任务。然后我引导:苏轼细看江西庐山,突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陆游用心观察山西村,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叶圣陶爷爷细心观察 爬山虎,发现爬山虎的脚这一有趣的

4、细节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通过长期坚持观察昆虫 ,写下了举世闻名的昆虫记;魏格纳仔细端详 世界地图 ,并进行大量的考证,最终提出了震动地质界的“大陆漂移”的假说。所以,只要你用心、细致、耐心地观察,总能有意外的发现额收获。接着我给孩子们每人一个表格,让他们仔细观察凤仙花。然后让他们根据观察感受并结合链接资料(凤仙花的名字、习性、价值等),写一篇关于凤仙花的习作。【反思】在单元导读就让孩子习作,习作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当堂让他们写出一篇文质兼美的习作(当然,能这样最好)。而是让他们收集自己的最原始的观察和体验。并能把这种体验记录下来,哪怕很晦涩,哪怕病句百出,哪怕只是几个数据的罗列。正所谓巧

5、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我们的孩子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就是因为没有去观察。有了这样的观察记录并结合有关凤仙花的“资料链接”。孩子们就已经有了第一手资料,这样的一次的写绝对不会是空洞无物的,这样也为接下来的二次、三次修改打好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在孩子们写的过程中我没有做任何的指导,保留孩子们作品的原生态,让应该暴露的缺点尽量暴露。这样做的目的有:其一,习作是一种创造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思维,如果刚开始就进行指导,我想可能会破坏孩子童心的“原生态”;其二,表达的完美并不是我们这个学段写作方面的目标任务,只要言之有物就可以了;其三 ,我对习作指导的理想境界是:让孩子在习作中获得成就感。第一篇习作

6、只是一个起点,如果让他在每次的习作中都能感受到自己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那他的成就感就可想而知了。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明白: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尽管这第一步走得有些蹒跚,有些凌乱,但是这是每个孩子必须要经历的写作阶段,很有必要。定向第二步:“爬山虎的脚步”中调整角度在上爬山虎的脚时,我在落实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之后,我有意要引导孩子们关注作者的观察角度。师:同学们,我们回过看看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是“爬山虎”而是“爬山虎的脚”呢?一位孩子迅速回答:因为作者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其他的没有明确写。师:这就奇怪了,爬山虎应该有很多地方都是可以写的,叶圣陶爷爷却只写爬山虎的脚,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啊。生:当然不

7、了,我们读起来感觉也很好啊。师:你们都这么认为吗?(生肯定)是啊,我们要写一样事物,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抓好某个角度,然后写细致,照样能把它写好。比如我们的凤仙花就是这样。请同学们再观察凤仙花,抓住它的某一角度再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增补修改。(3分钟左右)【反思】从孩子们写的东西来看,他们并不是不会观察,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观察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不是完全不会表达,你看语句基本上都还是比较通顺的。但是,按我们一贯的标准,导读课中孩子们写的作品只能算是不成样的练笔。原因何在?那是因为他们还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角度。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们在第一次写凤仙花时总是出不了:茎有多高,叶子有多少片,花蕾有多少个

8、等等平铺直叙式的罗列。他们像是空有一身力气去没地方可使的感觉。此时,我们不能直接用所谓的套路去强行牵拉,我们应该先给他们一个自省的机会。当我在做以上的引导时,我已经给孩子们一个比较明确表达的方向。毫无疑问,爬山虎的脚一文是非常好的范例。通过这样的引导,孩子们对如何去选取一个角度去描写一件事物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在修改时孩子们还会将自己原有的作品与课文的言语形式进行比照,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一些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是我们老师一味的教所无法达到的。同时,我也看到很多孩子开始关注凤仙花那笔直的茎,有的孩子写凤仙花的花,有的孩子写凤仙花的叶等比较具体的细节,知道抓重点去写了。很少有孩子像第一次一

9、样对凤仙花“胡子眉毛一把抓”了。应该说,大部分孩子在这第二步中,找到了描写刻画的角度。润色第三步:蟋蟀不只是蟋蟀蟋蟀的住宅语言非常有特色,特别是拟人化的手法的运用,让文中的蟋蟀不像是蟋蟀,倒更像是作者的一位老朋友一个做事考究、坚持不懈、讲究生活品味的老朋友,一个建筑专家。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有意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本文语言的特色。课堂中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文中的这只蟋蟀给你什么感受?生:蟋蟀真是一位建筑大师;它真勤劳;它做事坚持到底;他对生活从来不随便师:你喜欢这只蟋蟀吗?(生肯定)你感觉这还是一只蟋蟀吗?生:不!像是一个人。(追问:作者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作者采用了拟人句,比如:当四周很

10、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师:是啊,那我们可否把我们喜欢的事物也想法布尔一样把他写得像人一样呢?大家再把我们的“凤仙花”拿出来看看吧。师:老师也写了一点东西,给大家读读,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读下水文)。【反思】前面两节课:孩子们通过导读课的观察记录收集了第一笔写作素材;通过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明确了表达的角度。如何才能做到有创造性地表达?言语表达的质量从哪里获得?我们当然可以引导我们的孩子平时去多读,多积累,达到“汇流成海”的效果。但是,当我们面对像蟋蟀的住宅这样的作品,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我们当然要信手拈来,我们当然要让我们的孩子去玩味一下,我们当然要停下来让孩子去动一动。更何况,孩子

11、已经二度修改过“凤仙花”,他们曾经为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写他们心爱的凤仙花而搜肠刮肚过。此时,这“蟋蟀”来的还不够及时吗?当然,言语表达方式的习得是比较难的,法布尔的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孩子应该是无法在短时间内习得,但是通过这样的引导,目的就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言语表达的多元性。让后帮助他们进行有益的尝试。为了降低孩子们的难度,增加他们对这种表达有更直观的感觉,我特地读了一篇我自己的下水文,给孩子在这个方面以引领。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再好的食材给一个拙妇也是浪费。而这第三步,我们给了他们一本“食谱”,更给了他们一种“烹调”的情趣。轻松第四步:水到渠成 习作课上,我分成以下几个步骤:一

12、是让孩子重新来看看自己亲写下的这三个版本的凤仙花并说说感受(很多学生都说一次比一次好);二是,找出自己最好的那篇,说说好在哪里,并给大家读一个亮点;三是,同伴互读互评;四、修改并撰写到作文本上。当然如果想写别的事物也可以。【反思】在这节课开始前,同学们已经写了一次,改了两次。已经在资料收集,描写角度选择和言语表达方面进行了由易到难的训练,写作在这节课变得比较简单,因此水到渠成。最难得的是,孩子们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一次比一次好,这种体会是宝贵的。这一步走得好快好轻松,因为前面几步都是孩子们自己在摸索中走出来的(我的指导时隐含在背后的),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走了。【深度思考】基于以上,笔者认为,

13、单元习作整体整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整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之前,要整体把握这个单元的主题,每篇课文的内容,单元习作内容目标,园地内容,并明确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再去审视我们的教学内容编排是否有利于我们单元教学难点的突破;一般而言,单元习作都会是我们单元教学的难点之一。我们不应该只奢望利用集中的一节或者几节习作指导课来完成我们的习作目标,习作的指导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单元教学的始终。应该对既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让孩子围绕单元习作内容进行渐进性的,不同角度的多练多写几次,在每次写的过程中,逐步落实习作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对整个单元的阅读课文特

14、点要进行分析思考,然后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写的平台。同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练笔要紧靠单元主题、单元习作内容。2、重视孩子习作体验,祛除担心害怕心理,树立写作自信心。重视孩子的习作体验,而不只是孩子习作本身。我们往往过分关注孩子的习作质量如何,我们却很少去关注孩子的习作是如何写出来的。孩子写的东西固然重要,它是我们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但是,很多时候,孩子的习作体验更能反映这个孩子的真实写作的动力。因为良好的习作体验是他们习作的兴趣之源,动力之源。一味地关注孩子的习作本身,我们会给孩子传递一种非常错误的信号:为了习作而习作。在这个案例中,我所想要让孩子们拥有的写作体验是: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3、四多四少多交流,少评改。就是多组织学生把他们的作文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出来,读给别人听,互相交流,分享习作的快乐,使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从实践中知道写什么、怎么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