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复习之课内阅读_第1页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复习之课内阅读_第2页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复习之课内阅读_第3页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复习之课内阅读_第4页
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复习之课内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初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复习之课内阅读如何做到中考文言文题目一分都不能少?中考语文的现代文、作文和文言文,俗称“四大板块”。而其中最有可能做到“一分都不少”的板块,非文言文莫属了,至于其他两板块,很少有此“海口”。标题中的“应该”一词表明,“一分都不少”是每位下过苦功的考生所力所能及的事。所以,许多学生现阶段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文言文上,力求做到一分都不少,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未雨绸缪,考前还是要缜密分析这两年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制订出“一模”“二模”以至于中考的文言文夺分的攻略。(一)、心中要有文言文题型表分析有关命题部门“继往开来,稳中出新”的精神,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是落实

2、“稳”字的一个窗口,现将试题题型介绍如下:1、 默写规定古诗文:8个题,8分2、理解、赏析古诗词23题,56分3、文学常识、节奏、译句、把握主旨 10分左右4、实词、句译理解主旨 2分(二)、默写和鉴赏古诗词,可“合二为一”虽说默写古诗词是采用填空形式,似乎不需要理解元素,然而,第(二)题是古诗词鉴赏题,此题有两小题,以2010年为例:第7题,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太清”的意思是 。第8题,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八月湖水平”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B “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楼摇摇欲坠的景象。C 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D 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

3、的政治抱负。答案如下:第7题:天空,第8题:D。然而,有不少同学答错,原因不复杂,因为他们在背诵古诗词时,没有深入地理解每句的含义及创作意图,如果理解了含义,那“太清”的意思自然是“天空”,那第8题A、B是错误的也很明显。有人说“诗言志、歌抒情”,其中的“志”就是诗(词)人的创作主旨,显然答案是“D”。所以说,古诗词背诵与鉴赏题“合二为一”复习,既有益默写,又促进了鉴赏,获得双赢。(三)、课内文言文按图“索骥”事半功倍课内文言文的题型有三:文学常识、语句翻译、内容理解。文学常识:考察文章出处及作者,以填空形式出现,请见课文注解,现以列表法加以提示。举例:课题 作者 朝代 称号 出处陋室铭 刘禹

4、锡 唐 全唐文爱莲说 周敦颐 宋 周元公集伤仲永 王安石 宋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临川先生文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战国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人称“亚圣”孟子其余的篇目,考生可以继续填写下去。语句翻译:准确、通顺。要注意下列情况: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以及八个虚词的用法。请见2010年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翻译题“怀民亦未眠,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时,抓住关键词“相与”“于”,对后置的介宾短语“于庭中”应按现代汉语习惯作调整,答案是: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内容理解题:一般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所述事物的认识和见解,也可能要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

5、容。如果是节选的片断,那与全文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现例举2010年第11题: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D第句流露出作者被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答案:A。这道题采用选择形式,从句意的概括和作者的情感等方面设计四个选项,A选项第句只交代了夜游时间,没有交代了地点,A项理解不正确是明显的。课内文言文:7+7+11+8+4+9=46七上:童趣(清 沈复)、论语十则 (春秋)、山市(清 蒲松龄)、咏雪陈太丘与友期(南宋 刘义庆)、智子疑邻(战国 韩非韩非子)塞翁失马(西汉 刘安 淮南子)七下:伤

6、仲永(宋 王安石)、木兰诗(北朝民歌)、孙权劝学(宋 司马光)、口技(清 林嗣环)、夸父逐日(春秋 神话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三(西汉 刘安 淮南子)、狼(清 蒲松龄)八上:桃花源记(东晋 陶渊明)、陋室铭(唐 刘禹锡)、爱莲说(宋 周敦颐)、核舟记(明 魏学洢)、大道之行也(西汉 戴圣 礼记)、石壕吏(唐 杜甫)、三峡(北魏 郦道元)、答谢中书书(南朝齐梁 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宋 苏轼)、观潮(宋 周密)、湖心亭看雪(明 张岱)八下:与朱元思书(南朝齐梁 吴均)、五柳先生传(东晋 陶渊明)、马说(唐 韩愈)、送东阳马生序(明 宋濂)、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岳阳楼记(宋 范仲淹)、醉翁亭记

7、(宋 欧阳修)、满井游记(明 袁宏道)九上:陈涉世家(西汉 司马迁)、唐雎不辱使命(西汉 刘向战国策)、隆中对(晋 陈寿)、出师表(东汉末年 诸葛亮)九下:公输(春秋战国 墨翟 墨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国 孟轲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战国 孟轲 孟子)、鱼我所欲也(战国 孟轲孟子)、惠子相梁(战国 庄周庄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战国 庄周 庄子)、曹刿论战(春秋 左丘明左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西汉 刘向 战国策)、愚公移山(战国 列御寇列子)建议以唐宋八大家为复习重点。如:2009年的小石谭记(柳宗元)、2010年的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即便如此,仍需全面复习,千万不能有遗漏,否则会“

8、哪壶不开提哪壶”。(四)、课外文言文应立足课内延伸对比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是文言板块满分的瓶颈,一定要审慎对待。课外文言短文选文长度一般在百字左右,短文的注解不少于1-2个。从近几年来看,中考文言文以寓言和传记类为主,也可称为“笔记体”。短文的题目有四个,以2010年课外题为例,加以消化领会。第12题解释“居”“实”加点词;第13题是句子翻译,采用选择题形式,第14题、第15题主要是“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只不过第14题答案是用文中的内容“再为誉录,略无愠色”来解答。第15题答案是:积极进取(乐观)、治学严谨。应该说第12、第13题是基础题,只不过难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难在延伸得是否正确,多义

9、词的选择是否准确。如12题测试的“居”和“实”的含义。只要课文内容烂熟于心的话,那与捕蛇者说中的“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的“居”、周处“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中的“实”是一致的,分别解释为:(1)居住;(2)实际。再以2009年的12题为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吾皆视为已子矣( )(2)竞复具一德( )。此两个实词,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及核舟记中出现,请看:“行拂乱其所为”、“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课文中的解释分别为:(1)作为;(2)具备、具有。此两例是以说明课堂教学内延伸的重要。第13题的句子翻译:“再为誉录,略无愠色”。此句翻译的关键词为“再”、“愠”。其实这两个词在课文内也出现过,现

10、抄录如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愠”。课文中的“再”解释为“两次”,“愠”解释为“生气”,因此毫无悬念地选择“B”(他就抄录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有人讲,背诵150个实词为佳,如果课内的实词掌握好,决不需要做事倍功半的事。第14、第15其实是内容理解的两种的测试手段。一般来说,用原文语句回答原因的题目,就好似现代文阅读那样,找出依据。当然,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句子回答,千万不能有多余的话,让阅卷教师选择,这样要扣分的。经分析不难看出,课外文言文是文言文阅读满分的“拦路虎”,因此要认真对它的四个题型进行剖析,知彼才能作出精心

11、准备,但决不要陷入课外短文的题海中,这是得不偿失的。(一)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题第一篇 阅读三峡,完成14小题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加点词的用法、意思相近的一组是 ( )A之:春冬之时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B其: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C以:

1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以其境过清 D故:故渔者歌曰 故自号曰醉翁也2试解释加点词的词义。略无阙处( ) 不见曦月( )良多趣味( ) 晴初霜旦(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链接题)选出下面不是写“水清”的一项 (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D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第二篇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4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

13、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请用第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

14、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到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 第三篇 阅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1-6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15、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录毕,走送之( ) (2)腰白玉之环(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

16、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 D烨然若神人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4第段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第四篇 阅读岳阳楼记(节选),完成13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

17、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至若春和景明( ) (2) 把酒临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 微斯人,吾谁与归?3 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五篇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14题。十年春,齐

18、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肉食者鄙( )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 )虽不能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聚室而谋日 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9、(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译文: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 第六篇 阅读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完成1-4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20、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巳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A 故患有所不辟也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C呼尔而与之 D万钟于我何加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B蹴尔而与之 禽鸟知山林之乐

21、,而不知人之乐 行道之人弗受C 所恶有甚于死者 D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3翻译下面的句子。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第七篇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孟子是_家的经典之一。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4 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_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_第八篇 阅读出师表片段,完成13题。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