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曲线求参数范围_第1页
圆锥曲线求参数范围_第2页
圆锥曲线求参数范围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八 圆锥曲线求参数范围专题一、如何建立不等关系?(求参数范围的关键是建立不等关系):1、利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如离心率的范围。2、利用点在圆锥曲线内(外)的充要条件。女口点(x°,y°)在椭圆2 2X-匕1内2 .2a b2yo1.3、利用圆锥曲线上点坐2标的范围。如点P(x0,y0)在椭圆 务a2y_b21上,可列式yo b.条件。如可借助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及根的分布来构造为 a x0 a, b4、利用二次方程有解的含参变量的不等式,从 而求出参变量范围。5、转化为函数的值域或最值。二、类型与解题策略1、 单参数问题。如求参数 m的范围,只要列出含 m这一个参数的不等

2、式(组)求解。2、双参数问题。如求参数 m的范围,需联系另一参数k,对策有(1)将m表示成k的函数:m=f(k),利用k的范围,求f(k)值域;(m),列出m、k混合的关系式(等式),再列出m、k受限条件(不等式),从等式中解出k 代入不等式进而解出m的取值范围。3、求与“比值”有关范围问题,常用:(1)列齐次式的思想,如求离心率的范围可以列出含a、c的齐次不等式;求些的范围,有时可以用韦达定理求(X1 X2)2,变形即有 殂。X2X1X2X2AB- 利用向量共线求比值范围。 如求AB的范围,可设AB AC,得到关于坐标的方程,变AC形后用韦达定理求解。三、例题:1、利用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

3、性质列不等关系2X2例1、设椭圆y 1的两个焦点是F, c,0), F2(c,0)(c 0),且椭圆上存在一点P,使m 1得直线PF1与PF2垂直。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同型练习2双曲线务ab21(a 1,b 0)焦点距为2c,直线I过点(a,0)和(0,b),且点(1,0)和(-1 , 0)到直线I的距离之和s4孑,求双曲线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2、利用方程有实根的充要条件列不等关系2例2、求Fi、F2分别是椭圆y2 1的左、右焦点4umr UUUU5(I)若r是第一象限内该数轴上的一点,PFigPF25,求点P的作标;4(U)设过定点M (0 , 2)的直线I与椭圆交于同的两点A、B,且ZAO

4、B为锐角(其中0 为作标原点),求直线I的斜率k的取值范围.同型练习直线I: y kx 1与双曲线C:2x2 y2 1的右支交于不同的两点A,B.求实数k的 取值范围。3、利用点在曲线内的充要条件列不等关系例3、已知椭圆C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以两个焦点和短轴的两个端点为顶点的四 边形是一个面积为8的正方形(记为Q).(I)求椭圆C的方程;(n)设点P是椭圆C的左准线与x轴的交点,过点P的直线I与椭圆C相交于M,N 两点,当线段MN的中点落在正方形Q内(包括边界)时,求直线I的斜率的取值范围。同型练习2已知椭圆C:y1上存在关于直线I : y 2x m对称的两点,试求m的取值范围4(利用

5、点在圆锥曲线内的充要条件)4. 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例4、(双参数且已知其中 一个参数的范围)给定抛物线C: y2 4x,F是C的焦点,过点F的直线I与C相交于A,B两点. 若FB AF,若4,9,求I在y轴上截得m的范围。同型练习已知中心在原点的双曲线C的一个焦点是Fi 3,0,一条渐近线的方程是、.5x 2y 0 .(I)求双曲线C的方程;(U)若以k k 0为斜率的直线I与双曲线C相交于两个不同的点M , N,且线段MN的 81垂直平分线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一,求k的取值范围.25、利用双参数的混合关系式列等量与不等量关系例5 (双参数且没有已知其中一个参数的范围)2 2已知动

6、点P与双曲线x y 1的两个焦点Fi、F2的距离和为定值,且cos F1PF2的最小1 值为 3.(1)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2 )设M(0,-1),若斜率为k(k 0)的直线I与P的轨迹交于不同的两点A、B,试求 k的取值范围,使MA| mb。同型练习y设动点P到点A( 1,0)和B(1,0)的距离分别为d1和d2,APB存在常数(01),使得ddsin2.(1) 证明:动点P的轨迹C为双曲线,并求出C的方程;(2) 过点B作直线双曲线C的右支于M,N两点,试确定 uuun uur使OM QN 0,其中点O为坐标原点.与“比值”有关的求范围问题例6 已知椭圆 C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一

7、条经过点(3,、5)且方向向量为V ( 2八5)的直线|交椭圆C于A、B两点,交x轴于M点,又AM 2MB.(1)求直线l方程;(2)求椭圆长轴长的取值范围。同型练习已知P是抛物线C:y -x2上的一点,直线I过点P且与抛物线C交于2另一点Q,若直线I不过原点且与x轴交于点S与y轴交于点T, 试求饵旦的取值范围。SP SQ(1 , 2) D. (1 , - 2)C.3a一的点到右焦点的距离大于它到左准线的 2)D. (5,+)umuMF20的点M总在椭圆内部,则椭圆离心率的A.(1,2)B.(2,+)4.已知F1、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 取值范围是CA (0,1)B.C. (0,刍 D. H2

8、,1)5.已知点P是抛物线y2 线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A .亘2B. 36.设 a 1 ,1(0,才2 2 22x上的一个动点,则点P到点(0, 2)的距离与P到该抛物线准(A )2则双曲线令aB. (、2,5)(a2y1)21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是(B )A. (、2,2)7设 ABC是等腰三角形,(B )1 2A. 一 2x28.双曲线2aABCC. (2,5)120°,则以 A,D. (2, 5)B为焦点且过点C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B.C.(a>0,b >0)的两个焦点为F1、F2,若 P 为其上一点,且 |PF1|=2|PE2|,巩固练习2 21. 又曲线 冷 打1

9、 (a>0,b >0)的两个焦点为Fi、F2若P为其上一点,且|PFi|=2| PF2|, a b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BA.(1,3)B. 1,3C.(3,+) D. 3,2. 已知点P在抛物线y2 = 4x上,那么点P到点Q (2 , -1)的距离与点P到抛物线焦点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时,点P的坐标为(A11A. (, 1) B. (, 1)442 23. 若双曲线 务 占1 (a>0,b > 0) 上横坐标为a b距离,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BC.(1,5)uuuu满足MF1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A. (1 , 3) B. (1, 3)2 29.双曲

10、线三与1(a 0,bab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A. (1, 2B. 、2,C. (3 , +%D. 3 , + %0)的右支上存在一点,它到右焦点及左准线的距离相等,则(C ),)C. (12 1D .二 1,)UULU UUU10.已知Fl、F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满足 MR MF2 0的点M总在椭圆内部,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CA (0,1)B. (0,1C. (0,#),1)11.已知椭圆1(ab 0)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 c,0), F2(c,0),若椭圆上存在一点P使asin PF1F2sin PF2R,则该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答案】.2 1,1PF.解法1,因为在咛2中

11、,由正弦定理得比PF1sin PF2F1则由已知,得 丄 吕,即aPF1 CPF2PF2RF1设点(x°,y°)由焦点半径公式,得PF1 a ex0,PF2 岂S3亜卫由椭圆的几何性质知 e(c a) e(e 1)1 0,解得e . 2 1或e2 1,又e记得X0e2 2ea ex0 贝 U a(aa则坐卫e(e 1)(0,1),故椭圆的离心率ex0)X0整理得e (.2 1,1)解法2由解析1知PF1 cPF2由椭圆的定义知aPF1PF22a则-PF2 PF2 2a 即 PF22a,由椭圆的几何性质知ac aPF2ac,则亘c aa c,既 c2 2c a20,所以e2

12、2e 10,以下同解析1.2X12.椭圆a2 y b21(a b)的右焦点F ,其右准线与x轴的交点为A,在椭圆上存在点P满足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过点F ,则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1丄,|PF| cb2 a c,a + c,于是 一 c,ac解析:由题意,椭圆上存在点 P,使得线段AP的垂直平分线过点F ,a2即F点到P点与A点的距离相等而|FA|= cc+ c2X13.已知椭圆c: 22 w y2 1的两焦点为F1,F2,点P(X0,y。)满足022y。1,则 | PF11+ PF2I 的c1222caca22c1或-caccaa即 ac c2<b2<ac + c2,二 2

13、a又 e (0,1),故 e £11 22取值范围为,直线 管 y°y 1与椭圆C的公共点个数。【答案】2,2 2 ,0P在原点处时【解析】依题意知,点 P在椭圆内部画出图形,由数形结合可得,当(2 1) (2 1) =2 2,故范围为2,2 2 .因为(心比)在椭圆勺2X 2彳y 1的内部,则直线x X0亍yyo1上的点(x, y)均在椭圆外,故此直线与椭圆不可能有交点,故交点数为02 214.若椭圆笃a b 近 e2l(a0),满足a1, 3 a 一 5,则椭圆的离心率的变化范围是 b15、已知椭圆2x20、1的左焦点为F,O为坐标原点。xF,并且与椭圆的左准线I相切的

14、圆的方程; F且不与坐标轴垂直交椭圆于 A、B两点,线段 G,求点G横坐标的取值范围.1,F( 1,0), I: x 2.丄上232.(I)求过点(n)设过点AB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交于点解:(I) Q a22,b21, cQ圆过点0、F,圆心M在直线x1设M ( 1, t),则圆半径 r1(2) ( 2)由 OM| r,得& 2)2 t21 2所求圆的方程为(x -)22(II)设直线AB的方程为2代入y y2 1,整理得(133,解得t2(y 、2)294y k(x 1)(k0),2.2 2 2 22k )x 4k x 2k 20.Q直线AB过椭圆的左焦点F,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记

15、A(X1, yj, B(X2, y2), AB 中点 N(x°,y0),则洛 X2AB的垂直平分线NG的方程为y yoXgXo kyo2k2 k2k22 k21 2k21 2k211(x-24k22k21,X。).令 y14k220,得1Q k 0,-2点G横坐标的取值范围为(1,0).2Xg 0,2x16、如图、椭圆a2b 1(afbf0)的一个焦点是FO为坐标原点.(I)已知椭圆短轴的两个三等分点与一个焦点构成正三角形,求椭圆的方程;2 2 2(U)设过点F的直线I交椭圆于A、B两点若直线I绕点F任意转动,值有|0A |0B p | AB , 求a的取值范围.解法一:(I )设,

16、N为短轴的两个三等分点,因为MNF为正三角形,所以OF|mn ,f晋,解得b=、3. a )设(X1, Y1), B(X2, Y2).32b224因此,椭圆方程为+)当直线AB与x轴重合时,OB222a2,AB恒有|OA2OB224a2 (a22AB .OA2因此,1),ii)当直纯B不与x轴重合时,设直线AB的方程为:x myx21,代入1a1,整理得(a2所以Y1Y2因为恒有OAuuu uuu即 OAgOBJ 2、22.2b m )y 2b my b222b mba2b2m22OB,Y1Y22ABxi X2yi y2(为,加%2, y2)(my11)(my21)a b 0,2 Ja b2

17、22a b m,所以 AOB恒为钝角.0恒成立.X1X2 yyy2 (m22 2 2 2(m 1)(b a b )2r2 2a b m1)y1y2(mm(y1)(t/ a1b2)2 . 2 2a b m2 2, 2 . 2 2 2m a b b a b2 722a b m222b m222a b m又 a2+ b2m2>0a所以 略2a2b2+b2-a0b2+a2<0 对 m2 22b m2 . 2 2 a b m2旦0.2.2 2U-a2b2+ b2对m R恒成立.m当m R时,a2b2m2最小值为0,所以R恒成立,即a2b2m2> a2因为 a>0, b>0,

18、所以 a< b2,即 a2-a-1>0,1综合(i) (ii), a的取值范围为(1一-2a2- a2b2+ b2<0. a2< a2b2- b2, a2<( 逅或&<字(舍去),解得a>a2-1) b2= b4, 即 a> 15解法二:(I)同解法一,(n)解:当直线I垂直于x轴时,x=1代入2yb21,2Ya2 2b(a 1)=1 a2因为恒有 |OA|2+|OB|2v|AB|2,2(1+ yA2)<4 yA2, yA2>1 ,即 a >1,1.5a>.2(xi,yi) , B (X2,y2).2爲 1,得(b

19、2+a2k2)x2-2a2k2x+ a2 k2- a2 b2=0, b解得a> 15或a< 1 '-(舍去),即2 2(ii)当直线l不垂直于x轴时,设A2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1)代入笃 a2a2k2a2k2 a2b2故 x1 + X2= 2 2 , x2x222. 2 -b a kb a k因为恒有 |OA|2+| OB|2v| AB|2所以 x21 + y21+ x22+ y22<( X2-X1)2+(y2-y1)2,得 X1X2+ y1y2<0恒成立X1X2+ y1y2= X1X2+ k2(x1-1) (X2-1)=(1+ k2) X1X2-k2

20、(x1+X2)+ k22 2 2 2 2 2 ,2222、2 2 22、ak a b ,2 2a k , 2 (a a b b )k a b=(1+ k2)2 k k 二 亍 k22 2. :b a kb a kk2- a2 b2<0对k R恒成立.不合题意;15a= ;2a2- a2(a2-1)+ ( a2-1)<0 ,a4- 3 a2 +1>0,5151-5,因此a2 2(ii),a的取值范围为(1乎,+ ).在以点O为圆心,|AB| 4为直径的半圆ADB中,AB,P是半圆弧上一点,2 2 2b a k由题意得(a2- a2 b2+b2)当a2- a2 b2+ b2>

21、;0时,当当解得综合a2- a2 b2+ b2=0时,a2- a2 b2+ b2<0 I3. 52或a2>2a2>(i)时,35''5 (舍去),a>17.如图,OD AB , P是半圆弧上一点,POB 30,曲线C是满足|MA| |MB|为定值的动点M的轨迹,且曲线C过点P.(I)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曲线 C的方程;(n)设过点D的直线I与曲线C相交于不同的两点E、F . 若OEF的面积不小于22,求直线I斜率的取值范围.解:(I)解法1 :以O为原点,AB、OD所在直线分别为x轴、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 系,则 A (-2,0 ),B (2,

22、0 ),D(0,2),P (V3,1 ),依题意得| MA I - | MB I = I PA I - | PB |= (2 - 3)2 12 .(2 3) 12 =2,2 <1 AB 丨=4.曲线C是以原点为中心,A、B为焦点的双曲线.设实平轴长为a,虚半轴长为b,半焦距为c,贝U c= 2,2a= 2 2 ,:a2=2, b2=c2-a2=2.2 2曲线C的方程为止1.2 2解法2 :同解法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依题意可得| MA | - | MB | = | PA | - | PB | <| AB | = 4.2曲线C是以原点为中心,A、B为焦点的双曲线.设双曲线的方程为

23、Ua2y21(a > 0, b1 1 2/ 1解得宀辺曲线C的方程为行l的方程为> 0).&空2 则由 a2直线I与双曲线C相交于不同的两点1-k20(4k)24 6(1 k2)03 ).2y-1.2y = kx+2,代入双曲线C的方程并整理得(1-k2)E、kF,1、3 k* (-3-1 ) U (-1 , 1) U (1 ,4k 设 E (x,y),F(X2,y2),则由式得 X1+X2= 12 ,X1X2 k先于是I EF|= . (X1 X2)2 (y1 X2)2. (1 k2)(x1 X2)2J(X1 X2)2 4X1X2k2而原点O到直线'Sa de=

24、d EF2若AOEF面积不小于川3 k22迈2l的距离d =,<1 k21 22 2 2 3 k2,1 k2 1 k22 2 ,即 Szoef 22,2 2 3 k21 k21 k2则有k2k4 k220,解得.2 k、2综合、知,直线解法2:依题意,可设直线I的方程为y = kx+2,代入双曲线C的方程并整理,得(1-K2) x2-4 kx-6=0.直线I与双曲线C相交于不同的两点E、F,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为-2 , -1 U (-,1)U (1, 2).k 1.3 k3-k(-3,-1 )U(-1,1 )U1-k20° 2 2(4k)4 6(1 k )0(1,,3 ).设 曰xi,yi),F(X2,y2),则 由式得 | X1-X2 |x1 x2)2 4x1x222 3 k2当E、F在同一去上时(如图1所示),Szoef=S ODFS ODE当E、F在不同支上时(如图2所示).S OEF S ODFSzode= OD ( X1综上得 Ssef=- OD X1 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