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1页
城镇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2页
城镇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镇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2 调查原则2.1 调查区划分为满足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 根据测区实际情况, 对调查区地块所 属地域上的空间层次确定,划分的空间层次应与行政管理系统相一 致。首先按各级行政区划的管理围进行划分土地, 城镇可划分区和街道 两级,在街道划分宗地 ( 地块) 。当街道围太大时,可在街道的区域,根 据线状地物,如街道、马路、沟渠或河道等为界,划分若干街坊,在街 坊划分宗地 (地块) ;若城镇比较小, 无街道建制时, 也可在区或镇的管 辖围,划分若干街坊,在街坊划分宗地 ( 地块) 。按目前农村行政管辖系 统,未级行政区是乡(镇),按城镇模式,完整的土地划分应是XX省X X县(县级

2、市)XX乡(镇)XX行政村XX宗地(地块)XX图斑。2.2 地籍编号地籍街坊原则上以主要道路、 河流等线状地物中心线围成的地籍管 理单元划分 , 街坊大小以不超过 100 个宗地为宜;街坊编号是以街道 为单位, 从左到右、自上而下 ,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连续编号。2.3 宗地划分宗地划分按照如下原则进行:1、独立使用权宗地。2、有使用权宗地。 共用宗地的土地面积可按如下方法分摊: 有分摊协议书的按协议分摊;按建筑物占地面积分摊;按建筑面积分摊先确定每个使用者独自使用的面积, 再按建筑面积 或建筑占地面积分摊公用面积3、特大宗地根据以下情况划分处理: 以独立核算单位划分为若干个宗地; 以用途划分为若

3、干个宗地; 以道路、河流为界划分若干个宗地。2.4 宗地编号1、宗地编号以地籍街坊为单位 , 从左到右、自上而下 , 用阿拉伯 数字依次连续编号,不重不漏。2、空地、公共设施与宗地一样 , 统一编制地籍号。3、城乡结合部,农户穿插在街道围的,划入街道编号;城镇用地 穿插于乡(镇)管理围的,划入乡(镇)编号。2.5 界址点编号界址点编号以街坊为单位, 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原则依次编号, 同一街坊的界址点不得重号。 将一个地籍街坊的每宗地都勾绘到工作底 图上,然后按地籍街坊统一编号,由“ 1”开始顺序编号。类别界址点对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cm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cm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 系距离允许

4、误 差cm适用围中误差允许误差一一一±5±10±10±10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明显的界址点二二二±7. 5±15±15±15城镇街坊部隐蔽的界址点及村庄部界址点3 技术路线和方法3.1 地籍勘丈地籍勘丈是地籍调查必须的组成部分, 目的是勘丈每块宗土地的权 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等基本情况。地籍勘丈一般应在地籍 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上进行。地籍勘丈成果经审核批准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3.2 地籍勘丈容:1、土地权属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的勘丈;2、基本地籍图绘制;3、面积量算。3.3 地籍勘丈的基本精

5、度要求:注:界址点地邻近图根点点位误差系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 度要求;界址点间距允许误差及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允许误差系指 各种方法勘丈界址点应满足的精度要求。1、地籍铅笔原图的基本精度: (1)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的中误差不 得大于图上0. 3mm。依勘丈数据装绘的上述距离的误差不得大于图 上0.3mm;(2)宗地部与界址边不相邻的地物点,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勘丈, 其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 5mm;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得大 于图上0.4mm。2、基本地籍图应选用厚度为0 .0 7mm、经过热定型处理变形 率小于0 . 2%。的聚酯薄膜。图幅规格为40

6、cmX5 0cm的矩形图 幅或50cmX50cm的正方形图幅。3、基本地籍图分幅编号按图廊西南角坐标(整10 m)数编码,X坐标在前,Y坐标在后,中间短线连接,当勘丈区已有相应比例尺地形图时,基本地籍图的分幅与编号方法亦可沿用地形图的分幅与编 号。4、对于大片没有建筑物的空旷地带,可适当绘制等高线。5、比例尺为1 :5 0 0的地籍图每幅图至少应有埋石点数为3个。6、地籍勘丈方法:解析法:野外勘丈全部界址点, 根据实测数据解算出界址点的点位坐标。 一 般采用解析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方法施测。角度用不低于DJ 6级经纬 仪施测,距离用钢尺丈量或用电磁波测距仪施测。以全部界址点的解析坐标和解析边长为

7、基础, 勘丈其他地籍要素的 几何图形,并依据宗地草图的有关数据检核后成地籍图。部分解析法:采用解析法勘丈街坊外围界址点和街坊部分明显界址点的坐标, 再 用图解法勘丈街坊部的宗地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 以街坊 外廓控制部宗地。以解析法勘丈的界址点为基础展绘出徒坊, 再依据图解法测定的宗 地位置、形状,经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校核后装绘街坊部,成地籍图。图解法:(1)利用图解法(包括图解交会法、截距法等)直接勘丈界址点 和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 并根据宗地草图的丈量数据检核后, 成地籍 图;(2)利用反映现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 经过纠正图纸变形误差后, 实地补充勘丈界址点和其他地籍要素到图上

8、, 依据宗地草图丈量数据检 核后,成地籍图。这种方法仅在暂不具备经济技术条件的个别地区可以 采用,但精度必须满足要求。3.4 基本地籍图绘制铅笔原图绘制精度:1图廓长度误差不得大于0 .2 mm,图廓对角线误差不得大于0.3mm;2、图廓点、控制点和坐标网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 .1mm。其 他解析坐标点的展点误差不得超过0.2mm。3.5 着墨二底图绘制精度:1、有解析坐标的界址点及地物点可依据其坐标在图上展绘,也可 以进行透绘。2、展点精度与铅笔原图相同;3、透绘要素不得偏离底线。3.6 基本地籍图的主要容:1、铅笔原图容:各级行政界线, 地籍平面控制点, 地籍编号,宗地界址点及界址线, 街

9、道名称、 门牌号,在宗地能注记下的单位名称, 河流、湖泊及其名称, 必要的建筑物、构筑物,地类号,宗地面积。2、着墨二底图容:除不注宗地面积外,其他与铅笔原图相同。3.7 宗地图1宗地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一般用3 2开、16开、 8开纸,从基本地籍图上蒙绘或复制,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可调整比例尺 绘制。2、宗地图的容包括:本宗地号、地类号、宗地面积、界址点及界 址点号、界址边长;邻宗地号及邻宗地界址示意线等。3.8 面积量算1、面积量算根据地籍勘丈三种方法可采用解析法:1n采用下列公式计算P = -2X i (Y i+1 -Y i-1 )211n或P = -2Y i (Xi-1 -X i

10、+1 )21式中:P表示宗地面积,单位:平方米;Xi,Y i 宗地第i个界址点坐标,m;n-宗地界址点个数。解析法计算面积必须独立两次计算进行检核。部分解析法:采用解析法求出每个街坊面积, 用街坊面积数控制本街坊各宗地面 积之和。各宗地面积之和与街坊面积误差小于1 / 2 0 0时,将误差按面积比例分配到各宗地, 得出平差后的各宗地面积。 但边长丈量数据可 以不改。完全用实测数据计算规则图形的宗地面积可以不参加平差。图解法: 要求在聚酯薄膜原图上量算街坊面积 (当采用其他材料的图纸时, 必须 考虑图纸变形的影响并给予改正) ,图面量算宜采用二级控制,即:(1)以图幅理论面积为首级控制,图幅各街

11、坊及其他区块面积之 和与图幅理论面积之差小于± 0.0 0 2 5 P (P为图幅理论面积)时,将闭合差按比例配赋给各街坊及其他区块,得出平差后的各街坊及各区块的面积;( 2)用平差后的各街坊面积去控制街坊丈量的各宗地面积,其相 对误差不得大于1/10 0,在允许围将闭合差按比例分配给各宗地, 得出平差后的宗地面积。 但边长丈量数据可以不改。 完全采用丈量数据 计算宗地的面积可以不参加平差。2、在地籍铅笔原图上量算面积时,两次量算的较差应满足下式:P<0.0003MVP式中:P是量算面积,平方米;M是地籍铅笔原图比例尺分母;凡地块面积在图上小于5平方厘米时, 不宜采用求积仪量算

12、。3、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量算面积,均应独立进行两次量算。图上量 算时,两次量算的较差在限差的取中数。4、面积量算单位为平方米,计算取值到小数后一位。5、共用宗,各自使用的土地有明显围的,先划分各自使用界线, 并计算其面积,剩余部分按建筑面积分摊。4 主要精度4.1界址点精度类别界址点对邻近图根 点点位误差(cm)相邻界址点 间距允许误差(cm)适用围中误差允许误差-一-±5± 10± 10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界 址点;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 坊明显界址点-二二±7.5± 15± 15困难地区集体土地所有权、 使用权界址点;城镇街坊隐蔽

13、界 址点4.2地籍图的精度1、相邻界址点间距、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关系距离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图上0.3mm较差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 2倍中误差的 绝对值。2、 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图上 0.4mm较差允 许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在丘陵、山区,中误差 可按上述规定放宽一倍。3、 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的绝对值不得大于图上0.5mm允许误差 的绝对值不得大于2倍中误差的绝对值。4.3地类图斑的精度明显地物界线在图上位移应不大于 0.3毫米,困难地区或不明显地 物界线的位移应不大于0.8毫米。5工作流程与安排6控制测量6.1已有起算数据1、测区已知点资料接到任务后

14、,我方即到省国土厅调集了控制点和测区 1:10000的地 形图资料;随后又对测区调集的已知点资料进行了现场踏勘。2、已有平面控制资料省国土厅提供的控制点全部是为“省似水准面精化”布设测量的GPS水准共用点。平面测量结果为 C级GPS控制网1980坐标系,6 度带,中央子午线为117度的成果。经实地踏勘,这些点保存完好。这 4个已知点在测区里分布均匀, 从图形结构好,可以很好地起到平面控制效果。控制点简介见下面表。3、已有咼程控制资料前面介绍的4个点都具有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的正常高成果,可 以利用。序号点号平面坐标高程坐标XY等级H等级1BG0138378995.215470959.426C

15、级165.655二等2BG0238332098.326472593.215C级164.985二等3BG0338306321.253468695.455C级165.782二等4BG0438251132.258468454.357C级165.126二等4、已有地形图资料从省国土厅还调集到覆盖测区围的 1:10000 地形图资料,该资料 可供本次控制测量的选点使用。5、坐标和高程系统平面采用 1980年坐标系,高程采用 1985国家高程基准。6.2 控制测量原则控制网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 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 (也可越 级布网),逐级加密的原则。6.3 控制网的精度要求四等网中最弱相邻点的相对点

16、位中误差不得超过土 5cm四等以下 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 5cm。6.4 控制点名1、一、二级控制点名一、二级控制点名以区县为单位统一编号,前缀以“GT (国土)为标识加乡镇开头大写字母,后缀用“I”、“ U ”表示控制点的等级,加流水号进行编号。如:GTCG 001表示城关镇二级控制1号点。2、图根点名图根点名以乡镇为单位统一编号,前缀为大写英文字母“ T”和乡 镇的第一个拼音字母,加流水号。女口: TCO08表示城关镇第8个图根点。 在同一测区,不得出现两个相同的图根点名。6.5 控制点密度、埋石与点之记要求1 、控制点密度及埋石要求一、二级地籍控制点和

17、图根控制点的密度, 应满足地籍要素测量需 要。一、二级地籍控制点均应埋设固定标志,有条件时应设置保护点, 保护点个数不少于 3 个。地籍图根控制点可设临时标志。但当一、 二级 地籍控制点埋石数量不能满足下表要求时, 适当的选择图根控制点作为埋石点,埋设固定标志。对于山区、荒地、滩地等建设用地稀少地区以 满足地籍要素测量为准。比例尺埋石点最少数量/幅1: 50032、点之记一、二级地籍控制点和埋石的图根控制点按控制点点之记表格要求 填写。6.6导线测量表1各级地籍控制点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导 线 长 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全长相 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测角

18、测回数J2J6级3.6300< ± 15± 5.01/14000±10 zn26级2.4200< ± 12± 8.01/10000±16存13观测作业要求:水平角的观测、距离的观测和地籍控制测量成果的检核与整理按照 CH500 94地籍测量规、TD1001-93城镇地籍调查 规程规定执行。6.7 平差计算地籍控制测量的观测成果,经检查后,方可进行平差计算1、一、二级控制点平差计算首级加密控制网采用严密平差。二级可采用简易平差。2、一、二级图根点平差计算 一、二级图根点平差计算可采用近似平差。6.8 提交控制资料成果1、地籍

19、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2、图幅结合表与控制网布设图3、观测手簿及平差计算成果4、控制点坐标成果表及点之记5、控制点精度检测报告6、地籍控制测量技术总结报告7 地籍测量7.1 界址点测量1、 基本要求(1)1:500 调查区域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界址点全部采用野外 全解析测量。(2)本次调查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与已登记发证的国有土地使 用权宗地 (包括铁路、公路等用地 )相邻时,其界址点测量成果符合本次 调查技术要求的,应直接引用,不再进行解析测量。2、界址点的施测要求(1)全站仪测定界址点1)街坊外围全部界址点、街坊部部分明显界址点,应在图根或图 根以上控制点上设站,使用不低于 J6 级的全站仪,

20、用极坐标法测定;2)测定界址点视距大于 80 米,且局部地区图根点的密度不够时, 可用极坐标法进行增补测点,不得连续 2 次增补测点;3)对中整平仪器时,对中误差不得超过 0.5cm;4)应对测站进行严格校核,以较远一点定向, 用其它点进行检核, 包括控制点校核和对已测地物点、界址点的检查;其检核较差在± 5cm 方可进行数据采集;5)全站仪观测时必须注意棱镜中心到界址点的偏差(棱镜对准误 差)。由于反射棱镜是有厚度的, 它的额定中心在棱镜定位螺旋的中心, 而墙角(不管是阴角还是阳角) 是界址点的确切位置,测量时棱镜放置 不到位。通常是由持镜人员量取差值并告知观测者, 由观测者采取距

21、离、 角度偏心等技术手段消除此项误差。(2)对街坊隐蔽地区的界址点,可采用间接方法求得,可使用插、 外插、距离交会、直角推算等方法。距离丈量应使用检验过的钢尺丈量 两次取中数。用直角推算时,严禁用短边推长边;用距离交会时,条件 边不少于 3 边;用间接方法计算界址点坐标的数量, 不得超过界址点总 数 20%。7.2 其它地籍要素的测绘1、其它地籍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围墙、地类界线、栏栅、 铁丝网、道路、沟渠、坡坎、输电塔座,电线杆及宅基地上的房屋 除外。2、有近期 1:500 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 其地籍要素可以直接引用 地形图上的相关容, 并调绘土地利用现状地类界线, 但要地核实和补测;

22、 没有 1:500 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要野外全解析测量。3、其它地籍要素的测量方法等同于界址点的测绘方法,测距不超 过 150 米。4、宗地临时房屋、简单房屋等非永久性房屋不予以测绘。7.3 地籍碎部测量成果数据 地籍测量工作结束应提供以下成果资料, 并对成果打印、 整理、装 订成册。地籍测量技术设计书以宗地为单位的界址点坐标成果表地籍图宗地图质量检查记录由各测绘单位出具的测绘产品检查报告 地籍测量技术总结报告符合相关标准的数据库8 地籍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8.1 检查验收制度检查验收实行作业人员自检、 作业组互检、 县级工作小组专检、省 相关单位检查验收的多级检查验收制度。8.2 业检查容1

23、、调查(1)调查围确定的检查与农村土地调查围衔接情况。(2)检核街道、街坊、宗地划分是否正确合理。(3)检查权属调查确认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与土地登记申请书 填写情况。(4)认定界址的法律手续完整性、规性、有效性检查。(5)检查界址点的实地位置是否准确,有无固定标志。(6)检查界址边的走向,界址点有无遗漏等。(7)检查地籍调查表填写情况。(8)检查宗地草图绘制、勘丈数据、宗地坐落、门牌号、宗地号、 界址点号、乡林宗地界址点、四至、指北方向、作业日期等要素。2、地籍控制测量(1)坐标系统选择是否合理、长度变形是否超限。(2)各级控制网布设、点位密度是否适当,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能同时满足界址点测定,地籍图测绘要求。(3)首级控制、加密控制与图根控制施测方法是否正确,精度和 密度是否符合要求。(4)平差方法、数据处理方法是否符合要求。(5)观测记录数据是否齐全、规。(6)高程基准选择是否正确、施测精度是否能够满足业要求。3、地籍图(1)数学精度是否符合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要求。(2)图式使用是否正确,各种注记、编码有无遗漏,图面整饰是 否清晰完善。(3)图幅间接边是否合理、有无不接现象、逻辑错误。(4)图面表示是否合理,容是否齐全。4、面积量算及汇总统计(1)面积量算方法是否正确。(2)汇总统计表格是否齐全,数据是否正确。(3)表的纵向、横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