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1-15章_第1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1-15章_第2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1-15章_第3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1-15章_第4页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1-15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A. 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B. 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A. 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B. 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C. 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二、多项选择题1药物及

2、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E 排泄E 排泄E.排泄E.排泄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A.吸收B.渗透2药物转运是指A.吸收B.渗透3药物处置是指A.吸收B.渗透4药物消除是指A.吸收B.渗透三、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四、问答题C.分布D.代谢C.分布D.代谢C.分布D.代谢C.分布D.代谢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D二、多项选择题1ACDE2ACE3CDE4DE三、名词解释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

3、互关系的科学。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1)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2) 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3)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4) 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5)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6) 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1)种族差异:指不同的生物种类和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2)性别差异:指动物的雄雌与人的性别差异。(3)年龄差异:新生儿、婴儿、青壮年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可能存在的差异。(4)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生理条件如妊娠

4、及各种疾病引起的病理变化引起药物体内过程的差异。(5)遗传因素:体内参写药物代谢的各种酶的活性可能引起的个体差异等。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药物及剂型从给药部位给药后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四、问答题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的内容有: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体内转运行为的影响;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缓控释制剂;研究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命运;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研究中药制剂韵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试验方法等。2在新药的合成和筛选中,需要考虑药物体内的转运和转化因素;在新药的安全性评价中,药动学研究

5、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提供依据;在新药的制剂研究中,剂型设计的合理性需要生物药剂学研究进行评价;在新药临床前和临床I、n、出期试验中,都需要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参与和评价。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A流动性B.不对称性C.饱和性D.半透性E不稳定性2 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D.促进扩散E膜动转运3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A缓释片B肠溶衣C.薄膜包衣片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E增加颗粒大小4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A.P-糖蛋白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C.乳腺癌耐药

6、蛋白D.有机离子转运器EABC转运蛋白5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A逆浓度梯度转运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C.消耗能量D.需要载体参与E饱和现象6胞饮作用的特点是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D.逆浓度梯度转运E以上都是7下列哪种药物不是P-gp的底物A环孢素AB甲氨蝶呤C.地高辛D.诺氟沙星E维拉帕米8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A.胃B.小肠C.大肠D.直肠E.均是9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精神因素C.食物的组成D.药物的理化性质E.身体姿势10 .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状态A.漏槽B.动态平衡C.饱和D

7、.均是E.均不是11 .淋巴系统对()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A.脂溶性药物B.解离型药物C.水溶性药物D.小分子药物E.未解离型药物12 .有关派彳R尔结(PP)描述错误的是A. 回肠含量最多B. wl0Vm的微粒可被PP内的巨噬细胞吞噬C.由绒毛上皮和M细胞(微褶细胞)构成D.与微粒吸收相关E.与药物的淋巴转运有关13 .药物理化性质对于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显著,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药物的溶出快一般有利于吸收B.具有均质多晶型的药物,一般其亚稳定型有利于吸收C.药物具有一定脂溶性,但不可过大,有利于吸收D.酸性药物在胃酸条件下一定有利于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碱性的条件下一定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胆汁

8、分泌常会影响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14 .影响片剂中药物吸收的剂型和制剂工艺因素不包括A.片重差异B.片剂的崩解度C.药物颗粒的大小D.药物的溶出与释放E.压片的压力15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细胞膜可以主动变形而将某些物质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称为胞饮B. 大多数药物通过被动扩散方式透过生物膜C.被动扩散需要载体参与D.主动转运是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转运的过程E.促进扩散一般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16 .pH分配假说可用下面哪个方程描述A.Fick's方程B.Noyes-Whitney方程C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D.Stoke

9、s方程EMichaelis-Menten方程17 .漏槽条件下,药物的溶出速度方程为A.dC/dt=kSCsB.dC/dt=kCsc.dC/dt=k/SCsD.dC/dt=kS/CsEdC/dt=k/S/Cs18 .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的大致顺序为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19 .关于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描述错误的是A.药物引起胃肠道pH的改变会明显妨碍药物的吸收B.药物在制剂中与辅料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络合物可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减小C.华法林与氢氧化镁

10、同时服用可提高华法林的血药浓度D脂质类材料为载体制备固体分散体,可不同程度地延缓药物释放E.药物被包合后,使药物的吸收增大20 .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以下哪项为n型药物A.高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B.低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C.高的溶解度,高的通透性D.低的溶解度,低的通透性E.以上都不是21 .下列关于药物转运的描述正确的是A.浓度梯度是主动转运的动力B易化扩散的速度一般比主动转运的快CP-gp是药物内流转运器D肽转运器只能转运多肽E.核昔转运器是外排转运器22对低溶解度,高通透性的药物,提高其吸收的方法错误的是A.制成可溶性盐类B.制成无定型药物C.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D.增加细胞膜的流动

11、性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23 .弱碱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大小与pH大小的关系是A.随pH增加而增加B.随pH减少而不变C.与pH无关D.随pH增加而降低E.随pH减少而减少24 .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酸性药物的pKa-pH=A.lg(CixCu)B.lg(Cu/Ci)C.Ig(Ci-Cu)D.lg(Ci+Cu)Elg(Ci/Cu)25 .在溶剂化物中,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顺序为A.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B.无水物水合物有机溶剂化物C.水合物无水物有机溶剂化物D.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E.有机溶剂化物水合物无水物26 .哪种方法可提高地高辛的药物吸

12、收A增大DnC.增大DoB减小DoD减小DnE减小An27 .下列有关溶出度参数的描述错误的是A. 溶出参数td表示药物从制剂中累积溶出63.2%所需要的时间B. Ritger-Peppas方程中释放参数n与制剂骨架等形状有关C. Higuchi方程描述的是累积溶出药量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D.单指数模型中七越小表明药物从制剂中溶出的速度越快E.相似因子与变异因子可以定量地评价参比制剂与试验制剂溶出曲线之间的差别28 .关于肠道灌流法描述正确的是A.小肠有效渗透系数(Peff)是决定药物在小肠吸收速度和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B对受试动物的数量没有要求C.吸收研究过程中药物必须以溶液状态存在D.与体内

13、情况相关性较差E能排除药物肠道代谢、肠壁吸附等因素所致的药物损失29 .研究药物的吸收时,生理状态更接近自然给药情形的研究方法是A.小肠单向灌流法B.肠裨法C.外翻环法D.小肠循环灌流法ECaco-2模型30 .寡肽转运体PEPT1的底物包括A.喀咤类B.心律失常药C.头抱菌素类D.抗组胺药物E.维生素类31 .多肽类药物以()作为口服的吸收部位A.结肠B.盲肠C.十二指肠D.直肠E.空肠32 .多晶型申以()有利于制剂的制备,因为其溶解度、稳定性较适宜A.稳定型B.不稳定型C.亚稳定型D.A、B、C均是EA、B、C均不是33 .血流量可显著影响药物在()的吸收速度A.直肠B.结肠C.小肠D.

14、胃E.以上都是34 .下列有关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描述错误的是A.胃肠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胃、小肠和大肠,而小肠是药物吸收的最主要部位B.胃肠道内的pH从胃到大肠逐渐上升,通常是:胃pH13(空腹偏低,约为1.21.8,进食后pH上升到3),十二指肠pH56,空肠pH67,大肠pH78C. pH影响被动扩散药物的吸收D. 胃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E.主动转运很少受pH的影响35 .下列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是A.粒子大小B.溶剂化物C.多晶型D.溶解度E.均是36 .下列各种因素中除()外,均能加快胃的排空A. 胃内容物渗透压降低C.胃内容物黏度降低B.胃大部分切除D.普蔡洛尔E.吗啡37 .

15、关于胃肠道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吸收量B一些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的物质,饱腹服用吸收量增加C.一般情况下,弱碱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D当胃空速率增加时,多数药物吸收加快E脂溶性,非离子型药物容易透过细胞膜)药物的吸收B. 水溶性小分子D. 带正电荷的蛋白质B.药物的脂溶性D. 药物的晶型38 .膜孔转运有利于(A.脂溶性大分子C.水溶性大分子E带负电荷的药物39 .影响被动扩散的主要因素是A.药物的溶解度C.药物的溶出速率E药物的粒子大小)胃排空最快B.蛋白质40 .各类食物中,(A.碳水化合物IC.脂肪D.三者混合物E均一样41 .弱碱性药物奎宁

16、的pKa=8.4,在小肠中(pH=7.0)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A.1B.25/1C.1/25D.14/1E.无法计算42 .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A.该药在肠道中的非解离型比例大C.小肠的有效面积大E 该药在胃中不稳定43.以下关于氯霉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棕楣氯霉素无效晶型经水浴加热B 棕榈氯霉素混悬剂中,氯霉素为C.无定型为有效晶型B. 药物的脂溶性增加D. 肠蠕动快(87890C)熔融处理后可转变为有效晶型B 晶型,故有治疗作用D.棕楣氯霉素有A、B、C三种晶型及无定型,其中A晶型是有效晶型E棕榈氯霉素有效晶型的血液浓度比其无效晶型的血液浓度高44.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

17、列()表示AHiguchi方程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CFick定律D.Noyes-Whitney方程E.Stokes方程45.细胞旁路通道的转运屏障是A.紧密连接B.绒毛C.刷状缘膜D.微绒毛E.基底膜46.消化液中的()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A.黏蛋白B酶类C.胆酸盐D.糖E.维生素47.胃肠道中影响高脂溶性药物透膜吸收的屏障是A.溶媒牵引效应B.不流动水层C.微绒毛D.紧密连接E.刷状缘膜、多项选择题1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中参数吸收数An与()项有关A.药物的有效渗透率B.药物溶解度c.肠道半径D.药物在肠道内滞留时间E.药物的溶出时间2 B

18、CS中用来描述药物吸收特征的三个参数是A.吸收数B.剂量数c.分布数D.溶解度E.溶出数3以下哪种药物不适于用微粉化的方法增加药物吸收A.在消化道的吸收受溶出速度支配的药物B弱碱性药物C.胃液中不稳定的药物D.难溶于水的药物E.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4下列有关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相关内容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溶解性与通透性的差异将药物分成四大类B. I型药物具有高通透性和高渗透性C.出型药物透过足吸收的限速过程,与溶出速率没有相关性D.剂量数是描述水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参数,一般剂量数越大,越有利于药物的吸收E.溶出数是描述难溶性药物吸收的重要参数,受剂型因素的影响,并与吸收分

19、数F密切相关5 .以下可提高出类药物吸收的方法有A.加入透膜吸收促进剂B.制成前体药物C.制成可溶性盐类D.制成微粒给药系统E.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6 Caco-2细胞限制药物吸收的因素有A.不流动水层B.细胞间各种连接处C.细胞形态D.细胞膜E.单层完整性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有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B.粒子大小C.多晶型D.解离常数E胃排空速率8口服固体制剂申请生物学试验豁免需满足以下哪些条件A.为速释型口服固体制剂B主药具有低渗透性C.制剂中的主药必须在pH17.5范围内具有高溶解性D辅料的种类与用量符合FDA的规定E主药具有较宽的治疗窗9体外研究口服药物吸收作用的方法

20、有A.组织流动室法B.外翻肠囊法C.外翻环法D.肠道灌流法E肠襻法10 .下列一般不利于药物吸收的因素有A.不流动水层B.P-gp药泵作用C.胃排空速率增加D.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E溶媒牵引效应11 .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有A.药物油水分配系数B.药物粒度大小C.药物晶型D.药物溶出度E药物制剂的处方组成12 .被动扩散具以下哪些特征A.不消耗能量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C.有饱和状态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E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13 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有A.药物的多晶型B.食物的组成C.胃内容物的体积D.胃内容物的黏度E药物的脂溶性14 .Caco-2细胞模型主要应用于A.研究药物结构与吸收转运

21、的关系B.快速评价前体药物的口服吸收C.研究口服药物的吸收转运机制D.确定药物在肠腔吸收的最适pHE研究辅料以及剂型对吸收的影响作用15 .协同转运发生时需要的重要条件有A.浓度梯度B.结构特异性C.部位特异性D.载体亲和力的构象差异E能量16 .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A.解离度B.脂溶性C.溶出速度D.稳定TE.晶型17 .改善跨细胞膜途径吸收机制有A.改变黏液的流变学性质B.提高膜的流动性C.膜成分的溶解作用D.溶解拖动能力的增加E.与膜蛋白的相互作用三、名词解释1细胞通道转运;2被动转运;3溶出速率;4载体媒介转运;5促进扩散;6ATP驱动泵;7多药耐药;8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9药物外

22、排转运器;10.多晶型四、问答题1 简述促进扩散的特点,并与被动转运比较两者的异同。2简述主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3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4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提高近一倍。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改善之。5 .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影响其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6 .影响n型药物口服吸收的理化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该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CCBDB610:ABBDA1115:ABDAC1620:CAAAB2125:BDDBC2630:ADABC31

23、35:ACDDE3640:ECBBA4145:BCDDA4647:CB二、多项选择题15:ACD.ABE.CE.ABCE.ABDE610:ABD.ABCD.ACDE.ABC.AB1115:ABCDE.AE.BCD.ABCDE.AD1617:ABCDE.ABCE三、名词解释1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穿过细胞而被吸收的过程。2被动转运:是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3溶出速率:是指在一定溶出条件下,单位时间药物溶解的量。4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可分为促进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

24、形式。5促进扩散: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7 ATP驱动泵:以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7多药耐药:外排转运器对抗肿瘤药物多柔比星、紫杉醇、长春碱等的外排作用会导致肿瘤细胞内药量减少,从而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大大下降的现象。8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体外溶解性和肠道渗透性的高低,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种科学方法。BCS依据溶解性与渗透性将药物分为四类:I类为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n类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出类为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W类为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9药物外排转运器:转运器的一种,依赖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可将

25、底物逆向泵出细胞,降低底物在细胞内的浓度,如P一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乳腺癌耐药蛋白等。10.多晶型: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由于结晶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晶型。四、问答题1促进扩散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载体酌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其特点有: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转运有饱和现象;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与被动转运相同的是:促进扩散服从顺浓度梯度扩散原则,不消耗能量。与被动转运不同的是

26、:由于载体参与,促进扩散的速度要比单纯扩散的速度快得多。2借助载体或酶促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为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可分为ATP驱动泵和协同转运两种。ATP驱动泵是以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为能源进行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家族。协同转运是依赖另一种物质的电化学梯度所贮存的能量对物质进行主动转运,而维持这种电化学势是钠钾泵或质子泵。主动转运的特点有:逆浓度梯度转运;需要消耗机体能量;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与药物有高度的选择性;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具有饱和作用;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相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受代谢抑制剂的影晌;

27、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3口服药物的吸收在胃肠道上皮细胞进行,胃肠道生理环境的变化对吸收产生较大的影响。(1)消化系统因素: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胃液的pH呈酸性,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小肠较高的pH环境是弱碱性药物最佳的吸收部位。胃排空和胃空速率:胃排空速率慢,药物在胃中停留时间延长,弱酸性药物吸收会增加,但是胃排空加快,到达小肠部位所需的时间缩短,有利于药物在小肠部位吸收。小肠内运行:可促进固体制剂进一步崩解、分散,使之与肠分泌液充分混合,增加了药物与肠表面上皮的面积,有利于难溶性药物的吸收。食物的影响:食物不仅能改变胃空速率而影响吸收,也可能促进药物的吸收或不影响吸收。胃肠道代谢作用的

28、影响:药物的胃肠道代谢是一种首过效应,对药物疗效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响。(2)循环系统因素:胃肠血流速度:血流量可明显影响胃的吸收速度,但这种现象在小肠吸收中不显著;肝首过作用:肝首过效应愈大,药物被代谢越多,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肠肝循环:对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有影响,可使药物的作用明显延长;淋巴循环:对大分子药物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3)疾病因素:胃酸缺乏、腹泻、甲状腺功能不足、部分或全部胃切除、肝脏疾病等均可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4.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有很多,药物本身生物利用度低可能是由于药物的吸收差或受到胃肠分泌的影响。与食物同服,可促进胃排空速率加快,药物进入小肠,在肠内停留时

29、间延长;脂肪类食物可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可促进难溶性药物溶解吸收。剂型因素也有很大影响,药用辅料的性质与药物相互作用均影响其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可溶性盐、无定型药物或加入表面活性剂;改变剂型增大药物表面积;制成复方制剂或改变剂量促使酶代谢饱和等;制成前体药物等。5药物的浴出是指药物从制剂中溶解到溶出介质中的过程。口服固体药物制剂后,药物在胃肠道内经历崩解、分散、溶出过程才可通过上皮细胞膜吸收。对难溶性药物而言,溶出是其吸收的限速过程,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溶出速率直接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药效强度和作用持续时间。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主要有: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与溶

30、出速度直接相关,当药物在扩散层中的溶解度增大,则可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粒子大小,药物粒子越小,则与体液的接触面积越大,药物的溶出速度增大,吸收也加快。多晶型,不同的晶型溶解度不同,其溶出速度也不同,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并会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溶剂化物,将药物制成无水物或有机溶剂化物,有利于溶出和吸收。6.n类药物是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一类药物,因药物在胃肠道溶出缓慢而限制了药物的吸收。影响n类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药物的溶解度、晶型、溶媒化物、粒子大小等。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或)加快药物的溶出速率均可有效地提高该类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方法有:制成可溶性盐类;选择合适的晶型和溶媒化物;加入适量

31、表面活性剂;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增加药物的表面积;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的滞目时间;抑制外排转运及药物肠壁代谢。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习题】一、是非题1 注射给药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吸收过程。2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通过黏膜下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避开肝首过效应。3脂溶性较强的药物易通过生物膜吸收,但较易跨角膜吸收的药物必须兼具脂溶。眭和水溶性。4药物经直肠给药可以完全避开肝首过效应。5药物粒子在肺部的沉积与粒子大小有关,一般来讲粒子越小在肺泡的沉积量越大。二、填空题1 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性药物中分子量的可以穿过

32、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或扩散池。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其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一般为.4蛋白多肽药物经黏膜给药的部位主要包括、等。5影响离子导入的因素有、等。6药物溶液滴入结膜内主要通过、途径吸收。三、不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经皮给药吸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脂溶性药物易穿过皮肤,但脂溶性过强容易在角质层聚集,不易穿透皮肤B某弱碱药物的透皮给药系统宜调节pH为偏碱性,使其呈非解离型,以利于药物吸收C.脂溶性药物的软膏剂,应以脂溶性材料为基质,才能更好地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D药物主要通过细

33、胞间隙或细胞膜扩散穿透皮肤,但皮肤附属器亦可能成为重要的透皮吸收途径2药物在肺部沉积的机制主要有A雾化吸入B惯性碰撞C.沉降D.扩散3关于注射给药正确的表述是A.皮下注射给药容量较小,一般用于过敏试验B不同部位肌内注射吸收顺序:臀大肌>大腿外侧肌>上臂三角肌C.混悬型注射剂可于注射部位形成药物贮库,药物吸收过程较长D.显著低渗的注射液可局部注射后,药物被动扩散速率小于等渗注射液4提高药物经角膜吸收的措施有A.增加滴眼液浓度,提高局部滞留时间B减少给药体积,减少药物损失C.弱碱性药物调节pH至3.0,使之呈非解离型存在D.调节滴眼剂至高渗,促进药物吸收5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有A.药

34、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过程B生理因素C.药物的理化性质D.制剂因素四、问答题1 采用什么给药途径可避免肝首过效应?试结合各给药途径的生理学特点说明其避免首过效应的原理。2试述影响经皮给药的影响因素。3粒子在肺部沉积的机制是什么?简述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习题答案】一、是非题1. X2.,3.V4.X5.X二、填空题1脂溶性,小,很大2单室,双室3. 0.57.5ym4经鼻腔,经肺部,经直肠(经口腔黏膜等)5药物及介质因素,电学因素6角膜渗透,结膜渗透三、不定项选择题1 .C2.BCD3.C4.AB5.ABCD四、问答题1可以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首过效应,尤其是肝首过效应。主要途径有:(

35、1)薛脉、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直接进入体循环,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肌内注射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不经门肝系统,因此不存在首过效应。(2)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黏膜下有大量毛细血管汇总至颈内静脉,不经肝脏而直接进入心脏,可绕过肝脏的首过作用。一般可制成口腔贴片给药。(3)经皮吸收:药物应用到皮肤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再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可避开门肝系统。(4)经鼻给药:鼻黏膜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无首过效应。(5)经肺吸收:肺泡表面积

36、大,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因此肺部给药吸收迅速,而且吸收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不受肝首过效应的影响。(6)直肠给药:栓剂距肛门2cm处,可使大部分药物避开肝首过效应,给药生物利用度远高于距肛门4cm处给药。当栓剂距肛门6cm处给药时,大部分药物经直肠上静脉进入门静脉-肝脏系统。淋巴循环也有助于直肠药物吸收,经淋巴吸收的药物可避开肝脏代谢作用。2 (1)生理因素:皮肤的生理情况因种族、年龄、性别、人体因素及部位的差异而有显著不同,其差异主要由角质层的厚度、致密性和附属器的密度引起,由此对皮肤的通透性产生明显的影响。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大小为阴襄耳后腋窝区头皮手臂腿部胸部。皮肤生理

37、条件会随着年龄和性别而发生变化,胎儿的角质层从妊娠期开始产生,出生时形成,由于婴儿还没有发达的角质层,因此皮肤的通透性比较大;成年人的萎皮肤结构功能不断完善,通透性也在不断地减弱。通常,老人和男性的皮肤通透性低于儿童和妇女。(2)剂型因素: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候选药物,一般以剂量小、药理作用强者较为理想。角质层的结构限制了大分子药物渗透的可能性。分子量大于600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角质层。药物的熔点也能影响经皮渗透性能,低熔点的药物容易渗透通过皮肤。脂溶性药物较水溶性药物或亲水性药物容易通过角质层屏障,但是脂溶性太强的药物也难以透过亲水性的活性表皮层和真皮层,主要在角质层中蓄积。给药系统的剂型对药

38、物的释放性能影响很大,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容易,则越有利于药物的经皮渗透。常用的经皮给药剂型有乳膏、凝胶、涂剂和透皮贴片等,药物从这些剂型中释放往往有显著差异。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否则难以将药物转移到皮肤中,影响药物的吸收。(3)透皮吸收促进剂:应用经皮吸收促进剂可提高药物的经皮吸收。常用的促进剂有表面活性剂类,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芳香精油等。3 .药物粒子在气道内的沉积机制有:惯性碰撞:动量较大的粒子随气体吸入,在气道分叉处突然改变方向,受涡流的影响,产生离心力,当离心力足够大时,即与气道壁发生惯性碰撞:沉降:质量较大的粒子在气道内的停留时间足够长时,受重力的作用沉积

39、于气道;扩散:当药物粒子的粒径较小时,沉积也可能仅仅是布朗运动的结果,即通过单纯的扩散运动与气道相接触。影响药物经肺部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吸入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气溶胶剂的特性、肺通气参数和呼吸道生理构造。粒子在肺部的沉积还与粒子的大小有关。生理因素:气管壁上的纤毛运动可使停留在该部位的异物在几小时内被排除。呼吸道越往下,纤毛运动越弱。呼吸道的直径对药物粒子到达的部位亦有很大影响。酶代谢也是肺部药物吸收的屏障因素之一。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脂溶性和油水分配系数影响药物的吸收。水溶性化合物主要通过细胞旁路吸收,吸收较脂溶性药物慢。药物的分子量

40、大小也是影响肺部吸收的因素之一。制剂因素:制剂的处方组成、吸入装置的构造影响药物雾滴或粒子的大小和性质、粒子的喷出速度等,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第四章药物的分布一、是非题1药物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分布速度往往比消除慢。2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的差异,不同药物在体内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但药物在体内分布是均匀的。3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4连续应用某药物,当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快时,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会逐渐升高而引起蓄积。5蛋白结合率越高,游离药物浓度越小。当存

41、在饱和现象或竞争结合现象时,游离浓度变化不大,对于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不易发生用药安全问题。6药物体内分布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其次与该药物和组织结合的程度有关。7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8蛋白质大分子药物主要依赖淋巴系统转运,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避免首过作用。9胎盘屏障不同于血脑屏障。药物脂溶性越大,越难透过。10.将聚乙二醇(PEG)引入到微粒的表面,可提高微粒的亲水性和柔软性,以使其易于被单核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单项选择题1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有B 无竞争D. 结合率取决于血液pHB. 人体的体液总体积D.

42、 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A.结合型与游离型存在动态平衡C.无饱和性E.结合型可自由扩散2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A.人体总体积C.游离药物量与血药浓度之比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3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L/h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4药物与蛋白结合后A.能透过血管壁B.能由肾小球滤过C.能经肝代谢D.不能透过胎盘屏障E.能透过血脑屏障5以下错误的选项是A.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从而减少首过作用B乳剂有利于脂溶性药物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43、C.大分子药物易于向淋巴系统转运D.A、B、C都不对EA、B、C都对6 5-氟尿嘧啶不同乳剂给药后,转运进入淋巴的量依次为A. W/O/W型>W/O型>OW型B.W/O型>W/O/W型>O/W型C. O/W型>W/O/W型>W/O型D.W/O型>O/W型>W/O/W型EO/W型>W/O型>W/O/W型7体内细胞对微粒的作用及摄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A.胞饮、吸附、膜间作用、膜孔转运B.膜孔转运C.膜孔转运、胞饮、内吞D.膜间作用、吸附、融合、内吞E.胞饮、内吞8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

44、不良反应B.药物与蛋白结合是不可逆,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E.药物与蛋白结合是可逆的,无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9以下关于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向脑内转运越慢B药物的脂溶性越低,向脑内转运越慢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越高,越易向脑内转运D. 延长载药纳米粒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了药物向脑内转运的效率E弱酸性药物易于向脑内转运10 .有关表观分布容积的描述正确的是A. 具有生理学意义,指含药体液的真实容积B. 药动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将血浆中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

45、数,萁大小与体液的体积相当C其大小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无关D.可用来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程度,但其大小不可能超过体液总体积E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假设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11 .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D.可以经肝脏代谢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12有关药物的组织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4般药物与组织结合是不可逆的B亲脂性药物易在脂肪组织蓄积,会造成药物消除加快C当药物对某些组织具有特殊亲和性时,该组织往往起到药物贮库的作用D对于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另一药物的竞

46、争结合作用将使药效大大增强或发生不良反应E药物制成制剂后,其在体内的分布完全与原药相同13.一般药物由血向体内各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为A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B肝、肾肌肉、皮肤脂肪组织、结缔组织C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皮肤肝、肾D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肝、肾肌肉、皮肤E肌肉、皮肤肝、肾脂肪组织、结缔组织三、填空题1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运送至的过程。2某些药物接续应用时,常常由于药物从组织解脱入血的速度比进入组织的速度,导致组织中的药物有浓度逐渐上升的趋势,称为。3人血中主要有三种蛋白质、与大多数药物结合有关。4药物的淋巴管转运主要与药物的有关。分子量在以上的

47、大分子物质,经淋巴管转运的选择性倾向很强。5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性,另外药物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液-脑脊液间的药物分配。6.粒径小于科m的微粒,大部分聚集于网状内皮系统,被摄取,这也是目前研究认为微粒系统在体内分布的主要途径。7制备长循环微粒,可通过改善微粒的、增加微粒表面的及其则可明显延长微粒在血液循环中的半衰期。8药物的组织结合起着药物的作用,可延长。9药物与蛋白结合除了受药物的理他性质、给药剂量、药物与蛋白质的亲和力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和等因素有关。10 .分布容积是指假设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11 .当组织中

48、的药物浓度低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则表观分布容积V将比该药物实际分布容积。12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存在竞争抑制作用,这种置换作用主要对表观分布容积、结合率的药物影响大,故华法林与保泰松合用时需调整剂量,否则易引起反应。13 .延长微粒在血中循环时间的方法有、和。14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其表观分布容积,当增大剂量或同服另一结合率更强的药物,应注意问题。15.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有现象,只有型才能向组织转运并发挥药理作用,组织结合高的药物,有时会造成药物消除。四、问答题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哪些组织摄取药物最快?2为什么应用“表观分布容积”这一名词,表观分布容积有

49、何意义?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和组织蛋白结合对表观分布容积和药物消除有何影响?4讨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临床意义。5为什么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延长仅由肾小球滤过药物的肾清除率,但不影响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药物的肾清除率?6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如变化率为1%),是否会显著影响作用强度?7请举例说明为什么弱碱性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8如何通过药剂学途径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9为什么微粒在体内的半衰期很短,如何延长微粒在血液中循环时间?10.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习题答案】一、是非题I .X2.X3.V4.X5.X6.V7.V8.V9.X10.X二、

50、单项选择题II A2.D3.A4.D5.D6.A7.D8.A9.B10.EIII B12.C13B三、填空题1循环系统,各脏器组织2慢,蓄积3.白蛋白,a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4分子量,50005脂溶性,蛋白的结合率6.7,肝和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7亲水性,柔韧性,位阻8贮库,作用时间9动物种差,性别差异,生理与病理状态差异10 .全部药量,总容积11 .小12 .低,高蛋自,中毒(不良,出血)13改善表面亲水性,减小粒径,表面荷正电14 .小,安全性15.可逆的,饱和,游离,缓慢四、问答题1决定药物被组织摄取和积蓄的主要因素是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而药物与组织和器官的

51、亲和力主要和药物的结构、解离度、脂溶性以及蛋白结合率有关。通常血流丰富的组织摄取药物较快。2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药物充分分布的前提下,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它不是药物体内分布的真实容积,而是通过实验,根据体内药量和血药浓度的比值计算得到的容积,它是真实容积在实际情况下所表现出的特征值,所以称为表观分布容积。通过表观分布容积与血药浓度可以计算体内药量及进行相关的药物动力学计算。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结合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能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特点。3当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时,其表观分布容积小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而当药物主要与血管外的组织结合时,其表观分

52、布容积大于它们的真实分布容积。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通常体内消除较慢。4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降低药物的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并有减毒和保护机体的作用。若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药理作用将受到显著影n向。由于药理作用主要与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因此血中游离药物浓度的变化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如一个结合率低于70%的药物,即使结合率降低10%,体内游离药物浓度最多只增加15%,而一个结合率高达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10%,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5倍,这时可引起疗效的显著改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5由于只有游寓型才能被肾小球滤过,因此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会降低药物的肾小球过滤。对于仅

53、由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则导致其肾清除率延长。对于同时存在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途径清除的药物,由于肾小管主动分泌一般不受蛋白结合率的影响,因此其肾清除率基本不受影响。如青霉素G尽管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很少被肾小球滤过,但主要由近曲小管分泌排入小管液,只需通过一次肾血液循环就几乎完全从血浆中被清除。6由于作用强度主要和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有关。对于高蛋白结合率的药物,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变化,可能导致血中游离药物浓度明显变化,因而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如结合率高达98%的药物,若结合率降低1%,则可以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1.5倍,可显著影响作用强度。对于低蛋白结合率的药物,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对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影响不明显,因此不会显著影响药物作用强度。7在血浆pH7.4时,弱酸性药物主要以解离型存在,而弱碱性药物主要以非解离型存在。一般说来,弱碱性药物容易向脑脊液转运。如水杨酸和奎宁在血浆pH7.4时,非离子型分别为0.004%0.01%和g.Og%,向脑脊液透过系数分别为0.00260.006min-l和0.078min-l。8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运,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乳、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9常规设计的微粒给药系统在体内会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因此半衰期很短。通过改善微粒的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