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_第1页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_第2页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三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实验一、实验目的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3掌握运用电阻应变仪测量应变的方法。二、实验仪器和设备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或弯曲梁试验装置; 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4温度补偿块一块;5游标卡尺 3-1 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 3-2弯曲梁试验装置 1弯曲梁 2铸铁架 3支架 4加载杆 5加载螺杆系统 6载荷传感器 7和8组成电子秤三、实验原理和方法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00GN/m2,泊松比0.29。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

2、上压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3-2) 式中:M为弯矩;Ix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P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P2,如图3-3所示。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7片应变片(见图3-3)(对多功能组合装置:b18.3mm;h38mm;c133.5mm),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

3、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下表面沿横向粘贴了应变片8#。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胡克定律公式sEe,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若由实验测得应变片7#和8#的应变7,和8满足则证明梁弯曲时近似为单向应力状态,即梁的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成立。图3-3弯曲梁布片图四、实验步骤1检查或测量(弯曲梁试验装置)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c,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i。2检查压力传感器的引出线和电子秤的连接是否良好,接通电子秤的电源线。检查应变仪的工作状态是否良好。然后把梁上的应

4、变片按序号接在应变仪上的各不同通道的接线柱A、B上,公共温度补偿片接在接线柱B、C上。相应电桥的接线柱B需用短接片连接起来,而各接线柱C之间不必用短接片连接,因其内部本来就是相通的。因为采用半桥接线法,故应变仪应处于半桥测量状态,应变仪的操作步骤见应变仪的使用说明书。3根据梁的材料、尺寸和受力形式,估计实验时的初始载荷P0(一般按P00.1sS确定)、最大载荷Pmax(一般按Pmax0.7sS确定)和分级载荷P(一般按加载46级考虑)。对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图3-1):取P020Kg,P40Kg, Pmax180Kg,分四次加载。对弯曲梁实验装置(图3-2),本实验中取P050 Kg,P100Kg,Pmax45Kg,分四次加载。实验时逐级加载,并记录各应变片在各级载荷作用下的读数应变。4卸去载荷,应变仪和电子秤复位五、实验结果的处理1算出每增加P时,各测点处平均应变增量实。2算出,3利用公式=算出各测点处的理论应力增量理。4利用公式计算相对误差。5将各点的实和理按相同比例绘在方格纸上,并分别连出横截面正应力实验分布曲线和理论分布曲线,将二图加以比较验证理论公式。6计算87值,若87,则说明纯弯曲梁为单向应力状态。实验记录和计算数据表格可参考表3-1、表3-2和表3-3。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