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3参考资料_第1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3参考资料_第2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3参考资料_第3页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3参考资料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四人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2、上官体:在贞观诗坛的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一种诗风“上官体”。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以属对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细致体察,自铸新词以状物色。笔法精细,秀逸浑成,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

2、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时人谓为上官体。3、沉郁顿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蕴含着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便把这喷薄而出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4、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中有最早关于“律诗”定名的记载,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

3、志。5、大历诗风:大历诗风,指的是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这些诗人的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可经历了安史之乱,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和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有风味而气骨顿衰。其特点表现为意象清幽冷寂,情调多感伤与惆怅。16、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其代表作品有:白行简的李娃传、蒋

4、防的霍小玉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简答题:1、归纳陈子昂的诗歌主张。答:首先,他提倡风骨和兴寄,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2、韩愈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1) 他熟谙古文章法,而他的尚奇精神和豪放性格也使他不惯于诗律的束缚,所以采用表现手法上较为自由的散文笔调入诗,痛快畅达地叙事抒情,乃是其诗散文化形成的一个要因,如山石在结构安排

5、上,一方面以浓丽的色彩来点染景物,一方面以清淡的笔触来抒发情怀,浓淡相间,自然清朗,一种摆脱尘世牢笼完全放松的自由感、一种挣开格律束缚追求诗歌原始美的主体精神充溢于字里行间,似散文,却又极富诗意。( 2) 韩愈不仅以散文的章法结构诗篇,而且还在诗中大量使用长短错落的散文句法,尽力消融诗与文的界限。如嗟哉董生行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完全打破了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在形式上表现为新颖、生僻、怪奇,散文倾向也更为明显。( 3) 在以文入诗的同时,韩愈还无视古典诗歌重形象、重比兴、重趣味的传统,屡屡在诗中大发议论,直接表述对人生、社会的看法,形成了以议论入诗的特点。3、韩(愈)柳(宗元)

6、的古文理论。答:韩、柳的古文理论有如下内容:其一,是“文以明道”。其二,重道而不轻文。在倡导“文以明道”的同时,也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为写好文章2而博采前人遗产。其三,主张创新,反对模仿因袭。其四,重视作家道德修养(在文章写作方面)的作用。4、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1) 主张“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 2) 主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 3) 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 4) 作诗的标准应该是“质而径“、”直而切“。( 5)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

7、,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他说“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5、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多义性及其成因。答:李商隐“无题“一类诗歌,境界和情思的朦胧,在内涵上往往具有多义性。一篇锦瑟,可供多方面体味和演绎,表现出李商隐诗歌多义性的特点。李商隐的多义,往往是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构成解读上的复义。成因:( 1)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联系,李诗意象,多富非现实的色彩;( 2)大量用典,不用用典的事理,而着眼于原典所传达或所喻示的情思韵味;( 3)李诗的多义性与诗中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意象转换跳跃性大);( 4

8、)李商隐诗歌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的不只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并且他的心境又非常复杂。6、李商隐诗歌凄艳浑融风格的渊源。3答:李商隐诗歌风格凄艳。艳,有来自六朝的文学渊源,但李商隐诗艳而不靡。在他那里,艳与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于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思相联系,表现为哀感凄艳。李商隐诗不重意象的外部联系,同时又用了许多美丽的词藻与事典,李商隐却能以艳丽通于浑融,是由于:一、李商隐拥有自己的意向群。所用的意象在色调、气息、情意指向上有其一致性。二、李诗技法纯熟。声调的和谐、虚字的斡旋控驭,事典的巧妙组织,近体在形式上的整齐规范,都增加了诗脉的圆融

9、畅适。三、情感的统一。那种孤独、飘零、惘然、无奈、寥落、伤感的情绪,浓郁而又深厚,弥漫在许多诗中,使诗的各部分得以融合、贯通,浑然一体。论述题:1、比较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答:高适对边塞生活的实地体验和冷静观察,使他创作出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力作燕歌行,这首诗内容丰富,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做了的不满。思想上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高适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

10、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其送李侍御赴安西诗云:“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壮志满怀,雄心勃发,写得极粗犷豪放。在塞下曲中,描绘了从戎征战时“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的壮观场面后抒发慷慨豪情,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他写的一些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再如塞上听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岑参的边塞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

11、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恶劣气候环境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写得大气磅礴,奇情逸发,最4令人称绝的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梨花开“的意象。这不仅表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岑参的作品内容为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具有着神奇瑰丽的特点,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表现上,形式接近乐府,用韵十分灵活,他的边塞诗意奇、语奇,还兼有调奇之美。2、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见科作

12、业)3、杜诗的叙事手法。( 1) 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2) 杜诗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这些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北征叙从凤翔行在往 鄜州省家的一路所见:“菊垂今秋花,石载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它从概括描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的片断,因写细节而更少概括描写常有的夸张,更多真实感。故事性被冲淡了,而生活色彩则得到极大地加强。( 3) 杜诗叙事,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

13、他其实是作为抒情诗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 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仍然是细部描写:“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 4) 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4、杜诗的集大成。集大成主要是指杜甫融汇各家之长,形成自己千汇万状的大家风范。杜之学诗作诗思想在其诗作中均有体现。5杜甫的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质,即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在

14、他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与屈原相似的深沉忧思。在杜甫的诗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面对史实而不回护,正视历史。就诗歌传统自身言,杜诗的叙事与议论,显然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显然又与离骚接近。它的缘事而发,则来自乐府传统。它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在诗的表现方法、表现形式上,他吸收的就更为广泛而多样。叙述夹议论,有“小雅”的因素,有赋的铺排技巧,有乐府的影响,也有史笔的痕迹。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的影响,如王粲、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等。五七言律诗则可以说吸收了这两种体式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经验;五律则主要学杜审言。而最重要的,是充分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把它融入到叙事的技巧里,叙事而又有着意境的美。即使只从语言或意象上说,也可找出杜甫与前辈诗人的各种联系。例如,他的杜鹃、石龛诗,显然受到汉乐府相和歌辞相和曲江南的影响。晚登瀼上堂“江流静犹涌”,来自阴铿“大江静犹浪”(和傅郎岁暮还湘州)。宿江边阁“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来自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浪中生”(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艳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