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态度的结构探析及问卷编制_第1页
大学生人际态度的结构探析及问卷编制_第2页
大学生人际态度的结构探析及问卷编制_第3页
大学生人际态度的结构探析及问卷编制_第4页
大学生人际态度的结构探析及问卷编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生人际态度的结构探析及问卷编制何亚芸1,张莉2(1.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外事学院,云南昆明650033;2.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处,云南昆明650090【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人际态度的结构,编制大学生人际态度量表。方法:通过对603名和400名被试在大学生人际态度问卷中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探查并验证大学生人际态度的结构。结果:大学生人际态度由对人际信任的认知、对人际理解的认知、对人际容纳的认知、人际孤独、人际焦虑、人际愉悦、人际回避和人际适应构成,此八个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69.191%,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度较好。构成大学生人际态度的八个因

2、素可进一步概括为人际认知、人际情绪和人际行为三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了模型构想的有效性。构成大学生人际态度问卷的八个因素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882以上,三个二阶因素的同质性信度系数在0.885以上;项目与所属因素的相关系数在0.603-0.902之间,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323-0.520之间(P<0.001。结论:大学生人际态度三维八因素模型的构想合理,其量表具有足够的信度和效度。【关键词】大学生人际态度;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中图分类号:G4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611(200803-0268-04A Research on Structure

3、of Undergraduate s Interpersonal AttitudeHE Ya-yun ,ZHANG Li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Foreign Affairs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Kunming 650033,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undergraduate s interpersonal attitude and develop Undergraduate sInterpersonal Attitude Sca

4、le.Methods:To analyze the data of Undergraduate s interper-sonal attitude is constructed rationally and the scale based on the structure demonstrates adequate internal consistency,satisfactory item valid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Key words 】Undergraduate s interpersonal attitude ;Exploratory factor

5、 analysi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研究”(5Y1336G 资助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反映了个人寻求满足其社会需求的心理状态1。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于个人的成长及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以及在交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而且也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及未来发展2。正是由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机构和教育心理工作者近年来对此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究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6、,以及通过各种训练和干预提高和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等,但该领域的研究仍然存在问题,主要是理论研究明显不足,尤其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部心理结构缺乏系统的分析,更没有研究涉及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所具有的心理态度。而研究大学生社会交往中的心理态度,一方面有助于探讨其人际心理结构的本质,考察整体的人际心理结构,另一方面还能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指明方向与目标。态度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常见概念,有人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绪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间因素”1。也有人提出态度是由认知、情绪和行为组成。虽然对态度的第三个因素有不同的称

7、谓,但无论“意向”还是“行为”,其内容实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们均表示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而并非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根据上述对态度的概念理解和因素界定,本文认为,人际态度即个人对其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人际态度由人际认知、人际情绪和人际行为三种成分构成。人际认知反映了个体对其人际关系状况的认识和评价,是人际知觉的结果;人际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其人际关系所持有的情绪体验,是人际行为的基础;人际态度的行为成分是个体人际交往行为的反应倾向,是人际认知和人际情感的表现和结果。基于上述对人际态度的概念界定及因素构想,本研究将通过编制大学

8、生人际态度问卷,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1对象与方法1.1问卷项目的编辑与筛选根据对人际态度的概念界定,对高校学生进行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要求大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有什么样的看法?”,“对于和别人相处,你一般会有哪些感受和体验?”以及“请尽可能地说出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表现”等,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对问卷的陈述进行内容分析,删除表达模糊(如“在与人交往时,我相信行为的影响力远胜于语言”,或与所提的问题毫无关联的回答(如“我觉得喜欢独处的人是善于思考的”,然后将被调查者的陈述归纳成若干类型,初步编拟包括85个项目的“大学生人际态度问卷”。随

9、后,请人格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的专家检验初始问卷的内容效度,修改表达抽象或意义重复的项目,最后形成由75个项目组成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态度初始问卷。经筛选归类,属于认知的项目为28项,属于情绪体验的项目为25项,属于行为倾向的项目为22项。初始问卷形成后,在小范围内组织预测,所选取的被试是昆明某高校的162名学生,收回有效答卷151份。对预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结果表明,项目的通俗度多在0.40-0.79之间,但有4个项目的通俗度高于0.80,予以删除。剩余71个项目构成了新的大学生人际态度测试问卷。1.2被试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方法,分两个阶段(间隔3月先后从昆明地区四所高等院校一至三年级获得两个样

10、本。其中样本A为603人,其中男性281人,女性322人;文科类331人,理工类272人;样本B为400人,其中男性157人,女性243人;文科类235人,理工类165人。样本A的测量数据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B的数据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1.3项目分析对样本A在测试问卷上的评定数据进行项目分析,结果显示,仍有5个项目的通俗度高于0.80,予以删除。删除之后,其余66个项目的平均数在3-4之间,标准差为1左右,通俗度多集中于0.45-0.79之间。对剩余项目进行初步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以项目的公共因素方差为项目区分度的指标,删除公共因素方差<0.3或因素负荷值<0.4的项目共18项,

11、其余48个项目予以保留,作为进一步统计分析的基础。1.4统计方法2结果2.1对人际态度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对样本A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的适当性考察,结果KMO=0.849,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2= 29152.24,P<0.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特征根大于1为标准,结合“碎石检验”图,得到8个共同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利用前8个公共因素即能解释总变异的69.191%,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因此决定抽取8个因素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态度的内部结构。采用Promax斜交旋转获得人际交往态度48个项目在8个公共因素上的负荷值,所有项目分别清晰地归属于特定的公共因素。详见表

12、1。2.2对人际态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构成的大学生人际态度问卷。采用上述修正策略后,八因素模型各相关系数值均在-1到+1之间,各标准差取值合理,各拟合指数比修正前有了显著提高,接近理想指标。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统计结果显示,44个项目在对应因素上的负荷值居于0.530-0.888之间,各项目分别清晰地归属于特定的公共因素,表明理论构想的有效性。在大学生人际态度结构模型中,因素I(对人际信任的认知反映个体对他人的承诺、行为等的可靠性的估计与评价;因素II(对人际理解的认知反映个体对自己的观点、行为等能得到他人的赞同、支持等的认知与评价,因素III(对人际容纳的认知反映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相互接受、相互

13、接纳的认知与评价;因素IV(人际孤独表示个体由于不愿与他人交往或不被他人接受而产生的孤独体验;因素V(人际焦虑反映个体在与人交往时感到紧张、不自在、焦虑;因素VI(人际愉悦反映个人对人际交往积极的主观感受;因素VII(人际回避表示个人是否主动与同学、朋友相互交流以及参与团体活动的行为倾向;因素VIII(人际适应反映个体在参加团体活动或聚会时行为的适应性。表2修正前后问卷结构拟合指数比较表3量表各维度相关系数表1大学生人际态度问卷48个项目的因素负荷值、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以上,其中对人际信任的认知、对人际理解的认知、对人际容纳的认知、人际适应四个因素的信度系数达到了0.90以上;同时三个二阶因素

14、间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也达到了0.885以上。以项目分数与所属因素因子分以及与总量表分数的相关系数为指标,考察项目的区分度,结果显示,所有项目与所属因素的相关系数均在0.603-0.902之间,所有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323-0.520之间,P<0.001。3讨论对于个性结构的建构一般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另一种是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来实现3。本研究立足于人际态度结构的理论构想,分别以603名和40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因素分析技术获得了大学生人际态度的三维八因素模型。从研究方法上看,本研究结合了理论分析和因素分析两种研究途径,这样做既克服了理论构

15、想缺乏实证支持的缺点,又避免了单纯的因素技术难以获取合理的理论解释的不足,且在统计技术上同时运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多种方法证实了理论设想,确保了问卷结构的有效性。本研究二阶验证性因素分析获得了人际认知,人际情绪和人际行为三个高阶因素。通过相关分析可知,三因素之间的相关均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说明人际态度的三个成分之间并非独立的三个方面,它们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对待人际交往的心理态度。另一方面,人际情绪与人际认知、人际情绪与人际行为的相关系数都比较高,而人际认知与人际行为的相关却相对偏低,说明虽然三个成分共同构成了态度这一整体,但彼此间的密切程度并不相同,认知

16、与情绪,情绪与行为的联系较之认知与行为的联系要更为密切;三个因素与态度量表总分的相关分析也显示,情绪与态度总分的相关最高,达到0.721,这也表明情感成分是态度结构中最主要的成分。这一结果与以往对态度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4。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人际态度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大学生人际交往态度的测评工具。参考文献244-2482张翔,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野:冲突教育初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4:60-63(收稿日期:2007-10-19(上接第273页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青少年自我管理七因素结构模型较好的拟合了观测数据,支持了探索性

17、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同时,本研究考察了各因素内部的一致性信度,Cronbach系数均在0.6以上,表明信度较好。因此,本研究编制的青少年自我管理测验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被试均为大学生,被试取样没能涵盖青少年的范围。参考文献1Robbins BS,Allen J,Casillas A,et al.Unraveling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Motivational and Skills,Social,and Self-Management Measures From Traditional Predictors of Col-lege Ou

18、tcome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98(3:598-6162Huyle,Allen J,Robbins BS.Motivational and Skills,Social, and Self-management Predictors of College Outcomes:Con-structing the Student Readiness Inventory.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2005,65(3:482-5083Harrison CH.the Three-contingency Model of Self-man-agement.Doctoral Dissertation.Kalamazoo: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20054Frayne CA,Geringer JM.Self-Management Training for Im-proving Job Performance:A Field Experiment 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