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源头考证_第1页
社会保障体系源头考证_第2页
社会保障体系源头考证_第3页
社会保障体系源头考证_第4页
社会保障体系源头考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保障体系源头考证关键词: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管子内容提要: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部份。社会保障起源于奴隶制国家成立以后,其体系的完整论述记载在我国的史籍管子•入国中。依照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论述,社会保障体系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部份组成,这已取得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界的普遍认同。可是,对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于何时,理论界却众口纷纭。中国人民大学卫兴华以为:“一样讲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进展,是指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其实,若是就社会保障的个别的或局部的方法或制度来看,在古代、中世纪和资本主义初期就在一些国家存在了。例如,在我国古代,据周礼所载,就有慈幼、养

2、老、恤贫、宽疾等方法。”东北财经大学齐海鹏以为:国家进行的救济保障从公元前2500年间就开始了,巴比伦国王命令僧侣、官员及村长收取税款作为救济灾害的损失。我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存在着国家对平民的救济。如自周至汉的“常平仓”、隋唐时期的“义仓”,都是用来储蓄粮食,以备荒救灾。而冯必扬、严翅君也在他们主编的现代社会保障研究中也写到:“纵观中国历史,与社会保障理论有渊源的,最先要数安民、抚民的统治思想。其后,奴隶制度得以确立,尤其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确立,通过漫长的历史进展,慢慢形成了对社会保障很有阻碍的大同社会论、仓储后备论、社会合作论、社会救济论等各类社会思想。”可是,最近几年出版的社会保

3、障论著中,却很多人以为:社会保障产生于近代的德国(应该是指社会保险);或产生于英国一一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公布的济贫法(要紧指社会救济)。若是列位学者以为社会保障体系中以国家立法形式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保险起源于德国,我没有异议。可是若是说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济起源于英国,我以为他们对中国的社会救济历史缺乏必然的了解。若是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时刻进行考察,我国活着界上应该处于最前例。第一,对一些学者把“保障”严格划分为“国家保障”和“社会保障”不敢苟同。我以为,社会保障应该包括国家保障。社会保障应该是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保障”相对称的概念;“国家保障”应该是和“民间保障”一一包括各类宗教、

4、慈善事业及小范围的集团内部保障相对称的概念。因此,说到“社会保障”那个概念,能够排除在外的“保障”只有“家庭保障”。说到社会保障的起源,固然应该排除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内部人们之间的合作保障,因为,这种保障仍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保障”。可是,社会保障的起源应该从国家保障开始,因为它已经冲破了“家庭”的范围,变成了“公共的保障”。“公共的保障”确实是社会保障,因为由国家制定对社会成员的保障制度,更能够表现社会保障的特点。(这也是很多学者把英国济贫法看做社会救济起源的重要缘故。)第二,若是国家保障是社会保障的起源,中国社会保障起源于何时呢?据史载,中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这使得利用公

5、共税收实行社会救济成为可能。但在现存史籍中,只是对这一时期的国家救济行为进行“追记”,而不可能有“史实”的记录,因为那时尚未史书。“汤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无米值有卖子者。汤以庄山之金币,而赎民之无卖子者;禹以历山之金币,以赎民之无卖子者。”这段文字,充其量能够证明:虞夏时可能已经有国家救济的行为。最后,我国史籍中比较全面的对社会保障思想进行论述,应该如卫兴华等学者所说,是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周礼。周礼•地官司徒一书中有:“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此处虽未详细论述六项社会保障的内容,但很明确指出:国

6、家应该在六个方面救济、安抚百姓。在礼记•王制中也有如此的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将国家用于自然灾害救济的储蓄是不是充沛直接与国家安危联系在一路。在另一篇礼运中,先贤们更是大大抒发社会“大一统”的思想,刻画了理想社会的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尽管这些思想的论述在我国的史籍当中不足为奇,但都尚未形成社会保障的完整思想体系。我以为,在我国史籍中,最先完整论述社会保障体系思想的高作是管子&#822

7、6;入国。管子是由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管仲(约公元前730645年)的学生们撰写、以记叙管仲的思想和言行为要紧内容的高作。入国记叙了管仲到齐国辅佐齐桓公治理国政,超级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在初到齐国的四十天内,五次催促官府在九个方面实施社会保障方法,并详细论述了九项社会保障思想体系的内容。入国以为,国家必需对九种社会成员实施“保障”:一曰老老:“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已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已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已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古代谓“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岁成为老年的标准。咱们此刻多数人的观点:中国有传统的养

8、老美德,几千年来,我国养老要紧以血缘关系的家庭子女负责供养老人为主,似乎政府并无参与其中。事实上,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家就在国(国家中央政府)、都(大城市地址政府)设置了负责掌管养老的机构,专门负责养老事宜。对家有七十岁老人的家庭,免去一个儿子的赋役负担,官府每一年发给三个月的肉食;若是有八十岁的老人,免去两个儿子的赋役负担,官府按月发给肉食;若是家有九十岁的老人,免去全家人的赋役负担,官府天天供给酒肉。老人归天,由国家供给棺材之费。掌管养老的机构,还负责劝导老人的子孙,既要为老年人提供精细的膳食,还要实施精神安慰一一常常询问老人的愿望和癖好。固然,“问”和“求”的结果,就不只是问和求,应该是

9、尽可能知足老人的愿望和癖好。在那个地址,咱们不难看出,古代“养老”的模式是国家(成立专门治理机构)与家庭相结合;“养老”的内容包括物质(食物)与精神(欲望和癖好);“养老”费用以家庭为主(儿子是供养老人的主体),国家提供必然补助(肉食和丧葬费)和给予家庭必然的赋役免去待遇。从咱们现代人的角度观看,这种“养老”模式应该是最讲究“以人为本”,适合那时经济进展水平,而且是国家财政能力能够经受得起的的模式。二曰慈幼:“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慈幼”是人类的共识,每一个家庭都有照顾自己幼子的责

10、任,若是国家介入,就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举措。为了“慈幼”国家也在国、都设置了专门负责“掌幼”的机构,对“士民”幼子多而无力扶养的家庭,给予社会保障待遇四内容包括:若是有三个小孩,母亲免去赋役;若是有四个小孩,全家免去赋役;若是有五个小孩,国家为其配备一个保姆,并提供两个人的口粮,直到小孩能够生活自理为止。我国目前实施打算生育的国策,不可能对一个家庭拥有五个小孩实施奖励。可是,生育和扶养小孩不单单是家庭事务,还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强盛,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应该加倍关注自身的生产,尤其是人类自身素养的提高,在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培育环境,社会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三曰恤孤:“所谓恤孤者,凡国、都皆有

11、掌孤。士民死,子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畸胜而哀怜之。”“恤孤”能够看做是“慈幼”的特例。国家在国、都也专门设立负责治理孤儿的机构,对“士民”归天,无父母养育的幼子,拜托给其父母的同乡、朋友、熟人或故人。国家对扶养一名孤儿的家庭免去一个人的赋役;扶养两个孤儿的家庭免去两个人的赋役;扶养三个孤儿的家庭免去全家赋役。“掌孤”在拜托孤儿后,还要常常询问孤儿的生活状况,衣食是不是充沛?躯体是不是健康?安抚孤儿。在孤儿的救助方面,采取的是国家治理、提供优惠待遇与民间扶养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

12、孤儿成长的物质需要一一衣食;又兼顾孤儿的情感需要一一常常的问候和安慰。专门值得称道的是,官府对孤儿的治理,不是“一托了事”,而是追踪监督治理,促使受托的家庭对孤儿负责,真正做到“恤孤”。四曰养疾:“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辟、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国家在国和都专门设置收养照顾残疾人的机构掌“养疾”,对聋、盲、哑、瘸腿、半身不遂及双上肢残废(两手相拱不能张开),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官府集中收养在“疾馆”,供给食物和衣服,直到死亡为止。采取集中收养的方法对残疾人进行救助,需要比较健全的治理机构和较大的财力保障,咱们今天也难以做到。五

13、曰合独:“所谓合独者,凡国、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现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没有“合独”,咱们完全将此看成是私人问题。我国宋朝以后,寡妇再嫁也会遭人非议。可是,奴隶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国家却在国、都专门设置机构,将丧妻的鳏夫和丧夫的寡妇合为一家,给予土地和衡宇,使他们能够从事男耕女织的劳动,三年以后开始承担国家赋役。“合独”是那时社会进展的需要:其一,在古代社会,地旷人稀,增加人口是超级重要的“国事”;其二,在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情形下,单身可能沦为赤贫。因此,“合独”是既利国、又利民的社会救助方法。六曰问病:“所谓问病者,凡国、都

14、皆有掌病,士民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国家在国、都专门设置“掌病”的机构,士民有病,“掌病”遵从君王的政令慰问他们。对年龄在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天天慰问一次;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两天慰问一次;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三天慰问一次;其他年龄的病人,每五天慰问一次。对病重者,报告君主,君主将亲自慰问病人。“掌病”的职责确实是在全国范围内巡视,慰问所有的病人。慰问病人是“掌病”代表君主关切病人,是君主关切、爱惜臣民的一种表现。“问”是不是包括治病、送药,那个地址没有明说。是因为那时医

15、学还不发达,没有医药?仍是“问”全然只是“慰问”,尚不可知。七曰通穷:“所谓通穷者,凡国、都皆有掌穷,假设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绝粮食,居其乡党以闻者有赏,不以闻者有罚。”国家在国和都专门设置“掌穷”的机构,负责对因贫困而无家可归的夫妇和客在异乡断炊者进行救济。关于了解情形而报告国家的乡邻要给予奖励;对了解情形不报告者给予惩罚。八曰振困:“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减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振困是在凶荒之年,替他人帮佣的人易患疾病、死亡;国家要(体恤民情)宽缓刑期,减轻惩罚,赦免有罪之人,把国库的粮食散发给他们,使之有饭吃。在荒年,百姓无以为生,国家一方面要救济他们,保障他们的

16、最大体生存条件;另一方面对为求生存沦为盗寇的罪人,要尽可能体谅其苦处,从轻量刑。这也是国家安宁社会秩序的重要方法。九曰接绝:“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关于为国家(君主)的事业而死,或为国家参加战争捐躯的士民,国家提供钱财,使他的生前老友、旧友能够负责为他立祠,常常祭拜。那个地址没有明确指出,若是烈士的亲人尚健在,他们的立祠和祭拜之费是不是也由国家承担。我国此刻关于所有烈士的直系亲属都给予抚恤,应该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管子•入国中论述的社会保障方法,尽管主若是社会救济的内容,但也包括了社会保险的重要内容一一养老、医疗、生育等。或许

17、有些学者会以为:那个地址介绍的九项方法,主若是对“士民”提供的,范围比较窄,不足以称其为“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但我以为,它毕竟不是“家庭保障”,而是国家对一部份社会成员的保障。专门是“养老”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并非比我国今天对城镇人话柄施的社会保险窄。或许有些学者会提出:享受这种保险待遇的“士民”没有自己缴费,不承担责任,因此不能称之为“社会保险”。那咱们今天的公事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员也一样享受着由财政提供的社会保险待遇。应该说,那时的齐国正是在利用公共税收为“士民”提供“社会保障”待遇。管子•入国是一篇记叙管仲在齐国活动的文章,这九项社会保障的“内容”就不该该只是管仲关于社会保障“思想”的论述,而应该是“史实”的记叙。在那个地址,管子•入国专门强调国家是社会保障品的提供者必需设立官吏负责实施社会保障的各个项目:履行养老、扶幼、恤孤、养疾、媒合、问病、济穷、赈困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