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道路平面设计第三节、圆曲线四、平曲线转弯半径路面加宽五、行车视距呼伦贝尔学院工程技术学院采矿工程孟爱国路线的平面路线的平面(horizontal)-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路线纵断面路线纵断面(vertical)-沿着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公路横断面公路横断面(cross-sectional)-中线各点的法向切面。 中线中线 路线平面的基本线形路线平面的基本线形 路线路线(route of road)(route of road) (1)平面线形)平面线形(horizontal alignment)要素要素 曲率为零的线形 .直线; 曲率为常数的线形. 圆曲线; 曲率为变数的线形
2、 . 缓和曲线。 (2)直线)直线(tangent) (3)圆曲线)圆曲线(circular curve) (4)缓和曲线)缓和曲线(transition curve) 可以作为缓和曲线的有:回旋曲线、三次抛物线、双纽曲线,常用的是回旋曲线。直线、圆曲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称为线称为“平平面线形三要面线形三要素素” 路线平面的基本线形路线平面的基本线形 路线路线(route of road)(route of road) 路线路线-指道路中线 。线形线形-道路中线的空间形状。 路线平面的基本线形路线平面的基本线形 路线路线(route of road)(route of road)
3、四、平曲线转弯半径的路面加宽 1、刚性车体在弯道上的轨迹变化 、转弯时,前轮外侧轮迹所经历的圆曲线半径最大,后轴内侧轮迹所经历的圆曲线半径最小。 、由于车体是刚性的,车体后缘在转弯时,转动轨迹所经历的圆曲线半径最大。四、平曲线转弯半径的路面加宽 、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驾驶员不可能将前轴中心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驾驶员不可能将前轴中心的轨迹操纵的完全符合理论轨迹,而是有一定的摆幅(其的轨迹操纵的完全符合理论轨迹,而是有一定的摆幅(其摆幅值的大小与实际行车速度有关),汽车在圆曲线上行摆幅值的大小与实际行车速度有关),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的摆幅要比直线上大。所以,当圆曲线半径小时,要驶时的摆幅要比
4、直线上大。所以,当圆曲线半径小时,要加宽曲线上的行车道宽度,以利于安全。加宽曲线上的行车道宽度,以利于安全。 故当曲线半径小时(故当曲线半径小时(250m250m双车道)双车道)需要加宽曲线上的行需要加宽曲线上的行车道宽度。车道宽度。O Ob/2b/2b/2b/2K1K1E EB BdK K2 2D DC Cd dB Be e1 1e e2 2R R弯道加宽示意弯道加宽示意四、平曲线转弯半径的路面加宽 2、加宽值计算(双车道) 、几何加宽值 、摆动加宽010RVe.20012LRRe四、平曲线转弯半径的路面加宽210eeBB单车道双车道(R0)加宽后的道路宽度式中:B0-车体宽度 e-内外加宽
5、L-车长 V-车速四、平曲线转弯半径的路面加宽 说明:、加宽计算可以参考GB50197-2005版设计规定。68吨以上在双车道上一般以34倍车宽设计路的宽度,不再单纯计算转弯加宽。 、只有在坑线、出入沟口处存在比较紧张的空间下必须考虑转弯半径加宽。五、行车视距 、视距的(sight distance)定义及分类 1、视距视距定义:指从车道中心线上指从车道中心线上1.2m1.2m的高度,能的高度,能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为看到该车道中心线上高为0.1m0.1m的物体顶点的距离的物体顶点的距离,是该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是确保行车安全,是该车道中心线量得的长度。是确保行车安全、快速、增加行车安全感、
6、提高行车舒适性的重、快速、增加行车安全感、提高行车舒适性的重要措施。要措施。2 2、视距的种类、视距的种类 1.1.停车视距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自驾驶员看到障碍物时起,至在障碍:汽车行驶时,自驾驶员看到障碍物时起,至在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要的最短距离。物前安全停止,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2.2.会车视距会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两对向汽车相遇,从互相发现起,至相遇,从互相发现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3.3.错车视距错车视距:在没有: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公路上,的双车道
7、公路上,两对向行两对向行驶的汽车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要的最驶的汽车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要的最短距离。短距离。 4.4.超车视距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在与对向来车相遇之前,完成超车安全回到自己车道之处起,至在与对向来车相遇之前,完成超车安全回到自己的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的车道,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在上述四种视距中,超车视距最长,需单独研究;错车视距最短在上述四种视距中,超车视距最长,需单独研究;错车视距最短容易保证;经研究分析会车视距约等于停车视距的两倍,所
8、以停容易保证;经研究分析会车视距约等于停车视距的两倍,所以停车视距是最基本视距,双车道公路也应保证足够长度的超车视距车视距是最基本视距,双车道公路也应保证足够长度的超车视距的路段。的路段。(一)、停车视距(一)、停车视距 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从发现障碍物时起,至在障碍物前安停车视距是指驾驶员从发现障碍物时起,至在障碍物前安全停止,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停车视距可分解为反应距离全停止,所需要的最短距离。停车视距可分解为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三部分。、制动距离、和安全距离三部分。 停车视距s1s2s0=5m-10m图 2-20 停车视距计算示意图(一)反应距离S1 驾驶员发现前方的障碍物,经过判
9、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驾驶员发现前方的障碍物,经过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的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那一瞬间到制动器真正开始起作用的瞬间汽车所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过程中,可分为离。在这段时间过程中,可分为“感觉时间感觉时间”和和“反应时反应时间间”来分析,并用实验来测定。来分析,并用实验来测定。感觉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感觉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体的外形、颜色、驾驶员的视力和机敏程度以及大气于物体的外形、颜色、驾驶员的视力和机敏程度以及大气的可见度等。根的可见度等。根据测定资料设计上采取感觉时间为据测定资料设计上采取感觉时间为1.5s 1.5s ,制动反应时间取,制动反应时间
10、取1.0s 1.0s 是较适当的,是较适当的,感觉和制动反应总感觉和制动反应总时间时间t=2.5s t=2.5s ,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在这个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距离为:为:6.3VtS S1 1= =(二)制动距离 S2 制动距离制动距离是指汽车是指汽车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从制动生效到汽车完全停住,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所行驶的距离所行驶的距离 S S2 2 式中:式中: 路面纵向摩阻系数路面纵向摩阻系数 , ,与路面种类和状况有关与路面种类和状况有关 i i 道路纵坡,上坡为道路纵坡,上坡为“+”+”下坡为下坡为“-” -” V V 设计速度,设计速度,km /hkm /h K K制动
11、系数,一般在制动系数,一般在1.21.21.41.4之间之间iKV2542S S2 2= =(三)安全距离S 0安全距离安全距离是指汽车停住至障碍物前的距离,是指汽车停住至障碍物前的距离,S S0 0一般取一般取5m5m10m10m。 停车视距 022546 . 3SiVVtS ST T= =停车视距s1s2s0=5m-10m图 2-20 停车视距计算示意图 五、行车视距五、行车视距 (1)停车视距:)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当视高为汽车行驶时,当视高为1.2m1.2m,物高为,物高为0.1m0.1m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障碍物前能安全停
12、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即为停车视距能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即为停车视距停车视距由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构成停车视距由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安全距离构成故停车视距为:故停车视距为: 32321)(2546 . 3SVtVSSSS停五、行车视距五、行车视距 (2)超车视距:)超车视距:1 1加速行驶距离加速行驶距离S S1 1(准备超车)(准备超车)2 2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S S2 2(正在超车)(正在超车)3 3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S S3 34 4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
13、时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汽车的行驶距对向汽车的行驶距离离S S4 4五、行车视距五、行车视距 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超车视距是指汽车安全超越前车所需的最小通视距离。 (2)超车视距:)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当视高为在双车道公路上,当视高为1.2m1.2m,物高,物高为为1.2m1.2m,后车超越前车过程中,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后车超越前车过程中,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即为超车视距。分四阶段离,即为超车视距。分四阶段 加速加速S1超车(逆向行驶)超
14、车(逆向行驶)S2安全距离安全距离S3对向行驶对向行驶S42S324S全超车视距全超车视距n式中:式中: V V。被超汽车的速度被超汽车的速度(km/h)(km/h);n t t1 1加速时间加速时间(s)(s);n a a平均加速度平均加速度(m/s(m/s2 2) )。n 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超车视距的全程可分为四个阶段:n 加速行驶距离加速行驶距离S S1 1n 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行驶移当超车汽车经判断认为有超车的可能,于是加速行驶移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向对向车道,在进入该车道之前所行驶距离为S S1 1:21101216 .3attV
15、S 超车汽车在超车汽车在对向车道上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距离行驶的距离S S2 2n 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与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对向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n S S0 0=15=15100m100m n 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超车汽车从开始加速到超车完了时对向车的行驶距离对向车的行驶距离22t6 . 3VSn 以上四个距离之和是比较理想的全超车过程,以上四个距离之和是比较理想的全超车过程,n 全超车视距为:全超车视距为: S S超超=S=S1 1+S+S2 2+S+S3 3+S+S4 4 )(6 . 3213ttVS六、视距保证 汽车在直线上行驶时,一般会车视距、停车视汽
16、车在直线上行驶时,一般会车视距、停车视距和超车视距是容易保证的。但当汽车在距和超车视距是容易保证的。但当汽车在平面平面弯道弯道上行驶若遇到内侧有地形构筑物、树木、上行驶若遇到内侧有地形构筑物、树木、路堑边坡等,均可能路堑边坡等,均可能阻碍视线阻碍视线。这种处于隐蔽。这种处于隐蔽地段的弯道我们将它称谓地段的弯道我们将它称谓“暗弯暗弯”,凡属于,凡属于“暗弯暗弯”都应该进行视距检查,都应该进行视距检查,若不能保证该级若不能保证该级公路的设计视距长度,则应该将阻碍视线的障公路的设计视距长度,则应该将阻碍视线的障碍物清除碍物清除。暗弯与横净距暗弯与横净距横断面上视距保证 行车轨迹:一般取弯道内侧车道路
17、面内缘(不包括加宽)加1.5m,驾驶员视点离地面1.20m。 视距曲线:从汽车行驶轨迹线上引出的一系列弧从汽车行驶轨迹线上引出的一系列弧玄长等于需要的最短视距玄长等于需要的最短视距S S对应的视线,与这些对应的视线,与这些视线相切的曲线。视线相切的曲线。 横净距Sz: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汽车轨迹线在弯道各点的横断面上,汽车轨迹线与视距曲线(与视距曲线(即包络线)之间的距离叫横净距之间的距离叫横净距。图解法确定视距切除范围图解法确定视距切除范围 按一定比例绘制弯道平面图,并示出行车轨迹按一定比例绘制弯道平面图,并示出行车轨迹线位置;线位置; 在轨迹线上从弯道两端相连直线上距曲线起点在轨迹线上从弯道两端相连直线上距曲线起点(或终点)(或终点)s的地方开始,按的地方开始,按s距离定出多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语文考试实践性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药师考试未来发展趋势探讨试题及答案
- 主管护师考试案例分析技巧试题及答案
- 探讨中国文化的试题及答案汇编
- 执业药师考试中的理论与实操问题试题及答案
-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准备指南
- 执业护士考试案例分享与专业思维的培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主管护师考试丰富资源试题及答案
- 中国老年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课件
- 制药公用系统工程 空气净化课件
- 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支撑材料目录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到六年级课本古诗
-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中职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Premiere视频制作初体验》说课课件
- 农村供水建设和运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辽沈战役课件
- 有关太阳能跟踪器中英文翻译资料
- 输液室护患沟通技巧课件
- 新概念二册课文电子版
- 二级制图员资格理论考试题库大全-下(多选、判断题部分)
- JJF 1959-2021 通用角度尺校准规范 高清晰版
- ABO血型鉴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