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_第1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_第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_第3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您如今正在阅读的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搜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络。3、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理解平均数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方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

2、,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刚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搜集信息。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搜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考虑后交流方法。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搜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假如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搜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搜集了多少个?

3、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搜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三、理论应用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搜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搜集15个,小伟搜集16个,小朋搜集12个,小新搜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搜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四、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2、师总结。平均数教学设计共4课时总第23课时教学目的: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

4、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络,开展学生的理论才能。3、稳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倒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3、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5、。板书课题。二、探究体验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搜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6、组织讨论:从刚刚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三、理论应用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

6、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进步学生的程度会大有裨益。如今,不少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老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场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浸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

7、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开展。老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拟。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四、全课总结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老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老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那么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