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_第1页
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_第2页
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_第3页
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_第4页
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您如今正在阅读的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文章内容由搜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 享受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反思天宁小学 罗国明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内容我曾经教过几次,但每次教学后的收 获都不一样的,下面就结合实际教学,简单的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考虑。第一次理论:一、根本训练1、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10; 3和11; 12和36; 13和52; 2、4和9; 4、12和242、 比较下面分数的大小。和 和说说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以及大小的理由。3、出示: 和 你能直接比较吗?为什么?与刚刚的两题

2、有什么区别二、新授1、提问:既然不能直接比较,你能想方法对这两个数进展比较吗?2、学生尝试练习。3、 反响:第一种:化成同分母。第二种:化成同分子还有别的方法吗?第三种:化成小数学生只说出这三种考虑:这几种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最可取?为什么?请举例。4、 请看书本上为我们推荐了哪一种?自学课本:1为什么书本上说“通常要先通分?2书写的格式是怎样的?3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准备提问?5、 尝试练习:试一试反响:三个数你又是怎样比较的?考虑:这是一篇我曾经认为比较优秀的教案,我能按这个教案顺利地进展教学,但通过近期不断的学习和反思,特别是新课程理念的充实,以及自己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想到了几个问题:1

3、根本练习第1小题为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的作用,对于这类的复习题的出现,学生容易想到要解决今天新课的知识就要用到这些知识,那么老师的课堂设计是否有限制学生思维的作用呢?2学生的考虑和答复完全是在老师的课堂设计之中,这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吗?3既然问学生这几种方法中,你觉得哪一种最可取?为什么?还有必要请学生看书本上为我们推荐了哪一种方法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作为一名发现者和探究者,是不需要别人指点和暗示的。我也觉得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老师经常给学生

4、推荐书本上的方法,学生就不敢“胡思乱想了。新的课程标准也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开展。基于上面的想法,我又进展了第二次理论。第二次理论:这次教学是开门见山就请学生比较 和 的大小,以防止铺垫部分的干扰,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片段实录: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请比较 和 的大小生:尝试练习。师:请学生汇报比较的过程。生1: 大,因为4÷3大于5÷4。一部分学生犹豫生2:不对, =0.75, =0.8,应该 师:还有别的方法说明这两个数的大小吗?生3:画图表示,画两个单位“1,用阴影部分表示 与 。学生上台画图,并

5、解释生4:分母翻倍法,使分母变成一样,比较分子。就是通分母的方法师:还有吗?生:考虑着生5:分子翻倍法,使分子变成一样,比较分母。就是通分子的方法师:有时可以把一个数看成相加或相减得到的。生6:迅速反映1- 1- ,同一个数减去不同的数,减去的数越大,剩下的越小。生7:不知我的方法对不对,用一个数去乘这两个分数,得到的结果大的,这个分数比较大。师:这个数应该是怎样的数,请你举例说明。生7:20× =20÷4×3=15,20× =20÷5×4=16,所以 大。生8:用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二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左边;再用第二个分数的

6、分子去乘第一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右边,然后比较两个积的大小,哪一边的积大,这边的分数就大。就如 和 ,3×54×4,所以 师:在这7种方法中,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容易理解?生:一样的。师:请用你最容易理解的方法,比较 和 , 和 的大小。生:窃窃私语,有好些方法不能用了。生9:汇报答案。师:比较分数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反思:通过老师对两次课堂教学的比较,以及课后对学生的访谈,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

7、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锋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程度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程度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根本构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

8、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老师应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从上面的教学中可以看到,在第二次教学中去掉第一部分根本训练后,学生学得相当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程度高,而且思维灵敏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反思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我认为教学的关键是老师的教育理念,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有怎样的课堂教学。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数学活动经历表述出来,尤其是有几位学生

9、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一样,却也非常科学的方法。如用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二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左边;再用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一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右边,然后比较两个积的大小,哪一边的积大,这边的分数就大。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构造,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化性、灵敏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一般说来,“老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老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老师。这儿

10、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老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师,因为“老师必需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老师应给学生足够的考虑时间。让学生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展系统整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比较、联络、探究等活动,将课本中构造严谨的规那么转化成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构造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于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再是堆积而成的“知识山,而是井然有序的“知识链。知识只有形成“链,才能发挥整体功能。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头脑中不断形成有层次的、条理化的“知识链,大大进步知识的检索、进步效率。今后学生遇到比较两个分数大

11、小时,就能充分利用头脑中的“知识链,准确灵敏地进展比较。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应在平时多启发、引导,拓宽思路,开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得更多,学得更活。3、老师应该要有向书本质疑的勇气。如第二次理论中学生想到的方法:用第一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二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左边;再用第二个分数的分子去乘第一个分数的分母,所得的积放右边,然后比较两个积的大小,哪一边的积大,这边的分数就大。就如 和 ,3×54×4,所以 ,其算理与一般方法先通分后比较是一样的,而且省略了通分的过程。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相乘,所得的积是在获得公分母情况下的各自的分子,分数单位既已一致,分子的大小就可以比较出分数的大小。但在这比较过程中,省略了通分,也就看不到公分母了。为什么这种简便方法书本不介绍呢?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进步学生的程度会大有裨益。如今,不少语文老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老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场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