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_第1页
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_第2页
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_第3页
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_第4页
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篇一: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神奇的水优秀教学设计】神奇的水教案执教-顾海明【教学目标】1 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以及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2 、会做水的毛细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能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3 、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4 、知道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实验中能大胆猜测,科学验证。【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探究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难点:会大胆猜测,并通过实验进行科学验证。【教学准备】餐巾纸若干张、水杯13 个、红墨水、粉笔13 支、棉布条13 条、报纸条 13

2、 条、塑料棒13 支、玻璃片26 片、硬币13 枚、滴管13支、放大镜13 个、托盘13 个、报纸13 张。课件。一、导入新课1. 、谈话观察现象师:有句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个小魔术,让同学们见识一下水往高处爬的神奇景象。师:这个杯子里面是染了红颜色的水。这是餐巾纸,现在把纸巾垂直放入水中。大家仔细看好了!神奇即将发生。(水沿着纸巾往上爬)生:我们看见水沿着纸条往上“爬 ”,师:神奇不神奇?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的一些神奇现象。(板书课题-神奇的水。)二、研究会“爬 ”的水2. 提出问题师:看到这一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 1. 水为什么会向上爬?

3、3. 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都会往上爬呢?师:你们真会提问题。确实,这些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3.1. 据实际经验,作出猜测。师: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都会往上爬呢?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师:哪一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的结果。4. 小组实验,教师巡视。师:这些结论只是我们的猜测,要知道猜测正确不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 ? 生:做实验。( 1 )明确要求师:我们在做实验的时候,需要考虑和注意些什么问题?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提示(出示实验要求-温馨提示)1 、实验物品浸入水里的部分在2 厘米左右;2 、实验物品要竖直放入水中;3 、保持整洁,轻拿轻放,不能碰碎玻璃制品,以免受伤;4 、用完物品

4、放在托盘里的报纸上。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所给的材料验证你们的猜测。( 2)学生实验。( 3)学生交流汇报。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生:实验发现:水能沿着像粉笔、棉布条、报纸向上“爬 ”。不能沿着塑料棒和玻璃向上爬。师: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为什么水能够沿粉笔、棉布条、报纸向上爬,而沿着塑料棒、玻璃水却爬不上去呢?师: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比较一下粉笔、棉布条、报纸与塑料棒、玻璃,他们在结构上什么不同?(学生观察)生:粉笔、棉布条、报纸比较酥松,中间有小孔(粉笔。棉布有小孔很明显)(板书-小孔),塑料棒、玻璃比较结实,中间没有小孔。师:材料中间有小孔,水就能沿着小孔往上爬,没有小孔,

5、就爬不上去。 师: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一片玻璃放入水中时,水不能爬上去,现在,请同学们把两片玻璃靠在一起(教师演示)放入水中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大家试一试吧!生:(分组实验观察)师: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谁能解释一下原因?生:我们看到水从玻璃片中间爬上去了。师:为什么一片玻璃水不能爬,而两片玻璃夹在一起水就爬上去了呢? 师 : 玻璃片的外侧有水在爬升吗?(没有)生:因为当两片玻璃靠在一起的时候,它们的中间就会有一条缝隙,水就是沿着这条小缝爬上去的。师:看来,水不仅会沿着小孔往上爬,它还会沿着缝隙往上爬(板书:缝隙)。小孔和缝隙合起来就叫做“孔隙 ”。(完善板书:孔隙)以前我们只注意到水能从高处往低

6、处流,今天居然发现水会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 “爬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刚才放东西的报纸,你有什么发现?生:水荫湿了一大片。( 4)揭示概念师:水除了会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以外,还会向四周扩散(板书:向四周扩散),我们把水产生的这一神奇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完成板书-毛细现象)(出示概念ppt )师:现在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毛细现象什么因素有关(孔隙)?师:物体只要有孔隙存在,一遇到水就可以产生毛细现象。( 5)生活应用师: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看到了有毛细现象存在?人们是怎样利用这一现象的?(出示ppt)生:干布擦水、酒精沿着棉线上升,毛笔蘸墨写字,海绵吸水,粉笔吸墨水,潮湿

7、的墙根等。三、研究“团结 ”的水(1)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水的毛细现象,其实水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呢。 我们继续研究。师:这是一枚硬币、这是一个滴管,往硬币上滴水,硬币上能滴多少滴水而不溢出来?同学们猜猜看?(学生猜测)师:把你的猜测记录下来(出事活动记录表)活动二:一元钱硬币上能容纳多少滴水?师:同学们猜测的准不准呢,实验证明一下。师 : 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同学们说的很好,请同学们看一下注意事项。(教师出示温馨提示)(1)实验前,组长要分好工,一位同学操作,一位同学数数,其他同学要从各个角度仔细地、认真地观察硬币上的水滴,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2) 滴管离硬币不能太远,操作

8、员动作要轻要稳。(3)如果滴到20 滴水溢出来了,只能算19 滴。(4) 试验中要注意安全与卫生。重点观察:水溢出前表面的形状。2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3 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交流出水的神奇。)生:水滴越多时,水表面凸起,往上鼓,呈弯曲状,像个馒头。师:为什么水面凸得很高而不流下来呢?原来水是由一个个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颗粒组成的。这些颗粒很团结。(板-团结的水),我请几个同学上来扮演水的微小颗粒,(选5 名学生上来手挽手围成圆圈)他们手挽手相互来着,很团结,要把其中一个同学拉出来容易吗?(不容易)师:水的表面这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板书:表面张力)(出

9、示概念)师 ; 硬币上水满而不溢就是由于水有表面张力。师: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出示ppt ),比如有一种虫子就是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面上滑行。那么,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呢?生:花瓣上的水珠、草叶上的露珠,溅起来的水滴呈球状,下雨时,滴在雨衣、雨伞上的水珠;水滴在地上或桌子上也可能是这样的;?五、课堂评价1 .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知道到了什么?我们怎样得到这些结论的?你有什么感想?2 . 全课总结【篇二: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23教学进度计划表45【篇三: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计一

10、教学目标1 、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3 、科学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二、教学重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11、四、教法与策略教师把 “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 否定 再否定 再发现 ”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五、材料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

12、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认识浮沉现象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二)提升原有认知 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提问 “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

13、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 ”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 ”与 “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活动记录单活动内容: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活动步骤:1、先推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相应的 里打如果不能确定写“? ”。2 、放入水中观察,动作要轻,别让水溅到桌面上。3 、把浮的物体放在左面,把沉的物体放在右面。橡观察物体泡橡皮沫皮泥针形绵头回海烛币钉块球蜡硬铁木乓乒推测沉浮实际沉浮我们认为物体的沉浮和 有关

14、。 学生实验探究后,交流小组研究情况。( 三)、建构科学概念 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1 、根据学生己有认知,推测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教师提问:根据实验你认为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生根据实验和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质疑、否定等。一般学生都会认为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里面空气的多少、水、材料、形状等有关。师顺势引导,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2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教师提问:刚才很多同学都认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关。你准备怎样实验来验证呢?学生不难想出:“找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放在水中试

15、一试。这时教师拿出一块泡沫和一块石头,问:“选择这组材料行吗?”学生一致认为可以。教师又拿出一个小铁钉(轻)和一个大木块(重),问:“选择这组材料合理吗?”师趁势追问:“既然不合理那怎样选择材料才合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将会七嘴八舌地讨论出:“应该让做实验的这两个物体大小或形状都应该相同。”教师为学生提供两类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机会。指导实验的关键: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中要控制的是材料的大小相同,重量不同。方案一:选择大小相同的3 个小玻璃瓶,学生尝试分别装不同重量的水,按由轻到重顺序排列,推测后进行实验,看小瓶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方案二:在实验室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的相同,重量不同的圆柱体。具体研究方法、步骤与方案1 相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轻重有关吗?观察物体重 较重 轻沉浮状况结论:物体在()相同,()不同的情况下,()的容易浮()的容易沉3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有关。有了前面教师的指导设计实验的基础,这个实验设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学生不难指出这个实验要控制的是选择的物体重量必需相同,而大小是不同的。方案一:在实验中取出做沉浮实验的三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推测后实验,、看小正方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的有关。因为三年级学生还不会运用天秤这样的精密仪器,所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