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 精品论文 水资源系统耦合理论及其在泾河水文水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关键词:水资源耦合系统 水文要素演变 气候变化 泾河水文摘要:流域水资源系统是天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耦合系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直接对水资源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人类活动还改变着流域下挚面条件,改变着天然状态下的径流形成机制。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水资源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开展流域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分理论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在理论研究中,论文系统阐述了水资源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提出模型弹性系数的分形计算公式,为开展流域的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提供简便有效的工具; 引
2、入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水文要素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对比选用了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 根据高含沙河流径流和水资源利用特点,提出的汛期弃水系数计算的分级统计法,可以有效便捷地确定不同沙限的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从而为河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在应用部分,针对泾河流域的水文要素演变、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特点,用文中提出的理论、模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泾河流域降水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流域年降水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较显著的减少趋势;泾河流域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流域年降雨量Cv值由流域的北部、西部向南
3、部、东部递减;泾河流域年蒸发量在空间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依次递减,年际变化较明显,测站年蒸发量的Cv值小于年降水量的Cv值,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小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流域南部年平均气温较高,而流域北部气温较低,泾河流域年均气温从1984年以来有较为明显的增加,流域平均增温0.71。 (2)泾河流域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这与流域年降水呈现出递减趋势有关,流域降水量的减少幅度占到了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减少幅度的一半左右,泾河流域降雨量的变化是天然径流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3)运用逐步回归法,以1956-2004年的年降水和年天然径流资料为基础研究杨家坪以上流域、雨落坪以上流域和杨家
4、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对张家山站年天然径流量的影响,发现杨家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32.5mmlO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1亿m3,即19.8亿m30.11亿m3;雨落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13.5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24亿m3,即19.8亿m30.24亿m3;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91.8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0亿m3,即19.8亿m30.101亿m3。 (4)基于系统理论和水资源系统耦合关系,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实现了天然水文过程和人工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的
5、耦合,提出分形法来计算水资源耦合系统中的输入对输出的弹性系数和系统内部状态对输出的弹性系数,从而方便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5)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并与其它研究者使用其它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模型来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时,所需资料较少且更容易获得,计算过程较为简单且计算结果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工具。 (6)如果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与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来表征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则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对较小,其平均影响
6、强度仅为0.071,70年代为0.104,80年代为0.132,90年代为0.168,2000-2003年为0.270,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呈现增强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域的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较小,流域状态可以认为是天然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影响强度逐渐增强。 (7)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决定于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汛期难控制利用的洪水量或汛期弃水量的大小。根据泾河流域径流特点提出分级统计法来确定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级统计法的计算成果更为合理。基于分级统计法计算成果,当河道水资源利用的沙限为10时,泾河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多年平均值(1
7、981-2001年)为9.87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平均值为8.6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实际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5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为5.09亿m3,渠首工程可引水量占天然来水量的44.92,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占天然来水量的26.40,占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58.78。 (8)随着引水沙限的提高,泾惠渠灌区渠首可引水量和可引水量潜力也随之增加,例如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分别为8.78亿m3、8.87亿m3、8.94亿m3、8.99亿m3、9.
8、07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分别5.21亿m3、5.31亿m3、5.37亿m3、5.43亿m3、5.51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正文内容 流域水资源系统是天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耦合系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直接对水资源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人类活动还改变着流域下挚面条件,改变着天然状态下的径流形成机制。因此,研究气候变化
9、和人类活动在水资源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开展流域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分理论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在理论研究中,论文系统阐述了水资源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提出模型弹性系数的分形计算公式,为开展流域的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提供简便有效的工具; 引入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水文要素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对比选用了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 根据高含沙河流径流和水资源利用特点,提出的汛期弃水系数计算的分级统计法,可以有效便捷地确定不同沙限的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从而为河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在应用部分,针对泾河流域的水文要素演变、气候变化的影响、
10、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特点,用文中提出的理论、模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泾河流域降水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流域年降水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较显著的减少趋势;泾河流域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流域年降雨量Cv值由流域的北部、西部向南部、东部递减;泾河流域年蒸发量在空间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依次递减,年际变化较明显,测站年蒸发量的Cv值小于年降水量的Cv值,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小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流域南部年平均气温较高,而流域北部气温较低,泾河流域年均气温从1984年以来有较为明显的增加,流域平均增温0.71。 (2)泾河流域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呈现出显著
11、的递减趋势,这与流域年降水呈现出递减趋势有关,流域降水量的减少幅度占到了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减少幅度的一半左右,泾河流域降雨量的变化是天然径流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3)运用逐步回归法,以1956-2004年的年降水和年天然径流资料为基础研究杨家坪以上流域、雨落坪以上流域和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对张家山站年天然径流量的影响,发现杨家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32.5mmlO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1亿m3,即19.8亿m30.11亿m3;雨落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13.5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24亿m3,即19.8亿m30.
12、24亿m3;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91.8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0亿m3,即19.8亿m30.101亿m3。 (4)基于系统理论和水资源系统耦合关系,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实现了天然水文过程和人工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的耦合,提出分形法来计算水资源耦合系统中的输入对输出的弹性系数和系统内部状态对输出的弹性系数,从而方便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5)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并与其它研究者使用其它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模型来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时,所需资料较少
13、且更容易获得,计算过程较为简单且计算结果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工具。 (6)如果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与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来表征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则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对较小,其平均影响强度仅为0.071,70年代为0.104,80年代为0.132,90年代为0.168,2000-2003年为0.270,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呈现增强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域的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较小,流域状态可以认为是天然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影响强度逐渐增强。 (7)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决定于河
14、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汛期难控制利用的洪水量或汛期弃水量的大小。根据泾河流域径流特点提出分级统计法来确定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级统计法的计算成果更为合理。基于分级统计法计算成果,当河道水资源利用的沙限为10时,泾河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为9.87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平均值为8.6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实际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5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为5.09亿m3,渠首工程可引水量占天然来水量的44.92,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占天然来水量的26.40,占渠首工程可引水
15、量的58.78。 (8)随着引水沙限的提高,泾惠渠灌区渠首可引水量和可引水量潜力也随之增加,例如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分别为8.78亿m3、8.87亿m3、8.94亿m3、8.99亿m3、9.07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分别5.21亿m3、5.31亿m3、5.37亿m3、5.43亿m3、5.51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
16、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流域水资源系统是天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耦合系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直接对水资源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人类活动还改变着流域下挚面条件,改变着天然状态下的径流形成机制。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水资源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开展流域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分理论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在理论研究中,论文系统阐述了水资源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提出模型弹性系数的分形计算公式,为开展流域的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提供简便有效的工具; 引入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水文要素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对比
17、选用了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 根据高含沙河流径流和水资源利用特点,提出的汛期弃水系数计算的分级统计法,可以有效便捷地确定不同沙限的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从而为河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在应用部分,针对泾河流域的水文要素演变、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特点,用文中提出的理论、模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泾河流域降水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流域年降水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较显著的减少趋势;泾河流域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流域年降雨量Cv值由流域的北部、西部向南部、东部递减;泾河流域年蒸发量在空间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依
18、次递减,年际变化较明显,测站年蒸发量的Cv值小于年降水量的Cv值,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小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流域南部年平均气温较高,而流域北部气温较低,泾河流域年均气温从1984年以来有较为明显的增加,流域平均增温0.71。 (2)泾河流域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这与流域年降水呈现出递减趋势有关,流域降水量的减少幅度占到了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减少幅度的一半左右,泾河流域降雨量的变化是天然径流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3)运用逐步回归法,以1956-2004年的年降水和年天然径流资料为基础研究杨家坪以上流域、雨落坪以上流域和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对张家山站年天然径流量的影响
19、,发现杨家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32.5mmlO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1亿m3,即19.8亿m30.11亿m3;雨落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13.5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24亿m3,即19.8亿m30.24亿m3;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91.8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0亿m3,即19.8亿m30.101亿m3。 (4)基于系统理论和水资源系统耦合关系,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实现了天然水文过程和人工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的耦合,提出分形法来计算水资源耦合系统中的输入对输出的弹性系
20、数和系统内部状态对输出的弹性系数,从而方便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5)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并与其它研究者使用其它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模型来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时,所需资料较少且更容易获得,计算过程较为简单且计算结果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工具。 (6)如果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与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来表征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则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对较小,其平均影响强度仅为0.071,70年代为0.104,80年代为0.1
21、32,90年代为0.168,2000-2003年为0.270,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呈现增强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域的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较小,流域状态可以认为是天然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影响强度逐渐增强。 (7)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决定于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汛期难控制利用的洪水量或汛期弃水量的大小。根据泾河流域径流特点提出分级统计法来确定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级统计法的计算成果更为合理。基于分级统计法计算成果,当河道水资源利用的沙限为10时,泾河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为9.87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
22、引水量的多平均值为8.6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实际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5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为5.09亿m3,渠首工程可引水量占天然来水量的44.92,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占天然来水量的26.40,占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58.78。 (8)随着引水沙限的提高,泾惠渠灌区渠首可引水量和可引水量潜力也随之增加,例如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分别为8.78亿m3、8.87亿m3、8.94亿m3、8.99亿m3、9.07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
23、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分别5.21亿m3、5.31亿m3、5.37亿m3、5.43亿m3、5.51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流域水资源系统是天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耦合系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直接对水资源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人类活动还改变着流域下挚面条件,改变着天然状态下的径流形成机制。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水资源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开展流域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具有重
24、要意义。 本论文分理论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在理论研究中,论文系统阐述了水资源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提出模型弹性系数的分形计算公式,为开展流域的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提供简便有效的工具; 引入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水文要素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对比选用了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 根据高含沙河流径流和水资源利用特点,提出的汛期弃水系数计算的分级统计法,可以有效便捷地确定不同沙限的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从而为河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在应用部分,针对泾河流域的水文要素演变、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特点,用文中提出的理论、模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
25、得一些创新性成果。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泾河流域降水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流域年降水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较显著的减少趋势;泾河流域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流域年降雨量Cv值由流域的北部、西部向南部、东部递减;泾河流域年蒸发量在空间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依次递减,年际变化较明显,测站年蒸发量的Cv值小于年降水量的Cv值,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小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流域南部年平均气温较高,而流域北部气温较低,泾河流域年均气温从1984年以来有较为明显的增加,流域平均增温0.71。 (2)泾河流域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这与流域年降水呈现出递减趋势有关,流域降水量的减少幅度占
26、到了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减少幅度的一半左右,泾河流域降雨量的变化是天然径流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3)运用逐步回归法,以1956-2004年的年降水和年天然径流资料为基础研究杨家坪以上流域、雨落坪以上流域和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对张家山站年天然径流量的影响,发现杨家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32.5mmlO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1亿m3,即19.8亿m30.11亿m3;雨落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13.5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24亿m3,即19.8亿m30.24亿m3;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9
27、1.8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0亿m3,即19.8亿m30.101亿m3。 (4)基于系统理论和水资源系统耦合关系,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实现了天然水文过程和人工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的耦合,提出分形法来计算水资源耦合系统中的输入对输出的弹性系数和系统内部状态对输出的弹性系数,从而方便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5)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并与其它研究者使用其它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模型来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时,所需资料较少且更容易获得,计算过程较为简单且计算结果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
28、为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工具。 (6)如果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与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来表征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则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对较小,其平均影响强度仅为0.071,70年代为0.104,80年代为0.132,90年代为0.168,2000-2003年为0.270,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呈现增强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域的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较小,流域状态可以认为是天然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影响强度逐渐增强。 (7)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决定于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汛期难控制利用的洪水量或汛期弃水量的大小。根据泾
29、河流域径流特点提出分级统计法来确定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级统计法的计算成果更为合理。基于分级统计法计算成果,当河道水资源利用的沙限为10时,泾河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为9.87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平均值为8.6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实际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5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为5.09亿m3,渠首工程可引水量占天然来水量的44.92,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占天然来水量的26.40,占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58.78。 (8)随着引水沙限的提高,泾惠渠灌区渠首可引水量和
30、可引水量潜力也随之增加,例如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分别为8.78亿m3、8.87亿m3、8.94亿m3、8.99亿m3、9.07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分别5.21亿m3、5.31亿m3、5.37亿m3、5.43亿m3、5.51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
31、3,增加幅度较大。流域水资源系统是天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耦合系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直接对水资源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人类活动还改变着流域下挚面条件,改变着天然状态下的径流形成机制。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水资源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开展流域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分理论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在理论研究中,论文系统阐述了水资源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提出模型弹性系数的分形计算公式,为开展流域的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提供简便有效的工具; 引入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水文要素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对比选用了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 根据高含沙河流径流和水资源利用特点,提出
32、的汛期弃水系数计算的分级统计法,可以有效便捷地确定不同沙限的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从而为河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在应用部分,针对泾河流域的水文要素演变、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特点,用文中提出的理论、模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泾河流域降水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流域年降水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较显著的减少趋势;泾河流域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流域年降雨量Cv值由流域的北部、西部向南部、东部递减;泾河流域年蒸发量在空间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依次递减,年际变化较明显,测站年蒸发量的Cv值小于年降水量的Cv值,蒸
33、发量的年际变化小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流域南部年平均气温较高,而流域北部气温较低,泾河流域年均气温从1984年以来有较为明显的增加,流域平均增温0.71。 (2)泾河流域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这与流域年降水呈现出递减趋势有关,流域降水量的减少幅度占到了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减少幅度的一半左右,泾河流域降雨量的变化是天然径流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3)运用逐步回归法,以1956-2004年的年降水和年天然径流资料为基础研究杨家坪以上流域、雨落坪以上流域和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对张家山站年天然径流量的影响,发现杨家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32.5mmlOmm
34、,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1亿m3,即19.8亿m30.11亿m3;雨落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13.5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24亿m3,即19.8亿m30.24亿m3;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91.8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0亿m3,即19.8亿m30.101亿m3。 (4)基于系统理论和水资源系统耦合关系,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实现了天然水文过程和人工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的耦合,提出分形法来计算水资源耦合系统中的输入对输出的弹性系数和系统内部状态对输出的弹性系数,从而方便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35、(5)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并与其它研究者使用其它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模型来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时,所需资料较少且更容易获得,计算过程较为简单且计算结果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工具。 (6)如果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与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来表征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则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对较小,其平均影响强度仅为0.071,70年代为0.104,80年代为0.132,90年代为0.168,2000-2003年为0.270,人类活
36、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呈现增强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域的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较小,流域状态可以认为是天然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影响强度逐渐增强。 (7)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决定于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汛期难控制利用的洪水量或汛期弃水量的大小。根据泾河流域径流特点提出分级统计法来确定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级统计法的计算成果更为合理。基于分级统计法计算成果,当河道水资源利用的沙限为10时,泾河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为9.87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平均值为8.6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实际引水量的多年
37、平均值为3.5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为5.09亿m3,渠首工程可引水量占天然来水量的44.92,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占天然来水量的26.40,占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58.78。 (8)随着引水沙限的提高,泾惠渠灌区渠首可引水量和可引水量潜力也随之增加,例如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分别为8.78亿m3、8.87亿m3、8.94亿m3、8.99亿m3、9.07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
38、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分别5.21亿m3、5.31亿m3、5.37亿m3、5.43亿m3、5.51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流域水资源系统是天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耦合系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直接对水资源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人类活动还改变着流域下挚面条件,改变着天然状态下的径流形成机制。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水资源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开展流域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分理论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在理论研究中,论文系统阐
39、述了水资源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提出模型弹性系数的分形计算公式,为开展流域的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提供简便有效的工具; 引入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水文要素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对比选用了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 根据高含沙河流径流和水资源利用特点,提出的汛期弃水系数计算的分级统计法,可以有效便捷地确定不同沙限的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从而为河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在应用部分,针对泾河流域的水文要素演变、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特点,用文中提出的理论、模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泾河流域降水具有
40、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流域年降水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较显著的减少趋势;泾河流域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流域年降雨量Cv值由流域的北部、西部向南部、东部递减;泾河流域年蒸发量在空间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依次递减,年际变化较明显,测站年蒸发量的Cv值小于年降水量的Cv值,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小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流域南部年平均气温较高,而流域北部气温较低,泾河流域年均气温从1984年以来有较为明显的增加,流域平均增温0.71。 (2)泾河流域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这与流域年降水呈现出递减趋势有关,流域降水量的减少幅度占到了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减少幅度的一半左右,泾河流域降雨量的变化是天
41、然径流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3)运用逐步回归法,以1956-2004年的年降水和年天然径流资料为基础研究杨家坪以上流域、雨落坪以上流域和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对张家山站年天然径流量的影响,发现杨家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32.5mmlO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1亿m3,即19.8亿m30.11亿m3;雨落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13.5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24亿m3,即19.8亿m30.24亿m3;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91.8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0亿m3,即19.
42、8亿m30.101亿m3。 (4)基于系统理论和水资源系统耦合关系,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实现了天然水文过程和人工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的耦合,提出分形法来计算水资源耦合系统中的输入对输出的弹性系数和系统内部状态对输出的弹性系数,从而方便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5)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并与其它研究者使用其它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模型来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时,所需资料较少且更容易获得,计算过程较为简单且计算结果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工具。 (6)如果把
43、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与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来表征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则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对较小,其平均影响强度仅为0.071,70年代为0.104,80年代为0.132,90年代为0.168,2000-2003年为0.270,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呈现增强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域的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较小,流域状态可以认为是天然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影响强度逐渐增强。 (7)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决定于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汛期难控制利用的洪水量或汛期弃水量的大小。根据泾河流域径流特点提出分级统计法来确定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与传统方法进
44、行比较,结果表明分级统计法的计算成果更为合理。基于分级统计法计算成果,当河道水资源利用的沙限为10时,泾河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为9.87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平均值为8.6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实际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5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为5.09亿m3,渠首工程可引水量占天然来水量的44.92,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占天然来水量的26.40,占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58.78。 (8)随着引水沙限的提高,泾惠渠灌区渠首可引水量和可引水量潜力也随之增加,例如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
45、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分别为8.78亿m3、8.87亿m3、8.94亿m3、8.99亿m3、9.07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分别5.21亿m3、5.31亿m3、5.37亿m3、5.43亿m3、5.51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流域水资源系统是天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耦合系统。气候
46、变化和人类活动可直接对水资源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人类活动还改变着流域下挚面条件,改变着天然状态下的径流形成机制。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水资源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开展流域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分理论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在理论研究中,论文系统阐述了水资源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提出模型弹性系数的分形计算公式,为开展流域的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提供简便有效的工具; 引入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水文要素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对比选用了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 根据高含沙河流径流和水资源利用特点,提出的汛期弃水系数计算的分级统计法,可以有效便捷地确定不同沙限的河道水资
47、源可利用量,从而为河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在应用部分,针对泾河流域的水文要素演变、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特点,用文中提出的理论、模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泾河流域降水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流域年降水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较显著的减少趋势;泾河流域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流域年降雨量Cv值由流域的北部、西部向南部、东部递减;泾河流域年蒸发量在空间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依次递减,年际变化较明显,测站年蒸发量的Cv值小于年降水量的Cv值,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小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流域南部年平均气温较高,而流域北
48、部气温较低,泾河流域年均气温从1984年以来有较为明显的增加,流域平均增温0.71。 (2)泾河流域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这与流域年降水呈现出递减趋势有关,流域降水量的减少幅度占到了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减少幅度的一半左右,泾河流域降雨量的变化是天然径流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3)运用逐步回归法,以1956-2004年的年降水和年天然径流资料为基础研究杨家坪以上流域、雨落坪以上流域和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对张家山站年天然径流量的影响,发现杨家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32.5mmlO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1亿m3,即19.8亿m30.11亿
49、m3;雨落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13.5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24亿m3,即19.8亿m30.24亿m3;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91.8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0亿m3,即19.8亿m30.101亿m3。 (4)基于系统理论和水资源系统耦合关系,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实现了天然水文过程和人工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的耦合,提出分形法来计算水资源耦合系统中的输入对输出的弹性系数和系统内部状态对输出的弹性系数,从而方便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5)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
50、并与其它研究者使用其它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模型来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时,所需资料较少且更容易获得,计算过程较为简单且计算结果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工具。 (6)如果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与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来表征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则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对较小,其平均影响强度仅为0.071,70年代为0.104,80年代为0.132,90年代为0.168,2000-2003年为0.270,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呈现增强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域的人类活动
51、对径流的影响强度较小,流域状态可以认为是天然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影响强度逐渐增强。 (7)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决定于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汛期难控制利用的洪水量或汛期弃水量的大小。根据泾河流域径流特点提出分级统计法来确定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级统计法的计算成果更为合理。基于分级统计法计算成果,当河道水资源利用的沙限为10时,泾河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为9.87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平均值为8.6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实际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5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为
52、5.09亿m3,渠首工程可引水量占天然来水量的44.92,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占天然来水量的26.40,占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58.78。 (8)随着引水沙限的提高,泾惠渠灌区渠首可引水量和可引水量潜力也随之增加,例如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分别为8.78亿m3、8.87亿m3、8.94亿m3、8.99亿m3、9.07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当河道水资源利用沙限为12、14、16、18、20时,渠首工程可引水
53、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分别5.21亿m3、5.31亿m3、5.37亿m3、5.43亿m3、5.51亿m3,分别较10沙限时增多0.12亿m3、0.21亿m3、0.28亿m3、0.33亿m3、0.41亿m3,增加幅度较大。流域水资源系统是天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耦合系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直接对水资源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人类活动还改变着流域下挚面条件,改变着天然状态下的径流形成机制。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水资源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开展流域水资源的评价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分理论与应用研究两大部分。 在理论研究中,论文系统阐述了水资源系统耦合的理论基础,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提出模型弹性
54、系数的分形计算公式,为开展流域的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提供简便有效的工具; 引入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流域水文要素的空间自相关性,通过对比选用了克里格空间插值方法; 根据高含沙河流径流和水资源利用特点,提出的汛期弃水系数计算的分级统计法,可以有效便捷地确定不同沙限的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从而为河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在应用部分,针对泾河流域的水文要素演变、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特点,用文中提出的理论、模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一些创新性成果。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泾河流域降水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流域年降水由南向北递减,呈现出较显著的减少趋势;
55、泾河流域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幅度大,流域年降雨量Cv值由流域的北部、西部向南部、东部递减;泾河流域年蒸发量在空间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向南依次递减,年际变化较明显,测站年蒸发量的Cv值小于年降水量的Cv值,蒸发量的年际变化小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流域南部年平均气温较高,而流域北部气温较低,泾河流域年均气温从1984年以来有较为明显的增加,流域平均增温0.71。 (2)泾河流域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呈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这与流域年降水呈现出递减趋势有关,流域降水量的减少幅度占到了张家山站天然年径流量减少幅度的一半左右,泾河流域降雨量的变化是天然径流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3)运用逐步回归法,以1956-2004
56、年的年降水和年天然径流资料为基础研究杨家坪以上流域、雨落坪以上流域和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对张家山站年天然径流量的影响,发现杨家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32.5mmlO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1亿m3,即19.8亿m30.11亿m3;雨落坪以上流域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13.5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24亿m3,即19.8亿m30.24亿m3;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区间年降水量每变化10mm,即591.8mm10mm,张家山年天然径流量将变化0.10亿m3,即19.8亿m30.101亿m3。 (4)基于系统理论和水资源系统耦合关系,
57、建立了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实现了天然水文过程和人工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影响的耦合,提出分形法来计算水资源耦合系统中的输入对输出的弹性系数和系统内部状态对输出的弹性系数,从而方便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研究。 (5)基于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系统模型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并与其它研究者使用其它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应用本研究提出的水资源耦合模型来研究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时,所需资料较少且更容易获得,计算过程较为简单且计算结果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为研究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工具。 (6)如果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量与天然径流量的比值来表征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
58、度,则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相对较小,其平均影响强度仅为0.071,70年代为0.104,80年代为0.132,90年代为0.168,2000-2003年为0.270,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呈现增强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前流域的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强度较小,流域状态可以认为是天然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影响强度逐渐增强。 (7)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决定于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汛期难控制利用的洪水量或汛期弃水量的大小。根据泾河流域径流特点提出分级统计法来确定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级统计法的计算成果更为合理。基于分级统计法计算成果,当河道水资源利用的沙限为10时,泾河河道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多年平均值(1981-2001年)为9.87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的多平均值为8.6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实际引水量的多年平均值为3.56亿m3,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力的多年平均值为5.09亿m3,渠首工程可引水量占天然来水量的44.92,泾惠渠灌区渠首工程可引水量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砂轮机安全试题及答案
- 粗苯工艺培训试题及答案
- 家具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问题试题及答案
- 民办教育机构2025年合规运营风险防范与品牌影响力提升分析
- 医药企业研发外包(CRO)模式在2025年的国际合作与本土化发展报告
- 注册土木工程师考试高效学习班的成功案例分享试题及答案
- 物理核心要素2025年试题及答案
- 金融与投资行业:2025年金融科技在金融科技企业战略规划中的产业链整合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诊断试剂原理与制备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工业互联网数据加密技术效能评估报告:2025年行业应用创新与市场拓展
-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T-COFA 0021-2022 渔用油电混合多旋翼无人机安全检查和维 护保养要求
- 2025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186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山东省泰安市2025届高三二轮模拟检测考试政治(泰安二模)(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环境监测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教师资格证面试结构化模拟题: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试题集
- 大疆精灵4 RTK无人机操作与测绘培训指南
- 2025届江苏省南京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含解析
- 初中语文第16课《有为有不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2025年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必考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