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妊娠期妇女的护理_第1页
实验2--妊娠期妇女的护理_第2页
实验2--妊娠期妇女的护理_第3页
实验2--妊娠期妇女的护理_第4页
实验2--妊娠期妇女的护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实验二妊娠期妇女的护理【实验学时】4学时【教学目的】一、熟悉胎儿附属物的结构及功能。二、熟悉足月胎头的结构特点。三、掌握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的概念。四、掌握产前检查的时间、主要内容和方法。【实验要求】一、学生能说出胎儿附属物的结构及功能;准确在模型上描述出足月胎头的结构、颅缝、囟门和径线。二、在模型上熟练摆出各种(22种)胎方位。三、说出产科腹部检查的内容、目的;学会预产期的推算。四、学会在模型上进行产科腹部检查的模拟操作;能说出骨盆外测量的径线及正常值,学会其测量方法。五、通过本次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团结协作精神和体贴关心病人的工作态度。【实验准备】一、实

2、验用物准备:实物胎盘、正常足月新生儿模型、胎头测量尺及孕妇测量尺、女性骨盆模型、孕妇人体模型、胎心听诊用具(如胎心听筒、听诊器、多普勒胎心听诊仪、胎心监护仪等)、骨盆测量器、产科检查床。二、多媒体教学资料。【实验方法】一、观看多媒体教学资料:产前检查。二、讲解实验内容,教师操作示教。三、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答疑。四、骨盆外测量时,先由教师在学生身上示教骨盆外测量方法,然后学生分组,每位同学模拟充当孕妇,由其他同学对其进行骨盆外测量,并记录测量值。五、临床见习。学生分组到医院产科见习,由带教老师为学生示范操作。六、实验评价。【实验内容及步骤】一、结合胎盘实物、模型讲出胎儿附属物的

3、结构特点及功能:胎盘(形成、结构、功能)、胎膜、脐带、羊水。胎膜、羊水胎盘母体面、胎膜胎盘胎儿面、胎膜、脐带足月胎头二、在模型上指出足月胎头的结构特点(颅骨、颅缝、囟门);测量胎头的径线(枕下前囟径、枕额径、枕颏径、双顶径)。三、在模型上熟练摆出各种(22种)胎方位:1胎产式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的关系称之。两纵轴平行者为纵产式,两纵轴垂直者为横产式。纵产式(头先露)纵产式(臀先露)横产式(肩先露)2胎先露最先进入骨盆入口的胎儿部分称之。纵产式有头先露(分枕先露、前囟先露、额先露、面先露等)和臀先露(分单臀先露、混合臀先露、足先露等);横产式有肩先露。偶可见复合先露(头先露或臀先露与手或胎足同时入

4、盆)。臀先露的种类单臀先露混合臀先露单足先露双足先露头先露的种类枕先露前囟先露额先露面先露复合先露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的关系及种类肩左前(LScA) 肩左后(LScP)肩右前(RScA) 肩右后(RScP)横产式-肩先露(0.25%)头先露(95.75%97.75%)枕左前(LOA) 枕左横(LOT) 枕左后(LOP)枕右前(ROA) 枕右横(ROT) 枕右后(ROP)枕先露(95.55%97.55%)颏左前(LMA) 颏左横(LMT) 颏左后(LMP)颏右前(RMA) 颏右横(RMT) 颏右后(RMP)面先露(0.2%)骶左前(LSA) 骶左横(LST) 骶左后(LSP)骶右前(RSA)

5、骶右横(RST) 骶右后(RSP)臀先露(2%4%)纵产式(99.75%)3胎方位胎儿先露部的指示点与母体骨盆的关系称之,简称胎位。只有枕前位为正常胎方位,其余均为异常胎位,最常见的胎位为枕左前。各种先露均以一个特定部位作为指示点。枕先露以枕骨(O)、面先露以颏骨(M)、臀先露以骶骨(S)、肩先露以肩胛骨(Sc)为指示点。左前前枕先露的胎方位(枕左前)左横左后后右后右横右前枕左横枕左后枕右前枕右横枕右后四、产前检查(一)说出产前检查的时间:妊娠12周内建立围生期保健卡,并做第一次检查(体重、血压、血常规、尿常规及全身体格检查)。于妊娠20周开始产前检查,妊娠2036周期间每4周检查一次,自妊娠

6、36周起每1周检查一次,即于妊娠20、24、28、32、36、37、38、39、40周共检查9次。发现异常情况,酌情增加检查次数。(二)学会预产期的推算:1月经规律者:根据末次月经日期(LMP),推算预产期。从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减3或加9,日数加7(农历日数加15)。例如,末次月经第一日是公历2005年10月21日,预产期应为2006年7月28日。实际分娩日期与推算的预产期可以相差12周。2末次月经日期不清或哺乳期月经未来潮者:根据早孕反应出现的时间、胎动开始时间、子宫底高度和胎儿大小估计预产期。(三)产科腹部检查:检查者站于孕妇右侧。向孕妇介绍检查的目的,孕妇排尿后仰卧于检查床上,露出

7、腹部,双腿屈曲分开,使腹肌放松。1视诊 观察腹部大小、形状,腹部有无手术瘢痕、妊娠纹和水肿等。并注意是否为尖腹或悬垂腹。2触诊 (1)尺测或手测子宫底的高度及尺测腹围值。(2)腹部四步触诊法:了解子宫大小、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及胎先露是否衔接。在作前3步手法时,检查者面向孕妇,作第4步手法时,检查者面向孕妇足端。尺测宫高尺测腹围第一步 目的:测量宫底高度,估计胎儿大小与妊娠月份是否相符;判断宫底处是胎儿何部。胎头硬而圆、有浮球感,胎臀软而宽形状不规则。方法:检查者双手置于宫底进行触诊。第二步 目的:分辨胎背及胎儿四肢的位置。胎背平坦饱满;胎儿肢体高低不平、可变形,有时可感到胎儿肢体活动。方法

8、:检查者两手置于腹部两侧,两手交替,分别进行触摸。第一步触子宫外形、宫底高度第二步触胎背及四肢第三步 目的:查清先露是胎头还是胎臀;并确定先露是否入盆。若先露浮动,表示未入盆。若先露不能被推动,表示已入盆。方法:检查者右手拇指与其余4指分开,置于耻骨联合上方握住先露部,查清先露,并左右推动以确定其是否入盆。第四步 目的:再次核对先露部的诊断是否正确;并确定先露部入盆的程度。方法:检查者两手分别置于胎先露部的两侧,向下深按检查。第三步触先露及是否入盆第四步复核先露及入盆程度3听诊 听胎心音。胎心音在靠近胎背上方的孕妇腹壁上听得最清楚。妊娠24周前胎心音多在脐下正中或稍偏左右听到,妊娠24周后最清

9、楚部位根据胎方位而定,枕先露脐下(左或右);臀先露脐上(左或右);肩先露(横位)脐周围。正常胎心音120160次/分,在宫缩间歇期进行听诊,每次听诊1分钟并记录。胎心音应与子宫杂音、腹主动脉音、胎动音及脐带杂音相鉴别。(四)骨盆外测量:主要测量径线有:1髂棘间径(IS)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前上棘外缘间的距离,正常值为2326cm。2髂嵴间径(IC) 孕妇取伸腿仰卧位。测量两髂嵴外缘间最宽的距离,正常值为2528cm。上述两径线间接推测骨盆入口横径长度。3骶耻外径(EC) 孕妇左侧卧位,右腿伸直,左腿屈曲,测量第五腰椎棘突下(相当于米氏菱形窝的上角或相当于两髂嵴后连线中点下1.5 cm)至

10、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正常值为1820cm。此径线可间接推测骨盆入口前后径长度。是骨盆外测量中最重要的径线。4坐骨结节间径即出口横径(TO)孕妇取仰卧位,双手紧抱双膝,测量两坐骨结节内缘间的距离。也可用拳头测量,若其间能容纳成人手拳,一般胎头可通过。5耻骨弓角度 用两手拇指尖斜着对拢,置于耻骨联合下缘,两手拇指平放在耻骨降支上,测量两拇指间的角度,正常值为90,若小于80为异常。此角度可反映骨盆出口横径的宽度。【实验评价】一、每实验组推举12名同学在全班分别演示下列内容,由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1对着胎儿附属物的实物,指出其结构特点。2在模型上准确描述出足月胎头的颅骨、颅缝、囟门名称和位置,测

11、量胎头径线并说出正常值。3利用骨盆和胎儿模型熟练摆出老师所提出的任何一种胎方位。4说出产前检查的时间;由老师或其他同学列出三个年、月、日各不相同的未次月经,分别进行预产期的推算。5在孕妇模型上熟练进行产科腹部检查的模拟操作。6对模拟孕妇熟练进行骨盆外测量,并说出骨盆外测量的径线名称、代号、起止点、正常值。二、实验技能操作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本次实验课结束后或实习前强化训练时进行,要求每位同学均要进行操作考核,记录实验成绩):产科腹部检查实验操作程序考核及评分标准操作程序考核及评分标准应得分实得分说出腹部视诊的内容观察腹形、大小、有无手术瘢痕、妊娠纹和水肿,是否为尖腹或悬垂腹。4手测或尺测宫高、

12、腹围值方法正确,动作规范。5演示不同妊娠时期、不同胎方位时胎心音的听诊部位和正确听诊方法。由主考说出胎位,考生正确选择不同部位进行胎心音的听诊。方法正确,动作规范。5妊娠24周以前胎心音多在脐下正中或稍偏左右听到。4妊娠24周以后其听诊部位根据胎位而定,枕左前脐下左侧;枕右前 脐下右侧;骶左前脐上左侧;骶右前脐上右侧;横位(肩先露) 脐周围。12说出正常胎心率,分娩期何时听诊胎心音及听诊时间。正常胎心音120160次/分,在宫缩间歇期进行听诊,每次听诊1分钟并记录。6说出胎心音听诊时应与哪些音相鉴别。胎心音应与子宫杂音、腹主动脉搏动鉴别,后两者与母亲脉搏一致;4与脐带杂音鉴别,后者与胎心率一致

13、,吹风样。2腹部四步触诊:前三步时检查者面向孕妇,后一步检查者面向孕妇足端。4第一步目的:测量宫底高度;判断宫底是胎儿何部。 6操作方法:要求方法正确,动作规范。8第二步目的:分辩胎背及胎儿肢体位置。4操作方法:要求方法正确,动作规范。8第三步目的:鉴别先露为头或臀;确定先露是否衔接。 6操作方法:要求方法正确,动作规范。8第四步复核先露诊断是否正确;确定先露部的入盆程度。6操作方法:要求方法正确,动作规范。8总评得分100 骨盆外测量实验操作程序考核及评分标准操作程序考核及评分标准应得分实得分测量髂棘间径名称、代号:髂棘间径(IS) 5起止点:两髂前上棘外缘间的距离。 4正常值:2326cm4操作方法:方法正确,动作规范。7测量髂嵴间径名称、代号:髂嵴间径(IC) 5起止点:两髂嵴外缘间最宽的距离。4正常值:2528cm4操作方法:方法正确,动作规范。7测量骶耻外径名称、代号:骶耻外径(EC) 5起止点:第五腰椎棘突下(相当于米氏菱形窝的上角或两髂嵴后连线中点下1.5 cm)至耻骨联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