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谈元曲的起源与发展 诗、词、曲,原本同宗,而且一开始都是能够伴随音乐歌唱的,后来文字才慢慢独立。词又被称为诗余,曲也是从词发展而来。 元曲在宋末元初之际首先出现在我国北方,随后传至全国。 元曲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元、金等少数民族的影响。语言、音乐的融合。使得原来的宋词不能很好的适合新的音律和语言。 尤其是在宋末元初之际的一些曲,往往词的特点很明显,比如元好问这首骤雨打新荷。 双调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蹙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

2、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这首曲可以说完全是首词,曲牌本来叫小圣乐,但因这首太出名,人们就用其中的名句骤雨过,琼珠乱洒,打遍新荷,另起了个骤雨打新荷的名字。原来的名字倒被淡忘了。 元曲包括散曲和元杂剧。 先说散曲,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正如上面所说,从词发展而来。 词中也有很多写几首作为一组,表达一个内容的情况,曲中也有。 曲中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我不知术语叫什么,就是把两三个曲牌连在一起写。比如雁儿落兼得胜令(先是雁儿落然后是得胜令)、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先是骂玉郎然后是感皇恩最后是采茶歌)等。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字数,利于表达稍

3、微多一些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套数的前身。 套数的出现,给元曲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开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一件事情,比如高祖还乡这样的故事。可看作元杂剧前身。 再说元杂剧。套数虽然能够描述一些故事,但还是不够。难以详细描写一个情节曲折、人物众多的故事,比如像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样的故事。这就需要并出现了篇幅更大的元杂剧。 元杂剧随后又演化成了后来的戏剧。与戏曲同时的还有明清的小说,这些小说的题材,包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在元杂剧中都已初步成型。 再提一点的,就是从元杂剧的出现,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诗-词-曲这样的发展主线。甚至从套数开始,就有这样的倾向。 诗言志,诗中是带有强烈本我色彩的,抒发和表达的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词和曲(小令)也一样,虽然诗词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客观的描写,比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许。在描写船上采莲的女子,但本我还是存在的。我们能感觉到,本我就站在岸边或者不远的船上,在那里看着这一幕。这里的本我没有站在画面正中间,但依然在画中。 到了元杂剧甚至某些套数中,就不一样了,作品中的本我已然很淡,淡到消失不见了。这就和后来的戏剧、小说趋于一致,作品中看不到本我。作者的本我消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