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理学教学大纲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首先就要先弄清楚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因为临床各种病理变化都是在生理基础上衍生或演变过来的 。所以,只有认真把握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后续相关课程,因此,医学生学好生理学是十分必要的。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生理学知识是从各种生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课程安排的生理实验项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知识

2、与动物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部分所学的生理学理论。 1 总述 (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基础和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内容及学时分配章节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实验时数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54第三章血液3第四章血液循环95第五章呼吸5第六章消化与吸收5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3第八章排泄5第九章感觉器官功能4第十章神经系统7第十一章内分泌4第十二章生殖2第十三章其他年龄段生理考试2合计559(三)总学时:64小时 (四)教学方式:讲授、小组讨论、

3、见习及学生自习、CAI课件等 (五)教学效果评价: l、理论考试。 2、学生反馈及学生作业评判、同行评判。 3、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有关考核,对病人护理效果评价。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 绪 论1、 教学目的: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水平。2、掌握机体的内环境、生理功能调节方式以及体内的控制系统,特别是内环境的稳态、反馈、正负反馈等基本概念。二、教学内容: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水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三个水平,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急性实验及慢性实验方法。2、机体的内环境:体液的分布,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3、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

4、调节和自身调节。反射与反射弧、激素、旁分泌、神经分泌。4、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调节的概念,反馈信息,正反馈与负反馈,前馈。三、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理论讲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 教学目的 1、掌握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的原理、方式、特点;生物电产生原理;兴奋性、兴奋、抑制、刺激、阈值、阈电位等基本概念以及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2、掌握细胞间信息传递及原理。3、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二、教学内容: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包括载体、通道的作用)。主动转运,钠泵的作用,继发性主动转运。

5、出胞和入胞。细胞膜受体及跨膜信息转导,受体-膜通道转导系统和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转导系统。2、细胞膜的跨膜电变化:神经和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兴奋性和兴奋,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锋电位和后电位,极化、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浓度差电动势和平衡电位。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离子通道的概念及研究方法(电压钳和膜片钳技术)。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的传导:局部兴奋和阈电位在兴奋引起过程中的作用。阈强度(阈值)与兴奋及阈电位的关系。局部兴奋的特性。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原理,局部电流学说和跳跃传导。4、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A

6、Ch的自发释放和诱发释放,ACh受体和终板电位。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和收缩的分子机制,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5、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肌肉的单收缩和复合收缩、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前负荷(初长度)和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进行理论讲授。 第三章 血 液 1、 教学目的 1、掌握血浆的理化特性、红细胞的功能、生成及调节、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红细胞血型、输血原则。 2、熟悉血细胞的生理特性。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功能和造血功能的调节,血细胞的破坏;纤维蛋白溶解;Rh血型及意义。2、 教学内容:

7、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液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防御功能,运输功能。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血液的理化特性,比重、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浆的pH。 2、 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形态,红细胞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的通透性,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性,红细胞的叠连、悬浮稳定性和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红细胞渗透脆性与溶血,红细胞的生成调节:生成原料、调节因子;红细胞的破坏。 3、 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及其正常值,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各类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调节。 4、 血小扳生理: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 5、 生理性

8、止血:生理性止血过程,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栓子的形成, ADP、血栓素A2、前列腺素、凝血酶的作用。 6、血液凝固与抗凝:凝血因子和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过程。抗疑系统:抗凝血酶、蛋白质C抗凝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7、血型和输血: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三、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和相关病例进行理论讲授。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的 1、 掌握心肌生物电及心肌生理特性;心脏泵血功能、动脉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静脉血流、微循环的生理功能、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2、熟悉心脏和心肌细胞的结构

9、特点,心音的产生,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冠脉循环特点。了解心泵功能的储备,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二、教学内容: 1、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脏的周期性活动,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心脏的舒缩、压力变化、瓣膜开闭、血流方向间的关系)和机制,心房、心室在泵血过程中的作用,心音的产生。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和心指数,心脏作功。3、心脏泵功能的调节:每搏输出量的调节:自身调节-Starling机制(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心力储备。4、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分

10、类(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心室肌细胞(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心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的兴奋性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和潜在起搏点,影响心肌兴奋性、自律性及传导性的因素。体表心电图的测定及各波的意义。5、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弹性贮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和容量血管的概念。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和正常值。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博的波形及成因。静脉血压及中心静脉压,静脉血流、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血流通路及功能。组织液的生成及有效滤过压。影响组织液生成的

11、因素。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6、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作用,递质及心肌细胞膜受体。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递质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受体。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及其它心血管反射。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内皮舒张因子,内皮缩血管因子。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前列腺素,阿片肽,组胺。7、局部血流调节,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8、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特点,影响冠脉血流量的因素,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肺循环和脑循环的

12、特点,影响肺、脑血流量的调节,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三、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和相关病例进行理论讲授。 第五章 呼 吸 1、 教学目的1、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气体在血液中运输形式,呼吸运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2、 熟悉呼吸的意义及呼吸各环节的基本过程,肺容量和肺容积;3、了解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和血红蛋白的氧缓冲功能,防御性呼吸反射,周期性呼吸。二、教学内容: 1、呼吸的定义,呼吸的三个环节: 外呼吸、气体运输与内呼吸。 2、肺通气:肺通气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及其型式,胸廓、胸膜腔和胸膜腔内压形成与意义。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肺通气的阻力,顺应性,

13、弹性阻力与非弹性阻力,肺泡呼吸膜,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功;肺容量和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余(残)气量、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肺总容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及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无效腔。 3、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的扩散,气体扩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气体交换的过程,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肺泡膜的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肺扩散容量。 4、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氧的运输:物理溶解,化学结合,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特征,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血红蛋白的氧缓

14、冲功能;二氧化碳的运输:物理溶解;化学结合,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二氧化碳解离曲线,氧与血红蛋白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 5、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及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节律发生的模型、上位脑对呼吸的控制。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对呼吸的调节;氢离子对呼吸的调节;低氧对呼吸的调节。二氧化碳、氢离子和低氧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防御性呼吸反射。三、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和相关病例进行理论讲授。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 教学目的1、掌握机械消化、化学消化的基本过程,各种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及分泌的

15、调节;胃、肠运动的形式及其调节;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和基本过程。2、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腺的内分泌功能。3、了解口腔内的消化,咀嚼、吞咽;大肠内的消化。二、教学内容: 1、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的神经支配,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胃肠激素的概念、名称及其作用。 2、胃液的分泌: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刺激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头期、胃期和肠期;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胃的运动:胃的容受性舒张、蠕动和胃排空及其控制。3、胰液的分泌: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分泌:胆汁的成分和

16、作用;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和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4、大肠液的分泌:大肠运动和排便,大肠内细菌的活动。5、吸收的过程,吸收的主要部位,营养物质的吸收形式和途径。三、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对重点内容进行讲授。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教学目的 1、掌握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2、熟悉体温的测定部位与方法,体温的正常变动。 3、了解机体能量的来源、转化与利用,能量代谢测定原理;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机制。2、 教学内容: 1、能量

17、代谢:能量代谢的概念,机体能量的来源,食物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与方法。直接测热法与间接测热法的原理。 2、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状态,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3、体温及调节:体温的概念及其生理变动。临床常用的测定体温的方法和部位。机体的重要的产热器官,产热和散热过程,产热活动的调节。机体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不感蒸发与发汗。 4、汗腺与汗腺活动的调节,影响汗腺活动因素。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与自主性体温调节。 5、体温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PO/AH区对体温调节的整合作用,调定点概念。三、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理论联系实际讲授

18、主要内容。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教学目的1、 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其调节。2、 熟悉肾脏在排泄中的重要作用,尿液浓缩和稀释的机理;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相对恒定中的重要作用,排尿反射。3、 了解肾脏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2、 教学内容: 1、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脏的功能:排泄代谢尾产物、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产生生物活性物质。肾脏的结构特点,肾血液循环特征、肾血流量及其调节。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功能:重吸收机能:重吸收方式,近端小

19、管的物质转运特点,钠、氯、水、碳酸氢根、钾、葡萄糖的重吸收特点及机制,碳酸氢根的重吸收与氢的分泌,肾糖阈,肾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其它物质的重吸收和分泌。髓袢中的物质转运特点: Na+、Cl-、K+的同向转运。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特点:钠、氯、水重吸收的特点,钾、氢与氨的分泌。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逆流倍增和逆流交换,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浓缩尿和稀释尿的形成,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5、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溶质浓度,球管平衡。神经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6、肾的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的概

20、念,血浆清除率计算方法,血浆清除率的理论意义。7、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三、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理论联系实际讲授重点内容。 第9章 感觉器官  一、教学目的1、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2、 熟悉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耳的集音、传音作用与感音换能原理,与视觉有关的现象,折光异常,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2、 教学内容: 1、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的定义与感受器的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2、视觉器官: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眼的折光成像与简化眼,视敏度及其测定原理,眼的调节:折光力调节、瞳孔近反射,会聚(辐辏)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和互感性对光反射,近点

21、和远点,眼的折光和调节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与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感受器电位的产生机制,视锥系统的感光换能机制,色觉与三原色学说,色盲与色弱。视网膜的信息处理。暗适应与明适应,视野,双眼视觉与立体视觉。3、听觉器官:人耳的听阈与听域的概念,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中耳的增压效应,咽鼓管作用,声音的传导途径,空气传导,骨传导。耳蜗的功能:耳蜗结构,基底膜振动与行波学说,毛细胞的感音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耳蜗内淋巴电位,耳蜗微音器电位,听神经的动作电位与单一听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特征频率,声音响度与放电频率之间的关系。 4、前

22、庭器官:前庭器官的感受器装置与适宜刺激,半规管、椭圆囊、球囊的功能,前庭反应与眼震颤。三、教学方式:讲授感受器的一般特性,视觉传导通道、 声觉传导通路。授课学时 2学时 第十章 神经系统 一、教学目的1、 掌握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产生原理;主要外周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胆碱能和肾上腺能纤维;感觉投射系统;2、 脊髓的运动功能,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的功能;3、 自主神经结构特征与功能特征,下丘脑的内脏功能;条件反射的形成,两种睡眠时相;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4、 熟悉神经纤维的传导特征;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突触抑制,反射;脊髓的感觉功能,大脑皮层运动区;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23、。5、 了解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神经递质合成、储存、与释放;中枢神经递质的分类、作用与受体;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 教学内容: 1、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特征,轴浆运输。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及其分类,突触传递的特征。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局部回路神经元与局部神经元回路。2、神经递质与受体:神经递质与神经调质概念,递质共存,递质的分类,神经递质的贮存,释放和失活。受体的学说。3、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外周神经递质:胆碱能纤维的分布及对应的胆碱能受体及其阻断剂

24、;肾上腺素纤维及对应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及其阻断剂。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递质、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肽类及相应受体,其他递质、受体系统。神经反射:反射的概念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形成,中枢神经元的联络方式。4、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传导路,丘脑的感觉核团,感觉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痛觉:躯体痛觉的分类,感受器、传导通路。内脏痛与牵涉痛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与肌紧张,肌梭和腱器官的功能。大脑皮层的运动区,运动传导通路,发起随意运动的传

25、导路(锥体系),协调随意运动的传导路(锥体外系)。脊髓对姿势的调节:脊休克、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巴宾斯基反射。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和易化区,人类的去皮层僵直与去大脑僵直。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状态反射,翻正反射。基底神经节的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有关的疾病:震颤麻痹,舞蹈病的病变部位。小脑的功能。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与功能特征。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是内脏活动的高级和整合中枢。7、脑的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学习的形式,学习和记忆的典型模式-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分类,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强化,条件反射建立的机制,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第一信号和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