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课堂演绎相同精彩_第1页
不同课堂演绎相同精彩_第2页
不同课堂演绎相同精彩_第3页
不同课堂演绎相同精彩_第4页
不同课堂演绎相同精彩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不同课堂演绎相同精彩语文报名师大讲堂合肥观摩课感受凤台四中 沈影冬日里冒雨步行的记忆虽让人难忘,但名师的精彩观摩教学课更给我深深的印迹。冰冷的是身体,温暖的却是心灵。这便是我这次合肥学习之行的总体感受。说句惭愧的话,直到我坐到观摩课礼堂里,我仍然不知道三位授课名家是谁。授课结束后,虽对他们的授课印象颇深,依然是只能记住两位名师的姓名(有一位还是同事给加深的印象)但名师就是名师,他们征服我的不是他们的姓名,而是他们的教学风格和精彩的授课内容。第一位执教人是安徽省淮北市西园中学的李宗玲老师上课前她先下去与学生进行了一段思想交流,这样便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开始上课后,她先是放幻灯片,是辛弃疾的清平乐&

2、#183;村居,并又让学生感受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一副画面,学生的感受又如何?学生交流后,老师又配乐朗读,再让学生齐读。大约过了十分钟,我依然不知为何她还不上新课,弄得我是云里雾里。我心里想这导入咋那么长呢?她到底葫芦里卖得是什么药呢?她不是要上石壕吏吗?但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谜底渐趋揭开。哦,她原来是想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来揭示战争的残酷性。进入课文后,她先从基础入手,再通过朗读、范读等手法让学生熟知课文。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深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李老师就是采用稳扎稳打式教学,走近文本,进而领会课文的意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被老师带入课文的境界中。于是,紧随老师的讲解与追问,很自然

3、地学会了对老妇、老翁、三个儿子的命运的解读。从而归纳出每个人的悲悯命运归根结底都是战争惹得的祸。老师在品评的过程中,始终不忘让学生查找相对应的语句,且以朗读贯穿。在这样的层递式教学中,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得到提升。当然,李老师始终不忘把此文与村居比较。以乐景衬哀情更衬托其悲哀度。所以,文章接近尾声时,再次展示村居,师配乐范读,进而幻灯打出“唉!这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乱该多好呀!”时,教学内容就此戛然而止!这给我们留下了深思和回味的空间,摆脱了以往教学模式的苑囿。李老师能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交融在一块,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我受益匪浅。可见李老师的文学基底深厚,这也是我今后要学习的地

4、方。第二位执教人是中国人大附属中学特级教师王君。她所授课文是苏教版里的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从她身上,我也借鉴了几点值得学习的地方。1、亲近学生,拉近距离。她的课堂多用鼓励和赞扬的语言去肯定学生。做到对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有评价。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甚至能注意角落里的孩子。时不时摸摸孩子的头,按按孩子的肩,做一些亲近孩子的举动,很会调动孩子们情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2、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 和 阅读文本的能力。正如魏书生所提倡的“一分钟教学法”一样,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她也让学生速记和默写。更新颖之处,她还让学生用一些文中的贬义词来批评老师,这一方法既让学生记住了词语,又给课堂教学增趣不少。同时

5、,她让学生多读课文,这便于很好地理解课文。3、上议论文,注意由共鸣争鸣她提出“最好的学习是带着问题进课堂,最高的境界是带着问题出课堂”。我挺认同这一观点。是的,我们需要尽可能站在在作者的立场上把握观点,争论观点,努力和对方共鸣。授课中,共鸣阶段,她带学生学习了白求恩的精神,朗读与讲解贯穿其中,让学生始终未游离文本的主线。争鸣阶段,对于学生的一些尖锐问题,师不做解释,而是继续放幻灯片,较全面地展示了白求恩的性格,使学生在理解中求答案,并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我们不可能成为完人,但我们可以追求。当然,正因为我们不能成为完人,所以王老师在授课中因信息量过大,互动激发,肯定学生的时间较长,故而此节课

6、上了1个多小时。第三位执教老师是北京科学院特级教师李卫东。他所授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李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驾驭课堂的能力游刃有余。他从学生的断句能力入手,进而归纳文言文应如何断句。在轻松的交谈中让学生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的关于句读的知识点。李老师的授课正如他所倡导的“教学问题的确立要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思想”一样。在教学中他不仅未脱离文本,而且紧抓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的问题都有可借鉴之处。如,他给出一段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让学生把上面句子打回原型,对应课文。并且因他文学功底深厚,自己又给出自己的翻译语句,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在比较中让学生得出课文能给人以审美愉悦,营造出一种美的意境的结论。之后,对两个版本标点的争议设计,更是让我耳目一新。第一组: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第二组: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让学生谈感想并交流,最后李老师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学生最后明白此文所表达的是苏轼的复杂情感,中心由此得以揭示。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教学风格,他们都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