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伤保险补偿模式的经济分析于欣华 1,2,霍学喜 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西北大学 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摘要:工伤保险补偿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四种模式。我国工伤雇员在享受工伤保险补偿后,是否还能够向过错雇主提起民事侵权诉讼主张工伤赔偿,法律规定并不明确。在对四种补偿模式进行分析后,建议我国应当采用补偿模式中的 补充模式,并应通过法律加以明确规定,因为只有补充模式才能充分保障工伤劳动者的权益。 关键词:工伤保险;补充模式;道德风险文章编号:10092447(2009)01001305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工伤保险是受伤雇员遭受工伤事
2、故后的一种救济方式。在工伤保险制度建立以前,受伤雇员唯一的 救济途径就是对雇主提起侵权诉讼。依据当时普遍 适用的过错责任原则,雇员必须举证证明雇主有过 错。由于雇员与雇主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社会地位 上相差悬殊,雇员举证证明雇主有过错非常困难,加 之当时普通法上雇主享有三种抗辩理由:同事抗辩(fellow servant defense),如果伤害是由同事引起的, 雇主没有责任;假定风险抗辩(assumption of risk de- fense),如果众所周知该工作场所非常危险,雇员尽 管也知道,但还是接受这份工作,则雇主没有责任; 与有过失抗辩(contributory negligen
3、t defense),如果雇 员本可以通过采取一般注意就可避免事故结果发 生,则雇主没有责任。在法庭上,这些抗辩理由具有 说服力,雇员往往以失败告终。那些敢于起诉雇主的 雇员,在诉讼之后再没有其他雇主愿意雇佣这样喜 好“制造麻烦”的工人,以至于很少有雇员通过民事 侵权起诉雇主。对于雇主来说,一旦雇员诉讼获胜, 雇主也需承担数额巨大的赔偿费用。正如,Pierce 指 出的那样,“至少在一些领域,市场与民事侵权法在 促进安全方面被证明并不有效率。当市场与侵权法 被认为运行不良的情况下,直接立法是减少事故成 本的唯一选择。”1 为此各国逐渐采纳了工伤保险制 度。受伤雇员在享受了工伤保险补偿之后,是否
4、还能 够依据民事侵权相关规定起诉雇主要求他们赔偿, 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一、工伤保险补偿主要模式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工伤保险补偿主要采用了 以下四种模式:1. 排他性模式 排他性模式,即雇主参加工伤保险后,雇员一旦发生工伤事故,雇员只能向工伤保险机构要求工伤 补偿,而不能依据侵权行为法的要求起诉雇主。即使 雇主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给雇员缴纳工伤保险费,雇员一旦发生工伤事故仍可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 补偿相关待遇,然后再由工伤保险机构行使代位权, 向雇主主张相应费用。这种模式符合工伤保险制度 设计的初衷:雇主放弃侵权法上的过错责任原则,一 旦雇员发生工伤事故,不计雇主或雇员的过失,统一 由工伤保险机
5、构进行补偿。与此同时,雇员放弃运用 侵权行为法起诉雇主的权利。德国等国家就采用排 他性模式。排他性模式排除了雇主可能被起诉带来的不确 定性风险,能够减轻雇主在生产经营,特别是安全生 产方面的责任。对于雇员来说,运用法律起诉雇主是 一个漫长、耗时的过程,诉讼成本高昂,诉讼结果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工伤保险,受伤雇员不仅能 够及时得到救治,也能通过相对简单的程序,花费相 对小的成本获得工伤补偿。出于这些原因,排他性模 式能够激励雇主积极参加工伤保险,扩大工伤保险 的覆盖面,受伤雇员能够充分得到工伤保险的救助。收稿日期:2008- 11- 26作者简介:于欣华(1978 年),男,陕西西安人,西北
6、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北大学法学院讲师。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第 29 卷14虽然排他性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工伤保险制度的优势,也符合工伤保险制度设计的初衷,但是排他性 模式毕竟剥夺了劳动者能够获得救济的途径以及相 对更多的补偿金额。工伤保险补偿要遵循被保险人 非获利原则,防范道德风险,因而工伤保险补偿的金 额一般只能够维持受伤雇员的基本生活,不会给予 受伤雇员相对优厚的待遇。运用侵权法要求赔偿则 不同,雇员不仅可以要求雇主支付因工伤给雇员带 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还可以主张间接经济损失,通过 起诉雇员主张的利益可能要远远大于工伤保险的补 偿。单纯采用工伤保险补偿,完全排除受伤雇员通过 民事
7、诉讼获得赔偿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受 伤雇员的利益。2. 选择模式 选择模式允许受伤雇员在工伤事故后,可以选择适用工伤保险补偿和民事侵权赔偿,一旦选择其 中一种救济方式,就丧失了其他救济方式。选择模式是一种不科学的工伤救济方式,因为这种模式即没 有体现出工伤保险制度的优越性,也没有避免民事 侵权损害赔偿的弊端,而是简单把这个难题留给受 伤雇员。作为没有充分知识和能力处理这种两难选 择的工伤雇员,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支付高昂的律 师费用,由这些有经验的律师代理他们进行选择,最 终劳动者通过对比权衡,从选择模式中寻得的利益, 还是部分或全部被律师掠去。选择模式也不符合工伤保险的发展潮流,如果 允
8、许雇员在发生工伤事故后选择救济方式,而不是 必然实施工伤保险,对于雇主来说工伤保险带来的确定性就大打折扣。如果雇员通过法院主张工伤赔 偿,雇主将要承担的赔偿责任是无法预计的,雇主因 此将会不缴纳工伤保险费,这进一步消弱工伤保险 的作用。选择模式是民事侵权赔偿向工伤保险补偿 过渡的产物,随着工伤保险制度的日益完善,选择模 式将淡出工伤保险救济模式。早期,英国和其他英联 邦等国家雇员赔偿法曾一度采用此种模式,但现在 均已废止。3. 补充模式 补充模式是基于受伤雇员所获利益考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当工伤雇员发生工伤事故后,首先依据工伤保险获得相应补偿,其后,可以通过起诉雇主要 求赔偿损失。在该模式下,
9、雇员可以同时主张工伤保 险补偿和民事侵权赔偿,但是民事侵权赔偿所得应 扣除工伤保险已经补偿的部分。补偿模式充分结合了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中的雇主责任,对于雇员来说极为有利,因为雇员接受工伤补偿不用等待诉讼 结果,与过错责任相连的拖延和不确定性被减少,这 既能够保证受伤雇员的工伤康复,又能够使雇员获 得相对充分的工伤赔偿。如果雇主存在过错,让雇主 支付更多的费用,也能激励雇主在安全设施方面增 加投入。雇主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中的雇主责任 险,以避免因为工伤引发民事侵权诉讼给其带来的 成本。1969 年,英国雇主责任法要求几乎所有雇主购 买责任保险以覆盖侵权诉讼。C. Arthur Williams
10、 调查了 21 个国家,其中 70% 的国家工伤保险采用补充模式2。日本雇员遭受工伤 事故,民事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金补充享有,无论这 种损害是雇主造成的,还是第三人的行为造成的。当 因同一事由,损害赔偿比保险金先期支付时,在其赔 偿金额的限度内,政府可不再支付保险金;当保险金 比损害赔偿先期支付时,政府将在保险金价额的限 度内,越权取得领取者的第三者具有的损害赔偿要 求,并向第三者要求赔偿3。4. 双重模式 双重模式是指受伤雇员享受工伤保险补偿的同时,也可以主张民事侵权赔偿,该做法有违保险中的 不可获益原则,加大了雇主责任,削弱了工伤保险的 作用,因而多不为各国采用。以上四种模式中,选择模式表
11、面上比排他性模 式更加尊重受伤雇员的自决权,但在选择模式下雇 员获取的自由是虚假的,缺乏工伤保险经验以及法 律知识的受伤雇员很难确定哪种救济方式对自己更为有利。但无论是选择模式,还是排他模式,对于受 伤雇员来说都意味着只能通过一种方式获得救济。 赋予受伤雇员单一救济方式,加重受伤雇员因工伤 带来的损失的同时,减轻了雇主责任,不利于雇主改 善工作场所环境,降低工伤事故率。因此,选择模式 和排他性模式并不是补偿模式中的主流。补充模式与双重模式赋予受伤雇员两种救济方 式,补充模式中的两种救济途径是补充适用,而双重 模式中的两种救济途径是重叠适用。双重模式对雇 员保护过度,加大了雇主成本,会引发雇员道
12、德风 险,因此双重模式很少有国家采用。补充模式既能赋予受伤雇员充分的工伤事故补偿,又能激励雇主积 极改进工作场所安全状况,减少工伤事故发生率,为 多数国家采用。网竹林:农民工市民化的行为于欣华,等:工伤保险补偿模式的经济分析第 1 期15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 28二、我国有关工伤事故救济的规定我国对工伤事故救济做出规定的法律主要是工伤保险条例、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工伤保险条例对享受工伤补偿的条件、档次、时间 等做出明确规定,但对受伤雇员享受工伤保险补偿 后,是否还能够通过民事侵权诉讼获得侵权赔偿没 有规定。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对该问题 语焉不详。职业病防治法第 5
13、2 条规定:职业病病 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 尚有获得赔偿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 求。安全生产法第 48 条规定:因生产安全事故受 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 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权利的,有权向本单 位提出赔偿要求。这两部法律条文的表述似乎赋予 受伤雇员在享受工伤保险之后还可以向雇主要求民 事赔偿,但是两部法律在表述中均强调“依照有关民 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权利的”。那么,受伤雇员在获 得工伤保险补偿之后,还有没有相关民事法律对此 做出规定呢?遍查我国民事法律法规找不到明确规 定,仅 2003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 偿案件
14、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对此问题做出规 定。根据该司法解释第 12 条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 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 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 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 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工伤保险条例没有明确规定 工伤雇员在享受工伤保险补偿后还能够起诉雇主主 张民事侵权赔偿。这样看来,我国工伤保险补偿似乎 采取的是排他性模式,即受伤雇员在享受工伤保险 补偿后,没有权利起诉雇主要求民事赔偿。但是,由于工伤保险条例并没有明文禁止受 工伤者受伤后不能起诉雇主要求民事侵权赔偿,加 之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对此问题的规定 用语含糊,导致在司法
15、实践中,有些地方支持受伤雇 员在享受工伤保险补偿后起诉雇主要求民事赔偿。 例如,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 2002 年 9 月出台的规定:“劳动者被诊断患职业病的,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还可依照民法通则第 119 条的规定 向用人单位请求损害赔偿,但该损害赔偿应扣除劳 动者因职业病享有的工伤社会保险利益。”2003 年11 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民事审判第一庭关于当 前民事审判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 14 条规定“侵 权人是用人单位以外第三人的,应当由该第三人承 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侵权损害赔偿低于工伤保险 赔偿的,其差额部分由工伤保险赔偿予以补足。工伤 保险机构先行支付工伤保险赔偿的,在赔偿金
16、额范 围内对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享有代位求偿权。”从 这两条规定看,广东和河南工伤补偿中采取的是补 充模式。我国法律法规对工伤保险补偿模式没有做出明 文规定,各地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采用不同的补偿模 式,不仅有损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统一性,对于工伤者来说也极为不公平,同是工伤者有的只能要求工 伤保险补偿,有的在享受工伤保险补偿后,却还能要 求民事侵权赔偿。因此,我国应当在法律法规中明确 规定工伤保险补偿模式,解决现行法律对工伤保险 补偿模式规定缺位和地方司法实践标准不一的混乱 状况。三、我国采用工伤保险补充模式的经济分 析根据前文对工伤保险补偿模式的分析,我国应 当采用国际通行的工伤保险补充模式。有
17、的学者提 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双重模式会形成高额补偿,过 度补偿,同样补充模式也会形成高额补偿。高额的补 偿不仅会产生相反激励,还会带来外部负效应:首 先,如果允许工伤者在享受工伤保险补偿后,还能够 起诉雇主,律师因为代理费用与取得赔偿额之间有 正相关关系,律师作为“经济人”,有可能在案件代理 过程中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其次,过高的补偿虽然一 定程度保护了受工伤者,但是对于企业的保护却相 对缺乏,忽视了起码的公平;第三,“通过法律规定或 1998 年 11 月 20 日下午,深圳金龙绒织造员工刘涛因为劳累和身体不适昏倒在她所操作的梳毛机工作台上,从而发生了双臂被机器轧断的惨剧。经鉴定,刘涛为二级
18、伤残,丧失劳动能力。2000 年 3 月 20 日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法院作出一 审判决,刘涛获赔 133 万元。据悉,这是目前为止工伤索赔案中法院判决金额最高的案例。载:“一双手价值 342 万元”,南 方周末1999 年 11 月 5 日第 5 版。据此,王成对这样“高额”的赔偿提出质疑,认为法院判决的赔偿数额过高,“原告的一双 手换来了一家人后半辈子生活的小康甚至是富裕。”参看:王成,侵权损害赔偿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14- 19。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第 29 卷16者法院的判例向潜在的行为人提供一个价格体系,它会引导人们在制度中安排自己的行为,”4 过高的 赔偿会产生道
19、德风险,在他们看来有些人会不惜舍 身索赔,结果是企业为避免这样的成本,或者投入过 多的预防,或者无力投入只能改行。补充模式是否赋 予工伤者过度补偿,以致引发道德风险呢?答案是否 定的。1、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之间的比较。 补充模式对工伤者补偿待遇的提高是工伤者本应享 有的。为什么在工伤保险补偿之外,还要赋予受伤雇 员主张部分民事侵权赔偿的权利,主要是因为工伤 保险补偿的数额往往低于民事侵权赔偿的数额。如 果工伤者在享受工伤保险补偿后,被剥夺了民事侵 权赔偿的权利,受伤雇员就无法获得充分的补偿。工 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补偿或赔偿的项目,计算标准,以及支付时间的长短
20、 等方面(如表一所示)。首先,工伤保险的补偿项目与民事侵权赔偿的 项目基本相同,都涉及到医疗、伤害补偿以及死亡补 偿等相关项目。但是,两者在项目内容方面最大的区 别是民事侵权赔偿比工伤保险补偿多了精神损害赔偿。虽然工伤事故会给受伤雇员带来精神上难以磨灭的损害,但工伤雇员不能通过工伤保险主张精神 损害赔偿。其次,在补偿和赔偿基数测算方面有很大不同。 工伤保险补偿以补偿受伤雇员直接经济损失为依 据,因而补偿基数主要以雇员受伤前的工资为计算 基数。民事侵权赔偿主要以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工伤雇 员工资一般都要低于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单纯以测算基数来
21、看,民事侵权赔偿要比工伤 保险补偿高。再次,工伤保险的补偿项目虽然与民事侵权赔 偿项目在数量上差不多,但有很大区别的是工伤保 险补偿项目往往有法律明确规定的上限,而民事侵 权赔偿很多项目没有数额上限。例如,有关康复和后 续治疗的费用,工伤保险的规定是一次性向受伤雇 员支付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其数额 往往是当地政府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工 伤等级确定,确定的数额往往难以涵盖受伤雇员今 后的医疗康复和再就业培训等费用。但是民事侵权 赔偿确定的康复费用以及后续治疗的费用是按照工表一工伤保险补偿与民事侵权赔偿对照表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240 个月)。资料来源:根据工伤保险条
22、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整理所得。项目名称工伤保险补偿民事侵权赔偿医疗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交通费有有误工费有(停工留薪)有护理费、残疾辅助器具费有有残疾赔偿金伤残补助金和伤残津贴,以本人工资为基数。伤残补助金最高本 人 24 个月工资,伤残津贴最高本 人 90%的工资。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 计算。康复费、后续治疗费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各地自行规定)有(根据实际发生情况确定)丧葬费有有死亡赔偿金48- 60 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 工月平均工资受诉法院所
23、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被扶养人生活费有有精神损害抚慰金无有网竹林:农民工市民化的行为于欣华,等:工伤保险补偿模式的经济分析第 1 期17伤者实际发生的费用为计算依据的,相对于工伤保E 代表了采用补充模式工伤雇员最终能够获得险补偿制定的统一数额,更能保障受伤雇员今后的医疗康复和再就业。第四,在补偿和赔偿期限的计算上,工伤保险补 偿的计算期限往往要较民事侵权赔偿期限短。以死 亡赔偿金为例,工伤保险补偿最多为 60 个月的统筹 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而民事侵权赔偿能够 达到 240 个月的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此可以看出,
24、工伤保险补偿的数额要低于民 事侵权赔偿的数额,也就是说通过民事侵权赔偿受 伤雇员可以得到比工伤保险补偿更为优厚的待遇。 如果强制受伤雇员享受工伤保险补偿的同时,剥夺 这些人主张民事赔偿的权利,不仅限制了他们寻求 救济的途径,更是不合理地减少了他们应当获得的 补偿。2、律师作为一个经济人,在维持最低底线正义 前提下,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而无论是怎 样的赔偿机制和补偿模式,对律师的行为导向没有 太大影响。减少对工伤者赔偿的数额,对律师的能够 产生的影响是律师提供工伤事故法律服务的供给将 大量减少。假设工伤事故频数和严重程度保持不变, 工伤雇员对工伤事故法律需求量将不会发生变化, 在律师提供
25、工伤保险法律服务供给减少的情况下, 会导致工伤事故法律服务价格将上升。因而,降低工 伤事故赔偿数额以此限制律师的经济性,最终的成 本还是转嫁给了工伤者。3、工伤者在工伤保险补偿之外,通过民事侵权 要求雇主赔偿工伤保险补偿的差额,并没有对企业 或雇主造成不公平,相反对企业和雇主更加有利,因 为补充模式能够减少工伤事故。民事侵权赔偿的前 提是要证明雇主在工伤事故中存在过错,雇主在工 伤事故中存在过错,他就不能因为缴纳了工伤保险 费就不用承担因此引发的事故成本。如果雇主通过 工伤保险费的缴纳就推卸掉所有的责任,雇主就不 会有激励对事故预防进行投入。让雇主承担因其过 错造成的部分损失,雇主就会有积极的
26、激励投入工 伤预防。现阶段,我国工伤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 工伤预防过量,而是工伤预防极度匮乏。4、受伤雇员最终获得工伤保险补偿和民事侵权 赔偿的数额不仅要受很多概率的影响,受伤雇员还 要支付相应成本。如公式所示:EE1+(B1×L3×L4×L5- E1)- C1- C2补偿。E1 代表了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受伤雇员可以获得的补偿。其中 E1(E2 +B2×L2)×L1。E2 是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支付的 部分;B2 代表雇主即使参加工伤保险,也要负担的份额;L1 代表雇员获得工伤认定的概率,如果雇员无 法获得工伤认定,就不
27、能获得工伤保险补偿。我国工 伤认定首先要求雇员与雇主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判 断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劳动合同, 在没有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双方劳动关系难以确认。 没有办法确认劳动关系,工伤认定就无从谈起。此 外,我国工伤认定程序复杂,认定工伤往往要涉及劳 动行政部门,劳动仲裁机关,以及一审、二审法院,历 经漫长的审理、认定过程。这些因素都给雇员工伤认 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L2 代表雇主向雇员支付其所 应当承担份额的概率。我国工伤保险不纯粹是工伤 社会保险,在工伤保险机构支付一定补偿外,雇主还需向受伤雇员支付一定补偿,因而我国工伤保险是 工伤社会保险与雇主责任混合制度。很多雇主在缴 纳了工
28、伤保险费后,往往不愿意向雇员再支付相应 补偿,他们通过直接拒绝、拖延或减少补偿数额等方 式,逃避法律责任。补充模式是向受伤雇员支付工伤保险补偿和民 事赔偿与工伤保险补偿的差额,通过简单的演算可 以得出,在补充模式下,受伤雇员最终能够获得工伤 补偿数额公式如下:EB1×L3×L4×L5- C1- C2B1 是根据民事侵权赔偿规定,雇主应当向雇员 支付的赔偿金额,雇员最终能够获得赔偿金额要受三个概率的影响:其一,雇主向雇员支付民事侵权赔偿数额的概率 L3,如果雇主因为重大事故倒闭、破 产,就无法向工伤雇员支付赔偿金或工伤保险规定 的补偿金;其二,民事侵权赔偿与工伤保险
29、补偿最大 的区别是,民事侵权赔偿要求过错责任,雇员无法证 明雇主在其工伤事故中存在过错,就不能获得赔偿, 因而举证证明雇主存在过错的概率 L4 直接影响工 伤雇员是否能够获得赔偿;其三,通过诉讼取得相应 赔偿的数额,最终还要取决于法院判决执行的概率 L5。在现在法院执行难的情况下,受伤雇员不得不考 虑即使胜诉,最终能够拿到的金额是多少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工伤雇员除了要面对许多不确 定性外,还要承担两个巨大成本。C1 是因为伤痛给 雇员带来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下转 44 页)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第 29 卷44个体系。这是他那个时代所罕见的,构成了太虚佛教思想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七十年来国内外
30、的事实 证明,太虚开创的“人间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正在成 为佛教思想普及化潮流中的主流。太虚的“调和”精神,在社会主体思想持续繁荣, 但局部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为我们提供了积极的借 鉴意义。“求其大同、存其小异”,但保“原质”不变,是 其主要精髓。纵观整个佛教史,佛教曾在众多国家很 多历史时期思想与文化的繁荣中居功甚伟,今天“和 谐社会”的建设,也必然可以从太虚的理想中找到一 种参照。化出版社,2005.7 太虚.真现实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 太虚.唯识观大纲A . 太虚大师全书M .北京:宗教文化 出版社,2005.9 太虚.真现实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
31、04. 10 太虚.真现实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 太虚.真现实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 太虚.佛学的现实论A . 太虚大师全书M.北京:宗教文 化出版社,2005.13 李四龙.书评:林镇国著作空性与现代性:从京都学派、 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诠释学M . 中国学术(第四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 太虚.再议印度之佛教A . 太虚大师全书M .北京:宗 教文化出版社,2005.15 太虚.人生佛教开题A . 太虚大师全书M .北京:宗教 文化出版社,2005.16 太虚.佛教的教史教法和今后的建设A . 太虚大师全书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17 太虚.中国佛学M .北京:中国佛教协会与中国佛教文化 研究所印行,1994.18 太虚. 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 A . 太虚大师全书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19 太虚.慈宗的名义A . 太虚大师全书M .北京:宗教文 化出版社,2005.【参考文献】1 太虚.人生的佛教A . 太虚大师全书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2 太虚.从巴利语系佛教说到今菩萨行A .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太虚大师全书3 太虚.生活与生死A . 太虚大师全书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入理解课件制作原则》课件
- 初一语文上册《春》解析
- 审计理论与实务考试模拟题+答案(附解析)
- 高等教育学模拟题与参考答案解析
- 2025年1月通信初级工考试题及答案(附解析)
- 自然遗迹保护与国际法律公约考核试卷
- 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合理利用考核试卷
- 老年人休闲活动与康复锻炼考核试卷
- 淀粉产品的质量安全与食品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J采购管理策略培训》课件
- 中考数学二元一次方程专题训练100题(含答案)
- 【教师共享】《羽毛球》教学评价及评价建议
- DB13-T 5742-2023醇基燃料使用安全规范
- 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管理办法
- 特殊教育:康复训练课程标准(年版)
- 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新初一分班英语试卷含答案
- 医院陪护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 医院四风问题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 (完整)双控体系管理制度
- 野外生存优秀课件
- 《内心强大 谁都伤不了你》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