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家族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响_第1页
丁克家族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响_第2页
丁克家族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响_第3页
丁克家族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响_第4页
丁克家族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丁克家庭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响中文摘要: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形式,“丁克家庭”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并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由此,“丁克家庭”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首先简介了“丁克”的概念及发展现状,这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其次本文深入了探讨了“丁克家庭”的价值观,认为“丁克家庭”具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同时他们也改变了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最后,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丁克家庭”对我国传统家庭的影响,作者认为现阶段我们应当寻求一种与传统家庭类型和谐共存的丁克家庭模式。关键词:丁克家庭;传统家庭;现状;价值观;影响目 录1 引言12 “丁克”的

2、概念及发展现状12.1 “丁克”的概念12.2 “丁克”现象在中西方社会中的差异12.3 我国“丁克家庭”的发展现状23 “丁克族”的价值观23.1 具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33.2 追求高品质生活33.3 改变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34 “丁克家庭”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响44.1 积极方面44.1.1 “丁克家庭”中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44.1.2 “丁克家庭”缓解了我国人口压力44.2 消极方面44.2.1 “丁克家庭”使家庭关系发生转变44.2.2 “丁克家庭”使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54.2.3 “丁克家庭”降低了婚姻家庭的稳固度55 总结5参考文献6致谢61 引言生育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

3、程度,一种价值观念。生儿育女是一个纯属个人隐私,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中国历来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训诫,我们的祖祖辈辈也是在“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中,带着婚姻、家庭、儿女的重负走过了漫长的古代文明史。“传宗接代”一直是婚姻的重要目的和家庭承载的重要功能,生儿育女已成为人生无法省略的责任和内容,更是女性生命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体现。但自从 2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我国青年的生育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摒弃了传统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少育”甚至是“不育”的现代生育观。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特别是那些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前列的城市,

4、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妇视生育为负担,宁愿选择不育。于是,丁克家庭一种新的家庭模式诞生了。2 “丁克”的概念及发展现状2.1 “丁克”的概念“丁克”是一个舶来词, 它是英文缩写“DINK”(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音译, 其英文含义即“双收入, 无子女”的意思,确切地说,是有生育能力但不愿生育的家庭。可见, 现代意义上的丁克族主要指的是青年且有较高收入的群体1。“丁克”家庭本质是一种“无孩家庭”, 但它不等同于“无孩家庭”。西方家庭社会学家在上个世纪70-80 年代的研究中, 对“无孩家庭”的表述多用“Childless”一词, 但后来人们发现,“Childless”对

5、无孩家庭隐含着“缺少”、“缺憾”的含义, 不能涵盖作为一种主动选择的放弃生育的现象。于是, 后来在西方的研究中, 对自愿不育者多使用“Childfree”一词, 该词更能体现积极的、自由的选择无孩, 选择不受养育孩子烦恼的自由的生活方式。从这一意义来说,“丁克”家庭是“Childfree”的一种2。2.2 “丁克”现象在中西方社会中的差异在西方发达国家,丁克家庭是“兴趣”,而在中国,一些丁克家庭是“无奈”。中国“丁克家庭”大致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部分年轻人在思想观念上就崇尚丁克家庭,追求丁克生活,这是属于新潮流,是“主动丁克化”。二是由于收入水平低,养育孩子困难大,不敢生孩子,结果被迫和被动走

6、上了丁克化道路,成为“被丁克”家庭。在中国少数家庭占有极大部分财富的情况下,在收入差别扩大的情况下,大多数人的生育愿望自然就成为一种奢望,养不起孩子、不敢生孩子,自然就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突出社会问题。中国多年有一句话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指的是一种穷人喜欢生孩子的社会倾向。而现在出现新现象,就是“中国穷人不想生孩子”。 在西方丁克思潮影响下兴起的中国丁克家庭,除了一些新潮式、享受式之外,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贫困式”、“无奈式”。那是一种想要孩子却因经济限制而不能要的痛苦选择,是一种在“生存”和“生育”之间的被迫选择。本来意义上的丁克家庭,是夫妻有收入却故意不生小孩,而中国式“不能祸害下一代

7、”的丁克家庭的产生,则源于夫妻因收入限制而不得不做出的自我约束。这是中国丁克家庭的悲哀,也是中国社会的悲哀。2.3 我国“丁克家庭”的发展现状“丁克”家庭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则是上个世纪末的事情。根据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2月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目前中国的大中城市已出现60 万个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 而且近七成被调查的人认为“丁克家庭”将会增多。(刘杰森,2003)3最近的一项针对深圳户籍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的调查显示, 深圳“丁克”家庭的比例高达10%左右,且有继续上升的势头。(刘改凤,2004)4上海市妇联最近一项针对全市家庭状况所作的调查显示, 结了婚

8、但没有孩子的“丁克家庭”已经占到上海家庭总数的12.4%。(肖爱树, 2004)5此次调查选取了1200多个不同年龄阶层的上海家庭作为样本, 如果只选取20-40岁年龄段的样本,“丁克家庭”的比例会更高。在上海, 白领阶层中“丁克”家庭比例更高。一项受上海市委宣传部委托,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咨询中心执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白领中有14.3%明确表示不打算要孩子;还有25.3%的白领认为婚后要不要孩子无所谓;明确打算要孩子的白领中,近九成也表示“现在不急于要”。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丁克家庭的比例并不大,但中国知识阶层女性生育年龄普遍较大, 正说明不想生育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知识

9、层次较高或工作流动较快的年轻夫妇中表现得更加明显。3 “丁克族”的价值观3.1 具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类生活一般分为三类,即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职业生活。其中职业生活占据着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职业活动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它会对个人的其他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从宏观角度讲,个人的职业状况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职业的不稳定或失业,可能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从微观角度讲,个人的职业状况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幸福。就业不仅仅是个人获取经济收入、争取经济独立的一种手段,也是人们获得社会认可、自我实现、社会公平感以及各种因工作而结成的网络关系等社会资本的途径和手段。但是不断增强的就业压力,使职

10、场中的人们人人自危,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排挤到失业人口当中去。在目前僧多粥少、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形势下,一些文化素质较高、事业心强的夫妇,不愿意为生养后代浪费自己的宝贵精力与年华。他们为了让自己的才华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得以最大、最有效地发挥,而选择不要小孩以实现自我价值。3.2 追求高品质生活父母对孩子的成本投入从孕期就已经开始了。其中包括物质上的投入(如营养费、体检费等)和精神上的投入(如胎教等)。孩子出生后所需的费用更是极其庞大,包括孩子吃穿住行的费用、受教育的费用、医疗费用、文化娱乐活动的费用、结婚的费用等等。此外,父母还要承受担心、着急等精神压力, 子女的学习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

11、工作问题等, 这些成本都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虽然孩子给父母带来欢乐和情感上的满足,有些夫妻也很喜欢小孩,但面对生养孩子那么一笔庞大的费用不得不拖延甚至放弃生育。许多大城市的年轻夫妇面对生养孩子成本太高的现实,宁愿选择不生育。他们把钱用来买车、买房、娱乐、提高自身素质, 把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当中,过高品位的生活。丁克家庭摒弃了传统中国人的忍辱负重、无条件地为后代牺牲的生活模式,更看重自身的幸福和快乐。3.3 改变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传统中国社会,生儿育女是父母养老的保障,养儿防老成为人们生育的一大动机。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小农经济的家庭式生产,年迈的父母无法作为一个劳动力下地干活,丧失了经济来源。因而

12、,他们要靠生育的子女来保障他们老年的生活。子女作为老年父母衣食住行的供给者,起到赡养老人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日益完善,城市老年人的生活有了良好而稳定的保障。退休金、公费医疗等保障使他们不用依靠子女就能安享晚年。现今的夫妻大可放心地选择不育,自由地选择丁克的生活方式,而不用担心晚年生活无人赡养。4 “丁克家庭”对中国传统家庭的影响4.1 积极方面4.1.1 “丁克家庭”中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中国传统的女性在封建道德和伦理的影响下, 认为生育是她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职责, 把生育作为提高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途径。但也正是如此, 女性成为了丈夫的附庸, 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13、随着社会的发展, 妇女们从家庭走向社会, 有了男女平等的意识。她们认识到除了生育还有更多的人生追求。丁克家庭的出现, 表明了妇女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 有权利选择不生育。丁克家庭少了亲子关系的束缚, 家务劳动大大减少, 使妇女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 为争取较高的社会地位创造条件。4.1.2 “丁克家庭”缓解了我国人口压力当今中国的人口状况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中国人口庞大的基数,即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每年仍要净增1600万人以上。人口的压力已经体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住房拥挤、环境破坏等等。丁克家庭的不育行

14、为抑制了中国人口数量的膨胀, 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 为人口控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1994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出生率6.5j, 死亡率7.82j,负增长率0.78j)其中应有丁克家庭的一份功劳。虽然丁克家庭没有在本质上解决了中国的人口问题, 但它着实缓解了中国的人口压力6。4.2 消极方面4.2.1 “丁克家庭”使家庭关系发生转变家庭社会学认为,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家庭中两种最为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妻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妻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家庭结构中的基本三角,是不能短缺的,缺失

15、了任何一方都是不稳固的。而“丁克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只包含一种社会关系,即夫妻关系的家庭,这种家庭由于缺少了亲子关系,使家庭残破不全,容易造成家庭的不和谐,甚至是社会的不和谐。4.2.2 “丁克家庭”使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社会学中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家庭的功能主要有:生物功能、经济功能、消费功能、“三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等等其他功能。家庭的生育功能说明家庭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社会责任,是人类为了世代延续所进行的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其结果是新生命的诞生,人口的增殖,人种的延续。传统的大家庭中生育是家庭最主要的功能,传宗接代是家族的一件大事。随着婚育观念的变迁,家庭的生育功能开

16、始逐渐弱化。“丁克家庭”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家庭的生育功能已经在日益弱化甚至是丧失,传统家庭中生育的重要地位在逐渐下降。令社会忧虑的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可以部分转移给学校,家庭的抚养和赡养功能可以部分转移给社会,而家庭的生育功能将转向何方?而且,越来越多的“丁克家庭”的出现,冲击了中国社会以主干家庭和核心家庭为主流的社会家庭结构,使家庭结构日益多样化、小型化。人们在婚姻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传统社会中维系中国家庭关系的纽带变得相对脆弱。4.2.3 “丁克家庭”降低了婚姻家庭的稳固度在现代社会中,男女间本来就是相爱容易相处难,特别是社会处于转型期,随着人的自主性、流动性的增强,感情的风险和婚

17、姻的难度也在提高,各种无情的现实冲击着婚姻的稳固性。有子女这一纽带相连,则意味着亲情血缘可取代或补充渐淡的爱情。现实中有些感情尽失的家庭也能靠孩子维系。虽然孩子并不能保证婚姻天长地久,可无子女对婚姻的持久性考验,确实是长久而严峻的。在中国这个传统观念很严重的社会里,选择“丁克家庭”,不仅有外在的压力,同时也有来自不易觉察的已经内化的压力。如果没有足够的承受力,一旦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使这些压力增大,极易导致家庭婚姻的破裂。5 总结“丁克家庭”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家庭模式,对当今的经济生活、生育观念、两性关系等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从以上论述来看,一方面,“丁克家庭”的出现对家庭和社会

18、有着消极功能,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丁克家庭”是现代性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所以,我们无需再判断“丁克家庭”的是非对错,它作为一种与传统文化相悖的现代产物不会完全取代和终结传统家庭模式,而是会与它们长期共存。因此,我们只需探索一种与传统家庭类型和谐共存的“丁克家庭”模式。参考文献1 费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 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67-70.3 刘杰森.社会学视野中的/丁克家庭J.社会,2003(3):21.4 刘改凤.解析当今中国社会的丁克家庭J.绥化师专学报,2004(2):55-56.5 肖爱树.当代中国丁克家

19、庭的社会历史学考察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3):59-60.6 汤汇道,陈绪新.爱情认知观兼论当代青年恋爱观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2-14.7 Sweeney. J. L(1974a) Quality of DINK familyJ. Economics, (42):147-167.8 Ohls J. Public policy toward DINK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1988.9 Braid, R. (1981). Whether DINK will disappearJ.Jounal of Urban Economics, (10): 280-310.10 Yang Wen-Yin, Wang Tai. Relative Scale Methodology of Fund Source Allocation Assessment of DINK family. Zhong guo Gonglu Xue bao / China DINK family, 2007.117-121.11 Han S, LiuX, Huang W. A Fuzzy Inference Based Approach for Fund Allocation of DIN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